[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近期教会人物(I&II

 

IV. 近期教会人物

二十六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公元14831546年)

二十七 加尔文 (John Calvin公元15091564年)

二十八 本仁.约翰 (John Bunyan公元16281688年)

二十九 毕大卫 (David Brainerd公元17181747年)

三十 韦斯利?约翰 (John Wesley公元17031791年)

三十一 牛顿?约翰 (John Newton公元17251807年)

三十二 克里?威廉 (William Carey公元17611834年)

三十三 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公元17821834年)

三十四 李文斯顿 (David Livingstone公元18131873年)

三十五 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公元18341892年)

 

近期教会人物(I

 

二十六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公元14831546年)

(伟大的改教运动领袖)

“我请求世人不提我的名,不称为路德宗信徒,只称为基督徒。路德算甚么?道理不是我的,我也没有为甚么人钉十字架。我不是,也不愿作人的师传。只有基督是我们的师传。”——马丁路德

历举世界古今人物,以一生事业而使世界历史为之焕然改观者,除耶稣基督,莫如马丁路德。路德在德国绍林吉森林边缘的埃斯勒本的一个矿工家出生。双亲都是思想简单、不拘教会礼节的虔诚信徒。但他父亲的精神志气回非一般乡下人可比。路德也秉承父母的特性:刚毅、果断、无畏、粗犷、苦干、奋斗、保守等皆来自童年及早年在家和在校严厉管教的生活,形成他日后担受极克己的修道生活。

他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在廿一岁那年,他刚从大学拿了硕士学位,正要按父亲的心意迈向法律事业。他是在取悦父亲,但看来却不能取悦一个更高的权柄,他感到神的愤怒在他头上幌来幌去。“你怎能敬虔到一个地步,令圣洁的神心满意足?”他常这样自问。

一天晚上,当他从父母家中走回法律学院时,突然遇到一场猛烈的雷暴,闪电撕裂天空,而这个廿一岁的法律学生便哀求神饶命,起誓愿意进入修院以报答神的恩泽。两星期后他履行承诺,此举令父母失望,使朋友震惊。

他在修道院三年得到神学学士,继续任教兼研究而得神学博士。几年后,他被调到威登堡一所修道院,担任当地一所新建大学的圣经研究讲师。

在学时期,路德曾代表修道院访问罗马,按天主教的传说,用双膝跪爬上“圣梯”台阶朝圣,每爬一级就念一次“主祷文”,认为这样可以获得赦罪的功德,但是在他膝行还没有到顶之时,圣经的话照亮他的内心:“义人必因信得生。”他既醒悟,就立时回转放弃这种迷信膝行朝圣的想法,起身走下梯阶去了。

当时的天主教教庭腐败,既对德国教会任意课税,又随意干预授任圣职,被剥削的农民和城市居民,对教会的死气沉沉大感不满,所以一有人呼吁,就会唤起大家响应。正当路德开始教授神的话语——特别是“罗马书”及“加拉太书”时,他有了新发现:“义”不是凭行为而得,而是靠基督早已为我们成就的事;借着基督与神发生的新而喜乐的联系,自然地流露出一种情愿遵从神旨意的新生活,因此路德发现罗马教廷的错谬很多。

一五一七年,教皇派人往德国售卖赎罪票。路德就在该年十月三十一日将九十五项条文钉在威登堡大教堂的木门上;揭露教廷的罪状。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六十二条:“教会的真正财宝,乃是荣耀而施恩之神的最圣洁的福音。”他原想引起一场学术争辩,却换来了一场宗教改革。翌年,路德被召到奥斯堡国会听审,并命他收回前议。路德拒不遵命,向教皇请求“详加说明理由”之后,逃离奥斯堡。

在一五二?年,路德作了三篇划时代的论文,这要算是他最有成就的一年,他的领袖地位亦由此建立稳固。正当此时,教皇下旨逐路德出教,路德就引领威登堡大学的师生焚毁谕旨和几部教会法典,以示与教皇绝交。结果他又被传到沃斯木听审,在行程中,民众莫不夹道欢送。会议上,路德坚决拒绝放弃所发表的主张,他理直气壮地说:“我不能移动,这是我的立场。但求神帮助,阿们。”在路德起身还乡一月之后,国会发出一道禁令,通辑路德。幸得撒克逊王想出妙计,派友人俘掳路德,将他隐藏在瓦特堡城堡中,使敌人无法找到他。在这时期中路德仍从事著述并着手翻译新约圣经,译笔流畅,便于诵读。后来又花十多年工夫,将全部圣经翻译。

一五二五年,即路德在沃木斯作出震古烁今的勇辩后四年,德国农民之变引起分裂,南部一带地方的民众,对于路德所倡的运动,失去了同情。此时路德被教皇所追捕、被农民所憎恨、被宗教狂热者所侵扰;在某些情况,他觉得需要从头做起。还有甚么比结婚和开始新家庭更适合?他想到,婚姻可以“取悦父母、惹怒教皇、使天使嗤笑、令魔鬼哀哭,和坚定他的见证。”就在四十一岁那年,他与凯丝?方波拉成婚。她本是一个修女,下嫁路德可能赔命,但这危险没有阻止她的决定。他们志趣相投,爱情稳固,并生了几个孩子。

路德一生经过重重波折,他的两个幼女夭折,使他心灵蒙上一道阴影,加上教廷煎迫,仇敌多如牛毛,过劳的工作引致百病从生。某日他情绪极度低落,无精打采,不食不语,妻子见状不敢多问,只穿一身黑色衣服,路德不禁惊问:“奶为谁服丧呢?”凯丝问:“我见你垂头丧气,我想大概是耶稣基督又死了!”路德十分惭愧,即刻振奋起来。

路德非常注意文学教育工作,一生发表的著作有三百五十多种。在教义方面写了“大、小基督徒问答”,作为课本,以启迪训练程度较低的人民。他认为用通俗的语言文字表达圣经的意思则是好文章。正如他在其它作品中指出,所有信徒皆为祭司,他推翻解释圣经之权全操于教皇手中。他说:“基督既是万有之主,不受任何束縳;基督徒也有作万人之仆的义务,受所有的人管束。”在路德的识见中,自然还有许多细节尚待清理阐释,但他在基督教福音神学上早已为后人奠下基础。

路德在一五四六年二月十八日病逝于家乡埃斯勒本。他所引领的改教运动远远超越了德国和北欧,难怪在以后的五百年中,有无数的书籍关于这个伟大的改教领袖,不断出现,超过教会史上任何人物。

 

二十七  加尔文 (John Calvin公元15091564年)

(著名改教家和神学家)

加尔文被誉为欧洲改教时期的第二位伟大人物,地位仅次于德国的马丁路德。他所著的基督教要义是改教运动时期的经典作品。加尔文是法国人,却在日内瓦建立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教会行政机构。他的成就在基督教历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加尔文生于一五?九年,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名望的法律顾问。在当时社会结交了不少有地位的人。靠着父亲的影响力,加尔文竟能以十二岁的年龄接受了教会的职位;并带薪进入巴黎大学,那时他只有十四岁。大学里的训练,如拉丁文,哲学及辩证学等课程都为加尔文以后的成就立下了基础。十九岁时,在父亲的安排下,加尔文修读了法律课程。其实他所喜爱的是人文主义的文学。父亲逝世后,拥有法学学位的加尔文,便到法兰西学院专学希腊文,希伯来文。一五三二年,加尔文出版他第一本着作,不过当时的他只是一个研究人文主义的学者,对宗教兴趣不大。一五三二年至一五三四年这段期间,加尔文的生命很大的改变,他明白神的旨意必须顺服,自此基督教的信仰才成为加尔文生命中首要的位置。

当改教运动的兴起,法国受到影响,加尔文的思想也逐渐转向改教运动的行列。一五三三年加尔文的好朋友高波因发表教会改革言论而被迫逃离巴黎;加尔文也受牵连须离开,就回到家乡,放弃一切从教会所得的经济支持。

一五三六年,加尔文来到日内瓦。在那里与法惹勒合作,希望作一番伟大的改教事业,不幸他们受到挫折,被驱逐出境离开日内瓦。加尔文逃至施塔斯堡,在那里共住了三年,成为一间法国难民教会的牧师,受到众人的尊敬,也得到很好的教牧事奉经验。此外他还努力写作,补充了《基督教要义》的内容,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圣经注释——罗马书注释。他还写了一本被称为抗议宗教最好的辩明之作品。他的婚姻生活很美满,他的太太是他最好的伴侣,可惜在一五四九年便去世了。

一五三六年出版的《基督教要义》,是加尔文经过廿五年才完成的伟大杰作。在改教时期,内容分为:圣父、圣子、圣灵和教会等四部分,主要思想是从马丁路德和布泽尔思想出来,经过加尔文系统化,使成条理清哲,内容丰富的神学巨著。这部作品可算是最能讲解基督教与基督徒生活的神学著作。这书的序言是以书信形式写给法王的。

日内瓦经历了一场政治革命,亲加尔文的一派取得了政权。在他们的极力邀请下,一五四一年九月,加尔文重踏日内瓦的土地。这一次他带着成功而来,便开展了伟大的工作。

 其实加尔文只是日内瓦一个教会的牧师。但在他的引导下,日内瓦全城都变为一个完全基督化的城市。人民的生活在教会法庭的监督下显得有规律。在加尔文的影响下,城市内的污秽地方得以清除。他又注意贫苦的人民,为他们谋取福利。

这些成功的改革,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来到日内瓦生活。成功的背后,往往带来反对的呼声。加尔文严厉的治理方法,显然受到反对者的批评。他们用尽各种手段想迫使加尔文失败,但却不能令加尔文的工作停止。一位名叫白勒色的巴黎修道士,曾向加尔文的预定论攻击,这对加尔文的权威有很大的挑战,可以影响他在日内瓦的地位,经过一番努力,白勒色被逐出境,加尔文胜利了。此外,还有很多政治上的力量也希望加尔文丧失地位,但最后的胜利仍是属于加尔文。

一五五九年,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即后来的日内瓦大学),这学院训练出来的传道人都分布于欧洲一些国家,其影响力遍及欧洲各国。他的思想——加尔文主义;在改教运动中面对任何的反对力量时,它都能继续对抗和坚持。他在日内瓦所创的教会行政模式,亲手所创立的学院,以及他的圣经注释及书信等作品,都是基督教会历史的宝贵财产。

 

二十八  本仁约翰 (John Bunyan公元16281688年)

(世界名著的作者)

世界文学名著之中,有一本名“天路历程”,亦称“圣游记”的。一六七八年以英文出版,现在正翻译成多种文字(包括中文),且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此书的作者不是位受过高深教育的专家,而是英国一位小镇上的铜匠——本仁约翰。他因信奉纯正的基督教而被囚,用十二年的时间在监牢中写成这本巨著。这书是他亲身经历逼迫的描绘,也是他与反对势力顽抗的战歌。

约翰生于英国贝德福镇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个铜匠。当他受婴孩洗那天,父亲恰好翻阅到论及施洗约翰的经文:“这个孩子将来怎么样呢?因为主与他同在。”(路一:66)父亲本想使他受良好的教育,但约翰天性活泼好动,喜欢跟一班粗野的孩子嬉戏,说粗话,所以在学时间不多。他少年时在一铜店中当学徒;十六岁从军,参加内战。当时指挥官想选出突击队员去突击敌人,拈中了本仁约翰。但有一位同伴艾尔逊认为自己乃单身汉,毫无牵挂,而约翰仍是一个孩子,若有甚么不测,必使他的父亲悲痛欲绝,所以要求代替约翰。约翰起初不肯接受这样大的爱心,但终被艾尔逊说服了。想不到艾尔逊真的被敌人追击而阵亡。这件事既使他对这位朋友感激不已,又使他联想到主耶稣为罪人舍命,令他认识到这是出于神的保守,神必定有更重要的使命交给他,所以他应当善用余生。

战事结束后,他解甲还乡,重操故业。不久就娶了一位美丽的妻子,但她的嫁妆只有两本书和一个木瓢,这两本书却使他产生阅读的兴趣。妻子品善的德行使约翰改变了不少,只是他尚难除去惯用污言秽语咒骂人的坏习惯。有一次因遭到一位下流的妇人痛责而自感羞愧,于是决心痛改前非,做一个严肃虔诚的青年。同时又承蒙纪福德牧师与他谈道,他获得心灵的满足——真正得救了。纪牧师逝世后,教会需要人接任,约翰就被任为传道。他讲道的特点是不拘形式与地点,随处都可聚集。他也时常到乡村讲道,由于他富想象力,很受欢迎,有人送他一个“主教”的赞誉头衔。

他的妻子生下四个孩子以后突然去世,他不得已在第二年(一六五九年)续弦。继室伊利沙伯也非常贤淑,她是约翰的贤内助,又是与他同奔天路的良伴。约翰在“天路历程”一书中把她述为“心慈”。

英王查理士二世登位后,强迫人民参加国教,禁止其它教派聚会,又不准他们的传道人讲道,违者拘禁。英国虽以基督教为国教,却硬定必须信奉法律所定的教义和敬拜规条;其中有保存旧日的迷信习惯,带有天主教味。英国国会通过法案,承认君王为教会最高首长。那些坚持以圣经为纯正信仰者对此不满,主张净化,故被称为“清教徒”。清教徒不与国教妥协,有些被捕,有些被处死,还有些被放逐外地,像北美新大陆就有他们开荒的历史。

本仁约翰的教会不属国家教会,所以他没获授权讲道。在清教徒受逼迫时,曾有人劝他放弃讲道的工作,回老家去。他却认为如果因惧怕被捕而逃跑的话,会令别人以为他能言而不能行;若他受威胁时不敢坚守立场,会使弟兄们胆怯。他为了克尽己任,既不逃走,也不放弃讲道,任由巡警来把他捉去。国教牧师质问他怎能有权利讲道?他以使徒彼得的教训:“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回答。约翰为要对神忠心,拒绝别人善意的劝告而甘愿入狱。他听了宣判后毫不沮丧,且对法官说:“假使我今日被释放出狱,明天还是要照样宣讲福音。”

狱中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且受尽精神折磨。在狱中十二年,以结绳工作所得利润来维持妻儿生活,他的妻儿乏人照顾,生活贫苦。妻子在奔走上诉时,宁愿自己饿死,也不愿丈夫答应不讲道。约翰曾几次获允许,短暂回家与家人见面,他就乘机暗暗地向人讲道。在被囚之时,他经常读圣经和弗克斯的血证史,心灵仍享自由。他说:“尽管别人把我的躯壳,困在铁窗之后加上锁炼,但我对基督的信心,能遨游星晨高天。”妻子探望他的时候,用纸卷当牛奶瓶的塞子,以供约翰写稿,然后带回家保存。他用这方法竟在狱中写了十二本书和册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不朽的“天路历程”。

“天路历程”出版后,于约翰在世之年已销售十万册。这书是用神奇而优美的比喻,说出人类内在和外界的试探与挣扎,令读者发出对人类的同情心和对神的尊敬。书中描述一位名“基督徒” 的,游历各处以寻求真道。约翰曾申明此书乃属寓言性,但并非全是他想象得想来,乃是有神的灵启示。

一六七二年后,约翰大部份时间都在家乡不远处讲道和布道。但约在一六七六年时又再度入狱,然而他始终不忘写作,因此后人也为他写了不少传记;而不少文学家也研究他的著作。

 

二十九  毕大卫 (David Brainerd公元17181747年)

(完全舍己的宣教士)

毕大卫生于一七一八年,少年时失去双亲,形成他较沉默和忧郁的性格。一七三九年,他进入耶鲁大学读书。入学前几个月,他有一个很深刻的属灵经历,他仿佛看见神的荣耀,他与神有极甜蜜的交通,一年来的挣扎终于得到释放。从前他凭自己的努力要做一个虔诚的信徒和义人,而得不到平安,现在他却享受到那纯粹是本于信和恩典的平安和喜乐。

一七四二年初,大卫正读大学三年级,他竟被学校开除了。本来他是全班最优秀的学生,只因一次与知心者谈话中,对一位老师的评价被旁人听见传开去了,结果就遭学校开除学籍。为甚么他会遭遇这样不公平的打击?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学生还能做甚么?他还能事奉神吗?然而神借着这个挫折使大卫更专心仰望主,更有许多时间祷告和默想,他对失丧的人负担愈来愈重。一七四二年四月,他的日记有这样记录:

四月六日“我的祷告非常甘甜,我觉得我可以为主的缘故,甘受最大的痛苦。若是主的旨意,我愿意离开自己的地方到外邦人之地,经历任何的苦难和死亡,惟愿外邦人也能得蒙拯救...我觉得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和我在人面前的名誉已越来越不重要。我愿意被藐视,成为戏景给世人观看。”

四月二十日“啊!我真是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渴慕为主而活和完全的奉献给祂。我要为神的荣耀耗尽我的生命事奉祂。”

大卫离开大学后不久便跟着一位牧师学习,预备做传道的工作。那年十一月他被一个差会接纳为宣教士,开始在美国的印第安人当中工作。

这个工作实在不容易。大卫是拚命的传福音,可是他似乎是在打一场败仗。印第安人对福音反应冷淡,没有人愿意相信主!大卫孤军作战,得不到人的鼓励,有时也不免会沮丧,然而他始终说:“要使印第安人悔改,在人是不可能的事,可是我看到神凡事都能。”

他的生活非常艰苦,吃的只是一点点玉米之类的东西,因为他住在旷野,要走十几哩路才可买到面包,可是他若一次多买一点,吃的时候却常已发霉了。他常经历在旷野旅行之苦。因为印第安人散居各地,大卫需要骑马到一个个地方去传道,所走的常是崎岖危险的道路。有一次他掉进河里去;又有一次,他的马跌断了腿,当时他离最近的小镇还有三十里路,只好自己步行赶路。他在日记里曾这样说:“我这一年来走过许多路程,可是神没有让我的一根骨头被折断,或让我受任何灾害。我常在旷野受寒冷,又饥饿;我常在丛林中走迷路,有时我要在长夜里赶路,一次我就在森林里躺了一夜。可是,感谢神,祂保守了我。

大卫的身体本来不算健壮,因为他一生辛劳过度,又常在外四处奔波,他的身体变得更虚弱。他的宣教生涯中,饱尝疾病的折磨。然而,在这一切的困苦中,他说:“我这样受苦是好的,叫我能对世界和其它的事完全的死心。”其实,当时有许多大教会请他去做牧师,他本可以过舒适安逸的生活,可是他都推绝了。他不愿意离开他所爱的印第安人,他所求的不是世人所求的。

大卫是一位祷告的仆人。他常常整天的禁食祷告,求神在印第安人中行奇事,使他们的灵魂苏醒。一七四五年,神垂听大卫的祷告,使许多印第安人流泪痛悔归向主。圣灵的能力如同火焰,许多刚硬的心溶化了,甚至那些从前听过大卫传道而无动于衷,现在都纷纷把心门打开了!圣灵的工作不单限于一个地区,远近都有许多印第安人来悔改信主,谁都不会意料到会有这样的大复兴。大卫只能惊叹说这一切完全是神的作为!

一七四六年,大卫的身体开始更加衰弱了。他的日记曾写:“我整夜冒冷汗,今早咳了许多血,全身不适,情绪低落。”然而第二天他竟仍拖着患病疲乏的身体,骑上马匹,出发旅行布道去,一个月后才返家。

有一个主日他的日记写着:“早上我的身体软弱得不能讲道了,下午我只讲论罗马书十四章七、八节:“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啊!但愿我所做的一点工作,全都是用正确的态度做,我就太幸福了。啊!若我活,让我为主而活。若我死,让我为主而死。让我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

 这最后的一年,大卫多次经历死亡的幽谷,然而他对主的渴慕,对传福音的热诚却从没有减退,常劝勉别人要走舍己的道路。他说:“我的天堂就是讨神喜悦,荣耀神,奉献一切与神。完全专一的为主的荣耀而活。若我有一千个灵魂,只要他们有一点点价值,我都要完全奉献与神。现在我在病中,天天痛苦不已,我一切的安慰就是能为主做一点点工作,不论是我讲的、或写的、或别的事。”

一七四七年,毕大卫终于安睡了。他只有二十九岁,只做了五年的宣教士。然而当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却是何等荣耀,是为主倾倒的一生!后来他的日记和传记感动了千万的信徒更加爱主,更激励了许多人效法他,献身做宣教士,至死忠心。约翰韦斯利常对一些传道人说:“每一个传道人都应用心读毕大卫的一生。”

 

三十  韦斯利.约翰 (John Wesley 公元17031791年)

(领导英国宗教复兴,循道韦斯利的创立者)

有人以为英国在十九世纪之称霸,是由于他的工业革命,使国家致富所产生,殊不知在这同时更由于宗教复兴,令许多人悔改离罪,产生一种向着神、追求遵行神旨意的心志,才使劳资协调,大家共同努力发展。而领导宗教复兴的主要人物之中,韦斯利约翰的功劳要称最大。

在韦斯利之先,英国教会已陷于唯理主义派、道德低落,到处是酒馆,灵性穷困,当时的圣公会国教并无法维持百姓的道德。神给他们兴起韦斯利兄弟两人和威特非德等人,作祂合用的器皿,使英国的景象焕然一新。

韦斯利的父亲是一位国教的牧师,家境贫困,母亲性格坚强而虔诚,共生了十九个孩子(八个夭亡),韦斯利约翰是第十五个,查理是第十八个,在他们幼年的时候,曾因住宅被焚,而险被烧死,这印象常留在他心中,使他觉得自己是“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

后来他们兄弟二人先后入牛津大学攻读神学,成绩优异,受了教会会吏圣职后,开始与灵性挣扎。直到一七三八年,读马丁路德所写的“罗马书注释”序文时,知道神在人心里工作,借着人相信基督,改变了人心。他顿觉心中火热,深信单信靠神就有了得救的确据,那也是马丁路德揭示的经句“义人必因信得生”,使他有重生经验。

在他品学兼优毕业后的头几年,大部份时间帮父亲作事,后来他兄弟二人与另几位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小小的同志会,以求学自修为宗旨,但以后又互勉应多读有益之书,以作灵交,以祷告读经为该会的宗旨,并将生命全献于主,遂被人认为“圣洁会”,因会员须遵圣经规定中而立身行事,故给他们一个“循道派”的绰号,想不到后来竟然作他们这个宗派之名。一七三五年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名叫威特非德加入他们的同志会,他讲道表情颇吸引人,并曾去美国促使一次极大的灵性复兴。

老韦斯利逝世后不久,他们兄弟二人不能继任父亲之遗职,遂受聘往美国传道。途中遇莫拉维弟兄会中之人,对大风浪怡然无惧,使他钦佩他们对神的坚定信心。韦斯利约翰在美国工作虽极努力,又有语言天才,也能用德、法、义、诸国语言讲道,但毫无功效。他们回到英国不久,又认识一位莫拉维兄弟的见勒尔,讲及须将自己先降服主前,并且立时悔改归正,以及因信称义等道理,这给他真正经历主已为他铺了路,从此多与他们来往,他虽佩服莫拉维兄弟会的许多规则,然而仍有些意见上的不同,所以没有加入这个组织,回到英国后,乃到处游行布道,多以“因信得救”为福音的主题。

韦斯利?约翰因心里有圣灵之火的燃烧,放胆布道,词意切合实际,所以听众大受感动。然而也有民众群起攻击,甚至有危及他的生命的可能,但他未被阻吓。同时教会人员不满于他讲道时所引起的宗教兴奋情绪,也有反对他的工作。

卫氏在工作上很有组织能力,当他看到信徒人数日增,就仿用莫拉维兄弟会的方法,将教会中的老幼信徒,分成若干小组,以便彼此相顾,激发爱心,设立平信徒为组长,专人负责组的灵性,每周聚会一次,各述自己的感触和经历,彼此勉励,这也算是循道会的一个特点。

卫氏游行布道遍及英国各地,因一人的力量不足,便分派许多同工协办。他每天除办事著书外,还要外出传道,年轻时骑马为交通工具,年老时则坐车,车内放有书桌以便工作。他很赞助慈善事业,例如:释放黑奴,开办主日学,印发布道单张,设立圣经会,大大推进复原派(恢复早期教会信仰)的宣教事业。

有人说从一七??年到一八??年,感化人民之多再没有第二个人胜过卫氏,这是不错的。他确是教会史上最伟大和最具有影响力的宣教士之一。四十余年中他行走廿五万英哩。讲道四万次,渡过爱尔海峡五十次,著作达两百册。卫氏开始于露天布道,由于多数牧师反对他在教堂中讲道,即或许可的话,也无法容纳成千成万的听众。后来他只好另建礼拜堂,组织教会,奠定了普世循道运动的基础。

卫氏的婚姻在他的生活中是奇怪而不幸的事,在他四十八岁时才和一位已有四个孩子的寡妇结婚,她的性情暴戾多疑,不住为难阻碍卫氏的工作,特别反对他旅行布道,全不了解卫氏工作的重要性,更从无帮助卫氏之心,最后这位妇人就离家独自生活去了。看来有神的美意,假如卫氏安享了家庭的乐趣,他可能不会努力从事英国福音复兴运动的伟大事工了。反之,假如他娶妻得人,非但生活幸福,更可在圣工上帮助他,那更是美事。

一七九一年卫氏在重病中,振起精神勉强说:“世界最好的事,就是神与我们同在。”同一句话连续三次,当晚只能喃喃的说:“赞美,赞美。”次晨说声“再会”!气绝安息了。

 

近期教会人物(II

 

三十一  牛顿?约翰 (John Newton公元17251807年)

(伟大的诗人和布道家)

 

“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丧,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我心已得安慰;

初信之时,即蒙恩惠,真是何等宝贵!

 

许多危险,试炼网罗,我已平安经过;

靠主恩典,安全不怕,更引导我归家。

 

将来禧年,圣徒欢聚,恩光爱谊千年;

喜乐颂赞,在父座前,深望那日快现。”

 (共六节)

 

上面这一首“奇异恩典”可以说是作者牛顿?约翰的自传。他虽然是一位伟大的布道家,又是圣乐诗人,无论是他所写的圣诗或讲道,都有极大的感力,他一生都不能忘记,他原来在罪中生活,作罪奴隶;那是蒙神恩典,才把他从祸坑内和淤泥中拯救出来,所以他口唱新歌(共写了二百八十首圣诗,似乎以“奇异恩典”这一首为代表作。)

他在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但虔诚的母亲在生前不断为他得救祷告,也盼望他能做牧师,终于在三十年后才得见果效。他幼年随父亲航海,染了水手放荡恶习,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后来被征兵,曾逃脱又被捉回。以后利用海运做贩卖奴隶生意,想不到因闹出事来,自己反在非洲沦为奴隶,备受痛苦,幸亏父亲知道,派人把他救回。在他乘船途中,忽遇大风浪,船几乎沉没,他知道自己一生离弃神,于是认罪悔改,得以平安回国。重生以后,生命有了奇妙改变,献身终生为主所用。

由于他学历太浅,只读了两年的书,所以不够资格被按立牧师,但他并不灰心,仍努力自学,除研读神学以外,也学希腊文,希伯来文等。经十六年努力,终于获圣公会按立为牧师,被派往奥尔尼工作。因为他有重生的经验,为人谦和,满有爱心,圣洁自守,在属灵生活上又继续不断地追求,所以讲道十分有能力,许多人从他得到帮助。他在那里大见果效之后,又应邀去伦敦工作,并出版了一本讲道集,名为“弥赛亚”,很受欢迎。

他竭力主张传福音,领人信主耶稣得救,与有些教会注重仪式不同(有的墨守教会中的规矩,例如若非会友请求,牧师不能自动去探访他们)。他除了主张废除奴隶制度以外,也推动教会家庭化,把福音带到每一个人的家里,他工作无论怎样忙碌,都乐意与人个别的交谈,以便在特别的问题上帮助人。他的讲道也影响了许多牧师,使一些人大发热心,竭力向海外宣扬福音。牛顿的属灵儿子多马?司各脱,是牛顿等人所筹组的“教会传道会”的首任秘书,海外差传之父威廉?克理受他讲道的影响极深。

当时英国著名的国会议员伟尔伯弗思,因对信仰问题心中起挣扎,遂写信给牛顿,约晤之后,从他谈话中获益极大,于是他们成为好友。牛顿不劝他放弃职位,只鼓励他尽忠职守,同时坚定自己的信仰,使他自己在与神交往之中,感觉到神把整顿社会风气的责任交托了他,结果把十八世纪的颓废社会焕然一新。伦敦的一班“上流人”受到这风气影响,也使福音运动日见兴盛。

他讲道的两个特点是:一、注重谈话式,二、关心听众的需求,用生活实例解明他所讲的道。可能因为他本身曾犯罪又蒙拯救的经验,所以能以过来人的身份讲述一切。他生活体验非常丰富,直到八十岁的时候双目失明,不能读经,但照样用口传道。

他在八十三岁离世以前,自己写好墓志铭:“牛顿约翰,生长英伦,离经叛道,罪恶沉沦,放逐非洲,身经大劫,蒙主恩佑,履险如夷,且膺圣职,年八十三,辞世安息。”

 

三十二  克里?威廉 (William Carey公元17611834年)

(差传事工之父)

现代国外宣教运动的始创人克里?威廉原是个贫穷的英国鞋匠,父亲是教区书记和校长。从十六岁开始,威廉便要半工半读,他是个非常勤奋好学的人,常抓紧点滴时间自学。他对语言特别有恩赐,很快就自己学会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意大利文、法文和荷兰文!十八岁那年重生得救。不久便与一贫苦女孩子结婚。

一七八三年,威廉受浸,在当地传道,几年后就成为浸信会的一间小教堂的传教士。由于工资低微,生活艰苦,威廉在家中开办夜校,兼任教师和鞋匠来维持生计。虽然他生活在一个小乡村里,却非常关心世界的事。自从他看了“库克船主的最后一次航程”一文后,他更意识到世界上有许多从未听过福音的民族,故而对世界的负担愈来愈重。他在家里,摆放了一个自己用皮革做的地仪,?上挂了一张很大的地图,上面写满了许多关于各地的资料。他常对着地图,为福音未及之地祷告,更与朋友们分享这个负担。渐渐地他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信念,就是教会的主要责任和使命是往普天下去传福音。

在一次传道人的会议中,威廉提出教会需要认真地遵行向普世宣教的大使命,却遭在座一位牧师斥责他说:“年轻人,坐下吧。神要异教徒悔改时,自有祂的办法,并不需要你、我的帮忙!”事实上,当时有不少人认为大使命是给该代的门徒,与后来教会无关,因此支持的人不多,威廉却没有为此而气馁。一七九二年,威廉出版了一本名“基督徒须竭力领导教徒归正的责任之探讨”小册子,内文客观地分析世界的实况,并论到“传福音给每一个人”是基督给与每一个基督徒的命令。这本小册子影响很大,历年来被公认为推动宣教工作之经典作品。

是年五月三十日,威廉在一个牧者会议中讲道,引用以赛亚书五十四:23,说明普世的需要和教会的责任。他看透同工们不是缺乏异象,乃是没有信心,于是说:“当期望神行大事,为神图谋大事。”威廉克理这句名言,也就是他一生的写照。那天的讲道深深地感动了在坐的每一位。

过了几个月,十几位浸信会的传道人聚集一起商讨该如何组织差会。起先他们仍是犹疑不决:“我们只是一些穷教会的牧者,要差派人到遥远的地方,在其它民族中传福音,谈何容易!”威廉眼看似又是一个没有结果的会议,他流着眼泪,从口袋里拿出一份莫拉维亚差会会报,激动地说:“如果你们看过这份报告,就知道他们是怎样为基督的缘故,胜过一切困难;你们就会凭信心往前走!”他们终被威廉的真城和信心说服了。随即组织浸信会异域广传福音会,威廉克理就是该会的第一个传教士。

一七九三年,威廉决与一位同工往印度宣教。他的父亲认为他疯了,连他的妻子也反对,不肯与他同行。痛心之余,威廉准备只带八岁的大儿子先去。然而在神的怜悯下,妻子终于答应同往印度。五个月的旅程,他们抵达加尔各答。还未安顿下来。困难已接踵而至。当时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有统管印度的大权,他们不欢迎宣教士。加上管钱的同工用钱不当,一下子就把带来的钱用光。这使威廉身陷窘境;既没有钱,一时又找不着工作,孩子一个个病倒,妻子又不停地埋怨;眼看在印度宣教的理想随之幻灭。

信实的神没有撇下衪的仆人,一位善心的先生支持了他们一段日子。及后,又为威廉安排了在孟加拉国一染料工厂当工头。虽然他在方面毫无认识,需要从头学起,倒是难不了他。这个安排实在很理想,他不但有稳定的收入来照顾一家;由于这职位每年只需工作三个月,他有充裕的时间去学习东方语言;正好符合他计划中自供自给的宣教生涯。

正当此际,威廉的妻子精神有点失常。一七九四年,五岁的小彼得逝世,使她完全崩溃。经历叫威廉学会了接受痛苦的事;他没有忘记到印度来的目的,他天天翻译圣经、尽力传福音,以至七年后他离开当地时,他可以说:“耶稣基督的名在这里不再陌生!”

一八??年英国的差会派了两位新宣教士与威廉在撒林浦耳汇合。这地方不受东印度公司管辖,所以他们有更大的自由做神的工作。他们三人彼此相爱,凡物公用,工作大大蒙福。在二十多年内,他们在孟加拉国周围,建立了一个不断生长的差传站分布网、办了一所大学;里面成立了印度的农业学会,推广农务改良方法,学习园艺;此外,又设立了印刷厂,专门印发多种语文的圣经和单张。这些年来,威廉一直埋首翻译圣经的工作;直到一八二四年他已有孟加拉国文的新约圣经、另外六种语文的新、旧约及廿四种部份翻译的圣经版本。他还出版了好几种文法书、字典及翻译了的东方故事。

在这些成就当中,并非毫无困难挫折。有一次车间着火,一下子烧掉了许多字典、珍贵的圣经译稿和文法书。眼看着多年的心血化为灰烬,威廉的反应是——加倍努力!一年后,他们所印发的圣经译本,比火灾以前多出七种。威廉曾被一所大学邀请为语言教授,得借机会与印度学者切磋。威廉的精力实在叫人慑服。一位印度学者说:“克理先生究竟有个怎样的身体?他似乎永远不累不饿,工作未完成他总不离。”威廉在这许多工作以外,仍热切地传福音,得救的人数不断增加。他不愧为宣教事业的先锋,因他在印度所写回的信,又激起了许多别种宣教事业,在欧美有许多差会相继成立,十九、廿世纪西方有大量青年人献身宣教。威廉的儿子也在缅甸传道,他训勉儿子要致力研究缅文,严以待己,不可有民族优越感。

威廉赞成维持本色化的教会。他在学校和书本上运用本地通俗文字。他认为:“为主赢取信徒的责任必须由本地信徒肩负。”这个见解促使他提议栽培一班印度人的教牧人员。当地教会以一个名为Form Agreement的方法,一方面管理会内弟兄们的社会经济和属灵事工,一方面维系与英国浸信会的关系,从而保持领导层和组织上的本色化。这个安排激发起各样新活动,令本地信徒能尽展所长,争取自立和自传。

当七十二岁的威廉躺在病?上,仍嘱咐他的最后一位访客说:“刚才你的话都是克理博士前、克理博士后的。我离世之后,请你不要再总是说克理博士了,要说的该是克理博士的救主!”

 

三十三  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公元17821834

(基督教入华的第一位先锋、中文圣经译者)

远在十七世纪,曾有一位传教士范礼安数度尝试进入中国而告失败,在他临终前,遥望中国大陆发出沉痛的呼声:“石头啊!石头啊!你几时才为我主裂开呢?”

似乎“中国”这块巨石,惟有用自我牺牲和属灵智慧,才可把“它”摇撼。但谁能有如此勇气呢?马礼逊作到了!

马礼逊于一七八二年诞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小镇,幼年就聪颖超人,有极强的记忆力,曾于一夜间背下圣经中最长的一篇——诗篇一一九篇,并毫无错误。只可惜在青年时期所过的是一个荒唐的生活:酗酒、狂欢、放荡、污言秽语已习以为常。感谢神,使他不久便对这种生活厌了,十六岁的一天,他真正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廿余岁的马礼逊,忽然得到神的呼召:“去!向远方的中国人传福音。”这呼召简直把他吓一大跳,他说:“神啊!中国在那里?我对它一无所知,你怎么会要我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呢?”然而神的呼召是持续而坚定,毫无回转之余地。他只好立即开始前往中国的准备工作,首先须解决的是如何学习中文,他先祷告后才上街去,正好见到一位中国人迎面而来,他紧握那人之手,拜他为师,即刻开始了艰苦的中文学习,在完全没有辞典,没有任何语言学方法的协助下,实在极难,几次想中途而废,然而来自神的呼召与异象:“去!传福音给中国人。”形成一片紧锣密鼓,无法逃避,只好咬紧牙关,吞下泪水,对自己说:“为了神的呼召,为了向中国人传福音的异象,无论有多大困难,我都要学会中文。”马礼逊就是凭信靠神的心,去排除万难,走上献身为中国的道路。

在一八三四年以前,中英两国的关系完全由东印度公司垄断,为商业利益,东印度公司一向禁止宣教士搭船前往中国,更不准留居。马礼逊惟有先乘船到美国,辗转来到这块陌生的土地,迎接他的不是热烈的双手,乃是东印度驻澳门代表的冷酷警告,加上天主教神父们的妒忌,连在澳门居住也极困难,但马礼逊置之不理。

马礼逊既踏上中国,便入乡随俗,穿着中国式的服装,留长指甲,蓄着似“猪尾巴”的长辫子,吃中国饭菜。又因经济困窘,租了一货仓最下层的潮湿房间,空气混浊,家徒四壁,就在此地为中国开展了伟大的事业。

要感动中国这块巨石,马氏不但面对孤单冷漠,还有被驱逐出境之危险,况且澳门神父也虎视眈眈,在重重压力下,他只好加入东印度公司成为正式职员,使他没有一点时间去传福音;另方面,在英国的同胞对他的受聘并不谅解,认为他已放弃了宣教的使命。在此内外交迫下,不但他孤单痛苦的工作,更加上心灵的熬炼,可是马礼逊一点也没有退缩,相反地,他是勇往直前。

本来在孤单的工作中,与玛丽?莫顿结婚可以令他稍有安慰,但依照清廷的定例,他的新婚妻子必须留在澳门,而马礼逊的公务亦使他一年中有半年要留住广州。马夫人身体很弱,再加上夫妻长期分离,使她心情抑郁寡欢,更不幸的是他们的长子一生下来便告夭折,使他们的心情更加痛苦,因而马夫人的身体越来越坏,只好带着女儿返回英国。一别六年,后再于澳门全家团聚,使马礼逊欢喜不已,只因公务缠身,不得不独自返回广州,不幸马夫人在同年不堪病魔缠身,死于澳门,马礼逊因而痛苦难言,岂料一年后他的挚友米怜亦离世回到天家,一连串的打击,令马礼逊悲痛莫名,他曾这样说“......我亲爱的玛丽既死,现在又加上了米怜......我并不埋怨......只是为了剩下我一人而深感寂寞,但神曾经支持起我的软弱......我希望将来我也死在我工作的地方。”他感情的丰富却增加了他的痛苦,以致常不住的呼喊:“......我的勇气与耐心,差不多已消丧殆尽了......这是一处极孤寂的场所,我希望到自由和可以享乐的地方....”他似乎已经软弱、灰心,甚至略带抱怨,然而终其一生他没有退缩,反而在货仓中完成了伟业。

虽然外国人购书悬为严禁,但为了多买一本书,多学一些中文字,甚至节衣缩食,多付几倍的价钱亦在所不计,他孜孜不倦的研习中文,终于给他带来了成果:“使徒行传”、“路加福音”先后译成中文,还有“真道问答”、“英华文法入门”、“中文法程”、中国第一本“华英字典”等,他更热心于英国设立一东方语文学校,力主在牛津与剑桥大学内设立中文讲座,又于马剌甲设立了第一所英华书院,以培育中文人才。

当然,在成功的背后,必定有一番辛酸血泪,为了印刷圣经及这些书籍,一方面时刻面临清廷深严禁令的威胁;另方面东印度公司因怕他这样做会违反禁令、影响中英贸易的进行,而把他撤职;最大的不幸,并不是闭关自守的清廷或东印度公司的百般阻拦,而是一群白蚁——原来他叫人刻成的书板,因怕被人发现而藏之于屋隅,却被白蚁蛀了大半,这无异是晴天霹雳,心中所受的打击,真是无可言喻!

马礼逊拼尽了他生命的全部,终于在一八三四年息下了世上的劳苦,他的遗体埋葬在澳门,诚如耶稣所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马礼逊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影响力却直透历史的层层帷幕。他自己曾说:“为完成这伟大任务起见,我不惮长期工作,谢绝社交,持以耐心、毅力、镇静,及不偏激的判断.....惟希望以正确的思想、恭敬的态度、战战兢兢、小心翼翼,而期得免误传神之圣言。”

是的!马礼逊的确是一位把基督福音带来中国的先锋,他的英雄故事不是写在沙尘滚滚的战场上,而是写在一块充满敌意、猜忌、与孤寂痛苦的土地上,以他生命的血泪播种,以至于开花并结实累累,怪不得每当我们提到这位已逝世百多年的传教士,都会肃然而生敬。

 

三十四  李文斯敦 (David Livingstone公元18131873年)

(最著名的非洲旅行布道家)

提起非洲宣教事工,没有人能忘记大卫李文斯敦这名字。十九世纪的非洲有“黑暗大陆”之称,因它不但文化落后,难以开展福音工作,甚至有野蛮吃人的民族。这位伟大的宣教士却深入非洲内陆,经历多次危险;好几次被狮子袭击,甚至有一趟肩膀被撕破了。在一次深入非洲内地工作时,先后害热病三十次;雇来的挑夫也多番挟带他的财物逃走,土人的威胁又无日无之。然而李文斯敦始终热爱着非洲。

自一八四一年他抵达非洲后,当中除有两年返国与家人相聚外,他都一直留在非洲事奉,直至客死于此。那是一八七三年五月一日清晨,在非洲内陆一个荒僻的地方,人们发现李文斯敦跪在?前死去。热爱他的非洲人,要求他的随员把他的心脏埋在非洲一棵大树下,把他的名字刻在树干上,以作纪念。他们哀痛一番后,便用帆布和树皮包裹用盐腌过的尸体,抬它步行了一千五百多哩到非洲的东岸,再运回英国去,其后下葬于西敏寺。

这位深受非洲人爱戴的宣教士,本是一个贫苦苏格兰人的儿子。十岁那年,他就被送到纱厂里工作。每天清早五时半起?,一直做到晚上八时为止。每晚工厂关门后,他就到夜校去上两小时课,这样半工半读有十三年之久。

其实李文斯敦早就渴望做一个宣教士。凭着自身的努力,于一八三六年,他考进了医学院,也在神学院兼修神学课程。起初他尝试传讲神的道理时,常是一败涂地。例如有次他在一间乡村小教会讲道,虽事先仔细准备好讲章,但一上台却讲不出话,只对会众嗫嚅地讲了一句话:“各位朋友,我把要讲的一切全都忘却了。”说完便逃去无纵。

然而,这位满腔热情的青年之潜质终于渐渐显露出来。他在一个聚会里,听到当代著名的宣教士摩法特谈到非洲的宣教情况,心里便对非洲响往不已。他便问摩法特他能否为非洲做点事,这位日后成为他岳父的资深宣教士回答说:“可以,如果你准备好离开现在的工场。”李文斯敦把这句话藏在心里,矢志不忘。

李文斯敦终于加入宣教士行列,前往非洲工作。他在南非时,十分不满只有沿海地区的宣教工作。于是寻找远离其它传道站的工场,深入内陆旅行。他写信到伦敦说:“我将整装待发,随时到任何地方——只要是向前走。”这种流动式的宣教心愿,与当时的宣教政策大相径庭。他明白自己缺乏耐性,所以求告神说:“愿主用谦卑的精神包装我,使我能更像主。”

由于他热爱旅行布道,盼望为基督的国度拓展土地,婚后仍带着妻儿往来蛮荒之地。因为妻儿不能适应,加上别人的劝告,李文斯敦只好与家人分别,让他们回英国去,而自己则继续孤单的旅行布道工作。他在一封家书里,向妻子道尽他对家庭和工作的矛盾:“且让我们先尽本份服事救主,我们将来会再相见,巴不得那个时候就在目前....我至诚地对你说,我最亲爱的,当我们结婚时,我爱你;而当我们相处得越久,我爱你也越深。请把孩子们拉到你身边,代我吻他们。告诉他们,我是为了爱耶稣而离开他们的。”

当时有些奴隶贩子进到非洲内陆,拐走大量的人,带到海岸的奴隶市场去贩卖。在李文斯敦的旅途中,他常遇到漫长的奴隶行列,也碰见过不少被焚的村落,和被遗弃的奴隶尸体。因此,他爱非洲人的心越发强烈,迫切地盼望能早日到内陆传道,并要向土人介绍正当的贸易途径,以制止这种惨无人道的勾当。

有次,挑夫偷走他的药箱,使他在一个热病猖獗的地带,渡过了四年没有药物、令人难以置信的艰苦生活。当他回到基地时,他的财物早被土人带走,因他们断定他已死去。十八天后,纽约先锋报记者史丹利到达他的基地,及时带来需用的物资。这记者一心想得到李文斯敦的第一手数据,跟他住了四个月,并劝说他返回文明世界。但他的决心丝毫未有动摇,史丹利只好离去,让李文斯敦继续进入内陆工作。

在跟着的十个月中,他忍受着疾病的摧残,靠人抬担架前进。他在信中写道:“倘使良善的主容许我制止内地贩奴的滔天罪恶,我甘受苦饿而毫无怨言,我将以整个心灵感谢祂的名。”李文斯敦就在这次行程中逝世。他死后不久,非洲的奴隶市场终于关闭了。

李文斯敦对非洲人那种无私的爱心,对事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他谦卑虚心的态度,使他赢取了当地土人的尊敬和信任,因而被非洲人认定是“伟大到不能下葬在非洲的人”。他将一生都献给了神和那片非洲大陆,正如他在日记簿中记载:“我的耶稣,我的君王,我的一切,我如今再一次把自己整个向你奉献,求你接纳我。啊!慈悲的天父,求你使我能在离世之前,及早完成我的工作。”

 

三十五  司布真 (Charles Haddon Spurgeon公元18341892年)

(英国名牧,全面的事奉)

 

一八五?年,在一个风雪交加的礼拜日早晨,因交通受阻,牧师未能赶到,乡村的一座小教会里的公众聚会推选一位平信徒讲道,他既没有受过训练,又没有准备,临时被推举上台,心里求神赐他信息,讲到“地极的人都当仰望我(神),就必得救。”(赛四十五:22),似乎特别针对着一个好奇的青年,在讲道之中,忽指着他说:“青年人啊!我知你如今在困难中,请朝耶稣望去、望祂、望祂、望祂。”这位青年大受感动,显然改变了他的一生,他不但从此得救,并献身服事主,这就是英国的名牧司布真。

司氏的先祖是反对国教的荷兰人,祖父是英国独立教会的牧师,他自己重生不久,十七岁的时候就受聘为乡村的牧师,人们称他为“可爱的少年宣道者”。虽薪金甚低,但农民时以土产相赠。二十岁被请去伦敦浸信会任牧职,虽无上大学读书,却因他极有讲道恩赐,所以教堂满座,乃于五年后兴建“都城会幕教会”。他在伦敦三十八年的工作,使教会增加将近一万五千人。在他讲道时,常是人山人海,其至可以听到一些马夫喊道:“要去听司布真讲道吗?请坐我的车子。”论传道效果,牧师之中没有人能出其右。听道者各种各色,有如维多利亚女皇,格兰斯顿首相,文豪、市长、警察长,但也有妓女、盗窃者及平民,司氏一样欢迎他们,所以他有“近代的以利亚”之称。

他虽然时常生病而不能上台讲道,却很注重训练传道人,他在结婚那年创立“牧师学院”,现在改称为“司布真学院”,他独立负担经费十五年,以后才由会幕教会分担。他也是伦敦浸信联会的创办人之一,他又创立孤儿院,和宗教慈善机构数间,包括养老院,开荒布道差会,售买圣经会,节食赠衣协会等。司氏自己的生活却极简朴,反对铺张浪费,信徒送给他的款项,全用在慈善事业,不为自己留下分毫。美国曾有人以十万美元的代价请他去讲道一百次,他的回答说:“不成,我以布道为事,从不知道出卖我的讲坛。”这是他对金钱的态度。

司布真的父亲是一煤栈的雇员,使司氏不能上大学,但他自修极为用功,有关神学、历史、科学、传记、文学等书,他都虚心研读,既是勤读者,又是勤笔者,作为日后的参考,因精神上的丰富,数据新奇,层出不穷,虽然他刚从农村到伦敦做牧师时,模样像个乡下人,但他讲道的灵力,却是大大吸引了听众。司氏曾出版他的讲章达三千余篇,共七十五册,如每天读一篇,至少需时十年。其一生曾出版书籍一百三十五部,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卫三宝藏”(即诗篇的注释),和“早晚灵修”这两书。司氏讲道的重要特点是寻找合乎神旨的题材,最重要“以经解经”的方法。由于他平日喜作阅读笔记,讲道准备,却能收到丰富内容之效果,他是一个福音性的加尔文派,在他传道的初期,既反对过偏激的加尔文派(神的豫定论),又敌挡亚米流主义(与加尔文派相反),他批评英国圣公会的洗礼方式,主张必须因信而受洗,反对使用祷告书之伪善,但他始终没有另创一个宗派。

司氏和妻子苏散拿,是一对模范夫妻,当他在预备讲章时,妻子常在旁边帮他搜集材料,缮写文稿,互相切磋,使他兴致浓郁,不觉疲乏。难怪司氏不止一次地对苏散拿说:“我爱你比初婚时增多倍。”不幸得很,十年的圆满生活,由于苏散拿操劳过度,身体渐弱,卧病在?达十六年,但他俩从不怨天尤人。司氏最大缺点是嗜吸雪茄,烟癖甚重,有一次他出外散步,看到一间商店的橱窗陈列着一罐烟草,标签写着:“司布真的烟草” ,使他想及离世归天后所留给人们的纪念,究竟是所吸的司布真烟草呢?还是传扬主耶稣的司布真呢?为了神的荣耀,回家将一切烟具都烧了,从此再没有吸过烟。“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甚么,都要为主荣耀而行。”(林前十:31

司布真的儿子多马,和孙子都步其后尘,自青年时代就献身为传道工作,司氏逝世于一八九二年,其棺上置一圣经,是他生平最喜欢读的书,享年五十八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