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第十一章  风起云涌

 

在罗马教会中,对那些滥用教会权柄及以非常邪恶的作为,也引起反对的声音。其中最出名的是马西流(MarsiliusofPadua,另译马尔西流斯),他曾任巴黎大学的校长,他本身的专业是医生。主后1324年他发表了一篇“保卫者”的文章,他在其中有许多激进的看法,教皇革利免四世(ClementⅥ)甚至说他从来没有读过更糟的异端论点。马西流宣称信仰和行为的最高标准是圣经。教会是所有信徒的聚集,而不是由教皇、主教以及神职人员所控制的神圣组织。所以教会神职人员没有权力决定基督教的真理或是要求人服从他们的规则。事实上,这些职位都是出自人意。彼得在众使徒中并未具有什么特殊的地位,圣经中根本找不到神职人员的根据,教会中最后的权威应该是由信徒大会所决定。

如果不是有皇帝的保护,马西流在主后1342年去世之前,恐怕早就殉道了。

 

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在十四世纪的三十年代约翰威克里夫出生于靠近瑞奇门(Richmond)的约克西尔(Yorkshire),他在牛津(Oxford)大学有杰出的表现,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在其时代无出其右。他年轻的时候就深被圣经的能力所吸引,后来在大学教神学的年间,他的勇气以及透亮的品德给他许多同事信仰的机会。他毫无惧怕地指出罗马的神职人员已经远离神的话,他呼吁在教会中恢复圣经应有的地位。

主后1374年,威克里夫做了路特倭斯(Lutterworth)的院长,他有机会向更多的人传讲神的话语。他教导信仰的源头乃是耶稣基督的福音,教皇和其它任何人一样都必须服在神话语的权柄之下。像这样的说法在人们中传开的时候,自然就构成对罗马教会整个地位的威胁。主后1377年,威克里夫被控告是异端,但是因为他曾经帮助政府抗拒罗马教廷对政府权力的侵犯,以及他在人民中间的声望,使得这项指控不能成立。

威克里夫更加努力地服事。他用拉丁文和英文写了许多福音单张,最重要的是他完成了第一本英文圣经的翻译,因为他一直就盼望能将神的话翻译成一般人民所能明白的语言。我们并不能确定以他名义翻译的作品其中有多少是他自己的成果,不过勿容置疑地,这一切都是由于他对神的爱慕和他属灵见解的影响,才有可能完成这些巨著。威克里夫对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并不是很专精,但是他却是极为出色的拉丁文学者。在主后1382年到1384年间所完成的英文圣经是由拉丁文版翻译的。这份工作广受人们的接纳,圣灵也以新的方式使用这份工作。

威克里夫自己因着翻译圣经而与神的话语有更亲密的接触。在他晚年的时候,他有着更成熟的反思。他原本一直接纳饼酒变质化的教义(Transubstantiation),但是到主后1381年,他写了单张指出这种的教义是违背圣经,而且是一种亵渎的欺骗。

威克里夫最重要的教导乃是他强调只有圣经有绝对的权威。对圣经的解释不是任何人或组织的特权。凡是心存谦卑,爱主的信徒都可以蒙圣灵的光照来了解圣经。威克里夫认为救恩乃是借着信心,而圣化的行为乃是信心的证据。他并没有将信心与行为一分为二,反而如同使徒雅各一样,强调行为是信心的表现。虽然威克里夫到死在名义上还是罗马教会的祭司,他从来未认为教会是以教皇为首的神圣大公组织。他确信教会是所有蒙召信徒的集合,只有基督才是教会的元首。教会在地上可见的组织中,圣经只认可设长老和执事,所有的信徒都有权力直接借着基督的恩典来亲近神,所有信徒都是祭司。

威克里夫认为,一个人最大的特权就是传讲神的话。他打发一些贫穷的传道者到村落去传讲神的福音。这些传道人两袖清风,以他们简朴的生活向人见证在基督里的新生命。后来一些仇敌就叫他们这些传道人为“楼拉”(Lollards,另译罗拉得),就是“多嘴”的意思。这一批“楼拉”无论是在贫穷或富足人,受过教育或是无知的人中间,都透过圣灵把神话语的真理带人人们饥渴的心灵去。他们的传道并不着重对罗马教会的错误作批判,而是正面地把能带来自由与生命的恩惠福音传扬。他们认定自己的服事就是完全依靠圣经本身的权威,而神就借着祂的话建立成全每一个肯听从的人。虽然在许多地方阅读英文圣经是要判死刑的,一些以圣经为中心的人还是聚集在一起,这样的聚集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威克里夫死于王后1384年底,他到死时仍是路倭俄斯的院长。他之所以能够自然死亡,有一部分的功劳要归给爱德华三世(EdwardIII)这位英国的国王,因为他坚持对于自己国家主权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段时期罗马教会本身有许多的困难。

主后1378年,在罗马教会的历史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丑闻,教皇贵格利十一世(GregoryXl)过世后,发生了大分裂,产生出两位教皇,即在罗马的乌耳班六世(UrbanVl)以及在亚威农(Avignon)的革利免七世(ClementVII)。两个人都自称为正统。这样的争执长达四十年之久。两位教皇各有一些国家的支持。整个天主教的世界是一片混乱,所以这些所谓的异端分子就得蒙保守过一段平安的日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教会的主把祂的仆人威克里夫平安地接回天家。

威克里夫在属灵运动中的重要性,并不在乎他对罗马教的态度。虽然他无惧地定天主教犯上许多错误的罪,但是他本身从未正式与天主教划清界线。他主要的贡献乃在他强调圣经本身的超越权柄,而且教会必须顺服圣经,所以他能够挽回当时的一些教会使之不再顺服天主教的迷信和堕落。在各地的教会都是完全单一的根据圣经为原则。每次当圣经被人从神所命定的地位上移开的时候,那个教会就会开始腐败,直至死亡。在威克里夫的年间,神职人员对圣经都是相当的无知,因为教会惧怕一般人多读圣经以后,就会反对天主教的制度。

为什么对于把圣经翻译成一般大家所能明白的语言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对呢?最主要的理由还是这样:可能对于天主教体系本身造威威胁。在欧洲大陆,那些瓦灯派(TheWaldense)他们是读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圣经,所以教会对他们的恐吓就不会有效。在各地那些中央集权下所成立的教会体系,他们仍然使用拉丁文圣经,可是大部份人都不了解拉丁文,就是依靠罗马那些神职人员来解释。如果允许人们有自由去直接阅读圣经,并且依靠圣灵来向人解释,那么各地的教会就有了独立的精神,而不再接受罗马的权威。天主教的制度基本上反对人们直接从圣经得到帮助,这就违背了圣经中对于耶稣基督教会的呼召。只有当教会欢喜地承认圣经的权柄,才会有教会的见证。当威克里夫把英文圣经给了英国人们的时候,他就奠定了使徒时代教会见证可以出现的根基。

 

约翰·休斯(JOHN HUSS,另译胡斯)

 

借着英国理查德二世(RichardII)和波希米亚(Bohemian)(捷克北区)安娜公主(PrincessAnna)的联婚,英国和波希米亚之间就有了许多交流的管道。许多波希米亚的学生被吸引到牛津大学来深造,其中有一位就是布拉格(Prague)的耶柔米(Jerome)。耶柔米受到威克里夫教导的影响,当他返回波希米亚后,就大胆地传讲“新”的教义。他对福音大能所作的见证成了约翰休斯(JohnHuss)得着属灵生命及光照的因由。休斯后来在波希米亚的政治和宗教界都有相当大的能力。

休斯出生在一个农夫的家庭,完全凭着他自己的努力,他居然成为当时欧洲极负盛名的大学校长。他那透亮的信心加上波希米亚人的口才,使他对全国有着极大的属灵上的冲击。他也同时激起了民族的感情。在跟随休斯的人中间,有些人是因为一些政治因素的,这些不是属灵的成份在后来造成一些令人遗憾的发展。

休斯流利的口才对神职人员的腐败作了无畏的批判,也就无可避免地招来罗马教会的冲击。教皇宣布把他从教会中开除,并且公开地烧毁他“新”教义所持的根据——威克里夫的作品。可是波希米亚的国王却支持休斯,而且大多数的人民也喜欢他。当时波希米亚的人民都不知所从。主后1414年快要召开康士坦丁大会之时,教皇非常关心波希米亚的人民所受到有关威克里夫和休斯的教导。就由圣罗马皇帝西基思门(Sigismund)出面邀请休斯赴会,并且保证他的安全。休斯觉得他有义务在这样一个各方领袖聚集的机会,将真理见证出来。后来他却发现上当了,他们保证的安全就是把他下到一个地牢中。大会并且宣称他们从圣灵得到启示,对于传讲异端的人所做的承诺是不必遵守的。

休斯在牢中遭受许多的迫害,可是他还是坚持按照神的话传讲真道。他坚定地忍受各样迫害而仍然对主忠贞。主后1415年,他在公开被辱后,就在木架上被活活烧死,为主而殉道。不久布拉格的耶柔米也惨遭同样的杀害。

因着休斯和耶柔米的遭遇,在波希米亚境内造成很大的反感。一些跟随他们的人就开始组成了一些人的党派,一个叫勿川愧(Utraquists,另译饼酒同领),一个叫太保米(Taborites,另译他泊),这两个党派都是把一些属灵的原则和属血气的方法的依靠混为一谈。勿川愧派比较倾向和罗马妥协,所以就被罗马教会承认是波希米亚的国家教会。他们争取到天主教里所没有的一些权力,比如准许每一个信徒领用主的饼和杯以纪念主的晚餐。可是他们就从此归属罗马教会的管辖。太保米一党的人都是以他泊(Tabor)这个城为中心,他们远此勿川愧派的人忠于威克里夫和休斯的教导,但是他们在信仰上的争战却依靠刀剑而不肯单单仰望属灵的兵器。他们在约翰·齐次甲(JohnZizka)将军的领导下,曾经打败教皇的军队,可是到了1434年,他们因为勿川愧派的妥协而造成内部斗争,至终还是被教皇击溃。

除了这些令人流泪的冲击,还是有一些人,他们宁可受苦,也不愿意以血气的武器来打一场属灵的争战。他们大部分都是受休斯影响的属灵人,有的是属于勿川愧派背景,也有的是太保米派,还有一些是瓦灯派的人。他们坚持无论是福音的见证,教会的规矩或是每日生活的原则,都必须根据圣经的教训为原则,这一群人中间有一位出色的领袖叫做彼得·基尔士威司基(PeterCheltschizki),他对教会本质的认识是合乎圣经,并且非常清晰的。他追求教会能恢复到使徒的时代那种单纯的方式,每一个人与基督的关系才是聚集的基础,相聚在一起能更多加强与神以及和人之间的沟通,并且在地上表彰基督自己。大约到了十五世纪的中叶,许多这样的聚集就被人称做联合弟兄会(UnitedBrethren)。他们并无意成立一个新的派别,或是组织,他们认知只要是在基督里的弟兄们,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是在一个圣灵中合而为一的。然而他们还是宣告他们须与罗马教会分别出来。

弟兄们的小区不但在属灵方面有进展,就是在其它方面也是建树颇多。其中才华出众的人才下少,也有一些有财富及地位的。因为弟兄们中间看重读主的话,学习和教育就成了风气。一些由弟兄们所建立的学校,在德国以及荷兰一带都很受人尊敬。他们的目标足以基督的福音为基础的教育。以洛斯马士(Erasmus,另译伊拉斯姆)就是在荷兰德文特(Deventer)的一所弟兄们所建立的学校受教育的。马丁路德(MartinLuther)也对弟兄们所发表的一些文章也深表敬重。

到了十六世纪的初期,教皇亚历山大六世(AlexanderVI),说服了波希米亚的国王,使他相信弟兄们的影响力早晚会成为政府的威胁,从此又开始了一场迫害。这一次的迫害不但是由罗马天主教而来,并且加上了勿川愧派的人也就火上添油。弟兄们中间也有灵性退后的。有一些人参加了基督教与天主教在中欧的战争,在主后1547年基督教失败了。

但故事有他的另一面。历代以来,神总能够为祂的见证保守一批余民,来完成祂的旨意。因为战争和逼迫,许多忠心的信徒就四散逃往一些新的区域,为主作见证。有一些人到了波兰,他们的工作后来传遍了全波兰。另外一批余民,他们就成了后来莫拉维亚运动(MoravianMovement)属灵的先祖。

威克里夫和休斯的服事不过是永不熄灭的福音见证的延续,在社会上各阶层的人士都对教皇制度的腐败日渐反感,因此对于改革就多了一份好感。就是没有先知恩赐的人也可以预测这种下满的心理早晚要爆发,同时另一股属世的力量也在预备改革的道路。

 

文艺复兴(RENAISSANCE

 

文艺复兴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就是“重生”,后人用来形容在十四世纪整个欧洲开始重新对艺术和古典文学有兴趣的运动。有许多的因素造成这种新的风潮,其中一个关键就是主后1453年康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夺,大批的学者带着希腊文卷往西逃亡。欧洲原来狭窄的心思,突然在黑暗中好像遇见一个新世界。一个新的、好奇、冒险、渴望学习的世纪就开始了。这个世纪产生了米高朗基罗(MichaelAngelo)、洛菲(Raphael)以及达芬奇(LeonardodaVinci)等无可比拟的艺术大师,加上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新的发现更能快速传开,以前威克里夫所翻译的圣经需用手抄写,现在则可以印上成千本。

对希腊和拉丁古典文学以及艺术恢复兴趣也不完全就产生了正面的影响。这股新潮打破了基督教的观念,各样异教徒的思想造成道德的全面破产。因此文艺复兴时代不但是以文化著称,也是以淫荡出名。我们在此要专注于这种新学习的果效,他使人从罗马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有了自由的心思,来探讨神话语中的真正意义,并且放下不是很正确翻译的拉丁版圣经而直接回到圣经原文中去研究。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好影响就在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弟兄们中间得着表达。借着基督的教训,他们重新发现对美善的追寻,不只需要文化上的美丽,更需要以基督为中心的真正的美善,否则再美的文化,不过是虚有其表而已。

 

以洛斯马士(ERASMUS,另译伊拉斯姆)

 

在新学习的人士中,最出色的基督徒人文主义者,首推以洛斯马士。约在主后1467年,以洛斯马士出生在鹿特丹(Rotterdam),他幼年时在德文特(Deventer)受教育,培养出对学习的爱好。到了世纪的末叶,他到了英国,受到聪明过人的学者约翰克力(JohnColet,另译柯列特)在牛津大学讲述保罗书信的影响。克力批判神职人员恶名昭彰的生活,并且强调圣经的权威。借着他的影响,以洛斯马士着手出版新约希腊文圣经,另加一些批注,并附上新翻译的拉丁文。这一项伟大的事工使得研究圣经进深到另一个不同的境界,人们可以自己阅读这些建造教会的语句,并可以和如同暴君一般控制他们的神职系统相比较。

以洛斯马士鼓励将圣经译成一般人能够懂的话。他也以他天赋的聪明讽刺天主教的迷信和错误。他是一个相当有洞察力的人,所以能深知天主教的邪恶,但是他许多的作品还是推动在体制内的改革。他是一个被动的学者,所以虽然他批评罗马教会,可是他还是留在其中。他虽无意推动宗教改革,却对宗教改革有相当的贡献。他所出版新约希腊文圣经再一次强调了威克里夫以及其它弟兄们所主张的,神的话必须是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也就开了一条使人能清楚明白圣经到底说些什么的路,因此在那些奉主名聚集的子民中带出了新鲜的表现和生命力。

以洛斯马士一直希望在天主教的内部进行改革。这种态度在他以前一直到现在还是不断地存在。如果历史能教我们什么事,有一件事就是所有庞大的机构都很不容易改变。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机构一定会越变越坏,直到把原本是属天的本质变成属人的组织。罗马教会是随着时间在变,可是并不是变回到早期教会的单纯,甚至今天所谓的基督教也不例外。大部分的基督教组织也是日渐变成不以神为主,反而以人为中心。看到约翰休斯的传道所兴起的众教会,后来会在多次的政治运动中自相迫害,已经失去了见证,怎不令人叹息!在每一个世纪中,神都在寻找一批单单向着他的人,就是在今日,神仍然如此。

 

威廉·丁道尔(WILLIAM TYNDALE

 

威廉丁道尔是以洛斯马士在牛津的学生,他可能是在十五世纪末出生在色文(Severn)的山区里,他准确的出生资料目前已不可考查。他在牛津的时候,慕以洛斯马士的大名,而接触到希腊文圣经。因着在这本圣经上下的功夫,不但使丁道尔经历到神话语的影响力,也立下了以后英国改教运动的基石。不久他就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常聚在一起研读希腊文圣经。这些因为读了神话语而得到启示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权柄常常会使得那些神职人员坐立不安,恐怕他们的权柄受到威胁。丁道尔离开牛津到剑桥去,在那里他同样地找到一群被圣经能力所感召的人,他们一样地饥渴要更多学习主的话,所以见证的光在剑桥也开始发亮。

神职人员的警觉增加了,以洛斯马士(Erasmus)可喜可贺的工作所带来的影响,需再用力去破坏。最可怕的反对不下于一个名叫吴斯理(CardinalWolsey)的枢机主教。他是罗马教宗的使节及英国的大法官。他的名著《我与我的国王》(Egoetmeusrex)给读者看见一些有关他在国家中所享有的权力。吴斯理的野心昭然可见,想夺取圣彼得的座位。为达到此一目的,他就先要成为天主教传统的伟大鼓吹者,及官方教会顽强的护卫者,以对付致命的异端。而此刻应中他的目的。

丁道尔在神职人员的压力下离开了剑桥,逃到乡下,就在苏别利豪(SodburyHall)有一位名叫约翰瓦西(JohnWalsh)贵族的家中,住了十八个月,他就作了他们家中小孩的家庭教师。瓦西家中时常高朋满座,因为瓦西爵士勤于学习,并且很好客,所以座上都是当地的贵族以及一些饱学之士,在席间的谈话很自然就会谈到新的学习风潮,路德,以洛斯马士以及圣经。丁道尔义不容辞地就扮演着一位充满热情的机敏的答辩者,他随身带着希腊文的圣经,所有的论点,都以圣经为依据。

瓦西爵士和夫人对这孩子的家庭教师所持的论点并非不表同情的。丁道尔成功地激起许多高级圣职人员的愤怒。在苏别利豪的大型餐会上,这些神职人员对于圣经的无知一次又一次地暴露出来,而这位没什么名气的学者却能够借着神的话,清楚地攻破那些天主教遗传的迷信。丁道尔对于神职人员对圣经的无知深为惊讶,这也造成他决心献身要把神的话以英国人的语文翻译出来。在苏别利豪,这些教士们无知的程度得以完全彰显,有些被派来给他洗脑的著名神学者使得他说出这句不朽的名言:“神若给我年岁,不需几年,一个乡下的年轻农夫都能在圣经上比你们知道得多一点。”

为了完成神所给他的使命,从他三十岁开始,丁道尔被迫逃亡海外,他的余生所过着的正是流亡的日子,他开始以坚定的意志来面对难于想象的艰难和失望。他从一处逃到另一处,以免被追杀,更重要的是要确保他的手抄翻译本不至被烧毁。主后1526年,他的英文新约圣经的第一版终于问世。他的一些朋友为了让神能够透过祂的话向祂的子民沟通,就偷偷运送一些圣经到英国,其中有些人不幸被捕而丧生。伦敦的主教杜士高(Tunstall)发布命令,他禁止任何人持有英文新约圣经。他警告人们要小心这种具传染性致命的毒草。杜士高并要求学者汤马士莫耳(ThomasMore,另译多马摩耳)以他精深的语文技巧来贬低丁道尔的作品,他批评丁道尔的新约圣经翻译得错误百出,一无是处。然而后世的学者还是承认丁道尔的新约圣经翻译以及旧约圣经翻译均是相当的有水平。丁道尔承认个人的有限,以致难免有错误,他并要求如果发现任何与原文不符的错误,均应加以改正。后来的钦订本圣经几乎大部分都是采用丁道尔原来的翻译。

后来丁道尔还是被一个英国人出卖,他遭到以异端的罪名被捕及定罪。主后1536年,在靠近布鲁塞尔(Brussels)的维写勒德(Vilvorde)地方,他被带到刑场去。他被绑在一个木制的十字架上,身边堆满了木柴,火焰把一个曾经承载了一个伟大灵魂的身驱烧成灰烬。威廉丁道尔就进入了他荣耀的奖赏里。

丁道尔最后的一年是在欧洲大陆度过的,可是在英国各地却是风云涌起。亨利八世(HenryVIII)因着教皇的心口不一,未能如他所愿地做一些事,于是决心与罗马教会一刀两断。在主后1534年,他宣布英国国王将成为英国教会的首脑,因此英文圣经就可以下再受控制。在主后1535年,迈尔柯耳道(MilesCoverdale,另译科威对勒)印刷了第一本的英文新旧约圣经,当然大部分是根据丁道尔的版本。就在丁道尔殉道的时候,这份第一次自由发行的英文圣经在英国出版。主后1538年,皇家宣布在每一个教堂里都放置英文圣经,使任何一个想要读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去读。虽然丁道尔已经不在地上,无法分享这个喜讯,他在天上想必是分外高兴他一生的劳苦努力所带出的结果。

亨利八世被人称为英国改教之父。如果我们认为改教不过是把英国和罗马分割开来的话,那么这个称呼还说得过去,可是事实上,这位肥胖放荡的君王是一个极为自私自利的小人,为了他个人的私欲,他连自己的妻子,或任何其它的人或事物(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都可以牺牲,怎么能够称这样一个人为属灵运动之父呢?真正的属灵运动乃是借着复活基督的大能使重生的男女得以自由地遇见主,并在教会中向世界见证荣耀的救主。属灵的运动乃是建立在复活常存神话语的根基上,神用丁道尔在十六世纪的英语世界中再一次建立一个稳固的根基,好让教会得以建造。从五旬节以来,尽管仇敌努力想要摧毁它,真正的教会一直存在于世上,宗教改革所带来的有生命的教会,也同样地会面对仇敌的攻击。── 约翰甘乃迪《见证的火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