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第廿一章  教会开始动摇 (15171031日)

 

第三部   改教时期的教会

 

教会开始动摇

 

教会大大骚动

 

德国教会的改革

 

瑞士的改教运动

 

重洗派

 

西欧的改教运动

 

苏格兰教会的改革

 

英国教会的改革

 

罗马教会从事改革

 

复原派教会为生存奋斗

 

第三部   改教时期的教会导论

 

——在这一部中,我们进入教会历史的高潮。公元1517年及往后的数年中,一连发生了许多事情,把世界历史推进一个新的世纪。这期间,罗马教会的权威,受到严重的挑战,人们挣脱了专制暴政,基督徒终于恢复自由。

 

——领导改教运动的伟人们,是一批拥有坚强信心、高度信念、学问渊博、品德高尚,而且英勇果敢的人。为了基督教会的纯正与自由,他们甘冒生命危险,放弃世上享受,不眠不休地劳碌工作。一改教运动时代是个令人振奋的英雄时代,当代的信徒们并不亚于他们的领导者,战火、逼迫不能使他们屈服。那是一个思想高度发展、生命极度危险的时代。

 

——尽管罗马天主教会反对,改教运动仍如燎原之火,烧遍了德国、瑞士、法国、荷兰、英国、苏格兰、挪威及瑞典。以迷信和恐惧捆绑信徒的枷锁,终被折断,信徒们终能以“心灵和诚实”敬拜真神。

 

1. 一个新纪元

 

2·告解礼的重要性

 

3. 赎罪券

 

4·路德的早年

 

5·路德的归正

 

6·九十五条

 

7·路德是博学之士

 

8·路德是天主教好信徒

 

9·张贴条文本为常事

 

10·九十五条广被传阅

 

11·九十五条的真正意义

 

12·改教运动的基本观念

 

    1·一个新纪元  改教运动在“时候满足”之时来到。它的开始并非由于一个名叫马丁路德的人反对教会而来,乃是经过长期酝酿,直到各方面条件成熟,才发展出来的运动。我们已于前章中,介绍了这个大连动前的种种预备工作。

 

    2·告解礼的重要性  中世纪教会非常强调罪,以及罪所带来在地狱和炼狱中的刑罚,当时教会和今日天主教均认为炼狱是在人死后,上天堂以前,灵魂被火炼净的地方。在世期间,一个信徒越忠心遵守圣礼,将来死后在炼狱所受的苦刑也越短。

 

    根据罗马天主教的规定,有四个圣礼是有关赦罪、除罪及免刑的。它们是洗礼(baptism)、圣餐礼(the  Eucharist)、告解礼(penance),和抹油礼(anointment of the sick)(原称临终膏油礼extreme unction)。

 

     在路德的时代,告解礼是教会最重要的圣礼。这项圣礼的重点,在于神甫的宣赦(包括罪的赦免及永恒罪刑的解脱)。犯罪之人若要得赦罪,必须做三件事:(1)痛悔(contrition)。(2)向神甫认罪(confession)。(3)因功补罪(satisfaction)。

 

    神甫在看见悔罪者的痛悔又亲听他的认罪后,就可以宣赦。赦罪文的内容是:向悔罪者宣布罪得赦免、永刑得解脱及恢复蒙恩的地位。

 

    然后,神甫就要决定悔罪者当行之善功,以期能“因功补罪”。善功的方式很广,也看所犯之罪的大小而定。大体上善功包括:念诵数遍祷告文、禁食、捐项、朝圣、参加十字军及苦刑。

 

    3·赎罪券(Indulgences  经过一段时期后,告解制度有了新的发展。教会开始准许悔罪者,以偿付某种款项来代替苦刑或善功。教会则开出一张正式的声明书,宣告该悔罪者已藉付款方式,从刑罚中释放。这样一张公文,或“教皇票”(papal ticket),被称为“赎罪券”。

 

    这种取代刑罚而付的钱,渐渐演变成所谓的“罚款”(fine)。一个人不但可以为自己买赎罪券,还可以为已故的亲友购买赎罪券,以减少他们在炼狱中受苦的时间。

 

    天主教颁发赎罪券乃是根据“分外善功”(works  of  super erogation  )的教义而来。这种善功是指超过律法规定而做的额外善行,而且这些善行可以赚得赏赐。耶稣基督因为有完全圣洁的生命,已经做了超过拯救世人所需的善功,因此,基督在天上积聚了一个丰富的“功德库”。

 

    历代圣徒们也在这库中加入了功德基金。教会教导信徒们说:“福音不但给人当守的诫命,也要人成为完全人。”这种教导是根据马太福音十九章21节耶稣对那位已经遵守所有律法的青年官所说的话:“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教会教导说:“如果这个官遵照耶稣的劝勉而行的话,他就可以做到“分外善功”,并且因他的德行,得到报偿。历代圣徒们已经这样做了,因为他们变卖了家产,送给穷人或教会,所以他们的功德积蓄在天上。”

 

    这个由“分外善功”积成的功德库,已经交给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皇所管。正如我们开支票从银行提款一样,教皇也可以为缺少功德的罪人,开出赎罪券,从天上的功德基金中,支取功德。

 

    这种制度推行下来,真是皆大欢喜。因为付钱总比受苦刑容易。人们宁可为死去的亲人付钱,以减少他在炼狱中逗留的时间,而不愿意为死人一遍又一遍地念诵祷告文。教会方面更加欢喜,因为赎罪券带给教会庞大的进项,金钱滚滚而来,流进教皇的财库。

 

    渐渐地,教皇的赎罪券越开越多。虽然赎罪券不断涨价,购买的人却更多。赎罪券“行业”越发达,所产生的弊端也越多。有一位道明会修道士帖次勒(Tetzel),善于辞令,是个高压推销员。他在萨克森边界的威登堡城(Wittenberg)附近,以不正当手法,阪卖赎罪券,他夸大地说:“看哪,当你将金币投入钱箱的一剎那,你母亲的灵魂就跳出了炼狱”

 

    就因为帖次勒的行为,才使马丁路德对赎罪券开始批评。这件事如何发生?以及马丁路德如何成为改教运动的引人者?且等我们先认识他本人后再详述。

 

    4·路德的早年  马丁路德于公元1483年十一月十日生在德国埃斯勒本城(Eisleben),在他襁褓时,全家搬到曼斯非(Mansfeld)定居。双亲都是敬虔信徒,父亲是个辛劳的矿工,刻苦渡日,积蓄钱财,为了使他聪明的儿子可以受较高的教育。

 

    马丁受完小学及中学教育后,进入耳弗特(Erfurt)大学就读。公元1505年,获得硕士学位,使他父亲非常高兴。为了迎合父亲的愿望,他继续攻读法律;半年后,一些事情的发生,使他突然放弃学业,进入耳弗特奥古斯丁修道院。

 

    路德的父亲是个顽固而暴躁的人,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自己儿子有一天成为有名的律师。现在,这个他所爱的儿子,竟然忘恩负义,使他多年的期望幻灭。他不仅失望,更是光火。

 

    然而,马丁和他父亲一样,个性顽强;父亲越生气,他越坚持。半年考验期过后,他正式宣誓为修道士。这时的他,一心认为自己将终身做个修道士。

 

    以后,他改攻神学。公元1507年被按立为神甫;第二年,被派到威登堡担任该大学教师。在那儿,他拿到第一个神学学位——圣经学士。

 

    一年以后,路德又被调回耳弗特。在那儿,他拿到第二个神学学位——修辞学硕士。以后,他被派教授当时的神学标准课本“彼得伦巴的句语”(Sentences)。这样,路德以一个廿六岁的年轻人,在神学界占一重要地位。

 

    在耳弗特教书期间,他奉派陪同一位年长的修道士,到罗马办理一些修道院事务。这次旅行,使他有机会访问所有著名圣地。他跪着攀登有名的圣梯(Sca1a  Santa)。这列阶梯相传是耶稣在被彼拉多审问前所攀登的殿阶,后来被人自耶路撒冷搬到罗马。又据传说,当马丁路德在圣梯上跪爬到一半时,他听到心中有声音说:“义人必因信得生。”于是,他站了起来,走下台阶。因此有人说,这是马丁路德蒙恩得救的一刻。但事实并非如此。路德的归正发生于公元1512年,在威登堡黑色修道院的个人斗室中,而非发生于公元1511年罗马的圣梯上。

 

    当时罗马的宗教与道德情况极其败坏。路德在罗马所见所闻,大大震撼他的道德观。数年后,罗马之行的记忆,加强了他对圣品阶级的反对然而,此时他对罗马教会的信念仍未动摇。回到耳弗特后,他仍然是个忠实的天主教徒。

 

    过不久,威登堡成为他的长居之地,在往后的年日中,他一直在威登堡大学讲授圣经课。他也开始讲道,并得到神学博士学位。从15121517年间,路德像其它教授一样,一边教学,一边研究。

 

    5·路德的归正  简而言之,路德在表面上的成就,一直发展到1517年。然而,这段期间,他内心的发展又如何呢?

 

    路德生长在基督教环境中,自幼吸收教会的教导,塑造成非常敬虔的个性。他对自己灵魂的得救极其关切。根据教会的教导,他得到的结论是:人要得救的最佳途径是逃避这个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会如此不顾父亲的忿怒与懮伤,毅然埋进修道院的原因。

 

    在修道院中,他过着最严格的禁欲生活。他竭尽己力,为了赚取灵魂的得救。他乐意承担最卑下的工作,祷告、禁食、鞭打自己,甚至超过修道院最严格院规的要求,使他看起来形同一付骷髅。就是在最冷的寒冬,他的斗室也不设暖气,他经常彻夜不眠,偶然或在席子上睡一下。

 

    他被自己极度的罪恶感及失丧的情况所压,时常落入最深的幽暗和失望之中。不管作怎样努力,他总觉得还赚不到自己的救恩。在归正以后,他写信给教皇说:“我经常忍受强烈的、类似地狱般的痛苦,如果这些魔力再延长一分钟,我会就地死去。”

 

    然而,间或也有几道光芒,射进他灵魂的暗处:他从克勒窝伯尔纳的作品中,得到不少安慰,因为伯尔纳强调基督白白的救恩;修道院的助理施道比次(Johann Von Staupitz)也常常鼓励他;奥古斯丁的著作帮助他很多;更重要的是,他开始研读圣经。

 

    约于公元1512年年底,他坐在威登堡的斗室中,展开圣经,开始研读保罗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当他看到罗马书一章17节“义人必因信得生”时,他一边读,一边揣摩、深思。突然间,一股无法言喻的喜乐,充满他的心中,灵魂的重担剎那间完全脱落。在这以前,他一直努力行善,想赚取救恩,却始终没有“做够”的感觉,现在,神亲自告诉他:“人得救非藉善行,乃藉信心。”罗马书一章17节成为路德的“天堂之门”。

 

    这就是路德归正的经过。

 

    6·九十五条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帖次勒的行为会引起路德对赎罪券的攻击。因为现在路德灵魂里充满了喜乐、平安与盼望,他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他周围的人、事和教会。他开始看到教会的许多错误,他越来越明显地、大胆地说出他心中的不满。

 

    赎罪券交易早已产生许多丑行。现在帖次勒竟然在威登堡城门口,以无耻方式,叫卖赎罪券,而路德亲眼看见人们在受骗。

 

    他立刻走回黑色修道院的小室中,拿起笔来,写下他对赎罪券的九十五条看法。公元1517年十月卅一日,约当正午时分,他将九十五条钉在威登堡教堂的门,使所有人知道他对赎罪券的看法。

 

    路德此举并不代表改教运动,这只是带进改教运动一连串活动中的第一个行动而已。

 

    7·路德是博学之士  有人说,当时的路德不过是个简单纯仆、藉藉无名的修道士。其实错了,他虽然只有三十四岁,但已经有丰富的经历,他的成就早已超过同时代的年轻人,他住过马得堡、埃森纳、耳弗特,他去过科伦、来比锡,也曾越过阿尔卑斯山,到过罗马。他见过许多人物,也在罗马亲见教皇犹流二世。他也阅读及研究过许多伟人的著作,

 

    他除了担任自己修道院的副院长外,也担任其它十一间修道院的区助理。他必须任命或解雇副院长。他必须教训、辅导、安慰受试的修道士;责备、管教行为不检的修道士。他必须管理建筑的修缮;也要负责帐目的核查;还需要照顾修道院的法律事宜。

 

    他是文学硕士、神学博士,又是历代最伟大的讲道者之一。这时,他已经教书九年,在教学方面获得崇高声望。他是德国最先根据圣经新旧约原文授课的神学教授之一,也是德国最早用德文而不用拉丁文教学的教授之一。

 

    路德被选侯智者腓勒德力(the elector Frederick the Wise)所爱护,路德也与当时名人保持联络。

 

    谁说他是一个简单纯朴、藉藉无名的修道士?

 

    8·路德是天主教好信徒  我们必须记住,当路德公布九十五条时,他仍是罗马教会中一位标准的信徒。

 

    他在天主教中受洗、长大、坚信;他参加聚会、弥撒;经常地告解、购买赎罪券、朝圣、崇拜遗物;他向马利亚及圣徒祷告,深信他们会为他代祷,并且深信他们会行神迹。

 

    路德是罗马天主教会中:一个修道士、一个被封立的神甫、一个讲道者、也是一个教授。

 

    9·张贴条文本为常事  以当日习俗而言,路德把九十五条钉在威登堡教堂的门上,并非不寻常之举。威登堡教堂的大门,就像大学的布告栏一样,因此,张贴条文在上面,本是一件常事。路德这样做,是为要引起一些神学博士们的注意,说不定他们愿意公开为赎罪券辩论,这样,他可以达到澄清真理的目的。

 

    10·九十五条广被传阅  当路德公布九十五条时,他根本没有意思说:“我要开始宗教改革!”没有一个人比路德本人更惊讶于此举所带出来的后果。当时,没有人出来接受路德的挑战,直到两年后,才出现对手。

 

    到底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这却是一段有趣的故事:威登堡城属于撒克森郡,当时的选侯是智者腓勒德力,他是一个非常敬虔的天主教徒。他从世界各地收集了不下五千件遗物。为了放置这些遗物,腓勒德力盖了这座威登堡教堂。

 

    路德将九十五条钉在威登堡教堂门上的那一天,正是万圣节,按照惯例,要将教堂里的神圣遗物展列出来,给来自远近各地的人观赏,并从其中获得恩助。这些来宾很自然地看到教堂大门上张贴的大纸。他们驻足而读,回家后,报告给邻里四坊的人;这些人又传给别人,于是这件新闻像野火般地传开了。

 

    当时印刷术刚发明不久,这九十五条以拉丁文写成的条文,立刻被译成各种语言,付印,传送,以令人无法置信的速度,传到西欧各国。不到两个礼拜,全德国都知道了路德的九十五条。四个礼拜后,全西欧的人都读到了。这九十五条实时而巨大的影响是:几乎停止了赎罪券的出售。

 

    买音慈大主教对这件事非常不悦,因为他可以从帖次勒所赚的钱中,分到一部份。他立刻送了一份九十五条的抄本去罗马,给教皇利奥十世(Leo X)。教皇起先并不看为严重,只是叫威登堡修道院院长劝路德安静下来。

 

    帖次勒和他的一些朋友们,另外印了一套为赎罪券辩护的论著。曼受利尼(Mazzolini)是一位道明会修士兼异教裁判所裁判员,他在罗马写了一本书,大大批判马丁路德的结论。神学教授厄克(Eck)也着了一本小册,回驳路德。路德立刻出版另一本小册,再反驳他。路德的朋友们并不支持他这一点,因他们认为他对别人的批评,态度太过份;这件事令路德相当不舒服。

 

    公元1518年四月,所有奥古斯丁派修道院,在海得堡(Heidelberg)召开年会。在会中,路德发现反对的势力比他预期的要强得多。无论如何,讨论还是在坦诚和友善的气氛中进行,把路德带到较乐观的境界。

 

    在回威登堡的路上,路德向所有反对者,写了一本书,书名是“剖析”(Resolutions),该书一开头是以教皇为受书人。在书中,路德很谨慎地,把他的九十五条,逐条解释分析。

 

    11·九十五条的真正意义  路德的九十五条并未攻击赎罪券本身,他所攻击的是销售赎罪券时所带出的弊端与恶习。对这些弊端,威克里夫和胡司早已提出抗议,然而路德的抗议所带出的冲击,远超过前人所作的路德靠着圣灵的引导,提出对赎罪券的质问,他的手指,大胆地指向罗马天主教最敏感的焦点上。

 

    教会和它的首脑人物教皇,因赎罪券的售卖,可以获致大笔进项。尤有甚之的是:这时期,整个教会系统已经腐化到一个地步,把圣礼和圣职人员抬举到最重要的地位上。罗马天主教规定,只有神甫可以主持圣礼;若没有告解礼、宣赦及赎罪券,就没有救恩。一个人的得救与否,全操神甫手中。因此,教会对信徒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控制力量。

 

    这就是为什么当路德提出对赎罪券的质疑时,他着实震憾了教会。九十五条所表达的意义,有将信徒自神甫手中释放出来的意向。这一下,教会不但只是略受震撼而已;事实上,路德所摇动的,正是当日教会的根基。

 

    12·改教运动的基本观念  在叙述改教运动时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前,让我们先认清改教领袖们所强调的基本内容:

 

   1)改教领袖们主张回到使徒教会形态。他们深信使徒教会才是教会当有的形式与属灵光景。初期教父们如耶柔米、居普良、俄利根、亚他那修的著作,重新出版,给改教者们很大帮助;奥古斯丁的著作,尤受偏爱。从这些圣徒的著作中,他们认识了早期教会的单纯,和他们当日充满繁复仪式的教会,截然不同。因此,改教领袖们致力于减少教会的仪式、习俗及传统,而强调传扬“真道〕及“因信得救”的福音。

 

   2)他们也强调“信徒皆祭司”的看法。意思是:每个人可以直接与神交通。人得救不是借着教会,只因信基督便可成为教会的一份子,罗马天主教以祭司称呼圣职人员,表明他们像祭司一样站在神和人中间,代替人说话。改教者则着重每个信徒都是祭司,每个人都可以与神面对面交通,不需经过教会所扮演的“中保”的角色。

 

   3)改教领袖们认为教会是信徒的集合,而不是“圣品人员的阶级组织”。这种观念早于一百年前胡司时代就已提出。他们把教会看成一个“有机体”(Organism  ),信徒们在这个活的身体中彼此相属;他们绝不认为教会是由圣品人员组成的“机构”(Organization)。在行政的功用上,改教者也承认教会“组织”是必要的,只是在救恩的获得上,却不需要经过这个组织。

 

   4)改教领袖们强调圣经是信仰与生活的最高权威。早在改教运动以前,已经有许多教会领袖主张将圣经分给一般信徒。威克里夫将大部份“武加大”译成英文;丁道尔(Tynda1e)也翻译了圣经。但罗马天主教严禁非官方的翻译,以致丁道尔付出生命的代价,被火焚而死。路德翻译了全本圣经;慈运理(Zwingli)将伊拉斯姆的希腊文圣经中的保罗书信手抄下来;赖非甫尔(Lefevre)将新约译成法文,加尔文(Ca1vin)也翻译了圣经。每一项改教原则是否被接受,全看这原则能不能从圣经中找到支持和印证。因此,圣经成为当日的试金石;圣经的研究和精读,也成为一切宗教教育的基础。

 

研讨问题:

 

1·列出路德所反对的事,并说明他反对的原因。

 

2·参考有关马丁路德的书籍,找出他产生改教思想的不同阶段,并解释为什么他的观念是逐渐形成的?

 

3·为什么改教运动是经过长时期酝酿出来的?请将前后有关的事件、年代、人物列出,以兹证明。

 

4·列出并解释罗马天主教在罪的告解上所规定的必经手续。

 

5·赎罪券是怎么来的?人们为什么相信赎罪券可以偿付罪?

 

6·“功德库”是什么意思?

 

7·改教运动所主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8·解释以下名词:帖次勒、分外善功、圣梯、威登堡、彼得伦巴的句语、九十五条。

──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

 

全球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