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第十九章  教会权势衰微 (12941417

 

1·教皇波尼法修八世

 

2·一个新纪元

 

3·“巴比伦被掳”时期(公元13091376年)

 

4·大分裂时期(公元13781417年)

 

    1·教皇波尼法修八世(BonifaceVM  一般而言,整个十三世纪,从依诺森三世到波尼法修八世,教皇都能保持教会的属世权威,但到波尼法修八世时代,教皇的权势开始快速地衰微。

 

    一个领袖的个性可以大大影响历史,波尼法修就是一例。他是个博学而自大的人。他就任教皇职位的典礼极其壮观,甚至在上马之际,左右各有一位国王为他扶着马镫。他在位自公元12941303年。

 

    然而,过不久,波尼法修就为了圣职人员缴税的事和法王美男子腓力(Philip  the  Fair)发生冲突。因为腓力在法国向圣职人员征收重税;教皇下令不准圣职人员缴纳;法王即刻以禁止金、银、宝石出口法国作为报复;这样便切断了教皇自法国来的岁入。

 

    于是教皇一连发布了几道教谕(bulls),用拉丁文书写,而且盖上图形铅玺每个教谕都以开始的几个字为名,

 

    在“一圣教谕”(Unam sanctam)中,教皇说:“教会有两支宝剑:属灵和属世的它们代表教会的权柄,前者由教会和教皇的手运用,后者由国王和军士运用,但必须用在教会和教皇权柄的统管之下。一支宝剑必须顺服另一支宝剑,也就是说,属世权柄必须服在属灵权柄之下,属灵权柄有权建立属世权柄,并在属世权柄犯错时,施行审判。世界上每一个人得救的必要条件是顺服罗马教皇。”教皇又引耶利米书一章10节的话:“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国之上”作为他要求统管全世界的圣经根据。

 

    像教皇贵格列七世一样,波尼法修也愤怒地革除了法王腓力的教籍。贵格利的这一招虽曾有效,波尼法修依样而行,却得不列果效。

 

    为什么手段相同,结果却不同?因为时代改变了。贵格利在位时,盛行封建制度,有许多强大的贵族,时常反叛皇帝;亨利被革除教籍,给贵族们机会脱离皇帝的辖制,在这种局势下,皇帝变成极其无助,不得已要向教皇低头,以保持自己的权位。但到波尼法修在位时,时代不同了,由于十字军东征的影响,封建制度崩溃,贵族失去权势,代之而起的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尤其是在法国。当教皇革除法王教籍时,法国百姓不但不因此放弃对法王的效忠,反而更团结起来,支持法王,在这种局势下,法王美男子腓力可以公然地蔑视教皇波尼法修。

 

    在教皇与国王的摩擦过程中,“革除教籍”所产生的效用,全看当时百姓的态度。如果百姓支持教皇,这个武器几乎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但若百姓支持国王,这个武器就毫无作用。

 

    公元1177年时,在意大利的阿南宜,德皇腓得利巴巴若沙曾降卑在教皇亚历山大三世面前。然而,到公元1303年,在同一个地方(阿南宜),教皇波尼法修却遭到奇耻大辱。法王腓力派遣两位代表,带着一队军人,前往阿南宜捕捉教皇。阿南宜的百姓起而保护教皇。当时波尼法修已是个87岁的老人,兵丁竟将他拳打脚踢。但他们并不能拘捕他。这次和法王腓力之争的惨败,以及肉体所受的创伤,对波尼法修实在是太大的打击,因此,返回罗马几天之后,他便带着破碎的心灵去世。

 

    2·一个新纪元  从来没有一位教皇像波尼法修一样傲慢,他狂妄地以许多教谕宣称教皇的权势;也从来没有一位教皇像他这样受苦、降卑,以致一败涂地。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也代表教会权势衰微的开始,同时为历史引进了一个新的纪元。波尼法修完全错估了新兴民族意识的力量。以法国全国而言,共有三个社会阶层——贵族、圣职人员及一般百姓。他们宣称教皇无权干涉国家内政;除 神以外,没有任何权柄可以超越国王。

 

    3·“巴比伦被掳”时期(Babylonian  Captivity)(公元13091376年)

 

    公元1309年,教皇宝座从罗马被迁到靠近法国的亚威农(Avignon),教廷留在该地,直到1376年,这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教皇巴比伦被掳时期”。“被掳”是因为这时期的教皇都在法王控制之下;“巴比伦”是因为前后持续约七十年之久,正如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一样。这段时期,所有教皇都是法国人。

 

    继法王美男子腓力给教皇制强烈的打击之后,“巴比伦被掳”更进一步削弱了教皇的特权。因为在亚威农的教皇们,完全听命于法国国王,其它各国人民不再尊重教皇。这时期的教皇制正如第十世纪,教皇受意大利贵族控制之时的情形。

 

    除此之外,民族意识也在其它国家滋长。在德国的一些王族有权选举国王,他们宣称德王的权柄是来自 神而非来自教皇。在选举及行政权柄上,德王完全不受教皇控制,这一原则成为德国的宪法。公元1366年,当英王爱德华三世在位时,国会宣布终止英国与罗马教会间臣属的关系,并拒绝缴纳英王约翰在位时向教皇依诺森三世所应允的贡金。

 

    在巴比伦被掳时期的教皇,大部份都花用庞大的经费,过奢靡腐败的生活,亚威农教廷成为奢侈宴乐的中心。为了获取更多钱财,教皇们以无耻卑鄙的手段,出卖主教职位及赎罪券,或向信徒抽取重税,成为西欧各国无法背负的重担,以致当时许多人称教皇为“敌基督”。

 

    巴比伦被掳时期的种种事件,已使教皇权势大为衰微。但,更糟的事即将发生!

 

    4·大分裂时期(The  Great  Schism)(公元13781417年)

 

    意大利人对教廷迁往亚威农之事,非常不悦,他们欲使罗马再度变成为教皇宝座所在地。结果于公元1378年,意大利与法国公开断绝关系,双方各选出一位教皇;于是出现了两位教皇,一位在罗马,一位在亚威农;这段时期(公元13781417年)被称为“大分裂”时期。

 

    两位教皇彼此咒诅,彼此开除对方教籍;对当时一般真基督徒而言,实在是一幕令人心痛的景象;教皇制的尊严受到重大打击,从此再无法完全恢复。

 

    公元1409年,在比萨(Pisa)举行了一次会议以解决这个大分裂。会议决定废除双方教皇,另选亚历山大五世为教皇,但没有一位教皇愿意让位,结果造成三位教皇同时存在的局面。

 

    在这样混乱的情势下,这三位教皇,没有一位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最后,公元1417年,君士坦斯会议(Counci1 of  Constance)中,又选了一位意大利红衣主教为教皇,称为马丁五世(Martin V);其它三位教皇为怕引起更大的难处,一致支持马丁五世。这样,才使西欧教会再度恢复只有一个“头”的情况,也终止了这个“大分裂”。然而教皇制所受的创伤,以及教会由于“巴比伦被掳”及“大分裂”所受的苦难和打击,又继续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研讨问题:

 

1·解释下列名词:亚威农、阿南宜、教皇教谕、1417

 

2·波尼法修引用耶利米书一章10节来要求权柄,你会怎么回驳他?

 

3,试解释为什么教皇将法王腓力革除教籍,却毫无效用?

 

4·是什么事造成“巴比伦被掳”?

 

5·“巴比伦被掳”时教皇制的影响是什么?

 

6·“大分裂”指什么?它对教皇制的影响是什么?

 

7,“巴比伦被掳”如何导致“大分裂”?

 

8·列出为解决“大分裂”所开的各次会议及结果。

──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

 

全球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