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第一章  谦卑是受造者的荣耀

 

      “把他们的冠冕放在宝座前说: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神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启四1011)。

      神创造宇宙有一个目的,要使受造者分享他的完全与福气,从而彰显出神的爱、智慧与能力之荣耀。神盼望将他自己启示在受造者里面,并借着受造者彰显他自己,他按着受造者所能领受的程度,把他自己的美善和荣耀交通给他们。但此种交通不是赐予受造者某样可以据为己有的东西(比方某种生命或美善之物),使受造者有管理权并随意支配。决非如此!神既是永活、永在、永远行动着的那一位,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而万有也靠他而立,因此受造物与神之间只有一种关系——受造物必须不住地、绝对地、毫无例外地倚靠神。神怎样用他的能力一次创造了万有,照样他每一时刻都藉此能力托住万有。受造者不仅在回溯其起源与最初存在时,承认一切都是出于神,而今受造者最关切的事、最高的德行与唯一的福祉是——使自己成为倒空的器皿,让神居住并彰显他的能力和荣美,从今直到永远。

      神不是只一次赐下生命就一劳永逸了;他时刻借着大能大力赐下他的生命,永不停息。所以就万物的本质而言,谦卑——全然倚赖神的地位,是受造者的首要职责与最高德行,也是各样美德之根本。

      骄傲,或失去谦卑,乃各样罪恶之源。如今已堕落的天使们起初就是以自满的态度看自己,而走向悖逆、不顺服,从天上的荣光掉进外面的黑暗里。同样地,当蛇把骄傲的毒气(“你们便如神”),吹入第一对先祖的心中时,他们也从尊贵的地位落入现今人类凄惨的境遇。不论在天上或地上,骄傲、自我抬举乃地狱之源、地狱之门与地狱之咒诅(参注一)。

      因此我们所得着的救赎就是得回所失去的谦卑,此乃受造者与神之间原有的唯一真正关系。所以耶稣把谦卑带回这地上,使我们与谦卑有份,并借着谦卑拯救我们。他从高天虚己,成为人的样式。我们在他身上所看见的谦卑,是他在天上原本的性情。这谦卑把他带到地上来,同时他也把天上的谦卑带了来。在这地上“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腓二8);他的谦卑使他的死有价值,因而成了我们的救赎。如今他所赐给我们的救恩不是别的,乃是使我们有份于他的生命和他的死、他的性情和他的灵、以及他的谦卑——这是他与父神的基本关系,也是他成全救赎大工的根基。耶稣基督借着他全然谦卑的生命,取了受造者的地位与定命。他的谦卑成了我们的拯救,他的救恩成了我们的谦卑。

      得救之圣徒身上应有这种从罪中得释放,完全得回原初地位的印记;谦卑应渗透生命和生活的每一部分,成为人与神之间的唯一关系,否则人无法真正住在神的同在里,也无法经验神的恩惠与圣灵的能力,而信心、爱、喜乐和力量也无法长存。恩典只能扎根于“谦卑”这块土壤,所以各样缺陷与失败都在证明人缺少谦卑。谦卑不能与其它恩典或德行并论,它是根本,是受造物在神面前唯一正确的态度——真正尊他为神,使他能自由地行作一切。

      神造人是有理性的,当我们愈真切地领悟到“命令”的意义、绝对性与必要性,我们就愈准备好要完全顺从。今日的教会太不重视“谦卑”这呼召,因为人太不了解“谦卑”的真实意义与重要性。它不是一种我们要带到神面前的东西,也不是他要赐下的东西;谦卑乃是意识到自己毫无所有,真正看见神是一切,遂让路以便让神成为一切。一旦受造者明白这是真正尊贵之事,同意作一个空器皿,让神的生命和荣耀作工,并彰显在他的意志、思想、感情中,他就会发现谦卑不过是承认他作为受造者的真正地位——降服于神。

      在那些追求圣洁、自认为圣洁的热心基督徒身上,谦卑应当是首要标志。但常常有人不以为然。也许有一个原因是教会没有把有关谦卑的教训与榜样放在应有的最高、最重要之地位。而这种情形又归因于人们忽略一项事实:纵然罪的强大力量足以构成人要谦卑的动机,但有一个更广、更大的力量,使得天使们、耶稣和天上最圣洁的圣徒们谦卑俯伏;受造者身上的首要标志与蒙福之秘诀就是——谦卑下来,成为一无所有,让神自由地成为一切的一切。

      我相信许多基督徒有和我一样的经历,虽然早已认识主,却不明白作为“主”的门徒最显著的特征是心里柔和谦卑。这种谦卑不会自动来临,必须成为我们追求、祷告、相信、操练之目标。当我们读圣经时,会发现耶稣再三对门徒强调这事,而他们对他所说的话,理解得何等迟钝。所以让我们在开始默想这件事时,先承认骄傲比其它所有的一切更根深蒂固地隐伏在人里头,没有比骄傲更难办、更危险的东西了。只有坚忍地操练等候神和基督,才会发现自己何等缺少谦卑这项恩典,也无力去得着我们所寻求的。让我们仔细思想基督的品格,直到我们全心爱慕并赞赏他的谦卑。当我们觉察自己的骄傲,又因着无力对付骄傲而恸哭时,让我们相信耶稣基督自己要进到我们里面来,把这恩典赐给我们,作为它奇妙生命的一部分。──  摘自”The Spirit of Pr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