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时代上的转变
读经﹕约翰福音四章三至三十六节,五章二十五节。
我想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这次早晨的聚会中我不给你们讲一些道理。我只是企望带你们认识一些神工作的基础原则。因此在这样的聚会中没有甚么情绪上的兴奋和热闹。这可能是一件艰难的工作。
基督教已由原初根基上偏离
有一件事我们必须准备来承认和接受,就是﹕当使徒们在地上完成他们的工作以前,基督教已经由它的根基上开始偏离了。这就是说,基督教已经由它原初的地位上偏离了。因此,使徒们末了一段时间的职事大部分都重在改正他们,调整他们,使他们回到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在他们开头的一些著作里,他们主要的信息是注重与耶稣基督和谐同行得着生命。他们企望带领那些初信的人正确的认识基督教就是主耶稣。在他们末后的一些著作里,他们乃是调整这些人回到主耶稣这里来。使徒们离世不久,基督教就偏离了主耶稣本身,而加进了许多事物,像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婴孩受洗代替了因信基督耶稣之受浸。在使徒约翰离世归主后的不久,这些事都已经发生了。基督教变为一种有组织的宗教制度和系统,有了主教,大主教,末了有了教皇。后来基督教的许多服饰和礼仪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产生。一切在位有权柄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属灵的人,乃是由于别的原因。这种趋势在使徒们完成他们的职事以前,就已经开始显露出来了。这件事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现在所承受的基督教已经不是当初的基督教了。
我们由使徒保罗末了的书信,提摩太后书,也可以看出这种偏离的光景。自然该书中有许多话语是我们很喜欢的。如"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义分解真理的道"(提后二15)。但这些话我们常常没有注意其中乃含有改正和校正的意思。这些话乃是一个呼召要人回到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如"我儿阿,你要和我同受苦难,好像耶稣基督的精兵"(提后二1,3)。这些话我们也常常没有注意其含意乃是指着"为真道(信服)打那美好的仗"(提前六12)。作耶稣基督的精兵乃是为着真道(信服)的纯洁而争战,也就是为着原初基督教的纯洁而争战。你们读提摩太后书就应当在这个真理和亮光中来读。当时因为在神的家中许多人有不合宜的行为,所以使徒在该书中说到人在神的家中应当如何行事为人。你们知道提摩太当时可能是以弗所教会的长老,并且以弗所的教会曾经有过很兴盛的光景。但现在竟然有人在神的家中有不合宜的行为,这对以弗所的教会来说,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以后我们还要再说一些有关需要改正的事。但此时我们指出一点,就是基督教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由它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偏离了。
新约末了的书信乃是使徒约翰写的。他写的书信和福音都是远在其它使徒们离世归主以后。我认为我们都喜欢使徒约翰的书信,尤其喜欢他写的福音。但你们有否注意他写的书信的性质?在他的书信开头就说,"论到起初原有的"(约壹一1)。他带我们立刻回到原初去。该书信接下去就说到一些在道理和性质上的改正,因为他们偏离了原初的教训,也偏离了原初生命的标准。你们要再注意,可能该书信是写给以弗所教会的。当你们读到启示录,你们就看见主乃是先对以弗所教会说话,"你们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启二14)。意即你们已经从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偏离了。我想我已经说得彀多来证明新约圣经末了的著作,乃是一面说到基督教已经开始由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偏离了,另一面说到使徒们乃是着重的带领信徒回到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
福音书的真意—生命中经历主耶稣
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总是希奇为甚么约翰福音在新约圣经的著作中写的那么迟?我们现在的新约圣经头四卷是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我们常有一个印象认为该四卷书乃是新约圣经著作中最早的几本书。其实不是这样。这四卷福音书乃是写在数本书信之后。当时我总是希奇为甚么这样?为甚么在书信说到许多伟大惊人的启示以后,这几位福音书的著者才回头记载主耶稣地上的生活?他们都已得着了主复活升天和属天的奇妙启示。他们也已得着了教会乃是'基督的身体'的奇妙启示。他们也看见了神的永远的目的。但当他们得着了主这么丰富的启示以后,他们仍回溯到主三十三年半地上的生活来写福音书。这件事使我很长的时间不能明白并感到希奇。它对我好像从天上降到地上,从永远里降到时间里。因此我好好读书信,并且花了好多年集中全力读书信。我专心研读有关神的永远目的和有关基督属灵的身体(教会)的事。差不多当时我全部的时间都是花在新约圣经末了几本书里。然而有一个事实即福音书乃是写在好几本书信之后。为甚么如此?我有很长的时间不能解答。我不明白为甚么福音书写的那么迟?
另外,虽然福音书比有的书信较迟才写出来,但圣灵却把它们列为新约圣经开头的四卷。在此你们看见一个属灵的定律。圣灵不注重年代的次序。年代的次序是一件事,属灵的次序是另一件事。你们知道吗?圣灵总是注重属灵的次序。当初我所不能解答的问题,后来从我自己的经历中得着解答。那些日子以后,圣灵直接把我带回到福音书里。
在此我要提起另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当初我研读圣经,特别新约圣经时,我和大多数人所作的相同。我先读四福音耶稣在地上生活,工作和教训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很有趣的。祂如何在伯利恒降生,成为一个婴孩。后来又如何有牧羊人,博士和天上的星等等的故事。祂如何在拿撒勒木匠家中长大。十二岁时,祂如何到耶路撒冷的圣殿过节。三十岁时,祂如何在约但河受约翰的洗。以后祂如何走遍各城各乡医治病人,并帮助人脱离困境。因为祂在物质上身体上帮助人,后来又如何有许多人跟随祂。末了祂如何被官长嫉妒,捉拿,并被置于死地。祂如何受审判,被钉十字架,并且第三天复活。这一切都是很有趣很奇妙的故事。我那时就是这样读四福音。我曾读了许多关于耶稣在地上生活的标准著作,都是很有趣味的。我以为耶稣死了,复活了,那就是福音的结束。然后我就往下读使徒行传,再读书信。
后来我发现这样读圣经都是错误的。每一个人都能这样读福音书,甚至不信的人也可以这样读耶稣的故事。但我们在此必须承认一件事。没有人能真实的明白福音书,除非他们进入使徒行传的经历里,也就是进入五旬节的经历里。你们知道,连门徒自己在未进入五旬节的经历时,他们也不明白。在五旬节以前,门徒们虽然亲身经过耶稣在地上生活的事迹,但他们都是在关闭的天里,不得明白。主耶稣当初与他们同在时的难处即在此。他说,"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么"(约十四9)?主耶稣对他们所讲论的,他们当时一直不能明白。由于这种属灵的昏瞎,并且后来看见耶稣钉十字架,所以正应验了旧约圣经,他们都跌倒了。关于他的受死,他常常对他们说,圣经的话必要应验。当事情来临时,他也对他们说,'这正是我素来所告诉你们的'。但他们没有看见,也不明白,所以他们都跌倒了。他们都离弃他逃跑了。你们记得有两个门徒下以马忤斯去。他们的地位和光景是怎样呢?他们对他说,'我们曾有一个盼望,就是盼望一位耶稣要救赎我们,但他竟然被我们的官府定了死罪,钉在十字架上。所以我们一切的盼望都瓦解了。我们所信的错误了'。你们看见他们是何等的昏瞎!直到主开了他们的眼睛,他们才真的看见和明白。
我所要说的点乃是这样﹕没有人能真实的明白福音书除非他们接受了圣灵,并且真实进入与基督同死,同葬,同复活的深的经历里。因为只有这种经历(不是道理),才能带进一个开启的天(注一)。自从我进入与基督复活的联合,并在圣灵里得着新生命的新经历时,圣灵才开始带我回到四福音书这里来。祂开始给我看见四福音的真实意义。四福音书乃在一种新的途径中变作一个生命。这些话都是一个准备,好叫我们说所要说的。
时代上的完全转变
现在我们来看我们属灵生命所需要的改正。刚才我们开头所读的圣经是在约翰福音第四章。这章圣经说到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谈话的事。在这谈话中重要的一段,就是十九至二十四节,"妇人说,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稣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在灵和真里拜他,因为父寻找这样的人拜他。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在灵和真里拜他"(另译)。另外五章二十五节,"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我不知道你们能确认这些话所包含的伟大惊人之意义否?首先这些话代表有关时代的一个完全的转变。直到那时,耶路撒冷的圣殿和撒玛利亚的圣殿乃是代表整个历史敬拜的等次。你若是一个犹太人,就必须在耶路撒冷。你若是一个撒玛利亚人,就必须在撒玛利亚。因此地方的问题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你若是一个犹太人,就耶路撒冷才是敬拜事奉和每一件事物的中心。只有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你才能遇见神,没有别的地方可以遇见神。一切敬拜事奉的等次,只有在耶路撒冷圣殿里的才是,别处的都不是。祭司,祭物,祭坛等等,也都是以圣殿为中心。撒玛利亚人对撒玛利亚的圣殿,也是这样。
在灵和真里敬拜事奉
但现在耶稣说了一件伟大惊人的事。'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不是在耶路撒冷,也不是在撒玛利亚。不是这个特别的地方,也不是那个特别的地方。一切的敬拜和事奉并不是集中或限定在某些特别的地方。一切的敬拜和事奉也不是固定或限制在某种样式和模型里。不是在这里,也不是在那里'。主把整个旧时代一笔勾销。这是一件伟大惊人的事。假若你把你的一切道理,教训,立场,实行和作法,都写满了这个黑板,而告诉人说,'一切敬拜和事奉都必须这样作和这样说!这就是基督教'!但有一个人来、拿着一个黑板擦,把你所写的统统擦去,并且说,'这一切都是瞎说!完全不是那样'!试问,你将如何对待这个人?我想你必定要钉他十字架。这就是主耶稣所作的。祂用手把整个旧时代一笔勾销。祂把某些别的事摆在那个地位上。甚么别的事呢?神是个灵,拜祂的,必须在灵和真里拜祂。一切在旧系统和制度里的事物对你们可能是具体可用的,但它们不是真理和实际。它们不过是预表和象征,并不是真理和实际。你们可能用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贯注在表面、肤浅、和所见的事物上面,听你们天然耳朵所能听的,看你们天然眼睛所能看的,但你们却完全不明白其意义。一切事物的本身都不是真理和实际,只有事物所象征的属灵意义才是真理和实际。
对犹太人来说,割礼乃是他们的中心表记。这个表记说明他们是不是一个真实的犹太人。你永远不可能作一个真实的犹太人而未受割礼。但使徒保罗说,'受割礼算不得甚么,不受割礼也算不得甚么'。(参考加六15,五6)。保罗是个犹太人,他说这样的话,难怪犹太人要杀死他。亲爱的弟兄姊妹,基督教不是一些事物。比如新约的受浸就是代替旧约的割礼。但受浸本身却算不得甚么,埃提阿伯的基督徒每年受一次浸。如果你喜欢,每天甚至每小时,你都能受浸,但仍然没有甚么分别。又如擘饼本身,如果你每周都来参加一次擘饼,但也没有甚么分别。你可能收集并获得基督教的一切样式和实行,但你实际完全不知道其意义。这就是我们早上聚会所要说的。
你们得着了这件首要的事么?耶稣说﹕'你当信我,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在灵和真里拜他。不需要在耶路撒冷,也不需要在撒玛利亚,也不需要在安提阿或别的地方。无论在那里,若有两三个人归入我的名下聚集,我就在他们中间'。约翰三章十六节是对救恩一面的宇宙性话语。无论何人信他,必得救恩。马太十八章二十节是对教会一面的宇宙性话语。无论何地归入主名下的聚集就有主的同在(注二)。不是这个地方,也不是那个地方,不是这个立场,也不是那个立场。不是教会的立场,乃是基督的立场,无论在那里若有两三个人归入主的名下,在灵和真里敬拜聚集,主就在他们中间。这个时代转变了。这是我们今日第一件需要受改正的事。基督教已经变成一个很宏大的律法制度和系统﹕你必须在这里作!你必须在这里事奉!你必须用这种立场,作法和实行!否则你们就不是教会!请记得,主耶稣在起头时就把这一切都消除废弃了。祂说,只有一个立场是需要的,即在灵和真里,亦即在'我(基督)'里。基督代替了一切的制度和系统。基督是唯一的制度和系统。我们应多多学习基督(注三)。
注一﹕与基督同死,同葬,同复活的经历是甚么呢?简言之,就是'身上常常(时时)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显明在我们身上'(林后四10)。死是'出去'(a way out)或'出埃及'(Exodus)路九31,'去世'原文'出埃及'。葬是脱去或弃去(put off),旧人不再有地位了(罗六4,西二11,12)。复活是一位活的人(基督)彰显,主说,'我是复活'(约十一25原文)。主受浸后,受试探表明他死葬和复活的经历﹕ 1.他已由物质(肉身)世界出去脱去,不叫石头变成饼。 2.他已由精神(属魂,自我)世界出去脱去,不由殿顶跳下。 3.他已由宗教(属地)世界出去脱去,斥退撒但。 4.他现在完全活在灵里,给父神一切地位,单单敬拜事奉祂(太四1-11)。 今日我们与基督同死,同葬,同复活,就是信服万灵父神一切管教训练(来十二9,10),而经历﹕ 1.由物质(属肉体)世界,如偶像,罪恶,名利,权位等出去脱去。 2.由精神(属魂)世界,如自我作主之思想,爱好,意志等出去脱去。 3.由宗教(属地)世界,如原初出乎神的演变成今日基督教的遗传,制度,人意组织等出去脱去。它们都予以埋葬,不再有地位了。 4.现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在灵里敏锐跟随圣灵,给基督一切地位,单单敬拜神,事奉祂!
注二﹕归入主名下的意思是不仅拥有耶稣基督生命的灵,并且生活行动完全降服在生命之灵的权下,让祂真实作主,自己不再作主了!
注三﹕'在灵和真里'或'在我(基督)里'其意义包括三段﹕ 1.祂由圣灵而生—圣灵不仅藉马利亚生祂,并且祂必称为圣,意即今后一切皆出于圣灵,由圣灵起头(路一35)。 2.祂由圣灵受管训—基督借着永远的灵,将自己献给神(来九14)。祂三十年间凡事皆默默无声,学习顺从。'祂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彼前二23)。'祂在肉身的日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得以完全(长大)'(来五7至9另译)。 3.祂由圣灵受膏—祂三十岁时受浸受膏,意即出乎祂自己的都舍弃,死葬,末了三年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由圣灵受膏!祂不凭自己作甚么,不凭自己说甚么(约五19,七16)!
今日我们学习基督也是如此﹕ 1.首先我们听信福音,求告祂得蒙赦罪,而由圣灵重生得救,并且由此开始,甘愿凡事皆由圣灵起头。 2.其次我们时时接受圣灵管训,在各种苦难试炼中,即圣灵在夫妻,父子,主仆,圣徒间所量给或许可的一切事故中,抓住机会爱惜光阴(原文)(弗五16)默默无声由心灵深处学习顺从。顺从意义即随事随处皆让耶稣真实作主,灵命增长。 3.末了我们完全受圣灵膏,即基督(Anointed)表现彰显,亦即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有思想,情感,意志都由圣灵主宰一切,接办一切!保罗说﹕"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加二20),"我活着就是基督"(腓一21),就是完全受圣灵膏的意思。 ── 史百克《使他们都合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