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圣灵催迫的火
耶利米书二十9
耶利米的性情就像风奏琴,对吹过的风极为敏感,有时呜咽着哀歌,有时鼓舞着欢呼;如此细腻,深情,对周遭的环境乡愁善感,这就是先知耶利米的写照。整本耶利米书就是反照出他情绪的变化,一如海洋不时映照出天空的千变万化—— 一会晴空万里,一会儿又是乌云密布。
本章即是最好的例证。例如他喊道,“愿我生的那日受咒诅,愿我母亲产我的那日不蒙福。给我父亲报信说,你得了儿子,使我父亲甚欢喜的,愿那人受咒诅……我为何出胎见劳碌愁苦”(耶二十14~18)。但在同一段里,他又发出英勇的宣告,“耶和华与我同在,好像甚可怕的勇士;因此逼迫我的必都绊跌,不能得胜”(耶二十11)。这两种情绪是何等大的对比!前者他正行经死荫的幽谷,巨木蔽天,急湍在谷底怒吼。后者他却站在阳光普照的高地,远景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金黄色的禾田。
第二十章第九节里也同时包含了这种对比。我们看见他暗下决心,不再题耶和华,不再奉他的名讲论。但他立刻意识到,他没有办法控制里面圣灵的催促。“我便心里觉得,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这人的心何等奇妙,谁能了解呢?谁能估计你能升到多高,降到多深呢?你里面的悲伤是如此无止无尽!你的天空何等辽阔明亮!你的深渊又是何等阴暗难测!我们最好能区别我们的感情生活和意志;不再活在情绪或感性里,而将生命的大厦建立在顺服的意志上。
一、他道出这段话的背景。耶利米尚未完全成形的决心——“我不再题耶和华,也不再奉他的名讲论。”尼尼微可能就是在那时灭亡的。六百年来,他一直以残酷的手段辖制四邻列国,终于他的命数已尽。有大军从各地——小亚细亚, 黑海岸,底格里斯河谷,亚美尼西,亚述,沙漠的游牧民族——聚集在她的领土上,好像一大群黄蜂聚在腐烂的尸体上。大军在尼尼微最后一位君王的宠将拿伯波勒撒(Nabopolssar)之率领下,将尼尼微围困了两年之久,这位拿伯波勒撒的儿子,就是被称为“耶和华的锤子”之尼布甲尼撒王。尼尼微即将灭亡的消息传遍全地,引起两种反应——解脱和预测。各国都松了一口气,因为暴政已崩溃;另一方面也纷纷猜测,其霸业谁将取而代之。
这时埃及国势正达于鼎盛。法老趁着尼尼微衰败之际,将他的帝国一直拓展至底格里斯河岸。犹大国和领近列国一样,至少在名义上拥戴埃及为宗主国。约雅敬自恃盟国的强大,而敢于任意妄为,拜偶像。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全地都陷在败坏中。
耶利米是少数持守着过去美好传统的人之一,他抓住每一个机会发出抗议之声,抵制百姓堕落的趋势。因此他引起了各方的反对。他的家乡亚拿突所酝酿谋害他的计划只是火山爆发的初步,随后有一连串的阴谋,陷阱产生,而这些参与密谋的人都是他所深爱,不惜以性命相许的同胞。他单独坐在那里,被先知、祭司、贵族、平民所驱逐。
有一度他们说,“来吧,我们可以设计谋害耶利米,因为我们有祭司讲律法,智慧人设谋略, 先知说预言。”他成了众人的笑柄,每个人都嘲笑他。耶和华对他说的话不断成为他受人讥讽的借口。他所接触的人都在袖手旁观,等待他跌倒;他们彼此低语、或许他会掉入陷阱,这样他们就可以有把柄来反对他,对他施加报复。
这些事终于在第十九、二十章达到最高峰。耶利米在圣灵的感动下取了一个瓦瓶,又招聚一些长老,带他们去到欣嫩子谷,哈珥西的门口那里。就在这个地方,耶路撒冷人的尸首要暴露在飞鸟和野狗面前。欣嫩子谷是一个可憎、令人作呕的地方。耶利米就在这里道出冗长而可怕的预言,指出他百姓的罪,以及将迅速临到他们的灾祸。耶路撒冷的人要在这里倒在敌人的刀下;他们被困期间将因饥饿难挨而吃自己儿女的肉。全城要毁于一旦,沦为废墟,周围的山谷为尸首填满,招来野兽与飞鸟。为了强调他的话,先知打碎瓦瓶,将里面的水倾倒出来,象征百姓的血也要这样洒遍各地,沾湿了土地。
他尚不以此自足,又从陀斐特(就是耶和华差他去说预言的地方)回来,站在耶和华的殿中,或许就是通往祭司院的台阶上。众人可能当时正在守某种礼仪,或者在献祭。他的声音一响起,立刻引来一大群人,他们面有怒容,显示他们对他的厌憎,因为他将灭亡的阴影投射在他们最安逸享乐的时刻上。其中有一个人显然最后忍无可忍了,他就是圣殿的总管巴施户珥。他纠集一群利未人或圣殿的仆役,拿往耶利米,枷住他,整夜将他关在那里。
到了早晨,巴施户珥似乎为昨日的鲁莽行径感到懊恼,就将先知放了。先知丝毫不为所受的折磨丧气。他转向逼迫他的人,明言指出巴施户珥必自觉惊吓,也使众朋友惊吓;犹大将被交到巴比伦王的手中,这是圣经第一次提到犹大人将被掳到巴比伦,要倒在刀下;这城中一切的货财、珍宝,和犹大君王的宝物,将交在仇敌的手中,带到巴比伦。此处四度提及巴比伦,很自然让人联想起尼尼微的败亡;拿伯波勒撒和他的儿子强有力的手臂开始向外伸展,挥舞着最古老帝国——尼尼微
——所落下的令牌,向犹大耀武扬威。
耶利米被释之后就回到家中,在那里他不禁将揉合着勇敢信心和悲伤哀泣的情感完全发泄出来;我们从记录下来的文字可以认识他本性的软弱,以及明白神将他属天的宝物放在何等平凡的器皿中。他不是铜墙,而是被风吹动的芦苇;不是强壮、有智慧的英雄,而是一个孩子。当他面对自己的世代时,不禁称自己是“穷人”(参耶二十13)。
爱神的伟大圣徒靠在他密室的墙壁旁是如何向主倾心吐意的?可能只是一连串悲伤的眼泪,叹息,断断续续的句子。那些在同侪面前看来最强壮、屹立如坚石的人,独处时可能就无助地瘫在地上,承认再也没有人像他那样软弱了。
我们这位先知似乎更严重。他心中甚至浮起一个念头——不如停止他的劳碌,由群众中退出来,过遗世独立的生活。何必再作无谓的挣扎?何必再尝试去说服那些心硬如铁、以怨报德的人?何必吃力不讨好他去阻止百姓正在从事的事?到一个地步,他不禁对神说,“再差遣别人吧!将使命托负一个更强壮的人吧!让我回到家乡平凡、隐遁的生活中吧!”
各世代中神的仆人都有类似的反应,他们用自己的软弱来对抗恶魔的势力,看见自己成功的界限,撒出的种子在荒瘠的土地上荒废;说出的话语被人当成耳边风,与亚哈或耶洗别的对抗徒然无功;所拯救的人丝毫不存感激之心,他们不禁像那位大先知以利亚一样说,“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
二、不可抗拒的感动。“我便心里觉得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和华阿……你比我有力量,且胜了我。”有三件事值得注意。
(1)先知有一个习惯——离开人,转向神。全书有多处指明,他和耶和华有亲密的交通。他将掠过心灵的每一个思想,都倾倒入神的耳朵。他将他的根,栽在神的溪水旁。因此他不用担心,他的叶子会在夏日的骄阳下凋萎,或者在干旱的年岁间不结果子。神是他的力量,他的堡垒,他患难中的避难所。“耶和华阿,求你医治我,我便痊愈;拯救我,我便得救;因你是我所赞美的…… 不要使我惊惶”(耶十七14,18)。
但愿我们也追求这种心灵的态度,随时将心由人转向神,不要放弃与神相交的机会;反而养成一个习惯,把我们生活的细节向他倾诉;他并不是需要知道这些,但他以无限的热望等候着接受他儿女对他的信心。把一切细节都告诉神,鉅细靡遗地向他倾吐,你会发现灵魂中无数的需要可以在他那里得着满足。
(2)烧着的火。有时我们可以看见一艘轮船,譬如尼加拉瓜瀑布下的“雾中少女”号,奋力抵抗周围的激流前进。她缓慢地在急湍中移动,抗拒着想将她往后扯的水流,她从未被推离航线,或者向后退,总是不慌不忙。为什么?因为她里面燃烧着火,她的引擎不能停止,火产生的强烈动力,催逼着她前进。同样的,耶利米心中也有一股由神点着的火,源源不绝的燃料使其不断发出火焰。因此,他最难作到的,不是说话,而是保持沉默;不是行动,而是抑制。
这多少说明了先知的受圣灵感动,也帮助我们明白彼得说这句话的意思:“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似乎思想和感觉的激流由外而入,通过他们,产生无可抵挡的冲力。很多时候,先知自己都不明白圣灵放在他们心中的话语,以致忽略了其最充分的含意。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明白如何拥有这种火。我们已厌倦向神存着冷淡的心。我们抱怨,因为我们感觉已在基督徒生活和责任上竭尽己力;我们渴望知道,被圣灵和神的思想充满有何秘诀,好叫我们不再因人的反对而懦怯,因惧怕而羞惭。火的源头是神的爱,由圣灵显明出来;不是我们对神的爱,而是我们所感觉他对我们的爱。如果我们的脸敞向十字架,同时倚靠圣灵的火,就会发现我们心灵表面所结的冰霜,在悔改的泪水中融化了;不久圣灵的火开始发光。这时基督的爱会催促我们,他大能的灵,他的心思意念,他的旨意,曾摧毁自尊的火,而代之以虔诚、火热的圣火。
一旦爱开始在灵魂中燃烧,火的洗礼使我们灿然发光,人类的罪和忧愁——包括他们的不信,亵渎,不顾神和他的事工、他的日子,对身处的危险浑然不觉,与罪同流合污——只会在我们里面激起更火热的灵。看见众人急速迈向灭亡的道路,听见亵渎者夸大的言论,异教徒的笑骂,被压迫者的哭喊,位高权重之人的败坏,想到圣灵的担忧,人类对他的不敬;预见外面的黑暗,不死的虫,无底的深渊——这一切都足以将残余的灰烬煽着;正如耶利米说他感到里面有一股催逼的力量,使他不致疲倦,并且远离罪恶。
(3)先知的安全。“耶和华与我同在,好像甚可怕的勇士;因此,逼迫我的人必都绊跌,不能得胜。”神的同在就是拯救。以西结描述以东人企图掠夺神选民的土地时,他引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子来指出这项阴谋是徒劳无功的,“其实耶和华仍在那里”(结三十五10)。这就够了,虽然那时以色列人被掳在外,神的灵仍然护庇着他们荒凉的国土。
这是耶利米的感觉。他或许是弱者中的弱者,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智慧,又缺乏口才,轻易就成为巴施户珥和约雅敬的俘掳。但是由于神与他同在,张开他的膀臂保护他的仆人,成为他的堡垒和避难所,就无人能伤害他。
软弱战兢的人阿!你若忠于神,他就与你同在,在前在后保护你,以他的翅膀荫庇你。你就如大君王的城,众王可能纠结大军前来,但他们一看见你,就惊奇丧胆,曳甲而逃。你必安然居住,你的帐棚必不能被移动,柱子必不被拔出,绳索一根也必不断裂。“因为这神永永远远为我们的神;他必作我们引路的,直到死时”(诗四十八14)。── 迈尔《圣经人物传──耶利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