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跟随耶稣
经文:可一16-20
当主耶稣行过加利利的海边,祂看见一群渔夫,有些正在捕鱼,有些正在补网,主对他们说:“来跟从我”,他们立刻投以惊异的眼光,举头望着祂,“跟你做什么?”但他们一点也没有怀疑,也不发问,很顺服地撒下鱼网,舍了家庭,跟随了耶稣。真愿今天主也在我们当中走过,呼唤我们跟随祂,然而你肯听命吗?你有顺服吗?
主说:“我要叫你得人如得鱼一样”,那“叫”字在英文圣经是(Make)──造就之意,换句话说:主呼召他们的目的,是要造就他们成为一个可以得人的人。我想当时他们一定不明白主的意思,但主已得着了他们。以往他们是为自己而生活,以捕鱼来维持一家生计,现在主要造就他们可以得人,以至为人而活。
今天主呼召我们,也同样有这个目的,我们既已蒙召,就必须被祂造就,不再为自己,为物质而活,当转眼仰望主,离开世界的诱惑,一心跟随祂,听从祂的吩咐。人的本性就是“好跟从”,我自己也模彷性很大的。四十多年前,我初来中国的时候,年纪很轻,到了广东南海一带的乡村,那里的乡民生活非常朴实,简洁,我很爱他们,但我的外表却与他们有些不同,因而引起很多笑话,我的头发黄而且曲,但乡村妇女们的头发又黑又直,所以我出外的时候,常遭顽童们取笑,虽然不太懂话,但我明白他们在笑我,心里很不高兴,但亦没有办法,幸而后来有些姊妹替我梳头,梳成一个圆髻,和他们一样,这才停止了人的取笑。但是另一样不能改的就是我的鼻子比他们的高,因此又常被人耻笑,心里虽然不舒服,也要硬着头皮任他们笑。后来感谢主,祂使我的眼不看顽童,不听他们的讥笑,我深知祂喜欢我这样子,才把我造成这样子,所以终于我靠着主得胜了。我们常常欢喜看街童,但他们是靠不住的,主曾说:‘街童坐在街上,招呼他同伴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太十17)世界是随着潮流而变动,一切都是暂时的,即如从前很怕见人曲发,今日满眼皆是了。所以我们要仰望主单讨祂喜悦,祂是永不改变的。
世人很喜欢效法别人,别人有收音机吗?他也要。有电视吗?他又要。有汽车洋房吗?他亦要有。谁知这一切都是虚空,世界物欲不能满足人的心。正如浪子离家,贪爱世界,后来竟到了亲弃伴离,要拿豆荚充饥的田地,多么可怜!因此我们做人最高的目的就是跟随主,但必须要认识清楚,有些人单认识祂是犹太人,是一个很会讲道的先知,祂的生活可以作人的模范,而我告诉各位,这种认识不过是头脑的认识而已。另有些人以为主是救世主,这个道理不错,我也相信,世人罪恶滔天,而主来世为要作世人的救主,救世人脱离罪的苦海。但这样的相信是不完全的,不错主是救世上的人,但对你自己怎样呢?你曾否接纳祂为你个人的救主?外表的认识算不得什么,正如我的头发改变了,但内心并不一定改变,外表可以装得很虔诚,心中没有主的生命,也是徒然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弄清楚,接纳祂做自己的救主,承认祂为我而死,得着重生的生命,成为神的儿女,这样就能与神的性情有份。(彼后一4)。
在马可福音一章二十四节记着:“污鬼也大声喊叫,承认耶稣乃神的圣者。”当然污鬼的认识是无用的,反被主斥责,但我们想想,污鬼尚且认识耶稣是“圣者”,你今天对主的认识又如何呢?
又有一次主叫彼得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彼得是个经验丰富的渔夫,虽然是勉强依行,心中未免有点不快,可能他心里想,我已劳碌整夜,一无所得,虽道您比我还熟识吗?然而那次意外的收获,两只船都装满了鱼,令彼得徒然心眼开了,便认识了这是神的儿子,就立刻伏在主膝前说:“主阿!离开我,我是个罪人。”你以为他真要主离开他吗?绝对不是,只因他发现了自己是个何等污秽,卑贱的罪人,他的船怎配装载着这圣洁的神子呢?同样我们今日也要认识我们的主,实在是圣洁大能的神。
主很喜欢我们到祂面前,祂要洁净我们。马太福章里马太因圣灵感动依次序记着:主登山教训完了下来时,第一个神迹就是洁净那患痲疯的人,目的要使我们知道主在我们身上第一件工作也是要洁净我们,要我们有祂的生命。在抗战时期,我们的“难童救济院”由南海搬到西江的德庆后乡,那里有一位黄区长,他曾认识主道,看到我们生活上的见证,他也很感动,但当我要求他信主时,他摇头感慨地说:“我想信主,不过你们不会接纳我的,我有六个妻子了。”我很忠诚坦白告诉他:“只要你真心悔改,主必定接纳。”但可惜他始终舍不得离开罪中之乐和奢侈的生活。今天我们中间或许没有人有六个妻子,但我们犯其它很多罪,主知道那一种罪把我们缠绕起来。所以我们要恳求主用祂的宝血洁净我们的罪。
我们既然认识了主的圣洁,也看到自己的败坏,我们要仰望祂,效法祂,更要跟随祂。对于“跟随”有三点是要知道的:
(一)无论祂去那里,你也跟着祂到那里──我们跟随主就要思想到主所走的路:祂所行的就是神的旨意。约翰福音第四章记着:有一次耶稣和门徒离开犹太往加利利去,经过撒玛利亚的时候,门徒进城预备午餐去了,主坐在井旁与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谈话,直到门徒回来,拿食物给祂吃的时候,祂却说:“我有食物,是你们不知道的!”当时门徒非常希奇,彼此对问,主接着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那着我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主耶稣无论到那处工作,每一步也在神的旨意中,并且祂唯一的目的﹐就是面向耶路撒冷和各各他奔走十字架的路程。各位你我今天所行的什么路呢?圣经明明告诉我们:“各人偏行己路。”就是说:我们走自己喜欢走的道路,为所欲为。但试看今日香港的交通,车辆不能任意乱行,必须依从交通的指示而驾驶,否则会发生意外事情或犯法。同样我们亦不能偏行己路,走向灭亡,乃要跟随主奔跑十字架的道路。然而话说得易,行之实难,多少人舍不得放弃现实物质的享受,虚荣,亦不知何谓神的旨意,各位,这是最危险的,而且我们要记得,“神的旨意是纯全可喜悦的。”(罗十二2)。
(二)无论祂做什么,你也要做什么──主所做的是什么呢?你能否在四福音中找出一件主为自己而做的事吗?一定没有的,祂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人,白天祂到处传道教训人,为了人类的灵魂终日劳碌;晚上虽然很疲倦,仍到山上祷告,为人代求,祂整个的生命与力量,没有留下一分给自己,献上了最大的牺牲。我们跟随主的弟兄姊妹也应该首先要为主,其次为人,最后才可为自己。但细心自省,我们所做的有百份之几是为主呢?有百份之几是为人呢?又有百份之几为自己呢?恐怕我们就会羞愧得无地自容了。
(三)绝对的顺服──无论言行举动都是包括在内,如林后十章五节记着:“把我的心意夺回,完全顺服基督。”没有自己的爱好,也没有自己的选择与成见。可惜很多人外表装作非常顺服而内心满了叛逆与顽梗,这不是真正的顺服。我们必须真正完全的顺服,才可以被祂造成一个合用的器皿。
三个意思综合来说:就是先为神,次为人,最后才为己。
主呼召我们为要得着我们,更要我们去得人,有一次在长洲山顶堂的查经会中,一位信主不久的年青女子,领她一位女朋友去听道,几次之后,那女子也皈依了基督,如果你今晚带一个人来听道,可能那人会接受主,这样你就得人了。
另一点主还要我们做一个君尊的祭司(启一 6)。祭司的责任,就是向神祷告,把人带到主面前,正如中保的工作一样,所以我们先得了人,然后要为他祷告,神很乐意垂听你我的代求。
最后,我愿意把我的见证讲出来,希望能帮助各位。感谢主,我自幼就信了耶稣,接纳祂为我的救主,有一次,我听见一位由中国华北回来的传教士,报告他在中国的工作情形,他说中国实在急需为主作工的人,有一年的冬天华北天气非常寒冷,乡人都在家中做着手作,一班同工也没有外出,一个住在很远的人驾了一辆车子来见那教士,要求他无论如何派一个人往他们村子去传福音,但很可惜因为他们的工作很多,同工也不够,故不能派出一个人前往,虽然他苦求,事实却无法答应,他只得失望而去。第二年他去请求,亦因人少不能分身兼顾,他又失望回去了。当我听到这番话,心中火热如焚,焦急万分,巴不得立刻就到中国去传福音,但看看自己不过是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子,怎能去呢?然而从这时起,我已立下志向到中国去传福音了。
后来,我进了大学,留连在恋慕世界的圈子里,慢慢地便忘记了起先奉献的初衷。刚完了两年的课程,一天忽然接到我母亲来信,希望我离开学校,和一班宣教师到中国去游历。当我看见“到中国去”这几个字,对我彷如晴天霹雳。接着多年前的往事涌上心头──那辆车子,那人恳切哀求的呼声,中国的乡村,一幕一幕的呈现眼前。我的心很兴奋,我知道那里实在需要福音,那里的灵魂急切要拯救。但我当时正做着世界的美梦;如何读完经济学,继续父亲的生意……我好像不能舍弃我理想中的生活﹐心里万分的难过,我深知此行必会决定了我的前途。那天下午,我跑到附近的一个树林,流泪祷告了半天,心灵经过了极大的争战,至终主得胜了我,只有忍痛顺服,回到宿舍,舍监看见我泪眼红肿便问我有什么事情,但我已决定不告诉任何一个不信主的人,我只很恭敬地答他没有什么事情就返回书房了。
就在那年秋天,我离开了大学,跟着一群宣教士到中国来,全船二十八名搭客,二十七个是“美以美会”的传道人,只有我是游历的。船一路鼓浪向着中国前进,到了太平洋的时候,有数天之久,遭狂风暴浪的侵袭,汹涌的波涛在海中翻腾澎湃。他们在船上笑着相问:“究竟我们当中谁是约拿呢?”静了一会我没有出声,但心里一怔,是我吗?起了这样的感触。不久船到达日本横滨,一天,我独自在船上凭栏眺望,一切人物景致,引起了无限的思潮。心中又矛盾起来,我想着:我真的要到中国做传道吗?不,不,我不能去,我一定要做生意,心里随即起了这一种强烈的反抗。但同时另有一个柔和的细声又临到我说:“何必顽梗呢?主要怎样就怎样吧!”因着那声音的感动,先前的思想就遁形灭迹了,主紧紧地抓着我,顿时我的心完全改变了,我才真真正正完全的顺服主,那时的喜乐我实在无法形容,彷佛整个天国完全在我的心中。感谢爱我的主,从那时开始,直到如今我都过着与主同在喜乐的生活。
各位,亲爱的青年朋友们,你有这样的光景吗?千万不要学我这样愚昧,赶快顺服主,听从祂的呼召吧!舍弃自己,背起十字架跟随主是最上算的。── 何义思《仰望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