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难周的星期二可说是“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从第一百二十课咒诅无花果树开始,四本福音书把这一天耶稣的言行记载的很详尽。有人又称这天为“辩论日”,因为在这一天,祭司长、法利赛人和文士质问耶稣的权柄,耶稣和他们短兵相接打了几招,赢了这个回合,圣经说:“从那日以后,也没有人敢再问他什么。”(太二十二:46)今天和接下来的几课,我们要跟随耶稣的脚步,参与这场2000年前的辩论会。
2。太二十一:23 - 27 “耶稣进了殿,正教训人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问他说:‘你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耶稣回答说:‘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若告诉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他们彼此商议说:‘我们若说:从天上来,他必对我们说:这样,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若说从人间来,我们又怕百姓,因为他们都以约翰为先知。’于是回答耶稣说:‘我们不知道。’耶稣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 ”
以前来挑战耶稣的都是法利赛人和文士,现在到来的除了文士(可十一:27)还有犹太公会的祭司长(他们是撒都该人)和民间的长老。这三类人组成犹太的公会Sanhedrin。他们要质问耶稣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这些事”是什么事呢?应该是洁净圣殿和在那里教导的事。这样的质问并没有超越公会的特权,是完全正当的,但在这个时刻在众人面前质问耶稣,目的则是昭然若揭,为要设下圈套,诱使群众倒戈,起来攻击他。
面对这样的质问,耶稣并没有东躲西藏。他问他们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约翰是耶稣的开路先锋,是替耶稣施洗的人,在民众的眼里是一位先知,却被希律王杀了。现在耶稣要公会的人清楚表明他们对施洗约翰的态度,其实就是等于要他们表明对耶稣的态度。若说是“天上来”,为什么他们不信他;若说是“地上来”,他们又怕得罪了民众,因为人都以为约翰是先知,更何况耶稣,行了许多神迹奇事。这个问题把公会的人难倒,令他们尴尬不堪。耶稣乘胜追击,一连说了三个比喻,将他们赶逐到墙角,完全没有还击的地步。今天,我们先看第一个比喻。
3。太二十一:28 - 32 “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来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作工。他回答说: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又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他回答说:父啊,我去,他却不去。你们想,这两个儿子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他们说:‘大儿子。’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 ”
这个比喻是马太福音的独家报导。有的版本把大儿子和小儿子的反应颠倒,就是大儿子先说去,后却不去;小儿子先说不去,后来懊悔就去了。我们不用太在意这点,因为这不会影响我们了解比喻的重点。
“懊悔”的原文是metamelomai,这个字不是metanoeo (如太三:2 的悔改,新约用了34次),也不是 metanoia (如太三:8 的悔改,新约用了24次)。Metamelomai 在新约只用了5次,意思是后悔,如太二十七:3 犹大出卖耶稣后的后悔,这不是认罪悔改。懊悔不错能引人悔改,但单单懊悔不是悔改。这里的大儿子是懊悔后,听从父亲的话去行;小儿子口头说去,以后却违背父命。
犹太人的领袖是小儿子,他们假冒为善,口头遵从神的命令,实际上心却远离他(太十五:8)。税吏和娼妓是大儿子,本来是犯罪作恶,但因信了耶稣,反而得以先进神的国。
这个比喻等于掌掴公会的领袖,斥责他们的假冒为善和不义。大祭司、长老和文士明白耶稣的比喻吗?当然明白,在第45节说:“。。(他们)听见他的比喻,就看出他是指着他们说的。”他们有悔改吗?“他们想要捉拿他。。”(太二十一:46)这些人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治!
下一课,我们要看耶稣的另外两个比喻。
有一名持不可知论的教授告诉他的学生,在他还只有八岁的时候,他常为基督教作见证,让很多人都感动喜极而泣。但是现在,他却排斥先前对耶稣的信仰。在他的影响之下,许多年轻男女也都放弃了他们承认的信仰。
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有的人可能像小儿子那样对耶稣说“是”,却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以后当信仰受到挑战时,他们就离开口头上所遵奉的信仰。相反的,有的人开始对耶稣说“不”,因为他们知道悔改信主代表着生命将属于神,而他们不想为跟随基督付上代价。但是到最后他们还是悔改信主并顺服神了。
信耶稣不是一时的决定,而是终生的挑战。(取自《灵命日粮》)
―― P.C. Chong《跟随基督的脚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