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约十一:55 - 十二:1,9 - 11 “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有许多人从乡下上耶路撒冷去,要在节前洁净自己。他们就寻找耶稣,站在殿里彼此说:‘你们的意思如何,他不来过节吗?’那时,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早已吩咐说,若有人知道耶稣在哪里,就要报明,好去拿他。逾越节前六日,耶稣来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之处。。有许多犹太人知道耶稣在那里,就来了,不但是为耶稣的缘故,也是要看他从死里所复活的拉撒路。但祭司长商议连拉撒路也要杀了;因有好些犹太人,为拉撒路的缘故,回去信了耶稣。”
这时是逾越节前六日(星期五),耶稣和门徒来到伯大尼,就是马大和马利亚的家。大家还记得吧,耶稣在这里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第一百零四课)。现在拉撒路成了名人,众人都要来看看他的庐山真面目;为了他,不少人都信了耶稣,但这样他也召来杀身之祸。
2。路十九:29 - 35 “将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榄山那里,就打发两个门徒,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进去的时候,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可以解开牵来。若有人问为什么解他,你们就说:主要用它。’打发的人去了,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解驴驹的时候,主人问他们说:‘解驴驹做什么?’他们说:‘主要用他。’他们牵到耶稣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扶着耶稣骑上。”
伯法其(Bethphage)靠近从耶利哥到耶路撒冷必经之路的一小村庄,离开耶路撒冷比伯大尼稍远。橄榄山(Mount Olives)则是长约二公里的山脊,位于耶路撒冷城东,中隔汲沦谷,伯法其大概是在山的东麓。太二十一:2说,村子(大概是伯法其)里有一匹驴(ass)和它的小驴驹(colt)。为什么驴驹要没有人骑过的呢?根据民十九:2,未曾负轭的才配作宗教礼仪上的用途,也就是为神所用。“主要用它”的“主”,原文是Kurios,在当时也是罗马皇帝的称号,在七十士译本是翻译为Elohim 神。现在耶稣是毫不讳言地自称是“主”,是他公开自己身份的时候了。
在圣经,我们看到三种驴:一种是会说话的,被神用来责骂先知巴兰(民二十二章);一种是野驴,先知耶利米用它来比喻以色列民拜偶像的淫行(耶二:24);另一种就是这段经文的驴驹,不作世俗用途,等待那一刻为主所用,骑它进耶路撒冷。你要作那一种驴?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是什么意思?我们看下文就一清二楚了。
3。路十九:36 - 38 “走的时候,众人把衣服铺在路上。将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榄山的时候,众门徒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神,说,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
对那些激动的群众来说,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是表示神的国要来了,这是以色列民梦寐以求的日子。这三年来,他们被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冲昏了头脑,对于耶稣刚说过的十锭银子的比喻已经完全抛入云霄。下橄榄山时,前面是耶路撒冷城的雄伟壮观,他们简直是处于歇斯底里状态。根据约十二:13的记载,他们拿 着棕树枝(branches of the Palm trees)夹道欢迎耶稣,高唱:“和散那!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这是庆祝君王胜利归来的仪式。(和散那的原文是求救,再此是称颂的意思。)
对耶稣来说,骑驴进耶路撒冷是要公开宣布,他就是那蒙拣选的大卫子孙,要坐在大卫的宝座上的,众先知所晓谕的那一位。(亚九:9)这既是应验旧约先知的话,也是为未来作和平的君王开启了序幕。耶稣进的城门是东门,又叫金门。现在已经关闭,正如先知以西结所说的(结四十四:2)。按犹太人的传统说法,在末日,弥赛亚将要从此门再进入圣城。
4。路十九:39 - 40 “众人中有几个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责备你的门徒吧!’耶稣说:‘我告诉你们,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 ”
这是耶稣的幽默。法利赛人不信耶稣是弥赛亚,自己不称颂这个君王,也不允许别人称颂。耶稣说,若生来有口的不称颂神,神将要用石头来印证他的真实。历史告诉我们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A。当以色列民讥诮先知以赛亚,不肯接受先知的劝导时,神说他以后要借异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头对百姓说话。(赛二十八:11)
B。当主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众人拿着棕树枝出来迎接他,高喊和散那的时候,法利赛人要耶稣责备他们,耶稣说:若是他们闭口不出声,那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路十九:40)
C。当自由神学主义、新正统神学、圣经高等批判学在过去两三个世纪横行无忌的时候,一些传统福音派的领袖也开始对圣经的"无谬误"(inerrancy)和完全真确性(infallibility)提出质疑,神遂用考古学家们从古代的废墟所发掘的石头,对我们讲述一个个圣经里被人认为虚构的神话故事。每一块石头印证了神话语的真确,使我们认定圣经是神权威的话语。
耶稣这时可说是“人头有价”(约十一:57)。他骑驴进耶路撒冷等于是站在舞台中央,成为灯光的焦点,向权威挑战。若他选择从后门偷偷地进入,结局会是怎样?_________________
―― P.C. Chong《跟随基督的脚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