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又是路加独家报导的比喻。有的人把这比喻跟马太二十五:14 - 30 的按才干接受托付的比喻等同(parable of the talents),这是不对的。在第一百十二课,葡萄园的比喻,我已稍微解释它们的不同点,今天我要和大家更加详细地查考这段经文。
2。路十九:11 “众人正在听见这些话的时候,耶稣因为将近耶路撒冷,又因他们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就另设一个比喻,说”
耶稣说这个比喻是因为朝圣的人群将近耶路撒冷,众人又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耶稣已经不只一次跟他们澄清这个错误的观念(如在第一百零六课,解释神的国几时要来),但那时整个巴勒斯坦都因为耶稣行的神迹奇事,已经听不进耶稣的教导,现在他们几乎完全盲目,群情激动,等着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发动革命,推翻罗马政权后,神的国就会显出来。至于太二十五:14 - 30 才干的比喻是没有这样的背景。
3。路十九:12 “有一个贵胄往远方去,要得国回来。。”
这样的开头对当时的听众是绝对不陌生。当大希律王死于主前四年的时候,他把巴勒斯坦国土分给希律安提帕,希律腓立和亚基老。这样的分配是要先得到罗马人的同意。亚基老跑到罗马企图说服罗马皇帝奥古士督准许他进驻犹太。犹太人却派遣代表至罗马,表达他们不愿亚基老为王的意愿。结果,奥古士督批准了亚基老的请求,只是没有称他为王。当时的听众一听到耶稣说有一个贵胄往远方去,要得国回来,他们马上就联想到亚基老了。
4。路十九:13 - 27 “便叫了他的十个仆人来,交给他们十锭银子,(锭原文作弥拿一弥拿约银十两)说:‘你们去作生意,直等我回来。’他本国的人却恨他,打发使者随后去说:‘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他既得国回来,就吩咐叫那领银子的仆人来,要知道他们作生意赚了多少。头一个上来说:‘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十锭。’主人说:‘好!良善的仆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第二个来说:‘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五锭。’主人说:‘你也可以管五座城。’又有一个来说:‘主啊,看哪,你的一锭银子在这里,我把他包在手巾里存着。我原是怕你,因为你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主人对他说:‘你这恶仆,我要凭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为什么不把我的银子交给银行,等我来的时候,连本带利都可以要回来呢?’就对旁边站着的人说:‘夺过他这一锭来,给那有十锭的。’他们说:‘主啊,他已经有十锭了。’主人说:‘我告诉你们,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至于我那些仇敌,不要我作他们王的,把他们拉来,在我面前杀了吧!’”
A。比喻的内容:这里的一锭银子是一弥拿(minas),约等于三个月的工钱。每个仆人都得到一锭银子,这是主人给他们的资本,要他们去做生意,赚钱回来。比喻里有四种人:
(1)本国的人:他们痛恨贵胄,不愿他得国。结局是,当贵胄得国回来,王命令人把他们杀了。
(2)用一锭银子赚回十锭的仆人:王称赞他为良善的仆人,说他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就可以做大事,给他权柄管理十座城。
(3)用一锭银子赚回五锭的仆人:王给他权柄管理五座城。
(4)那懒惰把一锭银子藏起来,不去投资的仆人:王称他为恶仆,问他为什么不把钱放在银行,至少可以赚取利息。结果他连一锭的银子都被夺去,两手空空。
B。比喻的意义:
众人以为神的国就要显出来,但耶稣说,不!那个贵胄是耶稣,他给每个信徒一份恩赐,要他们投资在神国度的事业。当基督再来的时候,各人要论功行赏:
(1)本国的人是指犹太人,他们不承认耶稣是弥赛亚,救恩离他们而去,归给外邦人。
(2)在神的国里,奖赏的多少是要看三个因素:工作量,工人的素质和做工的动机。在这个比喻里,工人的素质都是一样,有一锭银子;但工人的工作量不相同,所以他们获得不同的奖赏。
(3)比喻的重点是什么?不要热衷谈论基督何时再来,怎样来,有什么预兆之类的东西;现在信徒要做的是,把神给我们的恩赐投资在他的国度事业上,各施所长,就算在最小的事上,也要忠心,完全的投入,直得到基督再来。
5。路十九:28 “耶稣说完了这话,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
在朝圣的人群拥护下,耶稣一步步走向十字架。
汉《淮南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孙龙子一直认为和没有本事的人交朋友,是没有意义的。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人前来拜见并自称:“我的声音宏亮,嗓门粗大,善于大声喊叫。”公孙龙子得知自己的学生没有这样的人才,便将此人收为弟子。不久,公孙龙子带着弟子们往北上燕国,来到黄河岸边,渡船恰好停在黄河对岸,急于渡河的公孙龙子,便请刚刚入门的弟子向对岸呼喊,这弟子只喊一声,对岸船家便向这边划了过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形式的才能都有它发挥的地方,不能认为低贱而轻视它。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善加发挥就是了。神赐给我们信徒一份恩赐,只要我们好好发挥它,主的一句话:“好!良善的仆人”,比得到多少个城更为宝贵。你说是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P.C. Chong《跟随基督的脚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