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拉基书第三至四章
公义和审判(二17-三5)
先知代表 神以另一段讲话继续争辩,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的反应。‘你们用言语烦琐耶和华。’先知说道。‘我们在何事上烦琐他呢?’听众回答道,意思是我们说了甚么话去引起这种回应呢?因此先知用两个例子作回答(17节下半),这些例子不是直接的引句,而是表达人民典型态度及行为的语句。他们表现出以为 神把行恶的当作行善,或者以为在 神的世界里没有公义。从他们的态度和行动,可见他们已经变成彻底的无神主义者,他们不费神去否认 神的存在,但却毁坏了所有在 神与公义之间的联系,或者说是毁坏了至高者与善恶之间的联系。
先知的信息关系到公义和审判;却并无涉及认罪和悔改,纵使这样的行动可以是一种对他所宣告的适当响应。 神宣布祂正差遣一位使者去为祂自己的来临预备道路。根据新约,这位使者是指施洗的约翰(可一2),虽然这句话原来的意思很可能是更加广泛的,而只有后来增添细节时才明确起来(进一步请看后记:以利亚的来临,四4-6)。但这里也包含一个文字游戏,因为玛拉基意思是我的使者。先知看来不会把他自己与这位 神的先驱显著地等同起来,虽然他的信息本身也是预先宣告 神的来临。要来的这一位是‘立约的使者,就是你们所仰慕的’。这句话包含着讽刺,因为虽然玛拉基的听众渴慕立约的祝福,但他们所听到的却是立约的审判。任何百姓可以领受的盼望,在‘ 神来到祂的圣殿’的这宣布下,突然停止了:‘他来的日子,谁能当得起呢?祂显现的时候,谁能立得住呢?’(2节)
接着描述 神坐在那里施行审判(2节下半至4节),这就推翻了那些说 神混淆善恶和不再按公义行事的谎言。这个比喻混合了两个景象。在一方面, 神是一位漂布之人,祂的碱性‘肥皂’使衣裳清洁发白。在另一方面, 神是炼净珍贵金属的人,祂的火焰将从银子和金子中不纯之物除净。这个比喻说明 神来临的双重目的。祂来为使信的人纯净,也除去不信的人。受到纯净以后,选民的敬拜将再一次被 神所接纳,但是描写 神的审判的篇幅则较长(5节)。行邪术的、犯奸淫的、压迫人的、和所有在他们生活和职业上不敬畏 神的人,将落入祂的审判而成为遭难者。他们不属于被提炼的银子和金子,却属乎被除掉的渣滓。
玛拉基这个 神再来的可伯异象,正像在其他先知经常出现的,结合着现在的关联和将来的识见:
(一)当下的适切性。虽然他没有明确呼召悔改,但是玛拉基的确是专向第五节所画分的恶人而说。行邪术的把弄迷信和欲望,犯奸淫的过着放荡生活而嘲笑忠诚的信仰,那些压迫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剥削弱者和穷人:所有这些人在以色列社会中都是受嫌恶及咒诅的。凡他们所触及的都腐败,他们熄灭了那受压迫者满怀渴慕地仰望公义的火炬,他们的价值观是那样的错误,以致再不能在社会中区分善恶。即使当这种猖狂的邪恶不能再获容纳时,它也必须受到指责,而玛拉基正要高声指责它。但是先知这样的宣告行动改变了社会的模式:当很少人再知道区别善与恶的时候,有一个人坚持行善,并宣告行恶的最后结局。虽然当一个社会已经堕落得这么深重,使改革看来不可能,但是还仍然有声音独力带着鼓励去宣告何谓善和何谓恶,这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先知有关现在的信息。
(二)将来的识见。玛拉基也有关系到 神在将来世界中的信息。他的语言虽然没有撒迦利亚那么生动活泼。但是他的异象无论如何是可畏的一类。 神将不会放弃祂的百姓;有些人将要被提炼和洁净,而且他们将继续恰当地敬拜 神。但那作恶的,就像碎渣一样,必将在审判的日子被除去。对于那些公开讲述他们的罪恶,相信 神不会有行动的,玛拉基的话以这种方式,用来戮穿这种自信:‘他来的日子,谁能当得起呢?’审判的火将不被消灭,这信息回响在日后耶稣的宣讲之中,祂的来临是施洗者所期待的(太三1-12)。公义和审判手共进;而公义和审判的信息可以给受压迫者带来希望,但对有勇气去听这信息的压迫者,它是一种警告和恐惧之声。
偷盗 神之物(三6-12)
争辩再一次以 神带着对百姓批判的声明开始:‘你们常常偏离我的典章,而不遵守’。但是这个批评,尽管伴随着悔改的呼召,还是不很明确,所以百姓问道:‘我们如何才是转向呢?’ 神在第二部分的宣告中,控告被陈述得更加清楚:‘你们竟偷盗我的供物!’但是听众抗议,并且要求进一步澄清:‘我们在何事上夺取你的供物?’接着经文仔细描述人民生活的某一特殊方面,在这方面他们的行动是同等于偷盗 神之物。
被偷盗的是什一奉献和供物。古代的律法和传统都要求希伯来人把 神所赐给他们的一部分,再归还给赐予者。什一代表纳所有所得的十分之一。但是这方面的失败不仅在宗教信仰失责,而且成为一种偷盗的形式:本来应该属于某人的却被别人所夺走。这个国家偷盗的结果是经历了 神的咒诅:如果他们不知道如何去献上,他们所接受的也会愈来愈少。先知然后命令百姓去把他们足量的供物带到圣殿中;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使我家有粮’(10节,因为要支持圣殿职员的食用),而且也将试验 神能否更加丰富地供应。在这个信息中附带着一个应许,它同时是一种挑战和呼召悔改。如果百姓肯施予,他们将发现 神的丰饶;祂将控制那些毁坏粮食的灾害,而葡萄园将出产更丰盛的收成。在这地的祝福将会是这样的:周围的万国都将看见,并称赞选民的蒙福。
先知的信息带出某些关于奉献方面的基本观点:
(一)对财富的态度。先知使用一个希伯来文较少见的动词偷盗来描写百姓的行为。因为保留他们的十分一作为己用,他们这样做是把所有的当作自己的。他们不以一个管家的态度对待财富,亦不把他们所拥有的看作从 神而来的神圣托负,而当作是自己的。对于属于他们的一切;要由他们去决定那一部分要奉献给 神。面对这种情形有一个讽刺:他们实际得到的,比他们可以得到的少许多,部分因为他们对财富的自私和吝啬态度,已经减少了他们财富增长的能力。
先知敦促他们去考虑他们应如何使用 神的财富,而百姓却想着应怎样处理他们自己的财富。这样,他们所想的基本上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结果破坏他们与 神的关系。以为财富完全属于自己,就是假定我们是藉着自己的努力而赢得我们所拥有的。这种观点因为部分是真实的,很容易被接受,但它本质上是一种假象。我们工作去赚得我们所有的,而且从我们的劳动中得到报酬;但是工作所需的健康和力量,以及工作的机会,都是 神在生活中赐给我们的恩典。这样,无论我们如何艰苦工作,也无论我们得报酬是多么正确,但是如果没有 神,这一切将不会是可能的。因此我们在建立对物质财富的态度时,要经常意识到 神在我们赚取时所扮演的角色,而这种意识到头来将令我们不再死命的紧握着财富不肯放手。这种完全以自己为中心的财富观,和因财富累积而引起的自我骄傲,是导致吝啬的因素。慷慨生于适当地对待物质财富的态度,我们在接受财富时应认识到 神的祝福和供应。
(二)对 神的态度。对财富吝啬的人拒绝奉献给 神或者其他人,这表示他们极之缺乏信心。这种人并不真正相信 神──如果有一位 神──有分于制造和赐予他们所成就和拥有的。自私和骄傲的人,归根结蒂是小信。小信的人不以为需要慷慨地奉献给圣殿和支持 神在这个世界上更重大的工作。
微小的施予和小信手拉着手并肩前进,而前者其实可能是后者的表征。但是先知把某些事情讲得更清楚:微小的施予和小信是微薄收获的根由。那些不肯慷慨施予的人,没有装备好自己去接受慷慨的施予。先知所指出的正面要点是很微妙的,容易被误解。慷慨奉献给 神的人可以从 神那里丰盛地领取收获。但这不能被引用为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公式,正像有时会发生的那样:如果你付出这些,保证你的利润能够非凡地逐年增长!这个原则是更加根源于个人与 神关系的健全。它存于一种丰盛的关系中,其中一位伙伴乐意给予对方自己所拥有的。但是另一人却是吝啬的,那种自私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关系的素质,影响到另一位伙伴给予的容量。从一颗满足的心发出对 神的慷慨给予,自然结果得到那位与我们有关系的 神的祝福。这种祝福可以是物质的或者是属灵的形式,但绝不会落空。
(三)对别人的态度。一个不肯奉献给 神的国家,不仅表现出它的属灵状况,也表露出它的社会态度。这种由信仰反映出的吝啬,不可避免地变成居民彼此相待的特征。而这是一个社会真理;也是神学上的真理:具有这种自私吝啬的国家,是不会兴旺的。慷慨最终能影响整个国家的气魄。白白给予的喜乐和实践,不论是对 神而言抑或供应人民的需要,将会增进人类社会的健康,使财富的分配更平均。
玛拉基向一个心中吝啬的群体说话,而它在奉献给 神和圣殿方面的失败,变成这国家整个国格的枯萎。但是可悲地,先知并非按一个稀有或唯一的社会情况而发言。几个世纪以来,教会已经重现玛拉基时代的景况,使他的信息更具永恒的意义。
善与恶(三13-四3)
在这最后的争论中,先知指出他所属社会中满布不信的态度。先知宣告说,百姓的话曾经顶撞 神。当他们问在甚么地方说话顶撞 神时,他再一次以文字的方式回答他们,可从他们行动和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的态度得知。他们的价值观清楚显示无人认为事奉 神是值得的或重要的。普通人已经放弃古时候多凭经验接近 神的原则;由于傲慢和邪恶的人看来兴旺,而 神已没有反应,为甚么不参加他们呢?这样社会的价值观已完全被倒转过来:使人佩服的是那些看来兴旺而漠视信仰的人,而正义的穷人因为无知和愚昧,只有受到轻蔑。这样的态度是对 神的侮辱,它混淆了善与恶,放弃良善而一味去追求邪恶。
回应这种价值观乃从现今这时刻移向末世论的范围。一个社会可以决定放弃善恶之区别,但是 神永远不会放弃它。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在时间的界线之后会有审判,在审判中的好与坏、善与恶,是根据 神判断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标准。正义的人在生活中表现出尊敬 神,他们的名字记录在 神的名册中,在审判的日子,要从中找到证明。然而无论 神看来多么像在社会中消失,他是实际存在的,且正在观察人们怎样生活,并注意那些行善的,和那些作恶的人。
接着,景象从 神记录人类的行为,转到 神要来审判世界。这一天充满着对比。那些接纳恶事的,将要如碎稓烧尽,在考验的日子可见他们生前的成就一点也不能持久。在另外一方面,那些行善的人,在他们生前是如此被遗弃和厌烦,但面对审判的日子,就像迎接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他们的 神发出光来如同太阳照耀大地,使那没有 神的黑暗世界重见光明。好像田园里的肥犊,在夏季的清晨充满着喜乐,照样 神的百姓也要因祂的同在而欢愉。正义的人长期被恶人压制,在那日将要作为 神的使者,去处置那些早先作恶的压迫者。
玛拉基从广义理解善与恶,藉此结束他的争辩,而这也是所有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素。生活必须在信念和实践的层次都跟从善恶知识的引导,因为对 神的认识在人类的理解力之内衍生出这种两极性。但是当放弃了对 神的信心,善恶之间的区别就变得逐渐迷糊起来。当道德的绝对性因为一系列伦理上的妥协而被放弃时,这时个人的成功和利益成为决定的主要原则;而当追求邪恶似乎带来它的直接的和丰盛的回报时,早先放弃善恶区别的行为,就被视为一种解放:这样的辨别对小孩子还可以,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成人,我们不再需要这种简化了的道德概念!而当这种观念的改变横扫一个社会时,首先受苦的将是那些依附着旧观念的人;他们在一个新世界中,自然地要变成那些作恶者的牺牲品。
对这种在人类社会中发生的广泛蔓延的改变,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而可悲的是,这种善恶观念的混淆和曲解,在我们的世纪就像玛拉基当时一样普通。先知的响应采取一种提醒和警告的形式。他提醒人类,虽然他们发觉去忘记善恶之间的区别是很容易的,但 神不会忘记。大规模的社会改变,并不能改变 神的本性。而且祂警告人类,作恶达到顶点总是招来对自己的审判。无论一个人在一种内在的属灵意义上,把这样的审判视为一个恶人意识到他所有成就都成为无价值的残渣之时;抑或将它与将来审判联系起来, 神日子的来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先知异常敏锐地觉察到,那个使许多人绝望的降临日子,也是许多谦卑人庆祝‘公义的太阳’升起来的日子。
后记:以利亚的来临(四4-6)
简短的玛拉基书以回顾和展望来作结束,这两方面都介入先知当时的时代。因为这不单关于玛拉基,而且也是整卷十二先知书的最后几节,所以它们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不是没有理由的。它们也可能反映出这些是由十二先知书的编者所加进去的附篇。但是这几节结合律法和预言的方式,是一种玛拉基式的典型风格,因此它们也可能是真实的。这样,玛拉基书之所以被放在十二先知文集的最后,是因为它的结论语不但适切地概括了它本身的内容,而且也总结了整个先知传统的信息。
在回顾之中,百姓被命令去记念摩西的律法,这个律法虽然已经存在这许多世纪,但是一直在建立着 神与以色列的关系所需的基本要素。这个在何烈(西乃山)赐给的诫命是永不会成为一种重担,而是引导到丰盛生命的恩赐。
在展望中,以利亚被宣告要再来,他的到来将作为‘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的先遣和预备。这个展望警告说 神的审判日子必将来到,但是当它来到时并不是没有豫兆和警告。在一个已经演变到一个世代比另一个世代更败坏的社会中, 神的先知要在上主实际来临之前,先回来把事情修正妥当。
摩西和以利亚在这里代表旧约的两大基础:律法和先知预言。律法建立起与 神关系中的生活常轨;先知作为以色列的良心,时常把 神的百姓从错误道路上呼唤回转,回到他们起初的真实关系中。因此在变容的山上,耶稣和摩西、以利亚谈话(可九2-8),并非巧合。因为对于旧约的外邦人读者,耶稣成全了它信息的内容。好像摩西一样,耶稣带给我们与 神在一种立约的关系中生活的可能性;又好像以利亚,祂把我们从所转向的错误道路上呼唤回归。这样,律法的应许和先知的信息,在耶稣基督个人和祂的工作中,为外邦人带来崭新和恒久的意义。──《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