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撒迦利亚书第六章

 

(八)第八异象:战车在四方(六18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四辆车从两山中间出来,那山是铜山。”(六1

这个最后的异象没有特别的引言,与前一章的述相同:“我又举目观看……”这也与第二、三异象的开端相同。但是第六、七异象述比较简单,直接说出看见的事物。现在的述提到有山,再有车有风,较为复杂。

这个异象与第一异象十分类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在第一异象中只有马没有车。骑马者提供报告。这个异象里,骑马的只驱马往不同的方向,有行动却没有话语。所以先知在观察中急待天使的解释。第一异象是骑马的在深谷中树荫下,而这个异象是在两山中间,比较有清晰的情景可以观察。前者是在晚上,有人认为后者可能是在日出的时光,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导入,这是犹大的黎明,也是世界在破晓时分。神在历史中的计划必定实现。1

在这异象中,特别有车辆。车辆在古代以色列,只是君王与尊贵者的交通工具(撒下十五1;王下五21,九27,十15及代下卅五24)。车辆可供战事需要,为战车,也有礼仪的涵义,耶和华成为战士(代上廿八18;王下廿三11)。车辆常有表象的涵义:耶和华的车辇像旋风(赛六十六15;耶四13)。这个异象中车辆也与风相连,表明神的威荣。车辆也与神的显现有关,“神的车辇累万盈千,主在其中,好像在西方圣山一样。”(诗六十八17

两山是代表天的门,正如第五节说,是在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那山是铜山,两座山都是铜山。铜可有不同的解释。当日出的时候,阳光好似铜色那样照耀明亮。另一种解释,是参照巴比伦迷信的说法,太阳神是从两山之间出来。2还有解释为圣殿入口处的两根铜柱(王上七1322),象征着两座高山,护卫神的同在。铜比铁更为坚硬,可作防御之用(耶一18)。神保护,给予安全。

以上的解释都可综合,只有神话部分不会是作者的用意。但两山之间由太阳神出没之处,也不无意义,因为以色列人在被掳之前,确有膜拜太阳神的迷信罪恶:“向日头所献的马废去,且用火焚烧日车。”(王下廿三11),他们的迷信也与马及车有关。现在耶和华神正式以车辆与马匹从两山中间出来。他希冀人们体认耶和华的威荣,祂的显现指示历史的进程。

“第一辆车套着红马,第二辆车套着黑马。第三辆车套着白马,第四辆车套着有斑点的壮马。”(23节)

关于各种不同色泽的马匹,在第一异象已经描述了。但是在那里并没有黑马,至于黄马是否与此处有斑点的壮马相同,也有不同的见解说法。在拉丁文译本与利亚文译本作斑点的马。希腊文译本有两个形容词:“斑点”与“色彩”。在此处“斑点”用另一个字,是同义的,另一个字是“光泽”或“强壮”。所以译为“有斑点的壮马”,可能是正确的。但是“斑点”也可译为“灰色”,因为灰色是黑色与白色之间的,创世记(卅一10)同一个字译为有“花斑的”。亚兰文译本在这异象中译为“浅色”。一般认为第一章八节的“黄马”不甚恰当。但是希腊文译本作“金黄色”。3启示录(六8)中译词为“灰色”,实则为“浅黄”,是否引用撒迦利亚书第一章八节?4

解经家认为第一章八节先提红马,然后红马、黄马与白马并列。在此(六23),红马也应单独在一边,然后黑马白马及灰马(即有斑点的壮马)。理由是红马似在指挥的地位,骑红马的是发号施令的,所以在此处(6章),其他的马都有行动,但是不见红马去到甚么方向。所以有的主张第一异象与第八异象(6章),是相同的,只是多加车辆与方向。5但是在第七节的壮马与第六节的有斑点的马似乎不是同一的,那样不是成为五种马了?况且第一章八节红马,又再提红马,是否同一马匹,还是分开?都未交代清楚,所以需要将经文重新修改,涉及经文评鉴问题,似乎相当复杂,并无结论可作。

再从颜色的象征来研究。第一章八节红色、黄色、白色可指战争与和平的表征。那么第六章二、三节仍可与战争和平有关,黑色表征死亡,斑点或作灰色可表征饥荒与瘟疫。另一种说法,第一异象是表征落日,而此一异象(6章)表征黎明的日出。前者落日之后由黄昏转黑夜,那是夜间的异象,白色为月亮的光辉。后者在黎明前后,有一线曙光,逐渐东方发白,日出之后,阳光普照,间或阴云流荡,成为有斑点的灰色,再转明朗的白天。从自然的景象看,深体神在历史的情势中干预、显示祂的作为。6

以车辆与战争相连,是旧约的思想。在第一异象中,有马无车,因为坐骑者为巡行。在最后异象(此处6章)不是只为巡行了,有战争的状态。尤其再看出处,由铜山出来,是耶和华公义的审判,在历史中实行。所以战争的图画似乎更加明确,而不仅日落日出的情景了。

这里是四马四车,有四风,也可说有四方:南方、北方与地。历史在演进中,而神的审判是普世的!

“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阿,这是甚么意思?天使回答我说:这是天的四风,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45节)

先知再问同样的话,“这是甚么意思?”(一919,四4)。先知并非没有看见马匹与车辆,但他不明白一切的表象,需要天使指示。

天使的答复,在第一异象中,重点在马,现在的中心是在于车辆。这些车辆是风,四辆车代表四面的风。大多引用诗篇第一○四篇四节,“以风为使者”,有人将四风解为四个天使,7但大多不能接受。8可能应引用的是诗篇第一四八篇八节:“成就祂命的狂风”,风是神公义的能力。为施行全地的审判。“我要使四风从天的四方刮来……将他们分散四方。”(耶四九36)天的四风陡起,刮在大海之上。(但七2)四个车辆不是四风的代表,却表明神的力量,也以风的表象,来说明车辆的疾行。9

四风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全地都是属主的,普天下一切也都在祂的管治之下。世界是整体的,神的能力要实行在地上也是整体的,祂的行动也是整体的,那些马匹及车辆也以整体的行动,执行神嘱咐的任务。

“套着黑马的车往北方去,白马跟随在后,有斑点的马往南方去。”(6节)

黑马象征着死亡,这车往北方去,北方是以色列仇敌的地方:巴比伦亚述在历史中常来侵略以色列(参阅耶一14,四6,六22;结一4)。

白马跟随在后,似也向着北方。如果白马象征着胜利,神要为以色列取胜,以除去北方的威胁。所以在北方有安慰(8节),可能有这用意。

有些解经家认为白马的方向是向着西,因为“在后”可作“向海”,只在原来的字多加一个字音。10事实上此处只提北方与南方,未提西方与东方。如果白马是向西,向海,就向着小亚西亚而至欧洲,曾经是以色列分散移居之地,有这可能。由于解经家认为四部车辆成为四风,必有四个风向,那么红马应向东方。耶路撒冷本Jerusalem Bible与现代英文本New English Bible都有这项译注。11

有斑点的马向南方,南方大概是指埃及。斑马如果是象征杂色的,是时战时和,常在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在以色列的历史中,北方的威胁与南方的扰乱,常使以色列极为不安。埃及在犹大国败亡前,曾常与巴比伦争雄,受害的是以色列。

“壮马出来,要在地走来走去。天使说,你们只管在偏地走来走去,他们就照样行了。”(7节)

壮马并非另一类,照着第三节,壮马是有斑点的,但有斑点的已有确定的方向──向南。可见壮马是指所有的马,“壮”只是一个形容词,描写他们的强壮,奔驰快速。所有的马都在地。他们这样做,是受命令而遵行的。在第一异象中的情况是这样,这里最后异象也相同,都是由天使指引,奉命于神的。

有人认为壮马是指红马,因为经文本身并未提及,12加尔文也作这解释,所以多人接受这个说法。又有人以为四方指四马车,黑马、白马、斑点的马及壮马,还有红马只在坐镇。13

当这些马车在地走来走去,似乎有急切的心要立即执行任务,散布审判。神要建立的国度是普世的,不是只有以色列。所以祂的审判也是普世的。看来使者一定明白这个普世性的使命,他才会这样命令。壮马出来,“要”在偏地走来走去,“要”字确有急切的态度,再有天使的命令,更有紧急感。

在天使的命令词,是双重的命令:去!走!可译为:“你们要去,走在地各处。”就更托出紧急的意味。

“他又呼叫我说,看哪,往北方去的,已在北方安慰我的心。”(8节)

天使的呼叫是大声疾呼作重要的宣告。这种宣告也类似战争的吶喊(士四1013;撒下二十45。)耶和华不能忘记祂百姓之疾苦。他们曾受北方凶残的侵略与压迫,现在是施报的时候了。

那往北方去的,就是黑马的车,如果白马跟随在后,也同样朝这方向去。审判要施行在北方。神的怒气已经发作,当北方受了报应,怒气就可以止息。

“安慰我的心”,“心”原意为金或风,也可作怒气。“安慰”可作宁静,或静上,怒气静止了,就不再发作。神的怒气就此停止。14

以“心”或“灵”为怒气,这样用法在圣经中屡见不鲜(在赛卅三11;传十4;以及士八3)。此处是使心灵镇静或安定,是怒气的止息(结五13,十六42,廿四13。)怒气止息后就心平气和了。这是闪系文字的特质,骆驼蹲下,在阿拉伯人的说法是一种松驰或懈怠的姿态。这里的涵义正是如此(参阅书四38;撒上六18)是“居住或放置”的意思。神的命令若是执行了,也可使仆人安心。

归纳言之,神的怒气若不发作,必不止息。当审判施行了,神才可停止祂的忿怒。当欺压选民的外邦人受了刑罚,被除灭之后,神才可得安慰,而祂的仆人也可安心,因为救赎临到属神的人。

 

1 H. Frey, Die Botschaft des Alten Testaments, 24, Das Buch der Kirche in der Weltwende, 1963, 52, 91, F. Horst, Handbuch zum Alten Testament, 14,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NahumMaleachi, 1964, 218, 236, 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II, 1965, 287.

2 H. Frankfort, Cylinder Seals, 1939, XIXa; J.B. Pritchard, The Ancient Near East in Pictures, 1954, 683, 685.

3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138139.

4 R.H. Charles, Revelation of St. John, 1920, 169.

5 M.D. McHardy, "The Horses in Zechariah" in In Memoriam Paul Kahle, Beihefte zur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1968, 174179.

6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131, 138139, 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II, 1962, 287; E.D. Horst,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Nahum bis Maleachi, 1964, 218, 236.

7 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h, 1919, 461.

8 Charles Feinberg, God Remembers A Study of Zechariah, 1965, 78.

9 C.F. Keil,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 J. Martin, vol. II, 1889, 286.

10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131.

11 F. Horst,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NahumMaleachi, 1964, K. Elliger, Das Buch der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967.

12 L. Rignell, Die Nachtgesichte des Sacharja, 1950.

13 H.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1956, 116.

14 同上117.

 

贰 约书亚加冕表征(六915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你要从被掳之人中取黑玳,多比雅,耶大雅的金银。这三人是从巴比伦来到西番雅的儿子约西亚的家里,当日你要进他的家。”(910节)

这是在八大异象之后,先知受命应作的事。现在又再回到有关大祭司约书亚的职任。此处通常有两篇信息:第十至十一节约书亚祭司的冠冕。第十二至十三节又是所罗巴伯重建圣殿的任务。最后的结论在第十四、十五节,证实耶和华必得成就。

第九节仍是先知领受耶和华启示的话语,是直接对先知说的,不需要天使来传递或解释。他的任务主要是去收集金银,为制作大祭司的冠冕。有三个人是主要献捐的。但是只知道他们是在被掳归回者的群中,却无法知道他们的背景。约西亚大约是祭司,他父亲西番雅是否在耶路撒冷被毁时被杀的那个副祭司(参考王下廿五18),不得而知。

“取这金银作冠冕,戴在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的头上。”(11节)

这是大祭司的冠冕,在第四异象中已经提说,此处更是十分重要的事。但是难解的,却在“冠冕”一词为多数字,如果照有些古卷用的单数字就简单了。冠冕只有一个,因为大祭司只有一人担任。

冠冕是多数,可有以下几种可能的解释:(一)东方的冠冕是有好几层的,将这些装饰都拼凑起来。有些冠冕有不同的金属混合制成,也用多数字来说明。启示录第十九章十二节,这位主头上戴着许多冠冕,其实那冠冕是用多种金属与装饰合成的,十分华丽贵重。

(二)多数不是指量,而是指质,希伯来语文无“最高级”superlative form,以多数表明华贵。神为以罗欣Elohim也是多数。但这些多数字的动词仍是单数。这里的冠冕也是以单数的动词来说明。

(三)这是以阴性的多数,再可强调其中特殊的质量,有圣洁、神秘与尊贵的涵义。在希腊文译本与拉丁文译本仍用多数,但利亚文译本却用单数。15

(四)多数大概指两个冠冕,一个为大祭司约书亚,另一个为所罗巴伯,因为他也应加冕,他有帝王之尊,是大卫家出来的。16也有人主张只有约书亚被加冕,因为他是君尊的祭司,在位上掌王权。又在位上作祭司(13节)。17

分析以上的论述,最可能的解释是“冠冕”虽有多数的形式,实际是单数,冠冕只有一个。如果用多数,只强调具华贵的性质Majestic plural

“对他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看哪,那名称马大卫苗裔的,他要在本处长起来,并要建造耶和华的殿。”(12节)

卫的苗裔在第三章八节已经提及,但此处的重点似可参阅耶利米书(卅三15),因为在那里也特别提到苗裔会长起来。成长的过程是神所设计安排或供应的。树木怎样成长,房屋也同样建造,成长与建造似是相提并论的事。这苗裔是指弥赛亚,他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耶廿三5也有类似的话)。所以这位成长起来,行公义在于他建造圣殿。

这里似乎再指所罗巴伯,他是大卫的后裔,他承担以色列行政的重任。他必须认清使命,将重建圣殿的事放在最优先的次序上。当约书亚成为君尊的祭司,大祭司有君王之尊,那么所罗巴伯是以色列的君,成为祭司的君王,因为他负行政责任,但是必须从事宗教的发展,以重建圣殿为己任。

再看这苗裔在本处长起来。弥赛亚必来到,并不是有旺盛的生命。他好像根出于干地(赛五十三2)。这可指被掳者的归来。他们历经艰苦困难,却为完成主的旨意,在故土从事中兴的工作。所罗巴伯所经历的艰难必可想而知。但是他既认清使命,建造耶和华的殿,神就使他尊荣、有王权,又有祭司的职位。可见他地位的重要了。

“他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并担负尊荣,坐在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13节)

“他要建造耶和华的殿。”两次出现,似嫌重复。利亚译本将第十二节末句删去,希腊文译本删掉第十三节首句。其实第十三节既是另一段开端,与第十二节是分开的,可见第十至十二节是一单元,第十三、十四两节自成一个单元。18

君王或政治首领以属灵的事看为重要,是值得称道的,他必得尊荣。地上的王有尊荣(诗四十五4,廿一5)。他在位上不仅治理,他也在位上作敬拜的事,成为祭司。本来政治与宗教──君王与祭司是完全分开的。但是现在却有理想的综合,在君王与祭司的两职之间。这样他们不但合力建造圣殿,而且也同心建立两职的协调与合作,二者可以互相协助,可说是被掳归回后最大的成就!这是和谐的关系,使两者都在神和平的计划之内。在列王时代,君王憎恶祭司,祭司也对君王不满,前者是权力之争,后者是属灵之差距。于是二者都互相猜忌,暗地嫉妒,彼此敌视。其实他们既同为神的工人,就应体认神的计划,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他们两者都需要互助来促进和平。

“这冠冕要归希连、多比雅、耶大雅和西番雅的儿子贤(贤就是约西亚),放在耶和华的殿里为纪念。”(14节)

在第十一节这冠冕要戴在大祭司约书亚头上,但是此处说这冠冕只是作为纪念,放在耶和华的殿中。可见戴在头上只是短暂的象征性的动作。

再研究冠冕的用词(~atarothatara原意是王冠,只为君王的,虽然这是华美的冠冕,却不是给祭司来使用。祭司的冠冕是“祝圣”用的(或称“就职”的冠冕)crown of consecration.第三章五节的冠冕实际是“头饰”。

经学家仍认为冠冕可能有两个,祭司与君王(即行政长官)各有一个冠冕。但是也有可能,冠冕只有一个,却先在祭司头上加戴,然后在首长头上加冕。同一的冠冕作两种的用处,依次加冕,两者兼顾,因为两者必须注意,这是受命于耶和华的。

这冠冕要归希连,希连就是黑玳,可能是别号,在古代以色列极为普遍。例如乌西雅王的别号是亚撒利雅(王下15章参照代下27章)。希立(代上十一30),但另一个名为黑玳(代上廿七15),都被称为尼陀法人。黑玳这个名可能较为正式。同样西番雅的儿子约书亚,有另一个别号“贤”,可能是匿称,“贤”原意为恩惠或恩慈,是否他有善于接待人,好客的豪情,所以先知应到他们家里去取捐献的金银(10节)。另一说是“贤”为圣殿职份的名称,专司管理金银的,是亚兰文的用词。19

作纪念在圣经中也有例可援,例如在出埃及记(三十16),取“赎罪银”作纪念,民数记(十三910)献燔祭和平安祭也要吹号,作为纪念。20所以这里以冠冕作为纪念,放在圣殿之中,为使人看见,就可联想其中特别的意义。这是弥赛亚预言,还未实现,却有具体的凭证。

“远方的人也要来建造耶和华的殿。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们神的话,这事必然成就。”(15节)

远方的人是指在远方被掳之地的人们,他们现在还未回来,但以后仍会归回的。他们有责任来建造耶和华的殿,正如上述的四个人,他们也是从远方归回的。

他们这些远方的人虽在被掳之地,仍蒙耶和华眷顾,在异邦甚为发达,经济丰余,他们有力量来为圣殿重建的事来奉献,他们也实在乐意捐助,共襄盛举。他们这样顺服命令或劝导,也是神的旨意。圣殿建造的事更加具体,有望完成。21

“远方”也可译为“远近”(如在结六12,廿二5;赛卅三13,五十七19;耶廿五26;但九7等)。远方的人也不一定只指分散的犹太人,可能指万国,万国都要来敬拜耶和华,建立敬拜的事,无疑是建立圣殿。这是弥赛亚预言的重点。如果只指分散的犹太人,也切合余数的道理。这些余数成为复兴以色列的核心。

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这方式曾出现在第二章(911节)。耶和华要对付以色列的仇敌(9节),要与以色列建立新的关系(11节)。在建造圣殿的事上,有适当的领袖(四9及此处六15

最后的结语,仍以假定的语气提出条件,“你们若留意听从”。接着就有应许,给予确据,建殿的事必然成就。

 

15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133; 强调冠冕的特质参阅E. Lipinski, "Recherches Sur Le Livre de Zacharie," Vetus Testamentum, 20, 1970, 2555; F.D. Kidner, Proverbs, 1972, 60, footnote 2.

16 D. Kimchi, Commentary Upon the Prophecies of Zechariah, tr. A. M'Caul, 1837, 57.

17 M.F. Unger, Zechariah, 1963, 112.

18 A. Petitjean, Les Oracles du ProtoZecharie, 1969, 289.

19 A. Demsky "The Temple Steward Josiah ben Zephaniah," Israel Exploration Journal, 31, 1981, 100102.亚兰文Lehen, 与亚述文Lahhinu近似。

20 B. Childs, Memory and Tradition, 1962, 6672, 有关“纪念”Zikkaron的解释。

21 Dennett, Zechariah the Prophet, 71.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