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西番雅书第二章

 

四 趁早寻求主藉得隐藏 二13

{\Section:TopicID=345}1

  不知羞耻的国民 这里所用的“国民”,原文并不是希伯来文习用的专指选民的那字,而是泛指一切国家或外邦人的;并且这字可以翻成“国民”,亦可译为“国家”。这字的本身虽是复数式,但亦可当为单数使用。故此,读者可将此字意会为全世界的人;亦可认为是犹大国或犹大人,但已经贬格而不是 神的子民的人。

  “羞耻”一字的原文,在圣经中通常是译为“不再(有神)在心的”。但是,当作这种解释时,一般都连接着“有神”的字眼。为这原因,亚兰文意译本和犹太的拉比注释,都把这字作“惭愧”解。祈特尔则认为这字可能是“圣洁”一词的错抄,因为这两字在原文极为相近。

  这句话在原文是这节的第二句(见后面译文{\LinkToBook:TopicID=401,Name=第二章}),并且是呼格,所以译为“亳不知耻的国民啊”,似乎较为适切。

  你们应当聚集 原文在此是一种文字上的舞弄:用一个相同的字根,作两种不同的使用,直译应是“把你们自己聚拢,聚拢起来吧!”但这字根“聚拢”,在原文通常并不用在人的“聚集”上去,而是用在捡拾碎草、细枝,作为制砖或烧火之用的。(请参看出五712;民十五32;王上十七10等的用法)。先知使用此词的含意,明显的是要向听者表达那即将到临的大灾难,会使他们一无价值,完全无助地,只能被用来烧毁或埋没掉。

{\Section:TopicID=346}2

  趁命令没有发出 原文直译是“在命令还未生出以先”,意思是在那大日执行的定旨,还没有颁发出来的时候。

  日子过去如糠 和合本在“糠”字之前,加上“风前的”三字。这处置是正确的。在诗一4,赛十七13和何十三3等,在这字的前后,原文不但都有风或狂风的字样,也是使用在人(特别是恶人)的身上的,本节却用在时间上,故此应译为“日子飞逝如糠”。这不单表达日子像风吹的糠般快过,也说明听者若不快快醒觉,他们自己的日子也像糠粒一样飞去,了无意义。

  耶和华的烈怒未临到你们 原文直译应是“在上主的烈火怒气还未临到你们以先”。

  他发怒的日子未到以先 按原文:应翻成“在上主的怒气还未临到你们以先”。这重复,为的是加强前句语气的紧迫性。

  按希伯来文的语法,重要的事项先行述出,正如本注释后面的译文所表达的。但在中文的语法,特别是在叙事文中,是先提到人,次述时间,末了才讲到要他们做的事,正如和合译本和现代中文译本在此都把第12两节混合起来所译的。上述两译本,均将原文在第1节首句两次提到的“聚拢”,分摆开来使用,按中文语法甚为可取。但现代译本把“聚拢”翻成“觉醒”,似乎是太过意译了一点。此外,原文是诗体,因此要着重意境。为这原因,本注释后面的译本,仍照原文语法次序排列。

{\Section:TopicID=347}3

  寻求 这是原文在本节的第一个字,而且是命令式的语气。全节共使用了三次,全部都用命令式的语气:当寻求上主,当寻求公义,当寻求谦卑。按文法上讲,这三种寻求,就是上两节呼叫那亳不知耻的国民要聚拢起来的目的。

  世上遵守耶和华典章的谦卑人 这句话有个词语得先行了解:“谦卑人”所指的,并不是个人的品性,乃是他们的信仰,因为是“遵守耶和华典章的”谦卑人。“遵守耶和华典章”,原文是“实行他的典章”。“典章”在原文所用的,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用字,是从“审判”或“判断”的字根而来的。因此,这个字的涵义,是人从 神刻在人心的律法(参看罗二1415),就能自行判断何者是使人与神、使人与人,得有正当关系的决定的。“世上”原文所用的,可以指犹大国,也可作全世界的称谓。

  明白了上述各词语以后,就会晓得这句话所劝勉的,不单是在犹大国中仍然遵行上主律法的少数忠心的信徒,也是勉励全世上按良知仍能了解如何使自己与神和与人得有正当关系的人,要寻求上主,要寻求公义,要寻求谦卑,以致在上主发命毁灭的日子到来的时候,不致气馁而失去信仰。这信仰,是要“实行”来作检验的。

  或者……可以 这些字在原文只有一个字。这个字固然可以翻成未定的语气,如“也许”,“或者可能”,亦有“除非这样,就不能够”的意义,正如英文的连结词 if not unless

  隐藏 原文这字固有隐藏的含义,正如赛廿六20所翻译的一样,但主要的用意,却在躲藏(箴廿二3)以致能避过灾祸。诗篇五十七篇的标题,就是作这样意义的叙述:“大卫逃避扫罗,藏在洞里。”参看撒上廿二及廿四章)。

{\Section:TopicID=348}13

  这几节的经文,很明显的是先知呼唤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引伸地亦要求全世上的人,指出他们无耻的情况,在自己亳无价值,完全无助的状况下,要聚拢来一同寻求上主,寻求公义和寻求从信仰中而来的谦卑,以致在上主尚未发出毁灭的命令以先,在他的烈怒仍未临到的时候,去实行上主刻在人心的律法上的良知,晓得怎样与神和好,与人和睦,这样,就可以在上主毁灭全地的日子,得以躲避,逃过这大灾难。

贰 列国的惩罚 二415

  前大段虽然集中注意力在犹大和耶路撒冷,向他们警告上主的日子之逼切临近,但已暗示全世界都要因他们的罪遭受严厉的惩罚。本大段是预言犹大四境的列国也要受到惩罚。首先是提到南方的非利士,其次述及东面的摩押和亚们,然后回转南方偏西的埃及(经文上所讲的是古实人,因为当时统治埃及的就是古实人,所以在实质上所讲论的,乃是埃及人)。最后是说到北方的亚述人。犹大的西边是大海,就是地中海,所以没有提到西面的人。

一 非利士要受惩罚 二47

{\Section:TopicID=351}4

  迦萨 地处迦南尽南偏西靠海的所在(参看创十19),原先的居民是亚卫人,其后为从迦斐托出来的人所占据(见申二23)。约书亚曾占取此城(书十4142),其后又为非利士人夺回。在分取未得之地的册子上,迦萨分配给了犹大(书十五47),故此犹大支派曾攻取此城和其四境(士一18),但在士师时代,明显的又已为非利士人夺回(参看士十六1及以下)。当上主的约柜被非利士人掳去的时候,上主曾使非利士人生痔疮受痛苦。为赔罪起见,迦萨人也献给上主一个金痔疮像(撒上六17)。主前七三四年,亚述大君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于攻占北方加利利的同时,亦令非利士人臣服,并将其像设主在迦萨地非利士人的王宫中。主前七二二年,亚述的撒珥根王因非利士人的叛逆而再次将之制服,以致非利士人一直要向亚述进贡,直到先知耶利米的时代才因被埃及所征服而停止进贡(参看耶四十七17)。

  见弃 先知在此所用的字,和迦萨的字根相同── Azzahazubah,前一字为迦萨,后一字的意思是居民要变为光秃(即被铲除或流放之意)。这事在主前三三二年成为真实:经过五个月的围攻以后,亚历山大大帝的军兵终于攻入迦萨,杀戮和毁灭全城。

  亚实基伦 亚实基伦在约帕和迦萨之间的海滨,为非利士人的五大城之一。其历史背景与迦萨相类,在迦萨注释中所提到经文,多数也述及亚实基伦。

  荒凉 无人居住的意思。

  人在正午必赶出亚实突的民 亚实突在迦萨之北约十八英里,是非利士人的神大衮的庙宇所在地(参看撒上五15),也是非士人的五大首城之一(其历史可参看迦萨的注释)。“正午”是极热的时候。沿地中海岸的人民,特别是西南端热带地区的居民,午间因为太热都去歇息睡觉了,人在午间赶出亚实突的民,是表示在亚实突人梦想不到的时刻,忽然被攻取而遭驱赶离开了家乡。

  以革伦也被拔根出来 以革伦亦是非利士人的五大城邑之一,在犹大和但支派的边界上(参看书十五14546)。其命运也和迦萨的历史情况相类。以革伦人的主要神祇是巴力西卜(王下一23),就是新约中常提到的别西卜。“被拔出根来”,正如前述的“见弃”、“荒凉”和“赶出”一样,是指人民被屠杀流放,城被毁坏的意思。

  在非利士人的五大城邑中,唯一未为西番雅提及的是迦特,大概是因迦特在被撒珥根王攻击以后,已经荒芜了的缘故。

{\Section:TopicID=352}5

  住沿海之地的 就是非利士人,因为他们所占之地,正在犹大的西端,滨濒地中海的地区。

  基利提族 是非利士人中的一族。一般学者都相信基利提族是原居革哩底(参看多一5)的人,非利士人是经过革哩底(即旧约所称的迦斐托,见摩九7)而与基利提人一起迁居到迦南南端沿海之地来的人。故此,非利士和基利提两族名,在先知书中就常作相对的称呼沿海区的人的名字(参看结廿五16)。

  有祸了 这是圣经最常使用以表达 神要降灾殃给人的字词。原文只用一个字,并且是祈使式的语气。其读音已可使听者心寒。

  迦南非利士人之地 所指的就是迦南南端滨海的五个主要城邑(见前面二4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351,Name=4})。

  耶和华的话与你反对 “与你反对”原文是“攻击你们”(参看摩三1的译法)。上主以他的话攻击他们,就是向他们宣告审判和惩罚的意思。

  我必毁灭你,以致无人居住 重述前节各非利士人的城邑要被抛弃,成为荒凉,遭人忽然赶出和连根被拔出来的话。

{\Section:TopicID=353}6

  沿海之地要变为草场 沿海之地是重复述说非利士人的地。草场的原文可作空旷之地来解释,但多数的时候,都与人或羊暂居之地有关,像英文钦定译本所翻译的。这个字亦可指犹大的牧人在晨早共餐的棚屋,是极其粗陋的地方。

  牧人的住处和羊群的圈 住处是另一个困难的字词。原文可译为羊棚,亦可有洞穴的涵义。其字根并含有挖掘的意思,如此则与井泉有关连了。不管其字的真义何在,而整句的意思是清楚的,就是非利士的城邑要成为空旷无人居住的所在。

{\Section:TopicID=354}7

  犹大家剩下的人 就是那些在上主的日子中,躲藏避过了灾难的信徒。他们要有后福。

  他们必在那里牧放 指出犹大的余民要得着非利士人的地为业。

  晚上必躺卧在亚实基伦的房屋中 形容犹大余民要安居在原为世仇的敌人的城邑中。

  耶和华他们的 神 这不单是一种提到 神要眷顾百姓的平常说话(见出二十2;利廿六13),也是立约的标志──我必作你们的 神,你们必作我的子民。先知重申上主与以色列的列祖所立的约,必不撇下他们,也不抛弃他们。

  使他们被掳的人归回 这是 神眷顾自己子民的最大恩赏,使被掳到外邦的人归回到 神应许赐给他们列祖的地上。这句话与耶利米书卅二3744有很大的关连,特别是该段经文的最后一节。

{\Section:TopicID=355}47

  这段经文详述了非利士人必要遭受上主惩罚的情景。在非利士人的五大城邑中,唯一已荒芜的迦特城未曾提到。其余四城,迦萨、亚实基伦、亚实突和以革伦,都将被撇弃而成为荒凉,因为居民遭遇突袭后,杀的杀了,未杀的已遭放逐了,所以像一棵树被连根拔起来一样的枯萎了。因为上主要给非利士人的惩罚是这样的确定,所以经文接二连三的反复重述那住在滨海地区的非利士人和基利提族人有祸了,因为是上主自己宣告要毁灭他们,使他们的居住成为旷地,野穴和羊圈。然而,那些忠信上主的犹大余民却要蒙看顾,从被掳之地归回,并且要得着他们的世仇非利士人之地,作为日间放牧羊群和晚上安歇的所在。

 

二 摩押和亚扪要受惩罚 二811

{\Section:TopicID=357}8

  摩押 圣经传统认摩押是罗得的大女儿从父亲而生的(创十九37),而摩押地却在死海东边的南端高原地带。以色列人从埃及出来时,曾打发人去见摩押王,要求借路经过,却未得允许(士十一17)。上主亦曾吩咐摩西不要去和摩押人争战(申二9),但摩押王巴勒却雇请先知巴兰来咒诅以色列人(民廿二至廿四章)。为这原因,摩押人不得成为以色列会众的肢体(见申廿三36)。从整个旧约历史来看,在摩押人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征服前,摩押一直都与以色列和犹大为敌。犹大历史家约瑟夫在其所著的“犹太掌故”第十章中,详记摩押被巴比伦战败及其后受制于波斯和亚拉伯人的事,第十三章则提到摩押于主前第二世纪为亚历山大任尼乌(Alexander Jannaeus)征服的事。

  摩押因与以色列和犹大世代为仇,所以除本段经文外,以赛亚(赛十五至十六章,廿五10)、耶利米(耶九29,廿五21,廿七3,四十八144)、以西结(结廿五811)和阿摩司(摩二13)等诸先知,也一再的指出摩押三番四次的犯罪,所以必受上主的刑罚。

  毁谤 这毁谤,也许是指摩押嗤笑以色列(耶四十八29),或是谤言“犹大家与列国无异”(结廿五8),即指犹大在道德上败坏,在灵性上跟从异教之意。

  亚扪 亚扪人在旧约传统中,认为是罗得的次女从罗得所生的儿子便亚米的后裔(创十九38);因此和摩押人一样,原本是和以色列人有亲属关系的,是以色列人不可扰害的(申二19)。亚扪人的住地在死海东北,雅博河东面一带濒近亚拉伯沙漠的地区。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并未挨近亚扪人的地(申二37),亚扪人却与摩押人连同雇请巴兰咒诅以色列人,所以被禁止进入以色列的会众中为一分子(申廿三36)。此后,亚扪人就一直与以色列和犹大为仇。亚扪人敬拜的神是玛勒堪(见本注释书一5{\LinkToBook:TopicID=325,Name=5})。

  辱骂 这里所说的辱骂,大概是和亚扪人对以色列地的变为荒凉,以及犹大家被掳掠,存幸灾乐祸之心(参看结廿五36),以致出言亵渎 神和他的子民。辱骂的原文,有亵渎的含意。

  自夸自大,侵犯他们的境界 “自夸自大”的原文是“他们扩大”或“他们增长”的意思。“侵犯他们的境界”在七十士译本作“侵犯我的境界”,就是 神以第一身说话,把犹大作为自己的产业而言。按原文直说,这句话的涵义应单单是指摩押人和亚扪人为扩张他们的领土,便侵犯以色列人的境界而言。但因早期犹太人的注释书,都提到摩押人和亚扪人在犯境以后,对被掳获的以色列人张口夸耀,所以各种译本都将原来的“增大”一词,翻成有夸耀自己的含义。

{\Section:TopicID=358}9

  万军之耶和华 这词在全部旧约圣经中,出现将近三百次。最多使用这词的先知是以赛亚、耶利米、撒迦利亚和玛拉基。原文的含义是与统领天上的众天使有关,是表明 神的权能的。所以在七十士译本,除了照希伯来文切音直译外,有时便意译为“全能的”。

  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 原文只有两个字,直译是“我活着”。但这两个字是字是表达 神以他自己的生命作凭据,要实行他所说的话,而就有了起誓的涵义。人起誓都是指着天或在神祇前起的,表示若然违誓,则自愿接受咒诅的。即然没有比 神更大的可以使他指着起誓(参看来六3),他就只好凭着自己活着的证据,来誓言要达成他所说的。

  摩押必像所多玛,亚扪人必像蛾摩拉 所多玛和蛾摩拉是由上主用硫矿与火,将城和其中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毁灭了的(创十九2425)。也是历代用为上主惩罚作恶者的鉴戒的城邑(参看申廿九23;赛一9;耶四十九18;哀四6;摩四11;路十七29;彼后二6等。)

  刺草 像荆棘和蒺藜般的植物(参看何九6),指该地成为荒废,不能生长于人有益的东西。

  盐坑 与前项注释同义,即该地成为荒废无用的了。

  我百姓所剩下的,我国中所余剩的 这是 神应许施恩予其选民的表示:在犹大和耶路撒冷因罪而遭致 神的刑罚以后,仍将有余民,正如前面第6节所述说的一样。

  必掳掠他们,必得着他们的地 不但有余民归回,且要得着他们的仇敌摩押人和亚扪人之地为业。

{\Section:TopicID=359}10

  这事临到他们 就是指摩押和亚扪的地要成为荒废,并为将来被掳归回的犹大人民得着他们的地土的事。

  骄傲 目中无人的狂妄,不把 神放在眼中(参看赛十六6;耶四十八29)。

  自夸自大 张口夸耀自己(参看二8注释{\LinkToBook:TopicID=357,Name=8})。

  毁谤万军之耶和华的百姓 见前面第8{\LinkToBook:TopicID=357,Name=8}及第9{\LinkToBook:TopicID=358,Name=9}注释。

{\Section:TopicID=360}11

  显可畏之威 藉着使他们的地荒废,居民灭绝等事,上主向他们显示他的威严和权能之可惧可畏。

  叫世上的诸神瘦弱 这句话已明显的不是单指摩押和亚扪了。诸神是泛指世上一切的神祇。他们之所以瘦弱,是上主显威使地荒废和居民灭绝的结果,再没有肥畜可向他们献祭了。

  列国海岛的居民 这词语在先知文学中,是用来表示全球的人的意思(参看赛四十一1,四十九1等)。

  各在自己的地方敬拜他 这话不单指全世界人都要敬拜上主,也表明再不必上耶路撒冷去敬拜,乃是各在自己的地方,以心灵和诚实敬拜 神(参看约四2124)。

{\Section:TopicID=361}811

  摩押人和亚扪人,因为以言语谤讟 神和他的百姓,又对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人遭掳劫而存幸灾乐祸的心,并且在侵犯犹大地时还向 神的子民夸耀自己,所以大有权能的上主起誓的宣告,必要毁坏摩押和亚扪人的地,使之成为永远荒废,将来那些被掳归回的以色列余民,反要得着摩押和亚扪人的地为业。

  本段第1011节,正如本书一1的标题一样,不是用诗体写出来的,因此有可能为后人所加的。(参看本书绪论中“文献的完整性问题”{\LinkToBook:TopicID=311,Name=文獻的完整性問題})。但第10节是部分重述了第8和第9节的要点,而第11节却表达出上主将成为世上万民的主,万国的人都要在各自的地方敬拜他;他的威严和权能,远胜于万国和他们所敬拜的神。

三 埃及(古实人)要受惩罚 二12

{\Section:TopicID=363}12

  古实人 旧约的古实在英文圣经通译为 Ethiopia (衣索比亚或埃塞俄比亚)。古实地是在埃及南端靠红海的区域,近现今的苏丹国,现代的埃塞俄比亚,其实是古代的阿比西尼亚(Abyssinia),使徒行传八27翻为埃提阿伯,因为那时有好些犹太人在该地居住;衣索比亚在古代亦曾拥有埃塞俄比亚的地方。古实人在旧约的传统中,认为是古实的后裔(创十6),属于含族,皮肤深黑(参看耶十三23)。古实人的光荣,是在主前约七二○年,趁埃及有内乱之际而征服了整个尼罗河平原,组成了埃及第廿五朝(主前七一五至六六三年)。这朝代虽因亚述巴尼帕王于主前六六三年攻陷挪亚们后(见鸿三810)湮没,但其名气仍存。所以在数十年后,当西番雅先知提到其邻国埃及时,仍然以古实人称之。

  你们必被我的刀所杀 原文直译应作他们必为我的刀剑所杀戮。祈特尔大概因为这句和前句──你们古实人也一样──在人身称谓上有困难(前句用第二人身,后句用第三人身),因此建议后句可能应读为上主的刀剑,而使全节成为:古实人也一样,你们必为上主的刀剑所杀。这更改只在原文字根变更了一个相近似的字母。故此,这建议似有可取之处。

{\Section:TopicID=364}12

  先知西番雅正在论述犹大四周的邻国。当述及南面的埃及时,因为埃及曾为那显赫一时的古实人所统治,所以他说:古实人哪,你们也一样,要被上主的刀剑所杀戮。

四 亚述要受惩罚 二1315

{\Section:TopicID=366}13

  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 北方的亚述,是当时犹大的主要敌国,并且是极为强悍的敌人。但是,这个国家也要遭受上主的惩罚了。

  毁灭亚述 亚述是米所波大米平原的一个古代强国。它虽然于史前已经存在,但极为强盛时期却是主前第八和七世纪的时代。旧约圣经把这族人定为闪的第二儿子的后裔(参看创十22)。在以色列南北分裂后不久,北部的以色列国屡受亚述的侵扰,并在主前七三四年占据了北部加利利一带的地方,其后且在主前七二二年攻取撒玛利亚,将人民流徙。从此以后,亚述又屡屡侵犯南国犹大。但它在主前六一二年为巴比伦所灭,先知那鸿曾详细预言亚述的灭亡。(详情请参看 那鸿书注释{\LinkToBook:TopicID=104,Name=那鴻書註釋}及该注释的附录{\LinkToBook:TopicID=191,Name=尼尼微的淪陷})。

  使尼尼微荒凉 尼尼微是亚述国的首都,在犹大国的东北约五百五十英里处。旧约圣经认此城为世上英雄之首的宁录所建造的(创十811)。那鸿书和约拿书,都有讲说尼尼微的事。那鸿书将尼尼微的遭罚,描绘得跃然纸上的非常生动(请参看那鸿书注释{\LinkToBook:TopicID=104,Name=那鴻書註釋}及该注释之附录{\LinkToBook:TopicID=191,Name=尼尼微的淪陷}),特别在鸿三7指出:尼尼微荒凉了,有谁为你悲伤呢?我何处寻得安慰你的人呢?

  尼尼微于主前六一二年被毁后约二世纪,色诺芬(Xenophon)曾偕士兵约一万人从这里经过,却不知道这废墟竟是曾经赫一时的都城,可见上主预言的确凿无爽。

  又干旱如旷野 主前三三一年,亚历山大大帝曾在离尼尼微故址不远的亚尔伯拉(Arbela 即现今伊拉克东北部的一座古城,称为 Irbil 的)打了个著名的胜仗,而当时他却不知曾有尼尼微的存在,可见尼尼微在那时代已成了旷野。

{\Section:TopicID=367}14

  群畜、就是各国的走兽,必卧在其中 群蓄是指驯服了的动物;走兽是指尚未驯服的野生动物。各国的“国”字,在希伯来文又可译为“类”(见箴三十25),意思是各种各类的走兽和畜牲,都将躺卧在尼尼微已干旱如旷野的废址上,不受到任何惊吓,这就可想尼尼微的荒凉之景象是如何的了。

  鹈鹕和箭猪要宿在柱顶上 鹈鹕亦可译为猫头鹰;箭猪应正译为鸬鹚,是鸟类而非走兽类。两者均属不洁之生物(见利十一1718)。这句话的涵义和前句一样,指出尼尼微将要成为何等的荒凉。柱,在原文是指曾有雕刻的殿柱或宫柱,现已残断,成了不洁鸟类的栖息之所──过去的荣华,如今已逝!

  在窗内有鸣叫的声音 此句的声音,七十士译本翻成野兽,而祈特尔则认原文可能为鹈鹕的错抄。无论如何,全句的意思是明显的,即殿宇残破,已为鸟栖兽宿的所在,故有呱呱之声在烂窗之内传出。

  门坎都必毁坏 门坎原文亦可译成柱梁。毁坏的原文,祈特尔说应读为斑剥。这样在中文则更能传神:柱梁斑剥!

  香柏木已经露出 亚述人曾将利巴嫩的香柏木运去尼尼微,作为建筑宫殿的根基。现在香柏木已经露出,表明是根基显露,残毁不堪了(参看诗一三七7)。

{\Section:TopicID=368}15

  这是素来欢乐安然居住的城 原文的诗句在此应分为两行:这原是那欢乐的城,本无忧虑的住在其中(参看赛卅二911)。这是指出它只求自己的舒适,对世界完全没有责任感。

  心里说,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 原文也是两句诗:在他心里说,只有我而没有别的。这是指出尼尼微的自我中心,不顾他人的死活;整派帝国主义的思想。

  现在何竟荒凉,成为野兽躺卧之处 原文直译应是:它怎么成了荒废,变为野兽躺卧的所在?这是再次回应到第13和第14节的描述。

  凡经过的人都必摇手嗤笑他 嗤笑的涵义,是讥讽和厌恶的意思。摇手乃侮蔑的表示。故此,凡经过这里的,对尼尼微都存着轻视和憎恶,并把它当作不屑的笑柄。

{\Section:TopicID=369}1315

  不但是南方的埃及要被上主的刀剑杀戮,北方的亚述也难逃上主的攻击。亚述要遭受毁灭之大,可从原文译出的,形容其首都尼尼微城日后的情况中,得见一斑:

尼尼微成为荒凉,

干涸得像旷野一样。

群畜要在其中躺卧,

各类的走兽也栖息其间;

甚至鹈鹕和鸬鹚,

也要筑巢于柱顶;

残窗传送虫鸣的声音,

柱梁都显斑剥,

香柏木的根基也呈毁烂。

这原是那欢乐的城,

本无牵挂的安然居住;

它曾在心里说:

除我以外谁敢夸?

怎么它竟这样的荒凉,

变为野兽躺卧的所在?

凡从它那里经过的,

都在摆手讥骂它!

  这段经文将其后尼尼微大城的败落,描绘得那么清楚,而且与主前六一二年亚述被巴比伦灭后的实际情况完全无异,怪不得有些学者会不把这段经文当作是西番雅先知的预言,而认为是后人加上去的了。── 李景雅和丘恩处《中文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