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第十讲:播种正义,收割仁爱

 

经文:何西阿书十:1—15

圣经之所以成为圣经,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圣经乃是 神的话, 神的话是永不改变的,是真理。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读的这本先知何西阿的书,描述在主前第八世纪发生在北国以色列的景况,如果我们认真分析、细读,就会发现今天台湾社会和两千年七百年前的以色列社会很相近,不但社会景况相同,就连国家的情势也非常接近,都是经济繁荣、物质生活富裕的背景下,人民在社会伦理、道德生活上却加速堕落。更严重的乃是原本对 神忠实的信仰,却因为追求金钱、享受物质生活而远离了 神的教训,甚至是去拜巴力偶像。

非常奇怪的是:以色列人民刚开始拜巴力偶像神明的时候,土地真的得到很多产物,增产的情形比他们以前的收获都要多,也因此,他们很快就认同了巴力神明就是增产的神。当增产的消息一传开,各地纷纷建造祭坛,为的就是要更多的收获;收获多,等于是财产增加;就在可帮助增加生产的诱因下,以色列人民纷纷忘记了 神透过摩西对他们的吩咐,也忘了 神忠实仆人的叮咛、教导,拜巴力偶像的事件就日趋严重下来,最后竟然离弃了 神,去拜巴力神明作为他们的神(参考十三:6)。

财产增加,人的生活就越富裕。这有谁不喜欢?即使魔鬼要试探耶稣,也会用“权柄和财富”来做诱惑的工作之一(参考路加福音四:7),可见能抵挡得住这诱惑的人确实不多。耶稣曾教导跟随他的人,必须在 神和钱财之间作一明确的选择,不可能两者都要(马太福音六:24)。使徒保罗在给提摩太的书信中,就特别告诉他不可贪慕钱财,因那是诱惑人犯罪的主要根源(参考提摩太前书六:10)。

如果我们细心地去思考为甚么 神要设立安息日?且严格规定安息日必须连带地包括了牛羊牲畜等所有一切都跟着人安息?主要原因就是希望人会记得:不要把生产、增加财富当作生命的主要的目标,要记得 神才是生命的主。因为一切万物都是来自 神的创造。假若没有 神,即使拥有一切,最后也将失去一切,甚至还会更严重丧失生命。可惜的是,今天我们甚少用心在反省这样的信仰告白,我们想到的并不是生命的主是谁,而是我的需要是甚么?甚至会用耶稣基督所说“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的”这句话来搪塞感谢 神应该保有的基本态度敬拜。当我们回头去看早期信徒的时代,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富裕的经济生活,也没有像今天那样发达的交通设备,也没有今天这样只有一场的礼拜,而是必须走很远的路途,甚至需要翻山越岭、涉过溪水才能有教会让他们参加聚会,且是一连好几场的主日礼拜,几乎都是上下午各一场,再加上祈祷会、主日学等等,然后回到家里,还有家庭礼拜,可说是整天的聚会。但他们心中充满了喜乐,没有怨言,只有要求子孙必须严厉遵行,这些家族的长辈是带头过敬虔的信仰生活,这和今天的基督徒相比实在是非常不一样。我们今天是物质生活比以前更为富裕,但心灵却是相对的空虚。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是吃、喝、穿、住等等民生需要都满足了需求,却是离开 神越来越远。因此,当我们再次读先知何西阿这本经书时,确实是再一次让我们省思信仰内涵的机会,因为先知何西阿的时代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实在太相似于今天咱台湾社会景况。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所读这段经文的内容:

第一至二节:以色列人像多产的葡萄树。他们越繁荣,祭坛也越多;他们的土地出产越丰富,所拜的石柱也越华丽。2他们心怀诡诈,所以要因自己的罪受罚。 神要粉碎他们的祭坛,摧毁他们所拜的石柱。

第一节的“以色列像多产的葡萄树”,比较第九章十节所说的:“我初次遇见以色列,好像在旷野中发现了葡萄;我首次遇见你们的祖先,好像在无花果树上找到初熟的果子。”原本在旷野发现的葡萄,就像初熟的葡萄,是刚结果子的葡萄树,并不是很茂盛,也不是绿荫盎盎状。然而,现在则是“像多产的葡萄树”,这是因为 神照顾、栽培、浇灌、祝福的结果才有的样子。诗篇的诗人这样子描写着:

“你从埃及带出来一棵葡萄树;
你赶走异族,把这树栽上。
你为它开垦了一片土地,
它的根深深扎入,且蔓延这地。”(诗篇8—9

先知以西结描述说:以色列人民的祖先就像“一棵种在溪水旁的葡萄树,因为水源充足,枝叶茂盛,果实累累。”(以西结书十九:10)没错,要从埃及带出来的葡萄树,在旷野缺水的环境中也能长出葡萄,且能长出茂盛的枝叶,结出累累的葡萄果实,这是 神的特别照顾才能得到的结果。可是以色列人民却忘了 神这样的恩典,他们以为是自己的能力使然。这是使 神非常伤心的事。

第一至二节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第四章七节先知何西阿就曾提到宗教领袖们祭司的问题,他们是“人数越多就越大胆地得罪 神”。祭司是在帮助人透过献祭礼仪认识 神的慈爱。但当祭司也公然引导人民去拜巴力神明得罪的时候,这样的祭司又该怎么办呢?第一节这里说“他们越繁荣,祭坛也越多”时,正好说明这些祭司犯罪情况的严重性,正如第四章所描述的,是人数越多,犯罪的情况越严重。

再者,第一节说“以色列像多产的葡萄树”,这句话刚好与第九章十六节呈现出对照的景象;第九章十六节提到以色列是要像“树根枯干了的树”,这是表示该树即将枯萎死去,也在暗示着国家即将面临灭亡。而在这里则是说“以色列像多产的葡萄树”,这句话是在说明一个外表看起来很茂盛的葡萄树,里面的根却是已经在腐蚀。就像马可福音第十一章十三节,记载耶稣基督从伯大尼耶路撒冷的途中,看到一棵“无花果树,长满了叶子,就走过去,想看看树上有没有果子。他到了树前,只看见叶子”,后来只过一个夜晚,该棵无花果树就枯干了一样(马可福音十一:20)。

我们从第一节提到葡萄树产很多的葡萄,看到的是茂盛的景象,先知何西阿用这样的比喻在形容北国以色列整个社会的一面:经济景气很热络,社会发展得很兴旺,同时看到的是离弃 神也越遥远。人越有钱,越有能力办事,心态上就越认为自己很强,无形中自我中心的意念就强化起来,自我偶像化的行为越显著,特别是在宗教行为上更是如此,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很敬虔地在敬拜 神,其实内心往往是只在虚应宗教礼仪而已,更严重的是会在有意无意之间神化了自己。这样的宗教现象在许多独裁国家例子最多,古代的社会更不用说,俯拾即有。

第二节先知何西阿指出以色列人民“心怀诡诈”,意思是他们一面敬拜 神,另一方面却去拜巴力神明。巴力神明是不会说话的偶像,人喜欢这样的偶像神明,因为这种神明的祭司最大特色就是为满足崇拜者的需要而存在,并不是真的在教导人怎样认识真神。加上财富多的人倒希望祭司看他像神一样,就干脆随他的意思办祭祀。这些财主不喜欢耶和华 神,因为忠实的先知或祭司会告诉敬拜者, 神所喜爱的是甚么,并不是钱财,而是公义的社会行为和诚实的内心。忠实的先知或祭司有时还会数落敬拜者错误的信仰行为,一般人或许听得下,有权势、有才能、有钱财者,恐怕就不容易听得下去。如果“有钱可使鬼推磨”,那谁会喜欢听从 神仆人先知或祭司的话?即使有,也不多。

第三至八节:3这些人不久会埋怨说:“我们没有君王,因为我们不敬畏上主。可是,君王能为我们做甚么呢?4他们说空话,许下虚伪的诺言,订立无用的条约。正义已经沦为不义,像毒草一样长遍田野。”

5撒马利亚的居民要为失去伯特利的金牛像而惊惶。他们跟管理偶像的祭司一起悲叹,都要因金牛像失掉光彩而痛哭。6这座偶像会被带到亚述,作为贡物献给亚述的大王。以色列要惭愧蒙羞,因为他们拜偶像。7他们的君王要被带走,像小木片被水冲走。8亚文小山上的祭坛,就是以色列人拜偶像的地方,都要被毁灭。他们的祭坛要长满荆棘毒草。他们要向大山说:“遮盖我们吧!”对小山说:“倒在我们身上吧!”

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整个北国以色列问题没有公义的社会,使人民对国王的能力持着怀疑的心。
第三至四节是整个北国以色列问题的中心;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译本中看得更清楚:

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的译文:
“哎!我们没有君王,因为我们不敬畏上主;可是君王能为我们作甚么呢?他们任意讲空话,发虚誓,立盟约……因此,正义有如田畦间的苦菜丛生。”

和合本的译文是:
“他们必说:‘我们没有王,因为我们不敬畏耶和华。王能为我们作甚么呢?他们立约,说谎言,起假誓;因为灾罚如苦菜 滋生在田间的犁沟中。’”

台语版的译文:
“因为因今欲讲:阮无王,因为阮无敬畏耶和华。王会替阮做甚么?因讲白贼话,滥糁咒誓立约;所以,审判发起亲向园沟的茵蔯。”

吕振中教授译本:
“因为他们总是说:‘我们没有王,因为我们不敬畏永恒主。王嘛,他能为我们作甚么?’嘿,讲空话,起假誓,立盟约!莫怪司法如毒草、发生于田间的犁沟中呀!”

这让我们看到“正义”和“司法审判”是分不开的。检验一个国家是否能长治久安,是否有维持社会安定的能力,就是在司法审判的公义。而古代社会的司法,其准则几乎都是放在国王的施政上。先知阿摩司就清楚地指出主前第八世纪耶罗波安二世的时代,法官会收受贿赂,结果是穷人受到欺压,好人受到压迫,难怪没有人敢说诚实的话(参考阿摩司书五:10—13)。在先知的信息中,包括先知阿摩司弥迦,以及现在我们所读的先知何西阿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 神是个公义的 神。因此,如果法庭没有公义,就表示这个社会已经失去了敬畏 神的心,人才敢做出违背公义的事。这就是第三节所说的“我们没有王”,原因是人民从国王的身上看不到公义的司法审判,在人民心中,这就等于是国王“死了”一样,才会允许不公义的审判存在。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第十九世纪的哲学家尼采在一八八三至八五年所写的一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ake Zarathustra)一书中批评当时的宗教信仰时说:“ 神死了。”很多人为了他说这句话诅咒他。但是如果稍微回想一下他会这样说,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看到当时教会的腐化、败坏,没有对社会产生净化的功能,更严重的,宗教领袖过奢侈的生活,却眼睁睁地看信徒们在贫困中为了生存挣扎着。如果真的有 神,怎能允许这样的事发生?而我们知道,当时的欧洲,教会的势力很大。如果教会真的要见证 神在耶稣基督里的爱,它发出严厉的声音谴责执政者的堕落、不义时,应该是会有帮助的。可惜的,教会领袖不是这样,而是与政治领袖勾结共同谋利,赚取大量财富。有一出影片“教会”(Mission)就让我们看到教会与执政者妥协,导致许多弱势团体,特别是居住在中南美洲山地的原住民,在无助之下生命受到严厉的摧残。这样的教会所见证出来的 神,不会是活的 神,因为活活的 神,不会允许这样的事件发生。

第五至八节,原本是北国以色列开国之君耶罗波安一世为了安抚以色列人民不能回到耶路撒冷圣殿敬拜 神而建造的金牛像,他们将之当作可以帮助土地增产,也可以帮助他们得到力量防御敌人入侵的神明,如今不但不能庇护他们,反而连金牛偶像神明自己也被敌人拿去当作战利品,这对那些一再鼓励人民拜巴力神像的祭司来说,是很难忍受的羞辱。依照列王纪上第十二章廿八节,这些金牛都是用纯金铸造的。第五节的“金牛失掉光彩”,指的是在这些金牛头上戴着装饰象征着荣耀光彩的叶子,都是用纯金子打造的。但这些如今全都变成亚述王的战利品,金牛并不能保护以色列人民免于战祸,也不能在战争中得胜,还因战败连金牛也被亚述没收带去。这正是台湾俗语所说的“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最好的写照。如果这些被用来当作神明崇拜的偶像神明没有了,很自然的,那些祭坛庙宇就会荒废。这很像咱台湾在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嘉义火车站前的吴凤铜像被“城乡宣道会”第九期学员(该期都是原住民学员)将之拆毁后,一九八九年元月初四,当时的台湾省主席邱创焕宣布国中、小学教科书不必再教吴凤的故事,同年九月初一开始,新学期的教科书删除吴凤故事,结束自日据时代以来就编入在学生教材中的吴凤故事,从此消失。很有意思的是,在一九八六年当时以二亿新台币建造的吴凤“成仁公园”、“纪念馆”很快就荒废了,不但杂草丛生,且是过去进香客、观光客到嘉义必去游赏的地点,现在已经是人烟稀少,连最早香火还蛮旺盛的吴凤庙,也已经逐渐没落,且庙的建筑物也出现破落没有修复的迹象。原因是大家发现原来吴凤“成仁”的故事不是真的,而是虚构的。

第八节b句,这是一句绝望的诗歌,在说明当审判来到时,那些逃避灾难的人,上至王亲国戚、达官显要都躲在洞穴中,因为深怕无法忍受凌辱、刑罚,他们宁愿躲进洞穴中,然后期盼着大山小山都会像被大地震扰动一样赶紧崩塌下来,好让他们就像被埋葬在无人知道的地方,这样也可避免被羞辱的难堪和痛苦。创世记第六至八章在描述大水的灾难,给人的印象相当深刻,而第十九章记载关于所多玛城的毁灭情景,更令人不敢想象那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惨状。先知以赛亚就曾这样警告当时的以色列人民说:

“他们要躲在山洞中,藏匿在地沟里,企图躲避上主的忿怒,逃脱 神的权威和荣耀。”(以赛亚书二:10

先知以赛亚也同时指出,在审判的时刻, 神“要削平大小山冈,推倒高塔和巩固的城墙。”(以赛亚书二:14—15)这样看来,躲在山洞里反而是较能减轻死亡的痛苦吧。耶稣基督也曾引用这句大山遮盖我们,小山倒在我们身上的经文,以描述末日审判的灾难之大,是没有人能够逃避得了(参考路加福音廿三:30)。

第九至十节:9上主说:“自从在基比亚犯罪以后,以色列人一直得罪我,因此基比亚要遭受战祸。10我要攻击这批犯罪的人,惩罚他们。列国要联合起来围攻他们;他们将因种种罪行受惩罚。

基比亚这地点再次被提到,上次是在第九章九节先知何西阿曾指出 神对以色列人民犯类似在基比亚的罪,一定会严厉惩罚他们。现在再次提起,主要是基比亚的事件确实是一件惨不忍睹的悲剧,那是一群人把一位利未人的妾轮暴致死方休,也因为这件事,引起以色列十一个支派联盟攻打便雅悯支派的人,几乎消灭了他们(参考士师记第十九至廿一章)。

再者,基比亚也是以色列人民第一个国王扫罗的家乡(参考撒母耳记上十:26、十一:4)。扫罗被先知撒母耳膏立为国王,往后却变成拒绝 神旨意的国王而被罢黜(撒母耳记上十五:26)。这样,基比亚这地点至少说明了两件历史背景:以色列人民不但在淫乱的事件上有份,也在残害人的生命上手段残忍,且一再违背 神的旨意。先知何西阿基比亚这地点来比喻现在北国以色列就像早年祖先在基比亚犯罪的情形一般,做 神所厌恶的事,因此, 神将会惩罚他们,直到他们剩下的人民悔改为止。

第十一至十五节:11以色列国曾经像一头驯服的母牛,随时愿意踹谷。但是我决定把轭套在牠壮硕的颈上,驱使牠做更重的工作。我叫犹大耕田,以色列耙地。12我说:‘你们要为自己开垦荒地,播种正义,收割仁爱。我是上主,现在就是你们该归向我的时候。我要来,使公义如雨降给你们。’13但是你们不听,反而播种邪恶,收割不义,自食谎言的恶果。

“因为你们倚靠自己的战车和庞大的军队,14战火要临到民间,所有的城堡都要遭毁灭。那景况会像沙勒幔王摧毁了亚比勒城一样的惨:母亲和她们的儿女都被摔死。15伯特利人哪!因为你们犯了大罪,你们也要遭遇同样的灾难。战事一爆发,以色列的君王就被铲除。”

先知何西阿可说是一位很会引用比喻的先知,他除了将 神和以色列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夫妻”来比喻外,现在也用农业社会最常见的景象:农田耕牛和田地的关系,或是农夫播种的景况来比喻。这里说以色列民族原先很像一头驯服的母牛。所谓“驯服的母牛”,这是指受过训练,会听主人指示耕田耙地且是有生殖能力的母牛。所谓“踹谷”,依照摩西法律规定,牛在耕田的时候,是可以一面踹谷一面吃草的(参考申命记廿五:4),踹谷是非常轻省的工作。先知何西阿用这种方式在比喻 神是这样疼惜以色列人民,让他们像一只牛做最轻省的工作,也可以一面踹谷子一面吃喝,结果是长得又肥又壮。可是,他们并没有珍惜 神给他们这样的恩典,反而轻视了这美好的恩典。因此, 神就如同田园的主人,将那粗糙又笨重的轭加放在这只肥壮的母牛颈项上。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一节也同时提到南国犹大。换句话说,先知何西阿的信息并不仅是给北国以色列人民听的,也是希望南国犹大人民也会注意听, 神对北国人民怎样,也会同样对待南国犹大的人民。而这里提到加上沉重的轭,工作也加重耕田与耙地。

第十二节是很重要的一节,这节说 神希望以色列人民知道必须“播种正义”,因为这样才能期待“收割仁爱”的果子。先知何西阿用农家最通常、且相当熟悉的工作经验播种与收割作教材,告诉以色列人民,只有将 神的公义呈现出来,才能期待 神的爱响应到他们身上来。正义,指的就是 神的形像,也是 神的爱。如果没有将 神的形像显明出来,期待要得到 神的爱和怜悯,那是不可能的。就好像我们一般俗语常听到的:“一个人种甚么,就收甚么。”(加拉太书六:7

这一节也呼吁以色列人民“归向” 神,这是指悔改的意思,是在呼吁以色列人民放弃拜偶像,悔改回到 神的面前。 神的爱会像雨那样的充沛地降在以色列人民身上。
所谓“公义”,这是指依照 神规范行事的意思。也就是指着有严谨的社会伦理生活,不是随便。所谓“ 神的规范”,这也是指每个人在 神面前都是一样,特别是在司法的运用上,更是如此,没有人可以例外。再者,“公义”也在表示对贫困、软弱者的怜悯。这就让我们在耶稣基督身上看到他很明确地将 神的“公义”表达出来;他对宗教领袖要求很严格,但对那些贫困、软弱者,往往不是依据法律硬梆梆地套在生活上,例如他遵守安息日的规律,每个安息日他到会堂去,但在安息日,他看到有人生病时,会主动地给予医治。但却因此引起那些宗教领袖的不满,认为他已经破坏了安息日的规律(参考路加福音六:6—11)。换句话说,谈到 神的“公义”时,并不是僵硬的,而是对那些软弱者怀有怜悯的心对待他们。

第十三节说出以色列人民的问题所在,他们根本就听不下这样的劝勉,也不把 神放在眼中,他们不再倚靠 神,认为军队和武力最实在,可保护他们生命的安全,但先知何西阿指出军事武力才是带他们走向灭亡的力量。这让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事实:没有公义的社会,就会充满谎言。充满谎言的社会,不会有稳定的力量,因为无法让人彼此互相信任,这样的社会就必须用许多强硬的手段来维持秩序。越会欺骗的社会,需要武力的需求也越多。当一个国家在夸耀它的警察、军队很多时,这个国家就是欺骗最厉害的国家。因为在一个诚实的社会里,需要警察的量并不多,每个人都会知道怎样依据 神对人心的鉴察过日子,根本就不需要警察来管、维持秩序。
第十四至十五节刚好回应了第十三节下半句所说的,人想倚靠庞大的军队来维持秩序、保护社畿安全,结果是枉然、没用。这正如诗篇的诗人所说的:

“君王不倚强大的军旅获胜;
兵士不靠强大的力量保命。
靠战马不能保证胜利;
马的威力救不了人。
上主看顾敬畏他的人;
他看顾仰赖他慈爱的人。
他救他们脱离死亡,
饥荒时保留他们的生命。”(诗篇三十三:16—19

这首诗歌也是为北国以色列下了灭亡最好的脚注,他们一再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时,这首诗歌却说出不同的生命经验。其实,若将这首诗歌引用来看今天的世界,也是一样有效。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倚靠军事武力而不衰退的。没有这样的国家。伟大如罗马帝国,也是一样倒塌;强悍如大英帝国,照样衰微;德国的威武,照样败退;日本不用说,苏联已经在一九九年瓦解,今天的美国能持续多久,没有人敢定论。至少有一点是我们可以确信的: 神才是我们生命的倚靠。因为他才是我们生命的主。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章经文带来的信息:

一、没有公义的社会,不会有 神的祝福,这样的社会很快就会纷乱。

我们看到先知何西阿针对当时北国以色列提出这样的呼吁,要以色列人民在他们居住的地上开创新的生命契机,就是要“播种正义”,这样才能期待“收割仁爱”的果实。我在前面有解释过,所谓“公义”指的是依据 神的规范行事。 神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在法庭上有“不公平”的审判,这是最容易冤屈人生命的方式,尤其是当法官收受贿赂时,更容易使好人受到迫害。主前第八世纪北国以色列的时代,却因为经济发展得很快,大家很容易忘了:赚钱不只是要改变生活的需要,更需要建立公平的社会生活,才能见证赚钱乃是得自 神的赐福,否则,若是因为要赚钱,而成为压迫贫穷的手段,这样的赚钱不但不能见证 神的赐福,反而只会加重污蔑 神的恩典而已。北国的以色列就是个好例子,他们为了要赚钱,不但对那些贫困的同胞没有怜悯之心,还将那些无钱偿还债务的穷人以很便宜的价钱给卖去当奴隶,甚至透过司法的途径,将那些穷乏人仅有剩下维系生活需要的土地给没收据为已有(参考阿摩司书二:、8、三:10、五:1012弥迦书二:2、六:10—11)。这样的社会当然不会得到 神的赐福,相反的,只会带来 神的诅咒和惩罚而已。请注意,赚钱并不是坏事,甚至圣经的作者一再让我们知道赚钱乃是 神赐福的恩典,但要知道:若是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或是为了钱而有欺骗的行为,甚至对那些贫困者施压、剥夺,那将不会是 神所允许的行为。

将先知何西阿的话引用到现今咱台湾社会来看,就会发现对我们社会确实是很值得反省的好教材;我们常看到许多人为了赚钱,确实已经到不择手段的地步;他们将有毒的废弃物,倒放在河川,或是埋在未经处理过的掩埋场。也看到有不少大企业公司,为了赚钱而在空气污染的防制上是虚应检查,甚至可以贿赂官员。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人为了赚钱去贩毒、卖人为妓女,甚至用骗婚的手段,将贫穷国家的女子(包括越南泰国女子)买来台湾转卖为妓女。

一个没有公义的社会,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欺骗、撒谎。看咱台湾社会,我们能够从政府官员听到多少真实的话?没有诚实的官员,怎能期待有公义的司法?没有诚实的官员,我们怎能盼望有一个公义的社会生活环境?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听到许多冤狱的事件陆续被发掘出来,尤其是政治冤狱的事件一件件的出现,在这些事件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谎言、欺骗、谋杀、谋财、争权、夺利的残酷手段,这些累积起来造成今天台湾社会动乱的主要因素之一恨。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会知道所谓“澎湖事件”(可参考文经社出版的“十字架上的校长”乙书),那是发生在一九四九年六月廿五日的事件。那一天,有八千个中学生被一位名叫张敏之校长从中国带来台湾,原本说要带到台湾读书的,结果整艘船就在澎湖马公靠岸。澎湖司令就要求这八千个学生去当兵,但张敏之校长全力反对,结果校长被判“匪谍罪”枪毙,那八千个学生在澎湖,若是拒绝当兵,就被用布袋盖头丢到海里淹死。有的人被部队用刺刀活活杀死。去年(二○○○)年十二月十日,世界人权纪念日,政府在绿岛建造一座人权纪念碑落成,李登辉总统去主持揭幕典礼,他知道此事,也特别问起人权协会的会长柏杨,提起这些当年被丢到海中、刺刀杀死的年轻人,该怎么纪念他们?可惜的是连他们的名字都无从查起了!而当时主谋这件残酷屠杀事件的人,却都是过去教科书或教育机构、媒体所歌功颂德的国家伟人!这绝对不是一个公义社会应该有的事啊!

我们要感谢 神的怜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 神还以宽恕的心对待我们,存留着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国家还可以持续生存下去。但我们应该知道不能滥用 神的恩典而让类似这样的罪恶继续存在,而是要将之去除,重新建造我们的社会,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诚实的社会,因为诚实是一个公义社会的基础。没有公义,就没有 神的爱。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谨记在心的教训。

二、只有愚昧的领导者和人民,才会想到倚靠军事武力保全生命;明智的领导者和聪明的人民会想到用爱来建构生命。

庞大的军事武力真的会救人吗?真的会使一个国家免于沦亡吗?先知何西阿很清楚地说,这是没有用的,因为“战火要临到民间,所有的城堡都要遭毁灭”,并不会因为有庞大的军队和军事武力作底就可免除这些灾难的来临。他甚至说只要“战事一爆发,以色列的君王就要被铲除”,怎么会是这样?这就是人类的悲哀,想到的,就是军事武力,很少想到爱和宽恕!

远的历史不说,就以近代史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日本,都拥有极大的军事武力,而在战前的英国则是世界最强的武力大国之一,但这些国家现在的处境并不伟大,甚至也因为战争的关系,持续祸延到这代的子孙。再看看美国,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长最快,且如今已经是世界超极强国,但大家如果注意一下在一九六年至七二年发生的越南战争,恐怖的阴影持续在当年参与作战的老兵身上,也在今天美国的社会里,成为一片挥不掉的阴影。有关越南战争的影片迄今不断,都是在提醒美国年轻的一代,不要再重蹈覆辙。

最近正在上演的一出影片“消失的1945”(The Last Days),这是一部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就是在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五年间,德国军队进入匈牙利,怎样在那最后的时段中,将逃至匈牙利避开大屠杀灾难的犹太人,再次送进集中营进行大屠杀的故事。这部影片记录了五位在那大屠杀灾难中侥幸存活下来的犹太人,见证详述整个过程。就像过去一部相当震撼人心的影片“辛德勒名单”一样,这部“消失的1945”影片有更令人惊讶的描述。

每当述说这些过去惨痛的经验,就会使德国人感受到无法抹灭的良知之痛,这就是 神对人良心的惩罚。直到今天,德国政府每年还得编列预算赔偿以色列被大屠杀的灾祸。在过去四十年(从一九五至一九九九年),几乎每年都有成千的德国青年志愿到以色列的囤垦区义务协助工作,为甚么?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赎罪”。

在这个世界,我们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记录,说用武力会感化人,没有这样的事!能够使人的心转变、感动人心的,只有爱。一个有智慧的国家领导者,会知道怎样用爱来感化他的人民,同心建造一个充满爱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才会永远长存下去。只有愚蠢的领导者才会炫耀他的国家有甚么先进的军事武力设备,也只有无知的人民才会相信靠武力可以使他们存活下去!── 卢俊义《何西阿书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