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但以理书第三章

 

叁 尼布甲尼撒的金像(三130

    (一)王设立金像让人敬拜(三17{\LinkToBook:TopicID=144,Name=(一)王設立金像讓人敬拜(三1-7}

    (二)王查问但以理的三友是否拒拜金像(三818{\LinkToBook:TopicID=145,Name=(二)王查問但以理的三友是否拒拜金像(三8-18}

    (三)王下令烧死但以理的三友(三1923{\LinkToBook:TopicID=146,Name=(三)王下令燒死但以理的三友(三19-23}

    (四)王惊奇但以理的三友在火窑里平安无事(三2427{\LinkToBook:TopicID=147,Name=(四)王驚奇但以理的三友在火裏平安無事(三24-27}

    (五)王提升但以理的三友(三2830{\LinkToBook:TopicID=148,Name=(五)王提升但以理的三友(三28-30}

    总结{\LinkToBook:TopicID=149,Name=總結}

(一)王设立金像让人敬拜(三17

1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个金像、高六十肘、宽六肘、立在巴比伦省杜拉平原

2尼布甲尼撒王差人将总督、钦差、巡抚、臬司、藩司、谋士、法官、和各省的官员、都召了来、为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行开光之礼。

3于是总督、钦差、巡抚、臬司、藩司、谋士、法官、和各省的官员、都聚集了来、要为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行开光之礼、就站在尼布甲尼撒所立的像前。

4那时传令的、大声呼叫说、各方、各国、各族的人哪、〔族原文作舌下同〕有令传与你们

5你们一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当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

6凡不俯伏敬拜的、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

7因此各方、各国、各族的人民、一听见角、笛、琵琶、琴、瑟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都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

1.“金像”:不一定是纯金铸成,可能只是外面镀金(赛四十19);内部则是木头塑造的。1正如会幕里的祭坛是皂荚木造的,但因用精金包裹,故称为金坛(出卅七25,卅九38)。

这金像有人的形状,究竟代表甚么呢?不少人认为这像是尼布甲尼撒的雕像,2因透过第二章的梦,他知道自己是大像的金头,故建造这座金像炫耀自己,又给后人留作纪念(正如前菲律宾总统马可斯在碧瑶附近用巨大岩石雕凿自己的肖像,以便永垂青史)。

另一方面,这座金像可能是记念尼布甲尼撒所敬拜的玛度神;3故此,但以理的三个朋友被控:“不事奉尼布甲尼撒的神”(三121418)。

事实上,这两种见解并不相互抵触,因巴比伦的皇帝代表他所敬奉的神执行统治,4不敬拜尼布甲尼撒为自己所建造的像,就等于不事奉他的神。5

“高六十肘,宽六肘”:一肘约为1.5呎,故像高90呎(约为27米),宽9呎(2.7米);其比例是一比十,而平常人的比例却是一比五,故金像的形状十分怪异,类似一座显眼的方尖形瘦长的碑石。建造一座相等于现在的九层楼高的金像,目的无非是要使远处的人也可以遥遥的望见。

为甚么尼布甲尼撒以606这两个数字作为像的高度和宽度呢?有人相信60×6360,是巴比伦年历的日子,表示一年三百六十日全国人民都要拜这金像;6又有人认为“六”是人的数字,譬如启示录那怪兽的数字是六百六十六(启十三18),故尼布甲尼撒的金像预表人的势力。7

无可否认,尼布甲尼撒建造金像,命令全国人民膜拜它,目的是想藉此把国家统一,叫人知道他军力之强盛,战无不胜,难怪七十士译本在第一节加上“尼布甲尼撒在位第十八年(根据王下廿五8;耶五十二12,这是他攻陷耶路撒冷的那一年),因已经征服从印度至埃提阿伯的各省与人民,他造了一个金像”;可是,没有任何证据确定王建造金像是庆祝巴比伦军队占领了耶路撒冷。

“杜拉平原”:“杜拉”是一个普遍的巴比伦名字;“杜拉平原”可能位于巴比伦城东南部,离城六哩。8

2.“总督”:意思是“保护者”,9指皇帝在各区的代表,一区通常是包括几个省份。

“钦差”:总督手下的高官,负责一省的政务。10和合本曾译此为“省长”(耶五十一23)。

“巡抚”:辅助总督管理地方行政,11如撒玛利亚或犹大的巡抚(尼五14)。

“臬司”:是皇帝的顾问。12

“藩司”:专管财政事务。13

“谋士”:主理司法的工作,有如今日的法官。14

“法官”:次一等的法官,审判较轻的罪行,相等于今日的裁判司。15

这些官阶是由上至下,前三个是极高级的官职,后四个较为次一等。

“开光之礼”:金像揭幕典礼。类似所罗门建造圣殿完毕所举行的奉献礼(王上八22f)。当亚述王撒珥根的宫殿落成后,他也是召集了与本节所列相仿的官员出席揭幕礼。16

5.“角”:用兽皮制成的口吹乐器(书六16)。

“笛”:口吹的乐器,是一种牧童用来呼唤群羊归队的风笛(士五16)。

“琵琶”:是一种竖琴,弦的数目由三至十二条不等。

“琴”:三角形的四弦琴。17

“瑟”:也是三角形的弦琴(可能有二十条弦线)。18

“笙”:这有多种解释,有以为是鼓,有人相信是钹,也有人以为是风笛,现有解作“合唱”或“合奏的声音”。19

这六种乐器之中,有三种是用希腊名字(琵琶、瑟、笙)故有学者以此支持本书是写于主前第二世纪的希腊时代之说,但这理论已被否定。20

“烈火窑”:火焰最猛烈的火窑。耶利米曾预言假先知亚哈和西底家会被巴比伦王放在火窑中烧死(耶廿九2123),可见巴比伦早已施行火窑的酷刑。21

在第二章,但以理对尼布甲尼撒说:“你就是那金头”(二38)激使王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瘦长的金像;虽然这像可能祇是镀金的,但也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这座建筑在巴比伦东南部的金像,一方面见证了尼布甲尼撒的武力;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巴比伦的宗教合一;因为所有的国民,包括最高级的官员,都要出席金像的揭幕礼,并要在多种乐声奏起之际,立刻向像俯伏下拜。

为甚么需要这样多的乐器呢?毫无疑问地,人多势众的乐队不但使场面庄严伟大,也反映出巴比伦国(尤其是尼布甲尼撒)的伟大。

尼布甲尼撒下令全国人民膜拜金像,以求达到万众一心之目的。如果有人胆敢不如此行,就等于“剃他眼眉”,(编按:广东话,即指不给面子)也表示公开违抗他的命令,这自然是他所不能接受的。故此,他也下令,凡违令者必被丢在火窑里;任何有理性的人也不会拿自己的性命来开玩笑,以身试法。谁料,当乐声奏起时,竟有三个被掳回来的犹太人,公然不向金像下拜。

 

1 思高85; 考古学家发现不少巴比伦的神像,都是外面镀上金,Baldwin, 99.

2 Baldwin, 96; Jerome, 35; Delcor, 91.

3 Hartman, 161; Lacocque, 58.

4 IBD, 852; TDNT V. I, 564593; 埃及人却视法老为神。与亚述和巴比伦对皇帝看法不同。

5 Young, 84.

6 苏佐扬,37

7 Unger, 1621; IBD, 1098; NIDNTT, II. 683704; 神在第六天造人(创一27),人做工六天(出二十9),故""与人连在一起。

8 第一提出这个可能性的是Oppert, Expedition scientifique en Mesopotamie, I, 238ff; 跟着就被DEnvieu 引用,J.F. DEnvieu, Le livre du prophe&te Daniel 4 Vols.Paris, 18881891, 228ff; Montgomery 197)和Young85)都赞同。还有E.G. Kraeling, Rand McNally Bible AtlasRand McNally, 1966, 322.“杜拉”在巴比伦文意为“城墙”,这显示出但以理书的作者熟稔巴比伦名字与地理。

9 此亚兰文源于玛代的khshathrapanva,后为波斯借用;参Wiseman,14; 也有学者认为波斯的hsatrapavan 乃来自亚甲文的ah\sadrapanu; CAD I, 195.

10 从亚甲文saknu借来。

11 借用亚甲文pah\atu.

12 源于古波斯文的handarzakara.

13 来自波斯文ganzabara.

14 源自波斯文databara.

15 来自波斯文tayupata.

16 B. Meissner, Babylonien und Assyrien192025, 71

17 Hartman, 157; 有关以色列人的乐器,参O.R. Sellers "Musical Instruments of Israel" in Biblical Archaeological Reader, 93.

18 Baldwin, 102; pesanterin七十士译作 psalterion, 英文的Psalter(诗篇)即源于此;E. Yamauehi, Greece and BabylonBaker, 1967, 1784.

19 苏佐扬,39; T.C. Mitchell and R. Joyce,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in Nebuchadrezzar's Orchestra" in Wiseman, 1927.“笙”的亚兰文是sumponeya, 英文的交响乐(Symphony)源于此。

20 就算Montgomery也承认这些字汇不是有效的语言学证据,证明但以理书写于希腊时代,米勒德,776; 也可参K. Kitchen, "The Aramaic of Daniel" in Wiseman, 50; P.W. Coxon, "Greek LoanWords and Alleged Greek Loan Translations in the Book of Daniel" in Transactions of Glasgow University Oriental Society, 25 2440.

21 ANET, 627f, 楔形文字的法律也提到这种刑罚,漠模拉比法典也有三条火刑的条文(25, 110, 157);这些火窑原是烧砖用的。Steinmann曾提出人在火窑烧死的过程,他的理论却没有广泛地被采纳,参J. Steinmann, Daniel Texte francais, introduction et commentairesDesclee de Brouwer, 1961, 57. 时代主义派喜欢把火窑的刑罚与主再来前的大灾难串连起来,这祇是一种假设,Unger,1662.

 

(二)王查问但以理的三友是否拒拜金像(三818

8那时有几个迦勒底人、进前来控告犹大人

9他们对尼布甲尼撒王说、愿王万岁

10王阿、你曾降旨说、凡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声音的、都当俯伏敬拜金像。

11凡不俯伏敬拜的、必扔在烈火的窑中

12现在有几个犹大人、就是王所派管理巴比伦省事务的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王阿、这些人不理你、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13当时尼布甲尼撒大怒、吩咐人把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带过来、他们就把那些人带到王面前。

14尼布甲尼撒问他们说、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你们不事奉我的神、也不敬拜我所立的金像、是故意的么

15你们再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若俯伏敬拜我所造的像、却还可以、若不敬拜、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

16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对王说、尼布甲尼撒阿、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

17即便如此、我们所事奉的 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王阿、他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

18即或不然、王阿、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8.“迦勒底人”:指统治巴比伦国的人民(参一4),与下文的“犹大人”(12节)成对比。也可能是指在宫廷伺候的占星家(二2),他们是但以理三位朋友的同僚。

“控告”:直译是“撕开逐一吞吃”,22强调迦勒底人心极恶毒,务必要置这几个犹太人于死地;他们的控告是有凭据的,可是,动机却令人感慨万分。

12.“王所派管理巴比伦省事务的”:这显示出他们控告但以理三个朋友的主因──嫉妒;因亡国奴竟然成为他们的上司。另一方面,尼布甲尼撒更是格外忿怒,因这三个本是被掳回来的犹太人,在被提升为巴比伦省的高官后,竟然公开违抗他的命令,不知感恩图报之心实在表露无遗。

“不理你”:不把王放在眼内,也不重视王的说话。

“不拜你所立的金像”:不听命,不忠于王,也就是不尊敬王所代表的神明。

13.大怒”:二章十二节的“气忿忿大发烈怒”,和稍后在三章十九节的“他怒气填胸”都反映出王祇要稍不如意,或有人不依从他的话,便立刻大发脾气。23王被激怒,显示迦勒底人控告成功。

“吩咐人把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带过来”:这次他虽然生气,却没有失去理智,尚知道要遵行司法程序,先审问,后刑罚;也可能是因他不相信迦勒底人的控告。有学者认为但以理的三友是被捆绑着带到王的面前,24圣经却没有这样的描述。

14.“是故意的么”:应作“是真的么”?25尼布甲尼撒表示不相信他们三人会违令,且给予他们机会补救,以保存性命;条件是他们必须向金像俯伏下拜。

15.“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的手”:法老曾问过类似的问题:“耶和华是谁,怎可以叫我让以色列人前往西乃山”(出五2),西拿基立透过他的臣仆拉伯沙基也曾向犹太人宣告:“难道耶和华能救耶路撒冷脱离我的手么?”(王下十八35);尼布甲尼撒将会目睹 神奇妙的拯救,正如西拿基立后来的经历(参王下十九36);到时,他的狂妄便会云消烟散。

16.“尼布甲尼撒啊”:他们这样直称王的名字是否不礼貌呢?有人认为这并不是称呼,因原文应译作“他们回答尼布甲尼撒王”。26另一方面,他们直呼尼布甲尼撒的名字,是表明已作好准备面对最坏的后果而宁死不屈;再者,尼布甲尼撒既然强逼他们拜金像,也就不配再接受他们的尊敬。27

“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第一,我们没有任何驳辩的理由,因我们的确没有而且也不会拜你的金像。第二,我们不须在你面前为自己辩护,因自知所做的并没有甚么不对。28第三,我们不须向你多解释,因为耶和华必拯救我们,这将是最有力的辩证。

17.“即便如此”:直译是“如果”,29他们告诉尼布甲尼撒“如果我们所事奉的 神能把我们从火窑中救出来,祂必定会救我们脱离你的手。”乍听起来,他们好像怀疑 神拯救的能力,而不敢肯定 神必能拯救他们。其实他们的意思乃是:“我们知道 神必能拯救,但我们是获救,或是被火烧死,乃全在祂的旨意之中;无论如何,就算祂不拯救,或不能拯救(这是18节“即或不然”的意思),我们宁死也不敬拜王所立的金像”(18节)。他们不是怀疑 神的能力,祇是表示施行拯救的主权乃在于祂,因为祂是主,祂随自己的旨意行事;无论祂插手拯救与否,他们都会坚持至死忠心。

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经验,他们三人自知事奉的 神(这与18节“决不事奉你的神”成强烈对比,两节的“事奉”是同一个亚兰字)有能力拯救他们脱离尼布甲尼撒的手;因此,对于尼布甲尼撒所提出的问题:“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的手”,他们的答复是:“我们所事奉的 神能救我们脱离你的手”。但是,他们补充:“虽然我们的 神有能力拯救,但我们却不知道祂是否会拯救。而且,拯救与否,对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宁可殉难,也不会拜王的金像,事奉王的神。”30他们三人的态度,类似约伯的心声:“祂虽杀我,我仍要信赖”(伯十三15)。

本段主要叙述迦勒底人因嫉妒而向尼布甲尼撒告发但以理的三个朋友,以及王盘问他们三人的经过。作者的结论是十分清楚的:如果掌权者的命令与 神的命令互相抵触,就必须选择顺服神,违抗掌权者的命令。

作者首先指出迦勒底人向王投诉(8节),再说明控诉的重点(912节),从他们的口更带出投诉背后的动机乃是嫉妒:三个亡国奴竟然成为巴比伦省的高官,迦勒底人要置他们于死地是可以明白的;大卫被扫罗逼害,基督被人钉在十架上,都是与嫉妒有关(太廿七18)。

王旋即传令带他们三人前来(13节);盘问他们是否如迦勒底人所说的不向金像下拜(14节),然后给予他们另一机会拜金像(15节上),并加上威吓(15节下暗示没有任何一位神可以拯救,故当听命下拜,免被烧死)。

三人的回答值得我们仿效。首先,他们表明不必用言语为自己辩护,并要以行动来表现出他们对神的忠心(基督在世所作的工作大部份是讲道,但面对希律王时却一言不发,在十架上,他的话也是少之又少);31着他们宣告深信所事奉的 神能够插手加以拯救,但他们对 神的忠心,却不是建基于 神的拯救;其实,无论 神拯救与否,他们都愿意至死顺服祂的安排。他们的话(1617节)正是基督在客西马尼园那伟大的祷告的回响:“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可十四36)。他们三人和主基督都同意诗人的宣告:“我们的 神在天上,都随自己的旨意行事”(诗一一五3,比较但二1819283644“天上的 神”)。

 

22 "eat their pieces"是亚甲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即是“诬告”或“中伤”,Montgomery, 204; 诗十五3的“毁谤”在亚兰文圣经用同一个亚兰文字。

23 不成熟的人稍遇挫折或不能立时得到想要的东西,便会沮丧和发脾气;Paul Hauck, How to do what you want to doThe Westminster Press, 1976, 19.

24 里昂,45

25 Montgomery, 205207; F. Rosenthal, A Grammar of Biblical AramaicO. Harrassowitz, 1961, 40; 这字在亚兰文的陶片上出现过,以致我们可以肯定它的意思是"真实",参M. Lidzbarski, Altaramaische Urkunden aus Assur1921, 12.

26 Young, 90; Hartman, 157.

27 全章“尼布甲尼撒王”这句话出现了九次,如果作者这里原要说“尼布甲尼撒王”,为甚么不像其他九处写清楚呢?他们不顺从王的命令,因王的命令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盟国在德国尼伦堡(Nuremberg)审讯纳粹党余剩分子,指出一个军人应该不顺服长官的命令,如果该命令是不合法;"Taking Blame" NewsweekJuly,1987, 22.

28 Unger, 1623; Criswell, 116f.

29 Montgomery, 206; Young, 91; Baldwin, 104. P.W. Coxon,"Daniel III 17 A Linguistic and Theological Problem" VT 26 400405; itai 被视为加重语气的辅助词(particle of emphasis, JB, NEB的翻译。

30 有学者虽赞同hen应作"如果",却认为17节乃指"如果你将我们扔在烈火窑中,我们所事奉的 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他们认为这样的翻译可免去读者误会"神不是全能"的诠释;但是,他们仍然没有解决18节“即或不然”的误会,因该处明显是"如果神不能拯救" Montgomery 209。笔者同意盖尔(Keil)的看法,本段经文所论到的能够与否,乃指神“伦理的能力”(ethical ability)受限制,因祂要按圣洁和公义施行祂的能力,而不是涉及神的全能(omnipotence);参Young, 91. Leupold152)建议:“如果祂能够”应相等“如不是合祂旨意”,这是合理的推论。也有学者认为17节的“如果”,乃指“如果我们一定要回答你的问题,我们就告诉你:我们所事奉的 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这与上下文不吻合;James A. Wharton, "Dan. 3 1618" Interpretation 39 170176,尤其是172.

31 华勒斯,66

 

(三)王下令烧死但以理的三友(三1923

19当时尼布甲尼撒怒气填胸、向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变了脸色、吩咐人把窑烧热、比寻常更加七倍

20又吩咐他军中的几个壮士、将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捆起来、扔在烈火的窑中。

21这三人穿着裤子、内袍、外衣、和别的衣服、被捆起来扔在烈火的窑中。

22因为王命紧急、窑又甚热、那抬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人、都被火焰烧死。

23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这三个人、都被捆着落在烈火的窑中。

19.“变了脸色”:“色”原作“像”,与王所建的“像”同一个字,32作者彷佛暗示:不但尼布甲尼撒王脸色大变,他所造的像对他们三人的回答也闻之色变。

“比寻常加七倍”:“七倍”是象征性的数目,用以表示把火窑烧得最热;“七”在圣经中常与“刑罚”相连(利廿六1824;箴六31)。“七”是但以理书一个重要的数目(参四162325,九25,还有九224的“七十个七”,七25与九27的“一七之半”)。33

21.“裤子、内袍、外衣”:这是大臣在宫廷所穿的礼服,34“裤子”有作“披在外面的斗蓬”,35“内袍”指衬衣,36“外衣”肯定是“头巾”。37

22.“都被火焰烧死”:执刑者都被烧死,衬托出三人所得的拯救是神迹,是超自然的。巴比伦人敬拜“火神”,但“火”却没有对这些巴比伦人手下留情;下文更让我们看见巴比伦的火神伤害不了但以理的三个朋友。

当尼布甲尼撒听见他们三人那有力的回答后,立刻大发雷霆,下令实时处死他们。

王吩咐最强壮、孔武有力的兵士把他们三个五花大绑般捆起来扔在火窑里,免得他们挣扎企图逃脱。

为了叫他们必死无疑,王又下令把火窑烧至最厉害的热度;由于火焰太猛烈,执刑的军兵竟首当其冲,被冒出的火焰烧死。

加上王令太紧急,三人的衣服还没有脱去,已被扔入烈火之中。

 

32 都是亚兰文Slem

33 有关“七”这数目在亚玛拿信集的重要性,参Lacocque, 66, n. 24.

34 S.A. Cook, "The Articles of Dress in Dan 3 21" Journal of Philology 26 306313.

35 “裤子”的翻译来自亚拉伯文sirbal,他珥目(Talmud)的亚兰文却把“裤子”解作"外衣"

36 Hartman, 158.

37 Baldwin, 105; Lacocque, 65; Karblah源自亚甲文的Karballatu,指头上戴的衣物。

 

(四)王惊奇但以理的三友在火窑里平安无事(三2427

24那时尼布甲尼撒王惊奇、急忙起来、对谋士说、我捆起来扔在火里的不是三个人么他们回答王说、王阿、是

25王说、看哪、我见有四个人、并没有捆绑、在火中游行、也没有受伤、那第四个的相貌、好像神子。

26于是尼布甲尼撒就近烈火窑门、说、至高 神的仆人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出来、上这里来罢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就从火中出来了。

27那些总督、钦差、巡抚、和王的谋士、一同聚集看这三个人、见火无力伤他们的身体、头发也没有烧焦、衣裳也没有变色、并没有火燎的气味。

24.“急忙起来”:响应上文说到他匆忙要置他们于死地。

“谋士”:是高级的官衔,是王的亲信与特别顾问;38在廿七节与“总督、钦差、巡抚”同列,但在本节却包括王所有的助手,他们通称为“谋士”。

25.“我见有四个人”:尼布甲尼撒从加燃料的孔洞或通风口看见火窑里的情况;他没有像执刑者一样被烧死,乃因执刑者所站之处是靠近火窑上面的孔洞,故被喷出来的火焰活活烧死。39

“好像神子”:40是属灵界的,超人的,廿八节指“神子”是 神的使者。

究竟这位“好像神子的使者”是谁呢?

有人认为祂是道成肉身之前的主耶稣;41但我们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说法,新约圣经从未如此说明。耶柔米甚至认为:一个不敬畏神的外邦王没有资格见到 神儿子的异象。42

26.“至高 神”:在圣经里,外邦人常这样称呼 神(创十四19;赛十四14)。尼布甲尼撒目睹神迹后,承认 神比其他神明高超,但作为一个多神主义者,他没有否认其他神明的存在(参二47“万神之神”)。

27.“头发也没有烧焦,衣裳也没有变色,并没有火燎的气味”:作者用“逐渐加强”的方式来描写他们所经历的拯救,由最易烧焦的头发进至衣服,再延伸至身体,连烟火的气味都没有。“头发没有烧焦”叫我们联想起基督的保证:“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太十30)。

尼布甲尼撒亲眼看见但以理的三个朋友被捆着扔在火窑里,他期待着目睹他们活活被火烧死,但是,出人意表地,不可思议的神迹竟发生了。

第一,他们三人本是手脚被捆,现在却因绳子被烧断,可以在火中自由游行。

第二,捆绑他们的绳子虽被烧断,他们却没有被烧伤,甚至头发和衣服都保持完整,也没有火的气味。虽然身处火窑外面的执刑者都变成“火人”(22节),反而在火窑里的他们却是“活人”。

第三,扔在火窑本来祇有三个人,后来却变成四个,而第四个人的面貌不像是普通人,乃是 神的使者。

难怪本来因忿怒而暴跳如雷的尼布甲尼撒,现在却因震惊异常而跳了起来(24节);他原本下令把他们扔“落”火窑里(23节),现在竟亲自呼唤他们“上来”(26节)。

亲眼看见四个人在火窑里游行的,似乎只有尼布甲尼撒自己(比较保罗在大马色路上独自见异象,徒九7),后来他的亲信却有机会检验这三个从火窑出来的犹太人,证实他们身上无任何灼伤的痕迹(27节)。

这三个人的经历使我们联想起曾被捆绑放在祭坛上的以撒,当时耶和华的使者呼叫,阻止亚伯拉罕下手杀他(创廿二911),反观这三个人在火中不但捆绑尽脱,且有 神的使者同行。43

38 haddabar源自古波斯文的hadabara,指"同伴",王的同伴即是王的亲信;希腊时代有一班官员称为"王的朋友"(玛加比壹书二18,三38),与本节的“谋士”相等;这字祇在但以理书出现,参三27,四33,六8

39 米勒德,776

40 "a son of the gods"

41 Walvoord91);祂可能是 神的儿子;Young94)也倾向接受此建议;Unger, 1625;苏佐扬,45

42 Jerome, 43.

43 Fleming James, Personalities of the O.T.N.Y. 1939, 571.

 

(五)王提升但以理的三友(三2830

28尼布甲尼撒说、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 神、是应当称颂的、他差遣使者救护倚靠他的仆人、他们不遵王命、舍去己身、在他们 神以外不肯事奉敬拜别神

29现在我降旨、无论何方何国何族的人、谤讟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之 神的、必被凌迟、他的房屋必成粪堆、因为没有别神能这样施行拯救。

30那时王在巴比伦省、高升了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

28.“他差遣使者”:尼布甲尼撒承认:原来有一位神可以从他手中拯救这三个人(15节)。

29.“谤讟”:说一些不尊敬 神的话。亵渎 神。

“凌迟”:参二章五节。凡用说话得罪 神的,不但自己被肢解,而且身体要受最厉害的凌辱(王下十25)。

尼布甲尼撒因为所看见的神迹而承认他们三人所事奉的 神是至高的神,且下令全国的人民也要尊敬这位 神。

此外,他们三人因为忠于自己的信仰,宁愿牺牲性命也不肯膜拜其他神明,44而再次蒙 神赐福,官运亨通,在巴比伦省担任更高的职位;这对于控告他们的迦勒底人来说实在是适得其反。

本章以尼布甲尼撒建造金像来炫耀自己作开始;却以他高举和归荣耀给以色列的 神作结束。到底甚么事令他有这样的改变呢?就是目睹但以理的三个朋友在火窑里获救的神迹。

 

44 哥林多前书十三3“又舍己身叫人焚烧”是本章28节“不遵主命,舍去己身”的回响。

 

总结

Ⅰ 本章记载了两个重点;第一,耶和华 神是全能的,祂可以从火中拯救祂的仆人,45祂的能力是无可置疑的;46不但如此,祂是信实的,按祂的计划拯救那些忠于祂的选民。第二,但以理的三个朋友真心敬拜 神,深信祂是全能的,祂如果愿意必能从火窑中把他们救出来;他们也尊重神的主权,无论祂拯救与否,他们宁死也绝不背叛祂。由于他们对 神有信心,便能在任何环境之中仍对祂忠心耿耿,但除了信心和忠心以外,还须要加上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尊神为主,乐意接受祂一切的安排。

这章经文鼓励被掳的犹太人在巴比伦面对逼害仍要忠于 神,“顺从神过于顺从人”是应当的。他们的忠心可能带来更厉害的逼害,甚至生命的危险,但 神要他们在这种困境中仍要相信祂可以拯救;如果祂按自己的旨意不施行拯救,他们仍要坚持,不能因此离弃祂。他们必须对神抱着“希望”,因为在一个不可能的环境中,祂的救恩仍然可以临到;正如末底改面对哈曼灭绝犹太人的危机,虽不知道神会如何工作,却仍带着盼望宣称:“犹太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斯四14),虽然他并不知道“别处”是指何处。

Ⅱ 本章与第一章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以理和三个朋友为了忠于神而不肯妥协,他们付出代价,结果蒙神赐福,官职得以晋升。但是,在第一章,但以理和三个朋友除了吃蔬菜饮白开水外(“但以理餐”),并没有遭受任何痛苦;而在第三章,三个朋友却要先经过火窑才获神拯救。

一个为神作出牺牲的基督徒,不一定立刻得到神的祝福与恩典,他甚至会觉得神好像完全不加以理会(在痛苦中,我们常把神暂时的“隐蔽”当作神永远的离弃);为甚么一个忠于神的人,神竟让他受苦而不加以援手呢?因为,第一,对神忠心是基督徒应有的态度,而不是与神讨价还价,或换取神恩典的工具。第二,神有时候让祂的儿女经历苦难(就如但以理的三个朋友经过火窑的烈火),因为苦难对祂的儿女是变相的祝福。当但以理的三个朋友从火窑中出来,他们身上的绳索被火烧断,获得真自由。如果我们愿意为主受苦,身上的捆绑就得解脱。

他们经过火窑,获尼布甲尼撒提升,且又一次得到奖赏;这却不是说:每一个忠于神的人,为主受苦难后,就必立刻蒙恩(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我们将会看见,一些为主受苦的人竟得不着神的拯救,反而丧失性命。47

其实,他们不仅被提升,且在这一次的经历中获得两种更大的恩典。第一,在苦难中他们亲身经历到神的同在,有“像神子”的使者在火窑中出现,与他们“在火中游行”(25节);这符合神藉先知以赛亚的宣告:“以色列啊,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你过江河,水必不漫过你,你从火中经过,必不被烧,火焰也不在你身上”(赛四十三2)。

第二,他们经过苦难,才叫尼布甲尼撒对他们的 神有深一层的认识,使王知道原来真有一位神可以救他们脱离火窑以及他的手;以致王没有办法不承认这一位 神是至高的神。基督徒要丧失生命,才可得着生命,也叫人得着生命。“祇有那些愿意为信仰失掉生命的人,才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影响别人的生命。”48

Ⅲ 自从以色列人出埃及以来,拜偶像的试探接踵而来;第一次出埃及有金牛犊,而第二次出埃及(即被掳归国)之前却要面对这奇形怪状的金像。49

基督徒岂不是常常面对着“拜偶像的压力”?50无数的人和物都在争夺 神在我们心中应占的至高地位;故此,我们想逃之夭夭,避免作出抉择和委身。51若不能摆脱,只好凡事妥协,与别人看齐,以免令自己难堪。以斯帖记的犹太人为甚么被逼害?因为他们与众不同(斯三8),但以理的三个朋友为何被人控诉?因他们不愿随波逐流向金像下拜;其实他们可以给自己找许多借口,例如:“只拜一次是无关重要的”或“王这样厚待我们,怎可以忘恩负义呢”?或“现在暂时放下原则,将来大有机会在巴比伦发挥莫大的影响”。然而,他们并没有这样做,祇是勇敢地持守原则,作好准备从容就义。

基督徒该怎样面对这种“认同”或“同化”的压力呢?我们应该仿效但以理的三个朋友那种愿意向神至死忠心的信心,以及面对生命危机的大无畏精神。今天的基督徒最缺乏的就是勇气和胆色,以致太容易妥协。潘霍华说:“基督不但使我们称义,祂更使我们刚强──懦弱胆怯是人真正的罪”。52胆怯使我们故意忘记和信赖神、忠于神乃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美国海军的格言:“常常忠心”,岂不是基督徒应有的态度吗?53盼望我们可以响应约书亚说:“无论环境如何恶劣,别人都不顺从神,我和我的一家仍然要忠于祂”(书廿四15)。这才是聪明的抉择,而聪明人能看见逼害背后仍有神的掌管,故可以坦然无惧。

Ⅳ 为甚么本章祇记载但以理的三个朋友,而只字不提但以理本人呢?有学者以此作为本书并非出自一位作者手笔的证据,而是由一位编辑把不同的文件搜集成集,而本章乃源于另一个不包括但以理的传说,故没有题及但以理。54另有一位法国作家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创新理论:就是但以理也在本章出现,他就是在火中游行貌似神子的那一位。55以上两种说法的可信程度极低,纯属臆测。

有学者认为此处没有提及但以理,因为他出外公干,56却与四节的“各方,各国,各族的人民都拜金像”不合,除非这节祇是论及巴比伦省的居民。也有人指出但以理可能生病,不能参与金像的揭幕礼,57这是有其可能性的。加尔文却认为迦勒底人因为但以理的官阶高,而不敢直接控诉他,祇集中火力攻击比他低一级的三个朋友。58

总括来说,最佳的答案可能是:由于经文没有题及。我们无从知道其中缘由。但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从整本但以理书的记载看来(尤其是第六章),如果但以理也在本章的事发现场,他也是绝对不会敬拜那金像。

Ⅴ 七十士译本在本章廿三节后面加插六十八节经文,59这些经文可分为三段:

1.亚撒利雅的祷文(2445节):60“亚撒利雅”是亚伯尼歌的希伯来名字(一7);这篇祷文是他们三人同诵的,故用“我们”。他们先称颂 神、认罪,再求祂因祂自己的荣耀和所许下的诺言,施怜悯拯救他们,彰显祂的大能。61

2.蒙拯救的记录(4650节);本段记述神应允他们所求,行神迹保护他们;不但火烧不着,还有阵阵的清风吹来,使他们胸怀快畅,不禁唱出赞美的诗歌。

3.伟大的赞美诗(5790节):他们首先直接赞美神(5256节),接着邀请所有受造之物加入(5787节),最后再直接赞美神,感谢祂拯救之恩(8890节)。62

这三段文字虽然词藻美丽,内容动人,但我们必须根据希伯来文圣经而拒绝接受它们也是正典的一部份。63

45 “拯救”是本书一个重要词语,参三15172829,六14162027,十二1是本书的高峰,强调选民终必获拯救。

46 近代不少学者,包括许多犹太拉比,认为 神是全爱,却不是全能,故有心无力,不能清除人间的痛苦,尤其是好人和无辜者所受的痛苦;这说法不合圣经的教训。

47 六百万的犹太人被纳粹党杀死,也没有获拯救;Wharton, op. cit., 171.

48 Ford, 107; Criswell, 145.

49 有关被掳归回是第二次出埃及,参R.N. Whybray, Isaiah 4066Oliphants, 1975, 3134; G.A.F. Knight, Isaiah 4055Eerdmans,1984, 59f.; J.F.A. Sawyer, Isaiah IIWestminster Press, 1986, 7579.

50 启示录十三8“凡名字从创世以来,没有记在生命册上之人,都要拜那十角七头的怪兽”;由古至今(直至世界末了),人都要面对被迫向偶像下拜。一九六○年,非洲迦拿(Ghana)国的总统建了自己的肖像,让国民景仰,藉此统一全国;J. D. Fage, A Short History of AfricaPenguin, 1960, 251.

51 Porteous, 61.

52 Russell, 67.

53 任何人要加入撰写死海古卷的昆兰团体,必须先起誓:“无论遇见甚么恐惧和痛苦,我永不离开 神”,参Andrew Kwong, The Initiatory Oath of The Dead Sea ScrollsUnpublished M.A. Thesis, Wheaton, 1972, 30.

54 Collins, 42.

55 Lacocque, 66; 第十五世纪犹太解经家亚巴班努(Abarbanel)也同意这说法,Anderson, 37.

56 Wood, 40; Walvoord, 80.

57 Ibid,

58 Young, 86; 十九世纪的Hippolytus也赞同。

59 有关这段附加的经文的诠释,参C.A. Moore, Daniel, Esther and Jeremiah The AdditionsDoubleday, 1977

60 不少解经家如林德尔(Linder)、葛兹贝格尔(Gottsburger)、诺杰尔(Notscher)、和黎纳狄(Rinaldi)等认为这祷文是他们被扔入火窑之前所诵唱;思高87

61 这篇祈祷文与但以理在第九章的祷文类似。

62 可比较本篇赞美诗与但二2023的赞美诗,两篇都有称颂神的全知与全能。

63 有关这三段的来历,参Driver, XVIIIf; Bevan, 43f. 至于如何判断经文是原属于正典,参夏理斯(译者:曾立华,黄汉森)圣经的灵感与正典(种籽,1976),6786; 曾立华从上而来的文献(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1983),6572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