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耶利米书第四十七章

 

二、论非利士(四十七17

这是非利士将遭审判的预言。在体裁方面与前一章并不相同,既不以作战的命令开始,如四十六章三至四节及十四节,也不提神明,或国族城市。以赛亚书十四章廿八至卅二节;阿摩司书一章六至八节;西番雅书二章四至七节都论非利士。比较起来,极不相同。本书四十八章一节,四十九章一、七、廿三节论其他列邦,也不一样。本章开始,就直接了当,宣告刑罚以一种洪水的方式自北方而来,又加上一种传统的咒诅,可参考以赛亚书八章七节。336刑罚来到一个不提名的地方,到第四节才提起。此处既不提讲者,也不提听众。没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也只在五节下至六节。君王的名字并未提说,战车成为刑罚的工具。这里的说话似乎在很遥远的距离之外,在二节下提到“人”,有点像西番雅书一章二、三节,在那里耶和华是发言人。打仗的声音(五节上)显然是圣战。其中有哀号(参四8)有惊惧(参六24)。

日子将到(4节),必指耶和华的日子。337非利士人被隔绝遭毁灭。非利士似与腓尼基相关,就是推罗与西顿,提到海岛和平原余剩的,也必与他们相关。五节下至六节提起耶和华的刀剑,于是有命令;有修辞的问话(7节上),以及最后的结语(7节下)。

从背景来研究:尼布甲尼撒在主前604年毁坏亚实基伦,从此非利士无真正独立的机会。338参考本书廿七章三节。主前594年,耶路撒冷的国际会议没有非利士的代表。非利士城邑已归并为巴比伦的省分。339这也算是耶利米在生时对非利士最后的信息。

日期方面很难确定,因为第一节所提的法老究竟是那一任的王并不明显。法老撒姆底格(Psametichus I or Psamtik)在位末期(他在601 B.C.逝世),曾攻击迦萨。340他也围攻亚实突甚久,终于攻取,他一定取了亚实基伦与迦萨的南方城邑。341法老尼哥向北进军时,可能曾攻击迦萨,这就是主前609年米吉多战役。从此巴勒士坦在埃及的统治之下,一直到主前605年。342尼哥在马度伦(Magdolon可能为Megiddo),曾攻克加底的(Kadytis可能为迦萨)。343主前601年尼布甲尼撒军队在埃及的三角洲受挫之后,尼哥可能在战役中攻击迦萨。

第四节似在推罗西顿还是非利士联盟的期间。“推罗西顿所剩下的人”,又在七节“亚实基伦和海边剩下的人”究竟指那些人,并没有清楚的交代。

有的经学家认为第二、三节是指西古提人,尤其在主前609年巴勒士坦受攻击,也包括迦萨。344但有些人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第三节提到战车,而西古提人只有马兵,却无战车。345

从北方来的战车(2节),可能指巴比伦,而涨溢的河水也适用于巴比伦(四十六68)。在巴比伦的年代里,曾记载尼布甲尼撒在主前604年围攻亚实基伦。346如果四十六章论埃及,三至十二节指主前605年迦基米斯战役,指摩押大概也在那时候,耶利米论非利士可能都在那个日期前后。

第四十七章一节 “法老攻击迦萨之先,有耶和华论非利士人的话临到先知耶利米。”

主前十三世纪末叶,巴勒士坦南部的滨海平原,非利士人就开始定居,他们主要的城邑是迦得、以革伦、亚实突、亚实基伦及迦萨。对于他们的历史,并无充分的数据。347

非利士的迦萨,其地点也有不同的辩论,仍待考古学的发掘与研究。348

由于这预言不能确定究竟指埃及的攻击还是指巴比伦的侵略,七十士译本将这些都省略了,只有这样的字样:“论非利士。”反而将问题简化了。

第四十七章二节 “耶和华如此说,有水从北方发起,成为涨溢的河,要涨过遍地和其中所有的,并城和其中所住的,人必呼喊,境内的居民都必哀号。”

水从北方发起,是指马兵从巴比伦冲来,可参考八章六节。涨溢的河水也曾喻为亚述的侵略,可参考以赛亚书八章八节及廿八章十七节,此处指巴比伦。也许在耶利米心目中,尼罗河的泛滥有这样的灾祸。尼罗河一年一度的涨溢,会冲激地面,有时甚至成为极大的灾殃。巴比伦的侵略也是这样。

这种侵略实在可怕,如洪水冲激,不但遍地,也包括所有的居民,人们都因惊惶而呼喊,为遭灾而哀号,参考的经文在廿五章卅四节。

“人”是指一般人,但用字几可译为人类,所以还不止是常人,普通的居民。或者此处着重呼喊哀号只是人之常情,也指普遍遭灾,无人可以逃脱,毁灭是全然的,也是彻底的,无可收拾。

第四十七章三节 “听见敌人壮马蹄跳的响声,和战车隆隆,车轮轰轰,为父的手发软,不回头看顾儿女。”

这是非常活泼的描写,因为提说敌军冲来的猛势。马蹄声与车轮声合在一起,更加可怕,可参考以赛亚书五章廿八节。亚述的战车,轮子有一人身高,所以在地上转动,一定声音极大。349马蹄声在疾行时,也必震撼人的心弦。壮马蹄跳,似乎到了疯狂的情况,自然使人惊怕。

这里似乎作十分尖锐的对比。壮马与手软,人在惊惧中手足无措也手软脚弱,不能站立,无法行动,完全没有力量。父亲无力,当然也就顾不到儿女。譬如耶利米曾描写在饥荒时,父女将幼儿弃在田间(十四5)。

第四十六章四节 “因为日子将到,要毁灭一切非利士人,剪除帮助推罗西顿所剩下的人,原来耶和华必毁灭非利士人,就是迦斐托海岛余剩的人。”

日子将到,这是耶和华的日子,审判的日子,耶和华必伸张祂的公义,祂施报应的时候到了。列国都要服在祂震怒的审判之下。

希伯来文正典中,这章在第四节才说明这预言是对“一切”非利士人说的,他们都将毁灭。

推罗与西顿是与非利士联盟的,大概那是当时的情况。他们常是反叛的,所以强国必先将这滨海的邦国制服(参廿七3)。

“帮助推罗西顿……”可能将帮助放在这两国之后,不是他们受帮助,而是他们在帮助非利士来胜敌的时候。敌人来到,要毁灭一切非利士人以及与非利士同盟的,推罗、西顿和剩下的人也都遭殃。这可能是此处的涵义。参考阿摩司书第一章论列国的预言,六至八节论推罗,九至十节论非利士。两者的指责相同。350诗篇八十三篇三节,非利士与推罗也一起提说。

迦斐托是非利士人原来的出处,可参考阿摩司书九章七节。这大概就是革哩底,这海岛与其他海滨的居民与非利士人都是属同种族的人。351

第四十七章五节 “迦萨成为光秃,平原中所剩的亚实基伦归于无有,你用刀划身,要到几时呢?”

迦萨在第一节已经提说,成了光秃,表明剃头,这应是举哀的行动(十六6)。光秃在四十八章卅七节再提,又可参考以赛亚书十五章二节及以西结书七章十八节,此处或者强调光秃是一种灾祸,突然临到迦萨。

亚实基伦是非利士最靠近海口的城市。352也被毁灭了,“毁灭”在中译本作“归于无有”,也可译作“静默”或“哑口无言”。353

此处未提及亚实突,有的学者认为“平原”应包括这一族人。“平原”照音译为亚衲族(Anakim)。亚衲族在以色列未进迦南以前已经在那里了,他们身材高大,记载在约书亚记十一章廿一、廿二节。亚衲族剩下的人就在迦萨、迦得与亚实突。354

“你用刀划身”,与光秃“剃头”是相连的,都是举哀的动作。划身的事,曾在本书五章七节,十六章六节,四十一章五节,又在申命记十四章一节;列王纪上十八章廿八节;弥迦书四章十四节。但这字在不同的版本中,涵义有些不同,有的将这字译作奔跑(将gdd变为grr)。他们到处奔跑,冲来冲去,要到几时呢。355

第四十七章六节 “耶和华的刀剑哪,你到几时才止息呢?你要入鞘,安靖不动。”

“耶和华的刀剑”,可比较十二章十二节。这刀剑是敌人的,但是神使用来刑罚的,所以这是耶和华的刀剑。

“到几时”在上节也这样发问,指责他们的行动。如在四章十四、廿一节,十二章四节,廿三章廿六节,卅一章廿二节,都有不同的涵义,或悲叹或指责。本节“到几时”用字与上述的经文不同,涵义相同。356

入鞘,同一个字在以赛亚书六十章二十节为“退缩”,神的刀剑没有退缩,只是入鞘,表明不再杀戮,停止刑罚,止息了。357

“安靖”在八章十四节,因为神的震怒终于止息不动。

第四十七章七节 “耶和华既吩咐你攻击亚实基伦和海边之地,他已经派定你,焉能止息呢?”

亚实基伦和海边之地,是包括非利士一切之地。神吩咐“你”,“你”是埃及吗?因为第一节有法老的攻击。但背景似为巴比伦。

这仇敌是神派定的,“派定”在本书只此一次。但涵义着重神的安排。

如果这情况发生在主前604年,尼布甲尼撒确来到滨海平原,围攻亚实基伦,加以毁坏。358在撒瓜拉(SaqqaraMemphis)曾发现一封书信,是亚实基伦之阿东(Adon)以亚兰文写信法老,请求援助,因为巴比伦军队已经急速来到。359在巴比伦考古发现,有亚实基伦的王家及海员的文件。内中提及犹大王约雅斤及他众子。360在亚实突发现一堆废墟,是毁城的痕迹,年代可作第七世纪,可能指这次的战役。361

非利士向来为以色列的仇敌,现在已完全灭没了。神的公义终于伸张,可参考诗篇六十篇九节,一○八篇九节。

 

336 Delbert R. Hillers, TreatyCurses and the Old Testament Prophets, 1964, 7071.

337 Ernest S. Jenni, "Day of the Lord",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1, 784785; A. Joseph Everson, "Day of the Lord",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Supplement, 209210; G. von Rad, OT Theology 2, 119125.

338 Jonas C. Greenfield, "Philistines",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3, 795.

339 Abrabam Malamat, "The Twilight of Judah", Congress Volume, Edinburgh, 1974 Vetus Testamentum Supplement 28 123145.

340 Herodotus, History 2, 157.

341 Ernest Vogt, "Die neubabylonische Chronik uber die Schlacht bei Karkemisch und die Einnahme von Jerusalem", volume du Congre&s Strasbourg, 1956 Vetus Testamentum Supplement 4 77.

342 Herodotus, History 2, 159.

343 John Bright, Jeremiah, 311; Vogt, op cit., 77, n.4.

344 Abraham Malamat, "The Historical Setting of Two Biblical Prophecies on the Nations", Israel Exploration Journal 1 195051 154159.

345 Richard S. Vaggione, "Over All Asia The Extent of the Scythian Domination in Herodotus",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92 1973 523530, "Scythians",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Supplement, 797798.

346 John Bright, A History of Israel, 326.

347 Jonas C. Greefield, "Philistines",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3, 791795, Philistines", Supplement 666667.

348 William F. Stinespring, "Gaza",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2, 358, "Betheglaim", 1, 389; "Gaza", Supplement, 353.

349 Yigael Yadin, The Art of Warfare in Biblical Lands, 1963, 452.

350 Shalom M. Paul, "Amos 13; A Concatenous Literary Pattern",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90 1971 397403.

351 Jonas C. Greenfield, "Philistines",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Supplement 666.

352 William F. Stinespring, "Ashkelon,"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1, 252254.

353 参考以赛书六章五节:Hans Wildberger, Jesaja, 19721982, 232233.

354 R.F. Schnell, "Anak",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1, 123124.

355 William L. Holladay, Jeremiah 2, 334335; Duane L. Christensen, Transformations of the War Oracles in the Old Testament Prophecy, 1975, 212213.

356 在旧约中尚有十二处,列在F. Brown, S.R. Driver and C.A. Briggs,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33a.

357 Lienhard Delekat, "Zum Hebraischen Worterbuch", Vetus Testamentum 16 1964 59.

358 D.J. Wiseman, Chronicles of Chaldean Kings, 69.

359 John Bright, "A New Letter in Aramaic Written to a Pharoah of Egypt", 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 12 1949 4652; H.L. Ginsberg, "An Armaic Contemporary of the Lachish Letters", Bulletin of American Society of Oriental Research 111 1948 2429.

360 Pritchard, The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 308.

361 D.N. Freedman, "The Second Season at Ancient Ashdod", 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 26 1963 134139, note p.139.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耶利米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