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第十九章
6 再论两种言行 十九1~二十30
这是继续讨论智慧的两章经文,其内容与形式,仍为前几章的延续,十九1~17为双韵的对句。
十九1
箴言内凡有……胜过……的字样,通常是智慧人经由其以色列的民族背景过滤之后,所作的道德性判断。要作如此比较的人,必须有足够的灵性道德背景,才能说出以 神导向的结论。因为如果从世界的角度看,一个诚实的贫穷人不值太多钱;事实上,任何情况都比他的情况要好。然而,从 神长远的角度看,及从真智慧的角度来评估,行为正直永远是最好的。以世界的说法可能不是目前就可“得利”,然而富正义感、内疚全销,及心灵的平安却是那些乖谬的愚妄人所不能如期得到的,尽管他们是腰缠万贯的有钱人。也惟有这些赏赐,才能日久天长,不会消失于一旦。
本节用语非常近似廿八6,其涵义可参阅十六8;路十二15。
十九2
希伯来文圣经开头有“同时”的字样,作为第一节经义“胜过”的扩充解释。
心 原文是nephesh,相当于希腊文的psyche,意为“人、生命、存在、自我、欲望、口味、感性和激情”等,中文圣经通常翻为“魂”,不但用来称呼活物的生命,同时也指整个有感觉的生命。这就是人的自我,以及自我所包含的一切思维活动:正如人的知识、情感和意志。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哲学的出发点是那句有名的“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思维”便是自我的本性。大千世界中,人人皆有其自我,自我的活动是一切自由意志的行为。人生所以有自由、有责任,而为道德性的被造者在此。由上一句的上下文看来,可能是指“热情”和“欲望”。
犯罪 原文为 chatah,意指“不中的”。不中目标和过犹不及都是犯罪,这是圣经中有关罪的定义最流行的说法。旧约圣经的士师记二十15描述一些使用机弦的希伯来勇士“能用石头,毫发不差”。这个“差”,通常翻译为犯罪。保罗在罗马书三23更进一步解释说:“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 神的荣耀”。他在此把罪与达不到 神道德性的荣耀与完全连在一起。韦斯敏士特信条说:“罪是违背了 神的律法,或与其律法不一致”。以 神看来,我们像蹩脚的弓箭手从未射中牛目,或长跑者没有跑完到终点。这里的鹄不是社会所设之移动的目标,而是至高 神订定的完全标准。
脚步急快的 这句词组在今日东方仍然流行,相同于中文的“欲速则不达”,或闽南俗语的:“呷紧(快)弄破碗”。许多人冲动偾事,事后才追悔不已,若能三思而后行,可以避免许多错误,而有足够的时间筹备,发挥最高的能力完成工作。
一个急于论断人又快下结论的人,应该先“反求诸己”。人有时过分高估自己,自以为高人一等,难免有误。人贵自知,否则他又怎能知道周遭的人呢?
故此,“你在 神面前不可冒失开口,也不可心急发言;因为 神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语要寡少”(传五2)。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热情而无知不足取;步伐急躁容易失足”。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热诚无谋,诚不足取;步伐匆忙,难免失足”。
两种译文,非常相近。
十九3
愚昧人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但到头来却归罪给 神。这是世人的通病,按理说,跌倒的人当思己过,但大部分人都怨天尤人,想要减轻自己心中的罪感。
圣经有许多这种反映内疚的例子。当亚当犯了罪, 神在园中与他碰面,亚当对于陷全人类于倾败的遁词是:“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把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创三12)。换言之:“ 神,都是夏娃惹的祸;又因是你把夏娃给我,所以都是你的不是”。
不幸的是,“诿己过责他人”的习性,并不止于亚当,我们也不断地师承“诿过”的本性这样作。有时与家人争吵,就说自己无辜而归罪他人;学校成绩不好,就怪教授;被解雇,因为“老板不好惹”。每次这样作,就是否定自己的责任和失败。这种责怪他人的习性,筑基于心理学上自圆其说(rationalizttion)和投射(projection)的防御作用,如此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深陷于自欺及人格卑微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
十九4、6~7
这好像是一系列谈到有关贫富悬殊,世态炎凉的人世现象,其主题靠近十四20所说的“富贵亲”,放眼周遭,比比皆是。正如史记苏秦传所说:“贫穷则父母不以为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以财物来衡量亲情友谊,毋乃悲乎!
好施散的 指“乐善好施”的财主,英文钦定本译为“王子”,但由于下文有爱送礼的,似乎财主比较可能。
爱送礼的,人都为他的朋友 请详参 十八16的注释。
第七节描述一幅穷人受冷落的生动图画,这也是讽刺人情薄如纸的世代。朋友远离,言语追随只是进一步说明弟兄都恨他的“友叛亲离”的光景,也就是用不同形式表达相同的说法。
恨 此乃指弟兄的态度或行动,而非指他们的感觉。
如果人的朋友原先是用财物买来的,一旦家财散尽,就怪不得“老朋友”视若路人,赶紧走开了。
思高圣经学会认为第七节原文残缺,似乎遗漏了一句,其译文为:“人穷兄弟恨,朋友更远离;谁追求空言?是捕风捉影”。
十九5、9
这两节经文,几乎如出一辙。有关本经文的含义请参阅六19,十四5、25的注释。这是相同说法的对似语。
作假见证的 主要是指原告作假,主动出击,控诉别人,而非提供不实的支持左证来帮衬或控告被告(参看出廿三1~3、7;申十九16~17)。为惩罚假见证,摩西定了很严厉的报复法(见出二十16,申十九18~19)。
十九8
得着智慧的 原文作得着“心”,请参看四23,十13,十五32的注释。此字亦可以翻成“常识”或“节制”。
这句话重述与八36相反的态度,亦即明哲保身所能获得的利益;八36导致自我毁灭,此处则能觅得无穷的幸福,两者相差不能以道里计。
十九10
这不是单单表示轻视或保守的态度,而是彰显了智慧师的信念:社会的秩序应与 神所建立的道德秩序相一致(参看一29~33,八14~21,廿九2,三十21~23;传十5~7)。
愚昧人宴乐度日 小人得志之后,首先要享受锦衣玉食,花天酒地,才能骄其同侪。不过,这样作实在是不妥当,这好像古人所说的:“沐猴而冠”,不太相称。
仆人管辖王子 是否合宜?可能引起争议。因为圣经历史里的确有仆人被擢升至高位,比如约瑟与但以理等;但当他们高升之后,他们就不再是仆人的身分了。可能智慧师以为一日为仆,就终身为仆到底,永远不得翻身。若果如此,以仆人的身分竟想管辖王子,喧宾夺主,可谓大大地不合宜。
以中国的历史来看,有些懦弱的君王,遇到奸臣当道或宦官弄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君权旁落,朝纲不振,无可奈何,只能大叹:“龙入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现代中文译本翻成:“愚蠢人生活奢侈不宜:奴隶管辖主人不当”(比较十七2的注释)。
十九11
见识 原文为 sekel,意为“聪慧、精明、亮光、悟性、常识”。
有关不轻易发怒,请看十四29的注释,这种见识和智慧一样,出于 神的恩赐。
宽恕 这是一种贵重的节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七十个七次,见太十八21),需要操练人以细心、勇气、真诚、忍耐、谦卑和爱心去付出,面对不敢面对的罪恶,承认不愿承认的软弱。
假如有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伤害了你的肉体、心灵、名声等,而你要宽恕对方,必须要作四件事:
(一)不再怀恨于心。(二)不图报复。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三)不谋赔偿,不要求补偿。(四)既往不究。不再耿耿于怀,不念旧恶。
能够作到这些便是美德,应引以为荣。
十九12
比较十六14~15的注释并参看二十2。
把王的忿怒比作狮子吼叫可以有几种解释:
(1)指声响之大,雷霆万钧;
(2)指王室的威仪;因狮子为百兽之王,故其忿怒好像狮子吼。
(3)指令人畏惧,无人敢靠近。
最后一种较有可能,因为吼叫的原文为 naham,意表狮子吞噬猎物的咆哮声。
甘露 以甘露为莫大的恩典与赐福的写照,在旧约里非常普遍,因为在巴勒斯坦地的干燥气候里,花草为烈日所晒而枯干,由于黑夜的甘露,又复苏醒(参看创廿七28;申卅二2;赛廿六19;伯廿九19)。 神的恩典被比喻为甘露普遍下降(何十四5;诗一三三3)。按古时以甘露为瑞征,谓天下升平则甘露降,史册常特记之。
本节经文可能在提醒人君王的喜怒哀乐,不可测度,他也许在盛怒之下,无法让人接近;回头又和蔼可亲,皇恩浩荡,仿如草上的普施甘露;真是“一日之间,一室之内,而气候不齐”。
十九13
本节经文把愚昧的儿子和妻子的争吵放在一起,似乎有点奇怪,因为我们通常期待愚昧的儿子与“智慧之子”(如十1)相对照,而不是像此处的妻子的争吵。可能这节经文主要的目的,在描述一个被“恶妻逆子无可治”整得团团转的无聊男子之苦况。其实,两种只要有其一,就已令人受不了。
如雨连连滴漏 这是描绘一幅“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经验图画。阿拉伯的谚语说:“共有三件东西让屋子不堪再住下去:tak(雨天的滴漏),nak(妻子的唠叨),和 bak(臭虫)”(另一说:“三件事驱人出门:熏烟、漏雨和妒妇”)。遇到这些情况,人只好“三过其门而不入”了,参看廿一9、19,廿五24,廿七15等。廿七15的意思尤为相近。
十九14
本节经义与十三节强烈对比,特别是下半句。参看十八22的注释,及卅一10。
祖宗可以留下房屋钱财,但是贤慧的妻与祖宗的遗产无关,乃由耶和华所赐。朱子家训说:“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也是要把婚姻与财富分开。
十九15
懒惰使人沉睡 原文为:“懒惰使沉睡的地方倒塌下来”。人因肉体懒惰,常会贪睡误事。参看六9~11,二十4、13,廿六14;传十18。
有一故事说到一个人因事访友,被引进客厅,主人正在炕睡觉,客人不想扰他清梦,便在炕的另一边睡下。当主人醒来,看见客人沉睡,不便叫醒他,自己倒头再睡。客人醒时,见主人仍在睡,便又睡下。这样你醒我睡,我醒你睡,最后一次,客人醒来,主人还在鼾睡。看看天色已晚,便不辞而别,把要谈的事忘了,以致贻误。陆游诗云:“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恰好为这故事写照。
懒惰的人,不仅因贪睡误事,又因一事无成,到头来终必受饥挨饿。
十九16
由内在的韵脚看来,本节经文当是一句很普通的诫命。
诫命 指命令,特别是当局一声令下,人一定会服从的指令(王下十八36;尼十一23)。十诫(出二十3~17)就是 神所设道德行为的准则,耶稣将其浓缩为爱神至尽和爱人如己(太廿二36~40;约十三34)。
己路 指自己当行的道路,也就是自己的行为(参看赛卅五8)。人若忽略自己的行为,一味放荡不羁,结局就是灭亡。值得注意的是,两本较近的中文译文都翻成“上主道路”。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遵守 神法律,延年益寿;违背上主道路,必然灭亡”。
思高圣经学会与和合本较接近:“恪守上主诫命的,可保全生命;轻视上主道路的,自趋丧亡”。
十九17
神不单处罚那些藐视贫穷的,祂也赐福给那帮助贫穷的人。这是以色列人关怀穷人的积极宣告,与十四31的消极警告成对比。
借给 当一个人关怀穷人,并且赒济他, 神就把这些赠与归在祂的“贷款账目”上。 神把自己当作欠那帮助贫穷者的债。此处提醒我们耶稣在太廿五31~46所说的话:“你们……就是作在我身上了”。不过那里报酬的动机并非支配着整个末日的叙述内容。
偿还 神应许要偿还借债,祂说得到也一定作得到。那些为了 神的荣耀而帮助穷人的,决不会吃亏,耶稣曾说到相近的真理:“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太五7)。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并未说出 神偿还给那些作善事在穷人身上者的内容是甚么?很有可能是财源广茂,或高寿延年,像大部分智慧经典的说法;但决不可能像传道经三33所说的:“水可以消灭烈火,施舍可以补偿罪过。”另参阅十四21;诗一一二5、9。
十九18~19
十八节有关家庭教育的箴言。父母对儿女的需要,要经常保持警觉,尤其是管教的需要。他似乎很有把握地相信没有一个小孩子已经太迟无法约束了,因此趁着孩子还小,如同一棵树还是嫩枝的时候,容易将它扶正,一待长成,可就无能为力。
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 这是指父母的心已死,故任其自生自灭,或听凭其自我毁灭。当父母认为子女已经无可救药的时候,其他的人更不会关心一个浪荡子的生死存亡,遑论去爱他?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趁儿女年幼应实时管教,但不可太过严厉,以致毁灭了他们”。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尚有希望时,应处罚儿子;但不可存心置他于死地”。按摩西律法,儿子不孝,为父的不能处死他,但可向法庭控告他;见申二十21。
到底智慧师在这里的心意,是否点到为止,还是应更进一步挖掘?就不得而知了。但至少管教应该是超过鞭打或肉体上的刑罚,父母亲继续的赦免之爱和接纳,比起狠狠地鞭打体罚更为有效。真正的管教应包含责打和明显的爱,缺一不可,这才是“爱的教育”。据说马丁路德曾说过:“用鞭子加在孩子身上之后,再给他一个苹果”;如此恩威并济,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才是养育儿女训导教育之最高理想与实践。
十八节的对象是自己的儿子(女);但十九节的对象却是暴怒的人(参看十五18),即为凶暴易怒的人。这种人应当受刑罚;他们活该如此,若轻予赦免,必一犯再犯,怙恶不悛,必须一救再救。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易怒的人,应当受罚;你越宽容,使他越乖戾”。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让脾气急躁的人自食恶果;你援救他,反而于他有损”。
十九18~19
管教和刑罚是规过劝善的两种方法,因人而异:耐人寻味的是,对儿子,父亲行管教,对恶人就加刑罚,两者对象不同,所用的手段也不同,真是“遇尧舜,兴礼乐;逢桀纣,动刀兵”。比较下列圣经经文,说明管教与刑罚大不相同。
对儿子(管教):“我儿,你不可轻看耶和华的管教,也不可厌烦祂的责备,因为耶和华所爱的,祂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三11~12)。
对恶人(刑罚):“耶和华的日子临到,必有残忍、忿恨、烈怒,使这地荒凉,从其中除灭罪人。我必因邪恶,刑罚世界,因罪孽,刑罚恶人,使骄傲人的狂妄止息,制伏强暴人的狂傲”(赛十三9、11)。
对儿子(管教):“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所以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启三19)。
对恶人(刑罚):“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太廿五46)。
对儿子(管教):“‘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你们所忍受的,是 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来十二6~7)。
对恶人(刑罚):“主知道搭救敬虔的人脱离试探,把不义的人留在刑罚之下,等候审判的日子”(彼后二9)。
两者截然不同:管教不是审判的手段,乃是父母训练儿子成熟的方法。管教的焦点在将来,并且以爱心为之;刑罚的焦点在过去,而反映 神的怒气。
遗憾的是,天下没有一对父母管教得完全;有时父母在大怒与挫折的情绪之下又会处罚,或者使孩子产生内疚。另一些时候威胁或技巧地拒绝孩子,因此常使作儿女的不知何所适从,有时根本就难以区分 神的刑罚和管教(参看来十二10)。
我们需要知道一旦信主之后, 神绝不会处罚我们的过失,因基督已经代替我们受罚了(赛五十三4~6)。
不过, 神管教或改正我们。刑罚是过失的代价,基督已在两千年前的十字架上付清了。如今 神只是如同严父慈母一般改正我们。当我们在世上冒犯上自己、他人及 神之时, 神就管教或改正我们这些过失。我们有时候读圣经得到改正(提后三16~17);有时 神藉着他人来教导我们得益;更有时祂藉着环境来提示我们需要改变的事情。
这种管教非常不同于刑罚,因为 神对我们罪孽的怒气都已发泄在十架的基督身上, 神现在对我们完全出之以爱,因此我们不需害怕刑罚(约壹四18),基督已经满足了我们与 神完全和好的每一要件。以下的附图概述管教与刑罚的区别:
种类 |
管教 |
刑罚 |
对象 |
儿女 |
恶人 |
目的 |
改正促进积极成长 |
有过必罚有错必报 |
焦点 |
未来的修正行为 |
过去失职恶行 |
态度 |
爱心 |
义怒 |
当事者的情绪反应 |
安全感 |
害怕、内疚 敌意患得患失 |
十九20
可能是提醒终局的重要性,或作为新一段教训的起头。
终久 即“在你的结局”。
智慧的劝教、训诲需要持续地学习,一直到人一生的末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在人生的末期,最主要的刺激来自一连串不断地丧失。丧失心爱的人和物,丧失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一切东西,最后连自己的生命也丧失了。下坡路上充满了瑟瑟秋意,然而此时智慧可能作为年老的礼物而到临,他看到万物各有所司,部分与整体均有关系,便对生命作着临别的祝福,乃致原谅一切,这也是看透人生后的必然反应。
陆游夜吟诗有云:“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这是他晚年悟道的诗;陆氏经过六十年炉火纯青的学习受教经历,夜来一笑,智珠在握,突破过去的境界,到底真心领悟了作诗及作人的道理。
十九21
参考十六1和9的注释,表达类似的意念。
筹算 指“旨意、决策”;意为(1)忠告,(2)咨询之后的决定;参看创四十五8。
现代中文译本译成:“人可能有许多计划;但只有上主的旨意达成”。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人在心中尽可策画多端,实现的却是上主的计划”。
十九22
本节的希伯来原文晦涩,故有不同的译文。
仁慈 原文为“忠诚”。
爱慕 原文 awah 的字根,亦可意为“记号”。
根据东方的古版本,下一句为:“穷人强如说谎言的富人”。这是说,一个正正当当过日子的穷人,胜过一个以不正当手段致富的有钱人。
在东方每一个生意人都被怀疑有撒谎和欺诈的行为。量度的短少,不同的法码,两样的天平都是大问题。这是因为商人和可能的买家,讨价还价,信誓旦旦。许多人虚报物价为了更多的营利。那些穷买方每每被富东家玩弄于掌上。故此有钱人经常被怀疑为弯曲不正。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慷慨为人有利,穷汉胜过骗子”。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贪婪可耻(或译:人人必须忠诚);贫穷好过撒谎”。
十九23
这是符合箴言主题的“生命哲学”,以敬畏耶和华为手段,达到这项目的。
敬畏 我们有时害怕 神,因为把尊敬与恐惧的意思相混了。圣经里面这个动词有时用来描述一种畏惧的忧虑,而忧能伤神;另有时用来表示尊敬,指小心谨慎,诚惶诚恐的心情,详参一7的注释。但是指畏惧的焦虑之“害怕”意义,可以从下列的经文看到:
“落在永生 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来十31)。
“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罗八15)。
“因为 神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提后一7)。
当约翰说:“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壹四18,另参看本章十九节),他意指我们与 神的关系中,绝不应有任何畏惧的忧虑,理由是基督已为我们的过失付清代价,我们完全被 神接受。连英文翻译也没有一致地去区分畏惧的焦虑与尊敬,我们每次需要了解上下文来把握经文中真正的意义。
在人际的关系中,有人不敬不畏,无法无天;有人只畏不敬,敢怒不敢言;有人又敬又畏,动辄得咎;有人只敬不畏; 神不要我们畏惧祂,但要我们敬畏祂,领受所赐的永生(约三15)。
下一句的经义令人常感混淆,原文应是指“福杯满溢”的意思。这种“福寿全归”的应许符合新约的教训(提前四8)。
思高圣经学会翻成:“敬畏上主,使人得生命,满怀敬畏,必无殃无祸”。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敬畏上主,得享长寿;安居乐业,祸患不临”。
十九24
这是形容懒人的极端例子,语带诙谐,谱出一幅典型近东餐桌光景的图画,在那里以用手取食,共同蘸取桌上一个锅内的东西着称,并不使用公筷母匙。
懒惰人疏懒成性,连将手由盘子移到口中也嫌费事,显然他希望别人能喂他。这样的人愚不可及,最后只有走上毁灭一途。本节经文与廿六15仅有少许的变动。
盘子里 原文的意义不太明显,英文的许多译本都作“怀里”。若然,则意谓懒惰人将双手放在胸前,或将右手藏在袖口里,而不移动去吃东西。无论如何,总意就是讽刺四肢不勤、五体不劳的人,他们缺乏,是因为他们不肯劳动去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不管原文如何,此箴言夸张的效果仍然相同。
中国的笑林广记载有一懒人妇,其夫外出旅行时做一大饼套其颈前,不料回家以后看到妻子仍然饿死了,因她只咬了嘴前的部分一口,其余不再动手的缘故。故事虽滑稽荒谬,教训则一。
十九25
这节经文似乎意谓虽然鞭打了亵慢人却没有发生甚么效用,但至少对愚蒙人杀鸡儆猴,让他们大大见识一番,参看廿九节,以及廿一11,尤其后者,意义大致相同。
下一句提到明哲人听教训,心领神会,便从其中得益。一个有真智慧的人,可以见贤思齐,见不善而自省,从别人过去的经验汲取教训。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你若杖责轻狂人,幼稚者将变明智;你只谴责明智者,他即更明了义理”。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谴责狂傲人,使愚蠢人知所警惕;规劝聪明人,使聪明人更加聪明”。
十九26
本节经文描述一个大逆不道的儿子,十足地违反了 神的诫命:“当孝敬父母”(出二十12)。经文的背景可能是关于一个不肖子争取家庭房地产的企图,结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伤害了父亲,逼走了母亲,为天理所不容,人神所共嫉,实是卑贱无耻之尤。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无耻之徒虐待父亲;下流之辈逼走母亲”。
十九27
本节经文很像是上一节经文的脚注:不可听了教训之后,依然故我,偏行己路,以致功亏一篑。另一种翻译是:“要停止听那偏离知识言语的教训”。最后一种解释是:智慧师警告后生小子“不可停止听教训,否则就会偏离知识的言语”。
学习真理的准则不是一劳永逸,我们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否则就会忽略或忘记从前所学的教训。每一套游戏的新规则,都建立在旧规则上,藉着学习新的规则,就使参与者赶上时代;另外温故也能知新,如此双管齐下,使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十九28
本节经文复述十六27谴责作假见证的箴言(另参看十四25)。
匪徒 请参阅十六27的注释,指“比列的人”。
下一句比较不容易解释,因吞下罪孽与吐出伪证并不直接关联,较自然的说法即是:以坏人作见证乃是向司法的公正开玩笑;因为他们为虎作伥,只能助长罪孽的气焰。
十九29
本节经文与本章廿五节前后辉映,都是有关罪人的处罚。
世人多存苟且幸免的心理;不少人犯罪作恶,明知法网难逃,仍敢以身试法,就是由于苟免之念。北宋末年,佞臣蔡京,贪污身败,远贬南中,只有一门客吕辨,送至贬所。在路上吕辨曾问他:“以公之高明远识,洞鉴古今,也知道事情会弄到这地步吗?”蔡京听了,苦笑回答:“非不知道,不过以为自己也许可以幸免”。
神是公义的 神,万不以有罪为无罪,祂“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二十5)。所以刑罚与鞭打老早预备好,要对付亵慢人和愚昧人,除非他们及时悔改回头。──《中文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