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诗篇第九十七篇

 

 神被尊为至高(九十七112

第一至四节。耶和华作王。 神的子民应当发现,生命是令人激动的,只因为 神作王。我们回忆起,每一年在那个时刻,人民便叫喊着这些语句来,那时‘大卫的儿子’重登宝座,成为那位神性君王在地上的代表,或是圣礼的象征。但是在我们这位诗人的日子,那时候没有君王,以色列的人民刚从遥远的巴比伦归回。在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必定听过在被掳期间那位伟大的先知(赛四十五十五)安慰的说话。他们从这伟大的‘声音’(赛四十6),学到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凭着信心,他们仍然可以宣告‘耶和华作王’,虽然大卫最后的儿子现在也死了(参看诗八十九)。因为凭着信心,他们发现,虽然大卫的后裔死了,雅魏祂自己仍然活着!祂仍然与他们同在;因祂是爱他们的 神。

按照诗九十六篇的基调,从地中海上的小岛,到西面近岸的土地,以至东面的巴比伦,他们都会唱起以色列的歌曲,与她一同欢欣。他们欢欣,是否表示现在 神毋须使用一位大卫来代表祂?是的,密云和幽暗,在祂的四围──或许是怀疑的密云,是失望的幽暗。虽然在巴比伦的牢笼中(赛四十二22),我们的诗人已得这样的信心:公义和公平,是祂宝座的根基。用其他的文字来表达诗人相信在妥拉中所启示的律法和秩序,正义和生活的正途,都是一切事实的基础。

在圣经中的 神是一位隐藏的 神。第二诫绝对禁止以色列尝试用任何形式的东西来代表 神。到第二以赛亚的时候,就是当以色列被掳的期间,有极大的发现(他使外邦人说出这些说话), 神将自己隐藏于以色列之中!‘ 神真在你们中间(不是标准修订本所译的与你们同在),此外再没有别神。你实在是以色列的 神和救主,是自隐的 神。’(赛四十五1415) 神作为审判者,如何可以将自己隐藏在以色列之中?在这里,我们有几幅伟大的神学图画。

(一) 神将自己隐藏在火中(比较诗五十3)。因火有毁灭性,它能将 神的敌人烧灭。(二)但是火也可以清洁、净化和拯救,正如可以将银从它的渣滓中净化出来一样。这就是在以色列所发生的事情,好像大自然已在留意,它看见便震动。因为那位先知曾说 神将自己隐藏在以色列中的,他也这样向以色列宣告:‘当你从火中行过,你不会被烧,因为我与你同在。’(赛四十三2)所以 神不只是与以色列同在,祂一直在以色列当中,在他们‘地狱似的’被掳经历中,祂一直在那里,作为以色列的君王!

第六至九节。现在要解释 神审判的火。它是 神燃烧的、灼热的、有怜悯和救赎的爱── 神那燃烧的爱就是祂的荣耀!所以甚至这个天空(不是诸天)也宣讲 神的爱!在另一方面,正如我们在第二节中所看到的一样,那位被掳的先知,挖苦地讽刺虚无的偶像(参看赛四十四920,四十六12)。但是耶和华的天空看来有时可以打开,向我们喊出 神的好信息!(路二815

我们记得,锡安这个名词本来是耶路撒冷上部最古旧的部分,但是后来发展成为了神圣的 神在地上居住的地方的意思。事实上,它成为了耶路撒冷的一个神学名称。在遥远的巴比伦,这位诗人,凭着爱心和信心,首先想起耶路撒冷。他没有忘记在被掳前那些忠诚的信徒,他们也是住在围绕着耶路撒冷的郊外和乡村中。这些乡村被称为犹大的女子。虽然这些地方现在已是荒凉和成为废墟,凭着信心,他可以宣告,它们必然要快乐。它们怎可以做这样的事呢? 神啊,因为你的判断。因为 神在历史中这样行事。 神曾对祂的子民施行审判,祂将他们流放至外邦,但是现在我们的诗人看到这是一件好事。

第十至十二节,属于耶和华的人有福了,你们爱耶和华的,都当恨恶罪恶(10节,标准修订本注脚)。这无可怀疑是正确的版本,韦瑟(Artur Weiser)在他的注释书中这样强调。所以,我们爱耶和华的,不只是接受应恨恶罪恶的劝谕,事实上,我们是被命令要如此行,因为我们要像那恨恶罪恶的耶和华(诗五5及其他经文)。今日有一些人回避诗人所讲有关 神恨恶的事情,在他们心中有关 神的图画是何等贫乏的呢!诗人继续说:耶和华保护(或者说‘牧养’)众生灵,以及保护祂立约群体的性命,就是祂‘教会’的性命,祂搭救他们脱离恶人的手。祂这样行,只因为他们不能为自己做这样的事情。最后,跟着来的几个困难的词语最好能像新英译本所翻译的:‘收割的亮光为公义的人而散播,喜乐是为一切正直的人而散播。’虽然在被掳的时期,或是自‘被掳’以来的全部生活都像‘地狱’一样,但是那位掌权的 神,祂的来临对于信徒the tsaddiq)而言,好像明天的曙光一样。换句话说,祂是降临的 神,是那位要用拯救的爱来审判心里正直的人的 神(诗九十六13)。虽然耶路撒冷是一个废墟,祂就是那位继续创造新事物的 神。

这一次轮到‘耶路撒冷圣经’将这篇诗篇最后一节巧妙地译出来:‘当纪念祂的圣洁,并且赞美祂!’因为有祂的同在,便有喜乐,喜乐,喜乐。结束这篇释义时,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西敏寺简单要理问答中的一句说话:‘人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荣耀 神,和永远享受祂。’──《每日研经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