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第卅四章
五 摩西的死与葬 卅四1~12
卅四1~3
摩西从摩押平原登尼波山,上了那与耶利哥相对的毘斯迦山顶 这里实际是汇合了四种文献:耶、神两典合编是说摩西上了尼波山;祭典却说他是上了亚巴琳山(民廿七12);然后在申命记派和祭典的拼合中,却解释他是上了亚巴琳山中的尼波山去(申卅二49);至于申命记派,则认为他所上的,乃是与耶利哥相对的毘斯迦山顶(参看三27)。
事实上,五经编辑者的“摩西五经”,在插入了申典和申命记派的著作(申一1~卅二47或52),以及加上了卅三章神典的“摩西的祝福”之后,现在又恢复接续在民数记末了的记述,来讲说摩西的死与葬了。
耶和华把基列全地直到但 在这尼波山(请参看卅二49的注释),上主首先要摩西向北观看。基列在约但河东,于加利利海之南,分配给迦得支派的一大片土地;但在加利利海之北,靠近黑门山,将近约但河发源地。
拿弗他利全地、以法莲、玛拿西的地 然后,上主要他从北慢慢向西移观看。拿弗他利在但和加利利海之西边,占有上加利利和下加利利东部的大片地区。以法莲和玛拿西均在约但河西,西濒地中海,是耶稣时代的撒玛利亚省。事实上,玛拿西在北,以法莲在南。按观看的次序来说,从拿弗他利逐渐向南看的话,应是先见到玛拿西的。但是,以色列的传统是将以法莲放在玛拿西之先。所以这记述是按传统的说法,而不是按地理位置的叙述。
犹大全地直到西海 以法莲再南应当先看到便雅悯和南部的但,作者却将这不关紧要的小支派之地省略了。犹大在死海的西边,西以地中海为界。西海就是地中海。
南地和棕树城耶利哥的平原 犹大再南原属西缅,这里也把西缅省略而仅称南地。南地是包含别是巴(现今以色列南地省的省会)及其南的寻的旷野等在内的。从南地收眼回向死海,一路往北就是约但河尽头处的平原,称为耶利哥平原。耶利哥又叫棕树城,因为这里原先盛产棕树;现在则只在近死海边仍有数片土地的棕树丛。
直到琐珥,都指给他看 从耶利哥平原再收眼过死海之东南,就是摩押地的琐珥。琐珥是靠近亚拉巴的。
由以上叙述,已把整个迦南地,包括约但河东之基列,都讲述完了。但这些地名,明显是耶典编辑时代(主前约八五○年)的名称,而不是摩西时代的名称。因为在摩西时代,是没有像但、拿弗他利、以法莲、玛拿西、犹大等的地名。这些地名,按以色列史实,是要到约书亚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后才有的。
卅四4
耶和华对他说 整卷原有的申命记(一1~卅二47),都是摩西对以色列人的训勉和说明上主要他们遵守的律例。惟有卅二48之后,才把摩西以第三人称作叙述。因此,我们在讨论卅二48~49时,就曾经说过,卅二48~52是接驳卅四1及其后的经文,为五经编辑者所加入的。事实上,当本章1节及其后,在说到摩西上了尼波山之后,“耶和华把……都指绐他看”的将上主极端拟人化的描述的,都是出于耶典的。这里一直到第6节,也一样是将上主作极为拟人化的记载,因此也属于耶典的文献。
这就是我向亚伯拉罕(创十二7,十三14~15,十五7、18~21,十七8)、以撒(创廿六3)、雅各(创廿八13,卅五12)起誓应许之地,说,我必将这地赐给你的后裔。现在我使你眼睛看见了,你却不得过到那里去 有关摩西不得过约但河的原因,请参看三27的注释。
卅四5~6
耶和华的仆人摩西 这是另一证据证明2~6节为较早期的文献耶典,因其对摩西职分的称呼,乃是上主的仆人。神典因着重先知的职分,所以称他为神人(申卅三1;书十四6):申典(十八15、18)和祭典(卅四10)都称摩西为先知。
耶和华将他埋葬在摩押地,伯毘珥对面的谷中 这是又一个证据证明2~6节为耶典的作品。耶典的 神观是极为拟人化的。耶和华将他埋葬的说法,就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有关摩押地,请参看一5的注释;伯毘珥对面的谷中,则请参看三29的注释。
只是到今日没有人知道他的坟墓 上主不让摩西的坟墓给人知道,用意可能有三:(一)不要使人以摩西为神,到他坟墓那边去敬拜他。因为像摩西这样大有权能,上主藉他行了很多神迹的人,在古代,甚至今天,都很容易给人当其为神来敬拜。(二)不要使人以他的坟地为圣地,以至认为到他的坟墓前“朝圣”,就有特殊的功德,像回教人士到沙特亚拉伯的麦加之穆罕默德的坟墓那里去朝圣一样。(三)免得在仇敌占据摩押地的伯毘珥时,去玷污他的坟墓,或挖掘他的尸骨。
简而言之,上主对属他之人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不论是生是死,祂都一样看顾。
卅四7~8
摩西死的时候,年一百二十岁 请参看卅一2的注释。一般的学者都同意,从本节起至本章的末了,都是取自祭典的(参看出七7及民卅三38~39,均为祭典)。
眼目没有昏花 这是要特别突出这位大受上主使用的仆人,神人和先知,是如何与众不同:以撒年老时,眼睛昏花,不能看见(创廿七1);雅各年纪老迈时,也是眼睛昏花,不能看见(创四十八10);同样,祭司以利年岁大了,亦是眼目昏花,看不分明(撒上三2)。相反的,摩西在一百二十岁死时,眼目却仍没有昏花。
精神没有衰败 这里精神的原文 ihh 若是来自乌加勒文(Ugaritic)的 Iht 的话,其含义就是他对男女性事的能力,亦没有衰败。这是古代形容年老之人有活力的最常表达。
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为摩西哀哭了三十日 古代以色列人,为子女或亲人的哀哭,通常是四天(参看士十一40);为父母的哀哭,通常是七天(参看创五十10;撒上卅一13);为伟人的哀哭是三十天(参看民二十29);埃及人为君王的哀哭是七十天(参看创五十3)。故此,这里所说的为摩西举哀的三十天之日期,是正常的。
卅四9
嫩的儿子约书亚 请参看一38的注释。
因为摩西曾按手在他头上,就被智慧的灵充满,以色列人便听从他,照着耶和华吩咐摩西的行了 这节经文虽然是五经编辑者从民廿七15~23片段取用的,但在该处经文却说明,“嫩的儿子约书亚,是心中有圣灵的”,所以要摩西按立他来继承摩西领导以色列人。但在申命记,因为特别推崇摩西的缘故,故此说成是因为摩西按手在他头上,他才被智慧的灵充满,以致以色列人便听从他了。
卅四10~12
这三节经文,不但是申命记的结束话,也是全部五经的结束语。故此,极为简洁而恰当地,提到摩西的职分为先知而说:以后以色列中再没有兴起先知像摩西的,原因是其他的先知,都是藉梦或在异象中得到 神的启示,或者是 神差遣使者去与先知说话。而摩西却是上主面对面所认识的,类如神典在出卅三11所记述的,“耶和华面对面与摩西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
因为是作为全部五经的结束语,所以也说及耶和华打发他在埃及地,向法老和他的一切臣仆,并他的全地,行各样神迹奇事。这些话,明显的是提到出埃及记第三章至第十四章,有关摩西在 神的山受召,到埃及去拯救被法老迫害的以色列人,在那里施行十项大灾难,逼使法老和他的众臣仆屈服,并且催促以色列入出离埃及;在以色列人昂然出离之后,法老又变了心,领兵追赶至红海边,见到海水分开使以色列人走干地过去,他竟挥军下去追赶,却给摩西向海伸杖,使海水回复原状而令法老的全军淹没在海中的异迹。这些事,并不属申命记叙述的范围。因为本书实际是从以色列人由何烈山起程出发,在经历三十八年的旷野飘流生活后,到摩押平原,于摩西临终前的一个月,作为叙事的起始(请参看本书的“序言”,即一1~5)。
又在以色列众人眼前显大能的手,行一切大而可畏的事 这也是因为作五经的结束语而写的话。这些话,固然包括了在出埃及记中,上主藉摩西在以色列众人眼前所行的神迹奇事,但这里的含义,却主要在民数记当中所叙述的大能作为,致使以色列人畏惧的事。例如,当以色列人发怨言的时候,上主使火在他们中间焚烧,直烧到营的边界,百姓哀求摩西代求上主,并在摩西祈求后,火始熄灭(民十一1~3);摩西娶古实女子为妻后,米利暗和亚伦毁谤他,以致上主使米利暗长大痲疯,亚伦急求摩西,摩西哀求上主,上主吩咐把米利暗关在营外七天后,才痊愈回营(民十二章)。更重大的事,乃是摩西所打发十二探子去窥探迦南地四十日后回来,其中十人报恶信,说那边的城穑高大,人也巨大,无法进去与他们争战,以致全营喧嚷哭号,而被上主惩罚要在旷野飘流四十年(民十三至十四章)。申命记是以承接这四十年飘流旷野后作记述的。至于可拉叛党的被地裂口吞灭(民十六章),民众埋怨摩西、亚伦而遭瘟疫,于一天内死了一万四千七百人(民十六49),摩西在旷野竖铜蛇以拯救被火蛇咬伤的人(民廿一4~9)等等,都是在以色列人眼前所显的大能,和令人可畏的事!
卅四1~12
在结束这申命记的记述时,五经的编辑者首先把摩西登上尼波山,蒙上主将祂应许以色列人的列祖将要赐给他们后裔的地,由北而西而南的,一一指示给摩西观看。然后摩西就死在这山上,上主将他埋葬在那里,只是其坟墓一直为上主所隐藏,不让人知道。这段摩西登山观看迦南地,并死而为上主葬于约但河东摩押地的事,明显是以色列古代的传统,不论南北都有口诵,以致耶典、神典和祭典都有记述,为一可信之史实。不过,大概因为耶典的记述较为生动,而被五经编辑者取用,以致将其他文献的记载挤出去了。
跟着,五经编辑者不但取用祭典所写,用以描述摩西死时的年岁和其健壮的情况,也提到以色列人在摩押地为摩西作伟人之举哀而哀哭了三十天。并且把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介绍了出来,说明他因摩西的按手而充满了智慧的灵,而得着以色列人的尊敬和服从。这也是为六经的下一卷──约书亚记作伏笔的。
最后,作为申命记的结束,也作为五经的结束,五经编辑者使用祭典的记载,说明摩西是一位伟大的先知,在以色列中其后就没有兴起先知像摩西这样的。当然,这是以主前第六世纪祭典的编写时代,或以主前第五世纪五经的编辑时代而言。事实上,那兴起来像摩西的先知,乃直指着新约的耶稣。主耶稣降生人世,不但在其三年的工作期间,像摩西一样行了许多神迹奇事,并像摩西一样传讲 神的旨意以教训人,且为世人的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后,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过来。这是比摩西所行的更大的神迹,且也是将 神爱世人的恩典和真理,都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了。──《中文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