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第十三章
7 头生的当归主为圣 十三1~2、11~16
十三1
耶和华对摩西说 这句话是这整大段经文(1~16)的开场白。这整大段经文分成三小段:1~2节是上主对摩西的说话;3~10节是摩西对百姓吩咐守无酵饼节的说话;11~16节再接回第2节,是摩西吩咐百姓要将头生的分别为圣归给上主的说话。现在的问题是:前面十二15~20不是有了守无酵饼节的定例吗?对!那是祭典的记述。五经编辑者在搜集数据时,对这一大段(1~16节)大概出于申典修订者的数据,有爱莫能舍的情况。圣经的写作者受圣灵的感动,绝对不是单为叙述历史故事而写作,乃是为教训后辈而写作。这两段摩西吩咐百姓的要事,其教育功能非常明显:两者都说明他们进入应许之地时要做的(5和11节);都是为答复儿子的问题而要讲的(8和14节);都要在手上和额上有明显的记号(9和16节);也都是因为上主大能的手将他们从埃及地领出来,所以要这样教育后辈(9和16节)。
既然是都与出埃及的事件有关,当然就不能将之舍弃。圣灵引领圣经写作者将这两段经文放在出埃及事件之后,有如附录般的,目的却不是附录,乃为主要的教育资料──不但要以色列人进应许之地后教育儿女,也在教育我们这些藉着信仰耶稣那 神的羔羊为救主的人,在仰望将来进入应许之地时,现在应如何自处和怎样教育儿孙。
十三2
以色列中凡头生的……都是我的,要分别为圣归我 上主既是万物的创造者,就是赐我们予万有者,我们的一切都属于祂。祂对我们的要求,并不是全体都归回给祂,乃是因祂在埃及藉着击杀他们头生的而将选民救赎出来,故此祂要求凡对救赎有感恩之心的人,将头生的分别为圣归给上主。因此,这献上头生的或初熟的果子,就不但与 神创造万物,为万物的赐给者,有着密切的关联,更与祂救赎的工作和我们对其救赎的感恩之心,有着深切的联系。
十三11~12
圣经所讲的历史事件,不只要我们作回顾,也要前瞻。但无论是回顾或前瞻,为的就是要教训我们现在的人。所以在这两节经文中,作者要读者,正如当年摩西要他的听众实行将来进迦南人之地后所要做的一样。
迦南人 请参看三8的注释。
你要将一切头生的,并牲畜中头生的,归给耶和华 将头生的归主的主题,是以色列人很古的习俗,因此各文献都有记载:耶典在出卅四19~20;神典于出廿二29~30;申典见申十五19~23;祭典则在民三11~13、40~51,八16~18,十八15~18等处可见到。
公的都要属耶和华 并不是“一切”头生的──这“一切”之中仍有规定,就是只有头生的男子和头生的公牲畜。
十三13
凡头生的驴,你要用羊羔代赎 如果是头生的牛羊,要献为祭(见15节)。但驴不是祭牲,故用小羊作代替为祭。这整节话原是出于早期的耶典的(见卅四20的注释)。
凡你儿子中头生的都要赎出来 这将和耶典字句相符(卅四20),而神典则只说“你要将头生的儿子归给我”(廿二29)。怎样赎出来?祭典在民数记告诉我们:每人五舍客勒银子(民十八16)。在民三12则说是用当年的利未人代替以色列头生的人。当年头生的人多出利未人二七三名,仅将这二七三名每人五舍客勒的银子,交给了祭司亚伦和他的儿子(民三46~51)。
十三14~15
日后你的儿子问你说…… 请参看十二26~27的注释。
十三16
这要在你手上作记号,在你额上作经文,因为耶和华用大能的手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 这经文的原意是要听众紧记此吩咐,正如善忘的人做记号在手上,或把它当经文般惦念在两眉中间的上端(这是古以色列人认为记忆的所在)。可是,后期的犹太人却把这经文按字句来解释,而做了两个立方型的小皮盒作为经文佩戴盒,一个缠在左臂,一个戴在额上。他们将以下的经文抄在小羊皮纸上置于盒中:出十三1~16;申六4~9,十一13~21。耶稣指责法利赛人“将佩戴的经文做宽了”(太廿三5),所指的就是这东西。
十三1~2、11~16
这两段经文,头两节极似祭典的说话──上主晓谕摩西……。后一段却是申典的修订者从各底本收集的资料,用以教训以色列人当怎样教育儿孙,将头生的儿子,以五舍客勒的银子赎出来。若有头生公的牛羊,就当献为祭。若有头生的公驴,就要以小羊作代赎。12这种将头生的归于主的教训,是因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上主击杀了埃及人头生的人和牲畜,而保护了以色列人,使他们头生的没有受到伤害的缘故。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训,所以他们要如作记号在手,如记念经文在额的记着它!
8 再述守无酵饼节的例 十三3~10
十三3
摩西对百姓说 这是接续第1~2节,在上主晓谕摩西后,摩西就去对百姓说话了。这里百姓的原文是 'am,是指 神所拣选的子民。
你们要记念从埃及为奴之家出来的这日 这是申典和申命记派修订者所常用的语句(请参看十三1的注释)。
有酵的饼都不可吃 请参看十二15的注释。
十三4
亚笔月 这是古迦南人的月份名。原意是“青穗”,特指那时小麦已长穗,是现今阳历的四月间。这是以色列北方的人受迦南人影响而使用的月份名,耶典(卅四18)和神典(廿三15)因写作时间在主前八百年前后,故仍使用此名称。申典和其修订人,是承受神典的衣砵者,所以亦使用此名称(申十六1)。祭典是被掳到巴比伦后才写的,所以在十二1~20、40~51等处论到这日期时,都没有使用这古迦南月份名。祭典写作时,以色列人是使用巴比伦历。巴比伦人对这个月份的名称是“尼散月”(见尼二1;斯三7等)。
十三5
迦南人……流奶与蜜之地 请参看三8的注释。撒玛利亚抄本在这节加上比利洗人和革迦撒人。七十士译本亦有这七族的名称,但次序不同。
十三6
你要吃无酵饼七日 七十士译本和撒玛利亚抄本在此是“六日”。注意:并不像祭典(十二16)之提到头一日和第七日当有圣会,以及不可作工等。
十三7
在你四境之内不可见有酵的饼,也不可见发酵的物 亦不像祭典那样的律例的说法,故不提吃者必从以色列的会中剪除的话(参看十二19)。
十三8
当那日,你要告诉你的儿子说…… 这段记述明显是为教育之用──要告诉你的儿子,而不是为律例之用。
十三9
这要在你手上作记号…… 请参看本章16节的注释。
十三10
所以你每年要按着日期守这例 年年要按日期庆祝这节期,为的是有机会可作教导儿孙有关上主大能的作为。
十三3~10
这段经文是以色列人出埃及时, 神藉以嘱咐以色列人每年要记念这节期,吃无酵饼七日,并藉这机会教育儿女有关上主的大能和拣选他们的恩慈。因为这件事是那么的重要,他们必须像做记号在手上和额上般的,使上主的律法常在口中,不致或忘。
九 过红海的神迹 十三17~十四31
近代学者对这一大段经文有两个重大的论争:其一是这过红海的神迹,究竟是属于“出埃及”的传统(即本书大纲壹段之下),抑为“到旷野”的传统(即属本书大纲的第贰段)?另一是这一大段经文,主要来源是取自耶、神、祭三底本,抑为耶、游、神三底本?
这两项论争均甚热烈,而且还未停止。但对我们了解经文的内容和教训,都没有关联,且更证明这神迹的确曾发生。至于发生的过程和地点,学者仍有不同的意见,却也不影响经文的内容和教训。因此,我们仍把这一大段列入“出埃及”传统之中,也不反对有些注释者将之列入“到旷野”的传统之下。另一方面,学者的意见对耶典和神典在本大段的经文无大出入,主要论争是这段经文列为祭典的,是否属于游典。我们的看法虽然趋向于大部分属游典,但也有颇多是属祭典者的。因为这些只是属于深一层的学术探讨的问题,与灵修和生活教训并无关系。论到过红海的发生过程和地点,既属三千多年前的事,我们虽有兴趣作考据,但会占去篇幅太多,而且最终的结果仍是无法肯定,因此我们将“点到即止”的加以介绍,而不作深入的探讨。
1 带同约瑟骸骨往旷野边 十三17~22
十三17
非利士地的道路虽近 这是神典在书写时代而讲的名称。非利士人又称迦斐托人(申二23),他们原是从地中海的迦斐托岛侵入大陆的人(摩九7;耶四十七4)。迦斐托岛大概是现今的革哩底岛(多一12)。他们在主前十二世纪入侵埃及,为埃及第二十朝的兰塞三世(Ramesses III, ca. 1183~1152 B. C. )所击败,乃沿西乃半岛北上,而居于迦萨一带的五城地区(书十三3)。现今的巴勒斯坦地或人,就是从原文的非利士地或人而音译的。由疏割往迦南,走这条西乃半岛北部的非利士道路(即古代圣地三条道路中的沿海道路),乃是最近的道路。
神却不领他们从那里走 我们之所以把这一大段经文(十三17~十四31)仍然放在“出埃及”的传统之下,因为在这大段中,我们多次看到,上主不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也领导他们当走的道路和不当走的道路。
因为 神说,恐怕百姓遇见打仗后悔,就回埃及去 17~19节,学者都同意是出自神典,因为神名一直是用 神。其引领以色列人不走非利士道路的原因,是恐怕百姓遇见打仗后悔而回埃及去。在神典写作时代,这条沿海道路是有埃及的防兵和堡寨的。但在古代,西乃半岛往南的道路,埃及防堡更多,因为他们的铜矿和各种宝石与珍珠的采集,都在苏彝士湾和近红海处。
十三18
神领百姓绕道而行,走红海旷野的路 原文的红海,正译应作“芦苇海”或“芦苇湖”,与现有的红海不同。最可能的地方,是现今的苏彝士湾至地中海区中间的一些原被芦苇遮盖的湖泊或沼泽地区(参看本书绪论的“红海指的是哪个海”)由这地区过去,就已经出了古代的埃及边境而到了西乃半岛的旷野地带。所以现代有些学者认为十三17~十四31,是属于“到旷野”的传统,而不是“出埃及”的传统。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都带着兵器上去 有些学者认为以色列人在出埃及时已经成为军队(六26)。那是不切实际的(见本书六20的注释)。神典提到他们出埃及时带着兵器上去,却是可靠的。因为奴隶在工作时不可能有兵器;但他们出埃及时却可在工地拿或向埃及人索要(参看十二35~36),藉以准备在防堡被拒通过时的作战之用。
十三19
摩西把约瑟的骸骨一同带去 神典是北方的文献。神典写作时,约瑟的墓在北国的示剑地(书廿四32)是一个事实。约瑟要以色列人起誓将他的骸骨搬葬以色列地(创五十25)的经文,亦是出于神典的。
十三20
从疏割起行,在旷野边的以倘安营 学者一般都认这节属于游典或属祭典。祭典对出埃及后的安营地点,有很详细的记载(见民卅三章)。有关疏割,请参看十二37的注释。以倘的原义是“海边”或“与他们同在”。这不是埃及文,所以至今无法在埃及文件或古地名中找到。大概如经上所记,是埃及边境靠近旷野和海边之地。
十三21~22
日间耶和华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 这两节经文,学者一般均同意是出自耶典的。这不单证明上主的同在(见三12),也证明祂的显现、引领、保护及同行。云柱、火柱的保护作用,是要身历沙漠的人才能深切体会的:西乃沙漠日间的热度有时在摄氏四十五度或以上,无树荫无房舍,炙热的沙粒,实在令人干渴头昏,但在云柱的荫下,却使人稍能喘气清醒。沙漠区因无湿气保住温热,夜晚由清凉而降至寒冷,火柱的温热可使发抖的人稍能镇定。因此,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因为云柱、火柱总不离开百姓的面前,以引领和保护他们前行。
十三17~22
这段经文有三个小段落:(一)17~18节是神典说明 神不要以色列人走沿海的近路往迦南去,因为那边有埃及的防堡,怕百姓一到防堡遇着战事,就后悔而想回埃及去。所以 神要他们绕道向旷野的路上去。虽然如此,他们出去的时候,是带着兵器的。(二)19~20节是说明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鉴于约瑟曾严严的吩咐,并曾要以色列人起誓,把他的骸骨带出埃及,葬在 神应许列祖的迦南地,所以他们带了约瑟的骸骨,从疏割起行到旷野边的以倘安营。(三)21~22节是耶典说明上主曾应许与摩西同在(三12),现在祂就日间藉着云柱、夜间藉着火柱,表明祂的同在,引领他们的路,以及看顾保护他们,使以色列人日夜都可以行走,也得着云柱的荫庇和火柱的温热。──《中文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