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个呼声
启示录是一本末世的书,内容异常丰富,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查考。昔日宋尚节博士在初得救时曾用四十种不同的角度来查考圣经,从圣经中得到无限丰富。
今天我要讲的是七个呼声,这都是末世的呼声。此时是末世,我们实在需要这七个呼声!
这七个呼声,都用“看哪!”来表示。“看哪!”明显的有两个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叫人特别注意;其二是用灵眼看,用信心的眼睛看,看出属灵的异象。箴言廿九章18节“没有异象,民就放肆。”(英文圣经译作“没有异象,民就灭亡。”)“放肆”意即我行我素,随意放纵。但若有异象,心中有所领受,便放弃自己的道路,按着神的异象行事。
启示录中十次用“看哪”,但是其中数次意义相同,所以可以归纳为七种呼声。
第一个呼声──主来呼声
“看哪!他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他,地上万族都要因他哀哭,这话是真实的,阿们!”(一7)。另廿二7及廿二12。
当主耶稣升天时,有天使对门徒说:“加利利人哪,你们为甚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徒一11)。门徒将此话藏在心里。在新约廿七卷圣经中,只有四卷没有提及主再来的事:约翰书,叁书,腓利门书,因篇幅太少故未提及;加拉太书因为专讲“称义”真理,故也没有提及。还有两卷书间接提到,这就是以弗所书及罗马书,此二书内均说到身体得赎,而身体得赎就是主再来时所成全的事。
“众目要看见他。”新约有些地方说主再来时像贼一样,当然不是众目要看见他。为何有上述两种不同的说法?原来主再来分两步骤;
(1)提取──即将信徒接去,在空中与主相遇,是隐藏的,世人看不见。
(2)主与被提的信徒降临在地上建立国度──这次降临,众目都要看见。
正如旧约关于弥赛亚的预言是综合性的,一方面说祂是受苦的仆人,另一方面又说祂是大有荣耀的君王。这并不是互相矛盾,乃是预言主两次来世:一次是卑微的,一次是荣耀的。正如从远处看两个山峰,像是连在一起,但近处看,两峰距离却是很大。旧约先知是从远处看;新约乃是从近处看。
“连刺他的人也要看见他。”使人想起撒迦利亚书十二章十节的话:“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这个“我”字,就是神自称。谁能扎耶和华?谁能扎天地的主宰?主耶稣是道成肉身,扎主耶稣,就是扎耶和华。犹太人一天不接受基督是弥赛亚,就一天不明白此节之真理。我们不只看见基督在十字架上,也看见神在基督里面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而死。
“他驾云降临。”云彩象征神的荣耀,这是说主在荣耀中降临。
“万族都要因他哀哭。”主在荣耀中降临,这是好的,为何万族要为他哀哭呢?这是因为审判的缘故。主第一次来,是落在人手中,人任意待他;主第二次来,是审判者的身份。你要细心思想,在这哀哭的人群中,你在其中吗?抑或与主一同从荣耀中降临?
第二个呼声──直接审判的呼声
“看哪!我要叫她病卧在床,那些与她行淫的人,若不悔改所行的,我也要叫他们同受大患难。”(启二22)。
这里叫我们注意一件事,就是在推雅推喇教会里面,耶洗别所造成的问题。耶洗别这名字,很明显的不是真名,乃是象征的名称,正如上文巴兰与安提帕,二名之用法一样。巴兰是旧约里面的一个人,安提帕在原文的意思,是“反对一切”──反对一切与神旨意相对的事物。在推雅推喇教会里面,有一个领袖所做的事情与旧约的耶洗别所做的相同。主在这里要祂的教会注意一件事,这也是今日我们不能不注意的一件事,这是与信仰有关的一件事。旧约的耶洗别带领神的百姓离开正确信仰的道路,去敬拜巴力。神就兴起先知以利亚来,带领那些向神忠心的百姓站立得稳。现在推雅推喇教会里面,发生了同样的情形,这个领袖所作所为的与耶洗别一样,带领神的百姓离开了信仰正确的路径。请注意,在主致七教会的书信里面,有七次提到关乎不正确信仰的警告,我们不能不注意这件事。当日的教会需要这警告,今日的教会更加需要;如果这警告是发自他人,我们倒可以不注意,但这是主亲自对祂教会所说的话,我们就不能不注意了。在这里另外有一件事值得我们注意的:在这里把信仰上不正确的路线与淫乱连在一起讲。以当日的历史背景来说,在推雅推喇城里的神庙内,有各种宗教的节期,在节期中经常进行淫乱的事。这就是说,不正确仰的路线常造成道德上的松弛,圣洁的标准跟着降低了。凡是离开圣经信仰的教会,在这圣洁的道理上,一定放松。还有一件事,是值我们注意的,就是主继续警告说:祂给耶别悔改的机会,但是她不肯悔改,所以主使她病卧在床。她的罪是在床上的,受神审判的地方也是在床上。人种的是甚么,收的也是甚么。公义的神,有公义的审判。在旧约里有许多这样的例证:雅各的事,是多么的明显,他欺骗了他的父亲,他也受到舅父的欺骗,和他儿子的欺骗;连在他婚姻的事上,也受到欺骗。神是轻慢不得的!
在这经文里面,我们看见有三件事:(1)主警告我们不可离开信仰的正确的路线,(2)信仰上不正确的路线,一定忽视成圣的道理,(3)人种的是甚么,收的也是甚么。这呼声不但值得我们的注意,更值得我们大声疾呼。
第三个呼声──传福音的呼声
“看哪!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启三8)。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呼声,这是一个鼓励的呼声,叫我们想起了我们的责任。主为我们开了一个传福音的门,我们的主开了门,没有人能关;主关了门就没有人能开。祂拿着大卫的钥匙,天上地下的权柄,都在祂手中。今天在未世的时候,布道的工作来到最后一个阶段,而最后一个阶段总是最艰巨的。有些时是难见到效果的,因为世上的罪恶增加,人的物质观念加强。黎明之前,是最黑暗的一个阶段,所以在这阶段里传福音,一定有许多许多的困难!在这一段的工作当中,需要更大的属灵力量,方能把工作完成。当我们面对最后一里路,工作最大困难的时候,我们有何反应?我们是因为困难而后退呢,还是因更大的困难而更加追求呢?我们面对最后一段的工作,发现我们原来的能力不够用了,原来的方法,好像没有果效,怎办?是停止呢?后退呢?灰心呢?抑因有更大的需要而向主祈求呢?让我们今天听主这个呼声:“看哪!我给你一个敞开的门!”在今天最艰苦的阶段中,钥匙仍然在主的手里;祂开的门,仍然是无人能关的。我们听到这个声音,我们的心就得安慰。弟兄姊妹们!我说句老实话,如果不是这位庄稼的主呼召我们,我们早已不想在这禾场上工作了!如果不是这位庄稼的主管理禾场,今天我们都做不下去了!我们本身的力量很少,我们能够做的很有限。但我们力量的来源,我们的盼望,我们的鼓励,全在乎主,祂手中有大卫的钥匙,祂开了无人能关,关了无人能开。这是我们要用信心接受的一个信息,如果我们心里没有这个保证,我们就甚么也不能做!最后的一里路,黎明前最黑暗的一个阶段,我们把眼睛完全注定在主身上。这样我们才能够不灰心,不退后,不丧志!我们可以藉教会历史证明出来,主开的门,实在无人能关。在教会历史里面,有多少多少的时候,按人来看,这门是铜墙铁壁,谁都不能开的,但是主打开了紧闭之门,在福音传入爱尔兰之前,有一位主的仆人,叫做巴提客 St. Patrick,他在一个小山上祷告了四十天,求神开传道的门,让福音进入爱尔兰,后来门就开了。今天我们仍然要接受这宝贵的呼声。
“主说:非拉铁非教会只有一点力量”,这句话到底是责备呢?还是称赞呢?他们的教会按人看来,力量不大,但是他们以信服的心,尽上了这一点力量,结果主应许她说:“看哪!我给你一个敞开的门!”因为他们尽了他们的力量,门就为他们开了!感谢主,一点的力量,加上主,就是大大的资源了。一点的力量加上主,就等于成功!一点力量加上主,就等于敞开的门。撒勒法寡妇的瓶里面有一点面和油,一次就会吃完了,但加上了神,就可以足够一千二百六十天之用。非拉铁非教会的秘诀,就是她那一点力量肯拿出来用。今天的香港每一个教会,都有自己的一点点的力量,让我们把这一点点的力量加上主,主就要在香港,在东南亚,为我们打开一个敞开的门!
第四个呼声──由冷淡中复兴的呼声
“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的声音就开门的;我就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三20)。主在老底嘉教会的门外,发出这呼声。为甚么主在门外?有三件事把主推到门外去。这三事的力量很大,主在门外针对这三件事,发出呼声:
一、注重物质,他们以为自己发了财,甚么都不缺。他们让物质代替了主的地位。在物质丰富的时候,就不需要主,把主挤到门外了!他们看重物质过于主。
二、不冷不热。不冷不热充满了教会,对主半心半意。一个向主一心一意的人,断不玉于不冷不热;半心半意的结果,一定是不冷不热。主在这样的教会里,就无所作为!祂在教会里面没有地位,就等于把祂赶到外面去了。
三、自满自足。他们认为自己甚么都有,他们没有需要感。一个教会没有需要感,就不会要主。我们之所以需要主,正因为祂能把我所需要的给我们。我们追求,正因为我们有需要。自满的教会,主在里面就没有地位了!主就被赶到外面去。
主针对这三种情形说话了三句话:
(1)祂是在“万有之上为元首的”(三15),这是祂原来的地位,祂在万有之上。被造的一切物质,都在主之下;主的地位,应该在一切一切之上。这是祂应该有的地位,祂向老底嘉教会介绍祂自己。
祂是谁呢?祂乃是在万物之上为元首的。祂超过物质的一切一切,这是老底嘉教会所不认识的,不了解的,不领会的,主就要他们如此认识祂自己。弟兄姊妹!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有这个认识?我的主耶稣是谁?祂是在万有之上,万物之上为元首的。元首是甚么?是第一位,首位,我的主是居首位的主,祂不应在第二位,不应该有任何的事物,在祂之上。今天我们的教会,是否需要主这样自我介绍?在这物质主义的时代里面,我们要认识主,仍然要让祂居首位。如果主在我们的一生中,在我们的家庭中,在我们的事业中居首位,我们这班人就能成全神很多很多的事工了。主就能藉着我们来发挥祂的力量。
(2)“诚信真实见证的,称为阿们的。”阿们是甚么意思?香港教会习惯用“诚心所愿”这句话来结束祈祷,这是很有意思的。我并非要提倡“诚心所愿”,我是提倡用“阿们”的,因为全世界的基督徒同在一起祈祷的时候,只有广东的基督徒说“诚心所愿”。但我觉得“诚心所愿”四个字是非常宝贵,正是“阿们”的意义。诚诚实实,全心全意,这是主的名字,主是全心全意的向着我们,这是祂一致的表现。祂是“诚信真实见证者”,祂为父的慈爱公义作见证,祂怎样作见证?祂用生命作见证!祂见证父,直到死在十字架上,这样的一颗心,正与不冷不热完全相反。不冷不热的心,不愿上十字架。一个不冷不热的心,永远不能真说阿们。我们把老底嘉的不冷不热,与信真实的见证者互相比较,马上就能体会这个信息。我真是不冷不热的基督徒!我真是不冷不热的传道人!我们在主的旁边,真是与祂不相配!我们要接受这个信息,这个呼声!
第五个呼声──胜利的呼声
“看哪!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大卫的根,祂已得胜,能以展开那书卷,揭开那七印。”(启五4)这个呼声真是宝贵。“狮子”是强壮的,有能力的,是兽中之王。当约翰听见这个呼声的时候,他就周围观望,他看见甚么呢?他是否看见狮子?不是!他看见羔羊,而且是被杀的羔羊。希奇之希奇!犹大的狮子就是羔羊!被杀的羔羊就是犹大支派的狮子!祂的能力正在于他的被杀。在神奇妙的作为之中,被杀的羔羊变成了得胜的犹大支派的狮子。感谢神!基督的能力正在祂的软弱里。林后十三4)基督软弱,我们也是这样同祂软弱。主的能力是在祂软弱里面,祂因顺服父神而软弱。祂在客西马尼园的时候,曾经说:难道我不能求父为我差遣十二营多的天使来帮助我吗?但跟着说:如果这样,那些指着我说的预言,怎能成全呢?祂顺服父的旨意而软弱,被人捉拿,被人捆绑,被人处死!但感谢神!祂的能力就从祂的软弱里面产生出来。祂伸出祂的手-有钉痕的手,“好像被杀过的”表明祂有被杀的记号,那就是手中的钉痕。神伸出祂钉痕的手,接过书卷。马上就有赞美发出!廿四位长老的赞美!四活物的赞美!得救者的赞美!天上,地下,地底下,一切受造之物同声的赞美!甚么时候发出赞美?就是当羔羊伸出祂钉痕的手接受书卷时发出的。祂能揭开七印,换言之,即神在这书卷里的计划,能够完成。谁使神的计划成全?被杀的羔羊。感谢主,这有钉痕的手掌管一切,藉着这只钉痕的手,神的计划能够完全全的成全。在第一章我们看见,当约翰看见主的荣耀而俯伏在地的时候,主就用有钉痕的手抚摸他(一17,20),主的有钉痕之手掌握着阴间的钥匙;这手掌握七星:七教会的领袖。主曾将这只有钉痕的手,给门徒看,说:愿你们平安,随即差遣他们。请注意:主先给他们看见钉痕的手,然后差遣他们。看见在前,被差遣在后。门徒看见钉痕的手心中就有保证,知道祂是死而复活的主,胜过了死亡,罪恶,撒但!这是我的主!我知道祂是谁!然后他们就欢喜接受主的差遣。主说:父怎样差遣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如果你对一件事的成功的可能性有很大的怀疑,你一定不肯作那件事;如果某某人差遣你作一事,而你对于这人缺乏信心,你肯不肯接受他的差遣和委托呢?你当然不愿接受。但是如果我们好像门徒一样,知道这位主是复活的主,胜过撒但,罪恶,死亡的得胜之主,我们就会说:“主阿!差遣我!我接受你的差遣和你的托付。”
请注意:主向他们一连说了两次“愿你们平安”(约廿19)。主向门徒显现的时候,说“愿你们平安”;继而在给他们看过钉痕的手之后,又第二次说:“愿你们平安!”。第一次说的平安,可以算是问候,因为他们害怕,关上了门,主就向他们显现说,愿你们平安。第二次的意义更深长更宝贝,他们心中充满了平安,是因为他们得了保证;第一次平安是主的复活所造成的客观平安,第二次的平安是由保证而得的主观的平安。主观的平安加上了客观的平安,就变成了平安的平安!这是主所赐的平安。看哪!犹太支派的狮子,祂已经得胜了,祂配展开书卷,完成了神的计划!
第六个呼声──儆醒的呼声
“看哪!我来像贼一样,那儆醒看守衣服,免得赤身而行,叫人见他羞耻的,有福了!”(启十六15)。相信大家都知道“衣服”的意义-表明好行为,即信徒的义。我们信主后,得到了主的义,但自己亦应当行义。这是信徒的衣服。我们应当保守这义,免得赤身羞耻。
请注意上文十三节的话:“有三个污秽的灵,好像青蛙……出去到普天下众王那里。”污秽的灵在末世的时代中,迷惑人作污秽的事,把许多污秽的思想放在人的心中。末世的时代乃是一个放纵情欲的时代,色情泛滥在社会中,在这污秽的时代里面,我们听见这个呼声,就应当儆醒保守圣洁!
第七个呼声-更新与成全的呼声
“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启廿一3)“看哪,我将一切更新了!”(廿二5)在这里我们看见神的计划完成。看哪!神在旧约里所说的应验了,在旧约时代,神藉着会幕来表明祂的同在;在新约时代神要藉教会与人同在,更要藉着圣灵与人同在。看哪!在新耶路撒冷城中,以马内利的意义就完全实现,神的帐幕要在人间,主耶稣降生的时候,乃是以马内利的开始,但在新耶路撒冷中是以马内利的成全了!人神之间再无隔膜,再无距离,同住在一起,恢复了人神原来的情况。我们渴想那日子来到,那时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滕近辉《启示录分题研究──十二个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