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揭幕──信徒祷告的效力
读经:启示录八章1-6节:“羔羊揭开第七印的时候,天上寂静约有二刻。我看见那站在神面前的七位天使,有七枝号赐给他们。另有一位天使拿着金香炉,来站在祭坛旁边,有许多香赐给他,要和众圣徒的祈祷,一同献在宝座前的金坛上。那香的烟,和众圣徒的祈祷,从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神面前。天使拿着香炉,盛满了坛上的火,倒在地上。随有雷轰,大声,闪电,地震。拿着七枝号的七位天使。就预备要吹。”
这一段经文:好像说一位天使,并不是说到神。但解经家以为这是说我们的主。这里最主要是祷告的信息。今天教会最缺少祷告,世界的情形亦十分严重。我们必须知道信徒祷告的力量和效果十分大,但需要有忍耐,亦要明白祷告的原则。
(一)天上的寂静
寂静本来有休息的意思,但这里带有等待之意。天上有等待,因为将有重要的事情发生。天上寂静无声,为要等待神在世上完成祂的美意。
另一种寂静的等待,是在战争之前;在未到开战的时候,战场是寂静的,所谓暴风雨前的寂静。这里天上的寂静亦有此意。
(二)天使
这里说到另外有一位天使,拿着金香炉。这位天使是指我们的救主耶稣。在圣经,天使有好几个解释,最简单的便是天上属灵的,无罪,围绕着宝座服侍主的天使。希伯来书的作者说他赐福给我们。在客西马尼园,他赐力量主耶稣的身体,当主在旷野四十昼夜,受试探后,天使便来服侍祂。他亦眷顾爱主的仆人。在第二章及三章,有七星在主手中,有七教会的使者。天使亦是耶和华的使者,曾向摩西,亚伯拉罕,大卫等显现,祂是未降世为人子的耶稣。当人见祂时,便说看见耶和华神。
主是我们的大祭司,在我们天父的右边为我们祷告。我们的名字刻在祂心版和手上,这里提到世上的圣徒有三件事。
受苦的圣徒──启六:9-11“揭开第五印的时候,我看见在祭坛底下,有为神的道,并为作见证被杀之人的灵魂。大声喊着说,圣洁真实的主啊,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给我们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几时呢?于是有白衣赐给他们各人。有话对他们说,还要安息片时,等着一同作仆人的,和他们的弟兄,也像他们被杀,满足了数目。”
信徒在地上受苦是一千九百年来的事实,被鞭打,被迫害,被杀戮,这是受苦的信徒。
受印记的信徒──启七:1-3“以后我看见四位天使站在地的四角,执掌地上四方的风,叫风不吹在地上,海上和树上。我又看见另有一位天使,从日出之地上来,拿着永生神的印。他就向那得着权柄能伤害地和海的四位天使,大声喊着说,地与海并树木,你们不可伤害,等我们印了我们,神众仆人的额。”
奇妙的神,把信徒印上了印记,又应许受印记的信徒,虽受苦,但不用怕,因为人能伤害我们,不能杀害我们的灵魂,因为连我们的头发,我们的天父也曾数过。有一天,我们要复活,并得着荣美。
在地上祷告的信徒──启八:3-4“另有一位天使拿着金香炉,来站在祭坛旁边。有许多香赐给他,要和众圣徒的祈祷一同献在宝座前的金坛上。那香的烟,和众圣徒的祈祷,从天使手中一同升到神面前。
我有一位朋友每日祷告,至为主而死。我知有一天我会和他相见。神应许我们,天上有一位为我们祷告。我们到天堂,全凭这一位大祭司。
(三)香
这是象征的话。神吩咐摩西要做一种特别的香料,只在圣所用。若大祭司擅用他种香料,他必被处死。祭司进圣所时,要带着血,另一手拿香炉。这里预表我们的主耶稣带着自己的血进去,这亦是象征的。
主耶稣完全满足神的心,以致神曾打开天,对耶稣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香料便有这个意思。主耶稣是完全的,圣洁,公义,又没有瑕疵。我爱主的名,如雅歌所说:如倒出来的香膏。
(四)祷告
天上寂静,因为地上要受审判,天使吹号,因为神的国近了,信徒要与主同作王。有些人祈祷的范围太狭窄,只为自己,我们应该像主耶稣教我们祷告时说:“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这是一个大的祷告,因它包括整个世界。我们实在需要神的国降临。我很喜欢旅行祷告,在美国时,为亚洲教会祷告。在亚洲时为美国的教会祷告,由中部至东西岸,愿神祝福他们。
我们祷告,没有主便无效。我们常加一句:奉主的名求。我们这样说是有理由的,因主耶稣是我们的大祭司,将我们的祷告和主耶稣的美德,合在一起,像把香炉的香加上去,一同升到神的面前。
(五)地上有雷轰,闪电,地震
这是说祷告有效力。神最爱听的祷告,便是救恩临到世上,奋兴临到信徒。故信徒为这事热心祈祷,必定有效验。我曾为奋兴祈祷,又亲眼看见复兴。有一位老姊妹,本来不识字,但信主后,不但会读经,更会唱赞美诗。后来有饥荒,但他的脸仍像天使一样。这是复兴的效果。在三百年前,有一位青年在印第安人中作工,虽然天气寒冷,但他仍迫切祷告至流汗,后来人心便改变过来,接受耶稣。这是祷告的效果。
将来这些事必会临到,若世人不悔改,必有审判,求主仍降恩典,有一天,祂必回来。我们一方面要警告人,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祷告。我们常用主祷文,但我们可曾想到它的意思,是十分真实的。愿主的国降临。若主不来,我们便没有盼望。将来主要再来,世上的国要永远成为祂的国。── 孙维廉《启示录中的七个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