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书第五章
第五段 对受苦教会的勉励(5:1-11)
一·劝勉作长老的(5:1-4)
1·长老之职责(5:1)
1 “长老”原系旧约的名称(出3:16;17:5;利4:15;士8:14,16;撒上16:4;拉10:14)。犹太人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的领袖即是百姓官长。教会中长老的名称,很可能是承袭犹太教而来的,但启示录中亦提及天上的长老,即天使中的长老(启4:4及启5:5,14;7:11-13;11:16;14:3;19:4)。这样说来,“长老”一名可说是起源于天上的使者了。
古代教会中,除使徒外,没有比长老更大的职任,但使徒是由神呼召,长老则系弟兄中灵性较长进的人,由使徒按神的引导予以选立,使他们管理教会(徒14:23)。使徒的工作是开荒布道设立教会,见证基督复活等;长老则是负责牧养教会的,其工作等于今日的牧师或教师。使徒是超地方性的,即不是专属于某一地方之教会的(徒4:23;多1:5);而长老则是地方性的,即只限于某一教会的。在本教会作长老的,到了别处就不一定是那个地方的长老;但使徒则属“全教会”的职分,无论到那里都是神的使徒。
“长老”在圣经里有时又称为监督,如徒20:28-35,注意其中徒20:27称“长老”,而在徒20:28则称“监督”(参多1:5,7;提前3:1-7;5:17;亦同样将监督与长老混为一谈),可见这两种名称实际上是一种职分。所以在初期教会中,长老就是教会在灵性或行政上的领袖。执事则系办理事务方面的,其职权在长老之下(徒6:1-6;提前3:8-12)。但现今一般教会中的“监督”是高过长老的,约等于一个地区或某一组织中的最高领袖。这种监督与圣经中的监督是不同意义的。
亦有根据提前3:1-7的记载,而主张教会中不设长老的,因为没有人能符合那里所记载的要求,且无使徒可按立长老;是则教会中似乎亦不能设执事之职,因为执事亦由使徒按立,且按徒6:3;提前3:8-13的记载,能完全符合圣经要求之执事亦不易得。
在此彼得用三种自称,都有宝贵教训:
A·“我这作长老的”
这不是骄傲的自称,乃是谦卑的自称。因按彼得在教会中的地位来说,他不但是十二使徒之一,且在十二使徒中居领导地位;但他在此以长老自称,并不以为不值,或贬低身分,可见彼得心中没有职位高低的拣选。并且在他灵性造诣更高深的时候,反倒喜欢担任那种任劳任怨的牧养工作。可见一个信徒灵性愈高深必然愈谦卑,而这种谦卑清楚地表现于对工作地位没有阶级观念。
他这种自称,能使受书人中作长老的人感到,这位身为十二使徒领袖之一,又曾按立过许多长老的彼得,到了这么年高德望的时候,仍和他们同样是作长老的,这是他们的荣耀和安慰。
彼得这种自称,亦显示他以下的教训,是站在与其它作长老者相同的地位上发言的,他并非站在一个上司的地位,对于下属的工作困难亳无经历与体验,只凭地位的权力而高谈阔论。
B·“作基督受苦的见证”
这句话包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彼得以其本身的经历来证明基督为人受苦,按彼得曾亲身跟随主有三年多,亲自看见主如何在山上改变形像(太17:2),如何被本乡的人丢弃(可6:3-4),如何在客西马尼园祷告(可14:32-42),如何被卖(可14:43-50),如何受审受辱(可14:53-65),如何被钉与安葬(可15:6-47),并如何复活向门徒显现(可16章);这些见证都是彼得所亲自经历过的,可见他的见证是十分确切而有把握的。
这句话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凭着他为基督受苦,而为祂作见证。彼得不但亲自看见基督为人受苦(参3:18),更是很乐意地为见证基督而受苦(徒4:1-3;4:21-22;5:17-32,40-42;12:1-19)。这样忠心为主受苦而作见证,就是他作长老尽职的态度。
注意,“作基督受苦的见证”连接在“我这作长老”之后,这后句是为前句的最好脚注。作长老并非作大官,乃是作一个使人知道基督如何为人受苦,并甘愿为基督受苦的人。
C·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
这“荣耀”当然是指基督再来时所带来的荣耀(1:7,13),这句话暗示基督将来要显现的荣耀,有我们在现今所无法领略得到的奇妙。所以使徒称它为“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人,与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是相关联的(提后2:11-13;太19:28;路22:30;约一3:2)。注意,彼得在这里不是盼望将来与主同享荣耀,乃是用一种肯定的语气,论及他自己乃是一个与主“同享……荣耀”的人,正如他是一个长老,一个作基督受苦的见证人一样。他在今世如何是一个为主受苦的长老,在天上他也如何是一个与主同享荣耀的人。
主在世时,曾经论及祂自己的受苦和将来所要显现之荣耀(参可8:31-38;9:1-8),彼得都曾亲自听见,并在山上荣光中见过。所以在这里,他很有把握地论及信徒为主受苦与将来的荣耀。
2·长老工作的原则(5:2-3)
在此彼得劝勉并指导那些与他同作长老的人如何牧养神的群羊。他自己曾受到复活主的勉励,要他牧养主的群羊(约21:15-19)。这里给我们看见彼得已照主的话牧养祂的群羊,又劝勉他的同工如何牧养主的羊。
2 “牧养”是含有保护、看顾、养育、引导的意思在内。牧人应负责为羊群找有水草的地方,并保护他们不受野兽的侵袭,引领他们行平安的路。在此给我们看见作长老几个重要的原则:
A·应站在一个受委托的地位上
“在你们中间神的……”,表示这些羊群并非“你们的”,乃是神放在你们中间的,是神所委托的。一个牧者应站在管家的地位上牧养。
B·要照神的旨意照管
“照管”episkopeo(参W. E. Vine《新约字解》)有监视、慎守之意,在来12:15译作“谨慎”,就是很小心看顾的意思。牧者对于主的群羊应当留心照管,看看他们有无懈怠、患病、走迷、受伤,而随时给予援助、督促、责备。英文R.V.“照管”译作oversight(照顾、监视)。
“按着神旨意”,亦即照神真理的原则、圣灵的指教而引导他们。不是随人的私意,顺从人的愿望,乃是向神负责,按神的愿望而牧养他们。
C·要出于甘心
“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即不是消极方面由于人的催促,和出于属人的意念或碍于情面,而不得不担起牧养的责任;乃是积极地甘愿顺从主的呼召,而牧养主的羊。这不是说凡是人所分派的事工都不作,乃是说不要等人的分派,为着不敢得罪人的缘故而作,乃是为主的缘故而乐意去作。
圣经劝勉信徒存乐意的心奉献(林后9:7),在此则告诉我们,在一切神的圣工上,都应当甘心乐意地去作。
“不是出于勉强”,亦即不是出于人意的勉强。保罗曾说他传福音是“不得已”(林前9:16),但他的“不得已”并非人的勉强,乃是神爱的激励,圣灵的催逼使他不能不接受神的要求。
D·要有纯正动机
“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贪财”指不应得的钱财却贪图获得。原文该字是由“可耻”与“获得”二字合成。本句显示当时的长老是专职牧养教会的人,且是接受教会供给的(提前5:17),所以说“不是因为贪财”。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推广为,不要为着薪金的多寡而接受教会圣工的职责。
圣经对于教会工作者如何接受供给,并未限定任何方式。因为圣经所注重的,不是方式,乃是内心与动机。有人反对教会传道人领受固定薪金。但是否领受固定薪金,绝不足以表示他们是否专心仰赖神。领受薪金的人也可能不仰赖人,只仰赖神;不领受薪金的人也可能不仰赖神,只看富人脸色,重富轻贫,处处乘机表示自己的穷困……。所以最重要的是忠心事主,不计较待遇,也不藉任何形式获取人前的荣耀和尊敬。
3 E·要作群羊的榜样
“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辖制”有凭权力或武力压服人,使人受自己统治管制的意思。新旧库圣经译本作“威吓”。长老对群羊应以榜样为感召,而不是藉权力威吓。圣经对于教会负责者如何尽职的教训,都是要他们像一个服事人的人,用谦卑的态度服事主所交托他们的“羊群”,绝不可用专横傲慢的手段。
对于用“榜样”来领导“群羊”,彼得曾亲自接受主的教训(约13:4-5)。榜样的意思是自己先实行,然后使其它的人也跟自己的样子行。但榜样不是包办,不是代替了别人的本分,不是自己劳碌作工,而让信徒坐下不动;乃是自己事奉神,又使信徒照样事奉神。注意,这榜样亦包括钱财的奉献。神不是只要传道人事奉祂,信徒则只出钱;神也不是叫信徒出钱,传道人一毛不拔。虽然传道人可以靠福音养生,从信徒方面得着供给,但他们自己也当奉献金钱,且在这方面也要作信徒的榜样。
3·长老的赏赐(5:4)
4 牧长指主耶稣(彼前2:25),一切牧养教会的人都是在祂手下工作的,他们必能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注意,“永不衰残”原文amarantionos,是一种不会凋谢的花名。使徒用这个字,是要表示长老所要得的荣耀冠冕,是永远常新,其荣耀不会日渐减少的。
古希腊人除皇帝戴冠冕外,还有运动场竞技的优胜者亦可戴树叶编织的冠冕(参林前9:25;提后2:5)。犹太人则在结婚时,新婚夫妇头上也戴冠冕以表示喜乐(赛61:1;歌3:11)。圣经中提及忠心信徒所能得的冠冕,除本处外尚有:
A·不朽坏的冠冕(林前9:25)。
B·生命的冠冕(雅1:12;启2:10)。
C·公义的冠冕(提后4:8)。
二·对一般信徒的勉励(5:5-11)
1·劝勉年幼的应顺服年长的(5:5上)
5上 有人以为这“年幼的”是指教会中职位较低的人,但这还不如照字面的意思解释更加自然,即指教会中年龄幼小或灵性较幼稚的人,他们应当顺服“年长的”。“年长的”原文与上文的“长老”同字,所以有解经者认为这年长的是指第1节的“长老”;且上文主要的意思是劝勉作长老的人应如何按神的意旨尽职,在此则劝勉信徒应当如何顺服,乃极自然的讲解。另有人则认为这里的“年长的”虽与上文的“长老”同字,但此字虽在上文是指作长老的人,在本节却未必指有长老之职的人,而更可能是指普通年长的人;因为本节之“年幼的”是与“年长的”相对的讲法,既然“年幼的”应解为年龄或灵性比较幼小的人,则“年长的”当然应指一般年龄或灵性较长进的人了。无论如何,这两种解释均无大碍;因为事实上作长老的亦必然是在年龄或灵性上比较长大的。
“顺服年长的”,这是今日教会青年所需要的信息。不但为遵从圣经的真理应当这样,就是以今世的一般团体来说,也都需要每一个团体的成员,服从一般规律和他们的领袖,否则就无法推动他们的工作。但教会信徒对于教会领袖的顺服,远不如世俗团体成员对其领袖的顺服。这显然是因为信徒对于团体的服从与个人的自由,以及跟从神与跟从人等类的真理,常发生混淆与误解的结果。
2·劝勉众人都要以谦卑束腰(5:5下-6)
5下 不但年幼的对年长的应顺服,就是“众人”,不论年幼的对年长的,或年长的对年幼的,或年龄、学识、恩赐、职位相当的,都要用谦卑束腰,彼此顺服;亦即用一种像仆人等候主人吩咐的态度,接受弟兄的劝告或指正。一个真正谦卑的人,不但能顺服比他年长或职位资格较老之人的劝戒,也能顺服那些比他年龄、识位、资格、灵性不如之人正确的劝戒。
“彼此顺服”,一方面表示信徒彼此之间,都需要互相用真理提醒,又互相为着服从真理而彼此顺服。另一方面亦暗示那些年长的人,不能单凭他们的年长,便要求年幼的一味顺服他们,而不顾真理的准则。反之,他们自己有错失时,也当同样接受人的劝告。这是真正要实行真理的人所应有的态度。
“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阻挡原文antitassetai,意即将自己放在反对神的地位上,正如交战的双方列阵相对之意。所以,骄傲的人就是把自己放在与神对阵的地位上,这样当然被神阻挡了;反之,我们若要承受神的恩典,就要谦卑,谦卑就等于给神机会,让祂可以多多赐恩给我们,并把我们升高。
6 “你们要自卑……”,自卑的原文tapeinothete,在路3:5译作“削平”(但是,其余各次如:太18:4;23:12;路14:11;18:14;林后11:7;12:21;腓2:8;4:12;雅4:10都译自卑),使神的旨意可以在我们身上通行无阻。
在此所讲的自卑,大概与当时信徒所受的苦难有关系,使徒可能是劝勉他们在苦难中忍受卑微的地位,因主耶稣也曾自取卑微以致于死,而被神升为至高(腓2:5-11)。这样地自卑,能使我们在苦难中顺从神的安排,甘于承认自己的卑微,本是应当受羞辱与苦难的,这就等于把自己放在神大能的手下,使祂可以按照祂的时候把我们升高。
彼得在此提醒信徒应留意神的手。一切临到我们的苦难,不要只看人的手,而应看见是神的手段,要借着一切临到我们的苦难,训练我们成为祂合用的器皿。
按圣经记载神的手有多处:
A·创造的手(来1:10)。
B·施恩的手(拉7:9)。
C·保守的手(约10:29)。
D·罚罪的手(徒13:11;诗32:4)。
E·高举的手(徒2:33)。
F·战争的手(出3:2;7:5)。
G·大能的手(出6:1;代下6:32)。
所以我们自卑而服在神的手下,实在比凭自己的力量与人争竞更为安全而上算。
“到了时候祂必叫你们升高”,这是一个宝贵的应许,说明神不会永远让我们卑微。祂必会叫我们升高;但不是照我们自己的时候和意愿,神要隐藏我们在祂的手下,直到祂自己的时候。惟有祂知道在甚么时候把我们升高,才是最安全、最适合而不至使我们自高自大的。若我们不服在神的手下而自己升高,其结果必然很快跌倒,不能成为神“耐用”的器皿,而只合一时的使用。旧约的大卫王虽早已受膏为以色列王,却不肯自己去推翻扫罗,仍然忍耐地等候神的时候到了,才登基作王,这实在是我们最好的教训。
3·要将一切忧虑卸给神(5:7)
7 忧虑是信徒灵性的一大阻碍,又会引致信徒陷入钱财的迷惑之中(太13:22)。主耶稣曾劝勉门徒不要为世上的衣食忧虑(太6:25-34),乃应先求神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就都要加给我们了(太6:33)。
忧虑不但是不信的表现,且有轻视神的能力,疑惑神的信实之含意,表示我们不敢信神的看顾,恐怕祂有疏忽之处。所以“忧虑”也是一种罪。
“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与保罗的教训“应当一无罣虑”(腓4:6)意思相同。本节的“一切”与腓4:6的“一无……”,都表示神对我们的罣虑无不担当,我们的难处无一不可交给神。
“卸”表示我们要将忧虑如卸货一般卸给神。我们每日人生的经历中,会有许多的事使我们忧虑。不论是经济的负担、家庭的生活、工作的责任、友谊的轇轕──都会像货物一样,积聚在我们“人生的船”上,我们必须把它卸给神──一个永不下沉的码头──便可以从祂那里得享安息。
“卸给神”并非不负责,乃是让神作主,交给神负责,倚赖神为背负我们重担的主(太11:28-3;诗68:19;来13:5)。
“卸”原文epirpsantes,与太27:5之“丢”,路19:35“搭”,徒27:19“抛”同字。
“因为祂顾念你们”,这话解明我们应当将一切忧虑卸给神的理由,祂既是顾念我们的,则对于我们所“卸”给祂的一切难处,必不会轻忽不顾。反之,我们若不将一切忧虑卸给祂,乃是表示我们对祂的“顾念”有所怀疑。
4·要谨守儆醒抵挡魔鬼(5:8-9)
8-9 上节论将忧虑卸给神,本节则劝告信徒要谨守儆醒,可见“忧虑”与“谨守儆醒”有关系,因忧虑会使信徒挂心今世的事,而在灵性上打盹、不儆醒。忧虑使我们的眼睛多看到属世方面;谨守儆醒则使我们的眼睛多仰望神那方面。我们必须先将一切忧虑卸给神,才能在患难中也可以谨守儆醒。“谨守”表示对仇敌的防范十分周密;“儆醒”表示对仇敌的诡计应付得很迅速敏捷。彼得自己曾有不儆醒的经历(太26:36-40),所以彼得在他的书信中,特别留意劝告信徒谨守儆醒,显见他对主在客西马尼园的教训,有很深刻的印象(太26:41)。
为甚么要谨守儆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吼叫的狮子”,就是饥饿的狮子,是凶猛而可怕的;“遍地游行”,就是多方寻找机会的意思。上文3节彼得已将信徒比作“群羊”,在此彼得则以魔鬼比作饿狮,尽一切机会,要吞吃信徒。这比喻显示信徒乃是生活在充满危险的环境中──有吼叫狮子游行的环境──而信徒本身又像“羊”那么软弱,这样,当然应当谨守儆醒,以防备魔鬼的计谋了。
“可吞吃的人”,暗示并非一切人都是魔鬼所能吞吃的,那些软弱而打盹的人,才是牠所能吞吃的。所以我们战胜这凶猛仇敌的方法,就是作一个刚强的人。正如第九节所说的:“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牠”,这坚固的信心也就是刚强的信心。我们不能希望魔鬼可怜我们的软弱,我们只能显出“坚固的信心”,使牠不能“吞吃”我们。信徒在神面前应如羊羔那么驯服,但在魔鬼面前,绝不可像羊羔一般顺服。这“坚固的信心”也能使我们有一种坚定的态度,来拒绝魔鬼的试探。我们切不可在试探之前存着观望和犹豫不决的心意,乃应用坚定不肯妥协的态度来抵挡牠。这“坚固的信心”,像一双有力的翅膀使我们可以飞翔空中,与神更接近,而远离狮子吞吃的危险。
本节与第6节都是我们胜过魔鬼的方法。第6节的自卑使我们沉在神恩典的海洋之中,让神大能的手荫庇我们;本节的信心则使我们飞到神属天的领域之内。这两个地方都是魔鬼所不能加害的。
“因为知道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本句显示当时信徒正在经历苦难,这些苦难亦是魔鬼试探的一种,要使他们在苦难之中跌倒。彼得提醒那些信徒,他们的受苦并不孤单,并非只有他们才遭受这样的苦难,神并非偏待他们,或撇弃他们,以致他们如此受苦;事实上一切和他们同样有信心的弟兄,也难都同样遭受苦难。这句话也指出了他们所走的路并没有错误,他们和许多其它忠心的圣徒是同一踪迹的。
5·信赖赐恩的神(5:10-11)
10 在此彼得先提及我们所信的神是怎样的神,乃是“赐诸般恩典的神”。4:10彼得曾说到神有百般的恩赐,是为我们服事祂而赐下的;在此诸般的恩典则是为应付我们生活上的各种需要或患难而赐下的。诸般的恩典足以应付诸般的患难,使我们能在不同的试探中得胜(林前10:13)。
“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祂永远的荣耀”,可见神召我们的最终目的,绝非要我们为祂牺牲甚么,乃是为叫我们得享祂永远的荣耀(帖前2:12;帖后2:14)。既然这样,祂就必赐下诸般的恩典,使我们不致因所遭受的苦难失败,反倒因所受的患难而得享祂的荣耀。并且祂选召我们的恩典,足以作为我们必得享祂荣耀的保证。
“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等”在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字,表示信徒先经试炼而享荣耀,乃是一种必然的先后次序。在我们未享祂荣耀之前,神必须有所等待,必须先完成祂造就我们的计划,使我们在患难和各种试炼中,经历祂所赐的力量,得着祂的“坚固”和“亲自成全”,然后与祂同享荣耀。所以这“暂受苦难”,乃是我们进入荣耀之前必经的锻炼和学习,使我们的灵命得以强壮长大,合乎神的要求。神不是免去我们的苦难,而是在苦难中,赐我们力量,使我们能胜过苦难。所以我们切不可因苦难的来临,便以为神不是真要赐福给我们;反之,苦难倒是使我们能十分真切地经验神诸般恩典的机会。
神的恩典既是“诸般”的,若我们的人生只有平安没有痛苦,怎能领略神在苦难中的恩典呢?所以神许可我们落在诸般的境况中,无非使我们的人生更丰富、美满而已!
注意本章10节,并不是彼得对信徒的祝祷或盼望而已,乃是一种肯定的话,表示这些是神必然会成全在信徒身上的,而不只是彼得希望会成全在信徒身上的。
“愿权能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这里特别称颂神的权能;神既是有权能的神,管理一切临到我们的事,我们就不可因暂时受的苦难而丧胆。因为那掌握我们生死祸福,为我们判断曲直的,并不是人,乃是有权能的神。
问题讨论
“长老”的职位与使徒有甚么分别?
长老与监督有甚么分别?
按5:1彼得自己作长老的态度怎样?
按5:1-4长老工作的五项原则是葚么?
5:5之“年幼的”与“年长的”应怎样解释?
按5:8-9说明要怎样抵挡魔鬼?
第六段 结语(5:12-14)
12 “我略略的写了这信”,本句表示彼得认为他所写的信,并未将他所要讲的话完全讲完,只不过略略写了而已!
“托我所看为忠心的兄弟西拉转交你们”,这“西拉”应当就是使徒保罗的助手西拉。他原是耶路撒冷教会弟兄的领袖(参徒15:22,27,32,40),曾在小亚细亚一带布道,后又与保罗在腓立比一同坐监(徒16:19,24),与提摩太同为保罗得力的助手。但这时何以与彼得同在一处,未详。
西拉Silvanus原文与西拉Silas虽不同字,但按林后1:19的西拉也是 Silvanus而不是 Silas,然而比较徒16:25;17:14;18:5,可知林后1:19的西拉Silvanus实在就是 Silas,是保罗跟提摩太的同工。
彼得虽然祇用一句话来介绍西拉,但这简单的介绍更可证明西拉的最大长处是“忠心”,因为在简单介绍中,彼得必然是把西拉最特出的地方加以介绍。他既被保罗所信任,又为彼得所称许,显见他确是一个忠诚可信的爱主弟兄。
“劝勉你们……”,可见西拉不但负责为彼得带信,亦负责劝勉受书人,在彼得书信未能尽录之外,再对信徒加以讲解训勉。按使徒行传15章,西拉曾与犹大、保罗同带耶路撒冷教会公函,劝慰外邦教会。
“证明这恩是神的真恩”,在患难中最容易疑惑神恩典的真实可靠,西拉负责向信徒证明神恩典的真实。
“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在患难中得胜的秘诀,就是继续在神的恩典中站稳,继续仰赖神的救恩,在生活的困难上经历祂的拯救。
13 许多解经家都认为这巴比伦是当时罗马京城的暗语。因根据初期教会的遗传,彼得曾在罗马居住,但不论圣经的记载,或经外的传说,都从未说到彼得曾在巴比伦居住。
“我儿子马可也问你们安”,这马可大概就是写马可福音的那位马可。他是彼得“福音的儿子”,正如西拉、提摩太与保罗的关系那样。彼得被希律囚禁,被天使救出来以后曾先到马可家(徒12:12)。按西4:10,这马可又是巴拿巴的表弟,保罗与巴拿巴曾因他的缘故发生争论(徒15:37-39);但后来他又在罗马与保罗同工,且为保罗所称许(西4:10-11;门24;提后4:11)。按教会遗传,马可在彼得晚年时,常随左右,为彼得忠心助手。
14 “你们要用爱心彼此亲嘴问安”,亲嘴问安是当时信徒问安的习惯方式,有浓厚的旧约背景(参创27:26-27;29:11,13;31:55及创33:4;45:15;48:1;50:1;出4:27;18:7;得1:9,14;撒上10:1和撒下15:5-6)。犹大卖主时也用亲嘴的记号(太26:48-49),因为这是当时人见面问安的礼貌。圣经并非要我们放弃一切人的礼貌或习惯,而是要我们应在这些普通的礼仪上,使它成为有真实价值和意义的事,而不是成为只属外表而毫无内容的习惯。
“愿平安归与你们凡在基督里的人”,彼得在他结语祝福时,特别注明平安是归给“凡在基督里的人”,这是否表示彼得不愿为那不在基督里的人祝福?不是,这乃是因为神所赐的平安和福气,只有在基督里才能得着;他们若不在基督里,纵使彼得为他们祝福,亦属徒然。
问题讨论
彼得怎样介绍西拉?有甚么教训?这西拉是谁?
“我儿子马可”是谁?
“你们要用爱心彼此亲嘴问安”,全句最重要的重点是甚么?――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