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书第五章
虚无的财富(五1-3)
在本章的首六节经文中,雅各有两个目标。第一,证明属地财宝到头来也是空虚无用;第二,表明那些积财者的丑行。他想藉这样的描述,阻止其读者不会以财宝为生命的唯一目标。
他向富人们说:假如你们知自己的所作所为,那么,你们就会为将来在 神面前所受无情的审判而哭泣,号咷。整幅图画因雅各所用‘号咷’一词而特显生动,因为号咷一词的希腊字是ololuzein,这是一个拟声字,以声为义。其意义是尖声哭号。这字也用以描绘那些因 神的审判已经临到时所发惊惧的狂哮(赛十三6;十四31;十五2,3;十六7;廿三1,14;六十五14;摩八3)。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形容在地狱中受苦者痛苦呼号的字。
整个篇章中的用字都是经过一番挑选,生动而活泼。在东方世界中,主要财富的来源有三,而雅各对每一种财富的损毁都有一个特别的用字加以生动的描述。
谷类及粟类则腐烂(sepein)。衣服:在东方人眼光中,衣服也是财富的一种。约瑟赐华服给其兄弟们(创四十五22)。亚干因为贪爱一件示拿地出产的衣服,不单丧失了自己的性命,更给以色列人带来艾城一战败北的羞辱(书七21)。参孙答应凡能解其迷语者,皆赐以衣服为礼。(士十四12)乃缦带备衣服作为赠送给以色列的先知之礼物;为了获得这些衣服,基哈西却染了满身大痲疯。(王下五5,22)保罗宣称谓他没有贪图任何人的金银、衣服。(徒二十33)这些衣服虽然华丽,但也逃不过蛀虫(setobrotos参太六19)的侵食。
世人皆珍藏的金银也逃不过铁锈的腐蚀(katiasthai)。我们都知道金银是不会长锈的;雅各是以生动的手法来表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至终也难逃毁灭。
这锈是所有属世物质短暂、虚空的铁证。再者,这也是一项无情的警告。希冀获得这些东西的欲望,就加铁锈一样,无情地侵蚀人的身体与灵魂。最具讽刺性的,就是人为自己积攒财物,到头来,这些财物竟成了吞噬他的烈火。
雅各深深地认为以属世物质为念的心态,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春梦而已,不单如此,这也与自掘坟墓的愚蠢行动无异。
热心公益(五1-3)(续)
就算是粗心大意的读者,也不会忽略圣经对社会公益的重视。并没有其它书好像圣经一般,那么严厉地指控欺诈,自私地敛财。麦费连(J. E. McFadyen)称阿摩司书为鼓吹‘社会正义’的先知书。何摩司指控那些在其宫殿中堆满了抢劫和剥削来的财富(摩三10)。先知也斥责那些欺压穷人的,虽然地们拥有石砌的楼房,美好的葡萄园,──但由于 神的忿怒,他们永不得享用所拥有的一切(摩五11)。 神的忿怒临到那些以小升斗,假法码欺骗顾客的;也临到那些以银子及一双鞋子的价钱买下穷人作奴隶的;将劣等的麦子高价卖给穷人的,也难逃 神的忿怒。因为 神严正地宣告道:‘他们的一切行为,我必永远不忘。’(摩八4-7)先知以赛亚也警告那些以房接房,以地连地的富户(赛五8)。哲人们也强调那凡倚仗自己财物的,必然跌倒(箴十一28)。路加引用耶稣的话说:‘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路六24)财主进入天国是难的(路十八24)。财富是试探,网罗,有钱人很容易被钱所蒙骗而陷入无知的境界;更被诸般私欲所迷诱,因为贪财是万恶之根(提前六9-10)。
在两约之间成书的作品,也满载了同一样的警告。‘以不义的手段积聚金银的人有祸了……他们会随同其财物一起灭亡。他们的灵魂,也羞耻地被抛入烈火中。’(以诺书九十七章八节)在所罗门智能书中记载了一段经节,其中是描述一位自私财主的自白,谈及其放纵的生活与义人生活形成对照:‘来罢,让我们尽情享受跟前之乐,快快地使物尽其用,正如年青时一般。让我们饮饱天下美酒,涂上各样香品:不让春天怒放的花朵专美。趁玫瑰花蕾仍末枯萎之前,让我们编为华冠而戴。让青葱的草地上,留下我们奢华的痕迹。让每个人皆尝尽肉欲美色,让我们欢愉地逸乐,处处留痕;因为这是我们应拥有,也是我们命中注定享受的。让我们欺压穷苦的义人,连寡妇及白发老翁皆不放过……因此,让我们埋伏好攻击义人;因为义人不与我们同流合污而生活清正;因为我们触犯律法,他便无情地叱责,他也反对我们可耻的行为,对我们放浪的生活,更看不过眼。’(二6-12)
我们想不通为甚么基督教会被称为‘人民的鸦片烟’,或被认为是出世的宗教。世上没有一本书好像圣经一般地大事抨击社会罪恶,及有效地鼓吹社会正义。圣经并不抨击财富本身,相反地,却注重财富的运用,及富户因不善理财的丑恶下场。
自私者的收场(五4-6)
这段经文无情地指控自私的富户,揭露他们无可避免的收场。
(一)自私的富户以不当手法敛财。圣经一贯主张作工的得应得的工价这基本原则(路十7;提前五18)。在巴勒斯坦境内的临时雇工,生活清苦,濒临饥饿边缘。工资低微,根本无法积蓄;若迟发工资一天,那么,他与其家人当日则会饥肠辘辘,痛苦难熬,因为‘家无隔宿之粮’。因此,圣经的律法三番四次地强调:要按时发工资给临时雇工。‘困苦穷乏的雇工……你不可欺负他。要当日给他工价,不可等到日落,因为他穷苦,把心放在工价上,恐怕他因你求告耶和华,罪便归你了。’(申廿四14,15)‘雇工人的工价,不可在你那里过夜留到早晨。’(利十九13)‘你那里若有现成的,就不可对邻舍说:去罢,明天再来,我必给你。’(箴三28)‘那行不义盖房,行不公造楼,白白使用人的手工而不给工价的,有祸了。’(耶廿二13)那些‘亏负人之工价的’必受耶和华的审判(玛三5)。‘那抢夺邻舍度日之银,与其以血汗赚来之粮,及谋害他的;那欺骗雇工之工价的,就是欺骗了创造者,这等人必遭悲惨收场,因为他是流血者的兄弟。’(传道经卅四章廿二节)‘凡为你工作的雇工的工价,绝不能耽延拖欠,应快快支发。’(多比传四章十四节)
圣经的律法真可称为劳工宪典而无愧,圣经对社会多方的关怀,藉律法、先知及先哲们的智慧之言而表露无遗。圣经中说收割者的哀声达到万军之主的耳中。试想,那掌管天上万象,月亮星宿及无边宇宙的 神,竟顾念一劳动者的权利。这就是圣经一贯的教训。
(二)自私的富户只知一味利己。他们享美福,好宴乐。‘享美福’的希腊字是truphein,由一意为‘破裂’的字根引申而来;这是形容那些世俗美福,到头来必腐蚀,摧毁人道德的品格。spatalan这希腊字则被译为‘好宴乐’。这字所表达的意义真令人呕心,因为这字是形容人尽情放纵色欲的丑态。富户只知道用财富来满足其一己之私欲,忘却了对同胞的责任,因此,他们便无情地被谴责。
(三)凡选择这道路的,其终局也必凄惨。肥牛的终局是被宰杀以奉客;那专享美福,好宴乐的,正为将来的审判,为自己积蓄忿怒。快乐到头来变为悲伤,享乐最终竟为他们带来死亡。灵魂的坠落是自私的不二工价。
(四)自私的富户谋害不事反抗的义人。我们不太清楚这是指谁而言。也有可能是指耶稣。‘你们弃绝了那圣洁公义者,反求着释放一个凶手给你们。’(徒三14)司提反控诉犹太人,甚至在那义者未来以先,残杀 神的使者(徒七52)。保罗宣告说:虽然犹太人拒绝 神的义者,但 神却定意要他们亲眼看见那义者(徒廿二14)。彼得也说基督为我们的罪受死,义的代替不义的(彼前三18)。 神所立受苦的义仆并没有反抗,在剪毛人的手下也闭口不(赛五十三7)。彼得在形容耶稣时,也引用这段经文(彼前二23)。雅各的意思可能是:自私的富户欺压穷人,杀害义人,这与重钉基督于十字架上无异。凡伤害 神的子民,就等于伤害 神。
在谈到义人的时候,雅各可能不是特别想到耶稣,而是泛指恶人恨义人的天性而言。我们曾经引述所罗门智慧书中对富户的描述。那段记载继续谓:‘他(义人)拥有对 神的了解,称自己为 神的儿女。他谴责我们的不当思想。他为我们的恶行而忧心忡忡:他的生活与行为皆与常人迥异。他以我们为虚假;他逃避我们如同逃避污秽一般;他宣告义人的终结是有福的,更以 神是其父为荣。让我们试验地的话是否真确,让我们观看他的收场如何。如果义人是 神的儿子,那么, 神会帮助他,将他从仇敌手中救出来。让我们以凌辱及拷刑来试验他,看他是否谦和、忍耐。让我们给他冠以羞耻的罪状而处死:因为按他自己所说的,他将会被尊崇。’(所罗门智慧书二章十三至三十节)先贤说:由于恶人的心已被其罪恶蒙蔽,故此,他们才会口出恶言。
苏格拉底的挚友亚基表德虽然才气横溢,但其生活却放汤不堪。有时他会向苏氏说:‘苏格拉底啊!我恨透了你;因为每次看见你的时候,你都指责我的不是。’恶人极欲置义人于死地,因为义人的生活揭露恶人的丑陋,更表明光明生活的模范。
候主再来(五7-9)
初期教会一直在盼望着耶稣基督速速地再来;雅各劝会友们应该忍耐等候,因为主再来的日子近了。农夫要忍耐地等候秋雨春雨的滋润,田地才会有丰硕的收成。圣经时常提及秋雨,因为这对巴勒斯坦的农夫们是绝不可缺的。(申十一14;耶五24;珥二23)秋而是指十月尾十一月初所下的雨水,若这时期没有充足的雨水的话,种子根本不能发芽。春雨是指四,五月所下的雨水,若这段时期缺乏雨水的话,种子根本不能生长成熟。农夫要忍耐地等候,让天做美,水足土润,种子能发芽生长。同样的,基督徒也应忍耐地等候基督再来。
在等候的时期,基督徒应该要坚定本身的信仰。他们不可因遇困境而自怨自艾,甚至彼此埋怨;若他们如此行的话,他们就是触犯律法的。因为诫命禁止基督徒互相批评,埋怨(太七1),他们若触犯律法,定罪是不可免的刑罚。雅各深信主来的日子已经临近,审判者已站在门外,这话也是耶稣曾经说过的。(可十三29;太廿四33)
初期教会判断错误了。主耶稣并没有在那一代信徒们还生的时候回来,让我们查考新约中对耶稣再来的经文,使我们对这真理有一完整的了解。
首先,我们应晓得新约用下面三个希腊字来形容耶稣基督的再来。
(一)最普遍的是parousia:这字也一成不变地被纳入英语字汇中。这字在以下的经文中出现:马太福音廿四章三节,廿七节,卅七节及卅九节;帖撒罗尼迦前书二章十九节;三章十三节;四十一章十五节;五章廿三节;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一节;哥林多前书十五章廿三节;约翰壹书二章廿八节;彼得后书一章十六节;三章四节。在普通希腊文中这字的意义是指某人在场或抵达。但同时也有两个其它用法。其中一个渐变为一专用语。即指他国军队入侵某国境内,尤指某国君王或总督访问其帝国境内的省县而言。故此,当这个字用在耶稣身上的时候,其意义乃是:耶稣的再来即天堂对地球的最后侵入,也指帝王驾临,接受其附庸的拥戴及崇敬。
(二)另一个希腊字是epiphaneia(多二13;提后四1;帖后二9)。这字在普通希腊语中有两个特别意义:指神祇向其崇拜者显现;及皇帝登基,统揽罗马大权。若这字被用于耶稣身上的话,意思就是:耶稣的再来,代表了 神向其子民的显现;而这显现是毫不偏私的,无论专诚等候主再来的,或那些作风散慢,不以主再来为重的,都会亲眼看见主耶稣的再来。
(三)最后一个希腊字是apokalupsis(彼前一7,13)。这字在普通希腊文中有‘显露’或‘揭示’的意义;当用在耶稣身上的时候,其意义乃是:耶稣的再来,就是向人揭示祂的权能,显露 神的荣耀。
这里有一连串宏伟的图画:耶稣的再来就是君王的驾临;是 神向其子民显现,及登上永远的宝座;更是 神向世人显示祂那属天的无比荣耀。
君王驾临(五7-9)(续)
以下让我们仔细查考新约对耶稣再来的观点与立场。
(一)新约圣经明确地表示,没有人知道耶稣何时何刻会再来。连耶稣本身也不晓得,只有 神知道(太廿四36;可十三32)。由此可知,人对耶稣甚么时候再来的臆测,不单是白费心机,更是亵渎 神;人若费尽心思,试图了解连耶稣也不晓得,只有 神晓得的事,这人是多么愚蠢啊!
(二)新约圣经只说耶稣再来时,有如闪电之突发,又有如盗贼之忽然光临(太廿四27,37,39;帖前五2;彼后三10)。我们绝不可能在耶稣再来时,才临时仓猝准备;相反的,我们应随时准备好,等候耶稣再来。
故此,在这段等候的期间,新约圣经要求信徒们实行以下的职责。
(一)信徒应警醒等候。(彼前四7)信徒们的处境,就有如主人出外远游时而留待家中的仆人一般。这些仆人们不知道主人的归期,只好随时作准备,(或早晨,或午正,或黄昏)迎接主人回来。(太廿四36-51)。
(二)长久的耽延不应引起基督徒失望及淡忘(彼后三4)。 神与人对时间的概念迥异。对 神而言,千年有如夜间的一更,虽然时间飞快地过去,但 神绝没有改变,也没有忘记施行永恒的计划。
(三)信徒应充份利用时间,快快准备自己,迎接万王之王的荣耀驾临。基督徒应谨慎自守(彼前四7),成为圣洁(帖前五23);更应脱去暗昧的行为,戴上光明的兵器,因为黑夜已深,白昼将近(罗十三11-14)。信徒应多方预备,好坦然无惧地欢迎主的再来。
(四)信徒应有甜美的团契。彼得以耶稣快再来为动机,鼓励信徒们应彼此相爱及款待。(彼前四8,9)保罗强调凡事应以爱心为出发点,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林前十六14,22)他也劝勉信徒应谦让,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腓四5)谦让一词的希腊字是epieikes,其意义乃是指乐于宽宥而多过执法如山的心态。希伯来书的作者鼓励信徒应互相帮助,互相分享,互相勉励,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来十24,25)新约圣经一贯地强调,信徒们之间应有和谐关系,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尤有进者,新约圣经更强调:私人恩怨必须在日落以先完全解决,若不然,基督在当夜来临,当事人则无颜以对。
(五)约翰以耶稣快再来为因由,鼓励信徒要住在主里面(约壹二28)。无可否认的,每日皆与主同住是等候主再来的最佳预备。
大部分用以形容耶稣再来的图画都源出于犹太背景,是属于古犹太人对末世事件的传统观念。其中许多资料不可按字面直解,在这些画面后面隐藏了一伟大的真理,即现世界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在飘流,而是极有秩序地朝一目标前进,即朝向 神所定永恒的计划迈进。
忍耐不落空(五10-11)
当我们晓得自己目前遭遇,前人已经尝过了的时候,心底里会产生一股无以名状的安慰。雅各向其读者阐明,古时 神的先知及使者,若不能忍耐的话,他们根本无法完成 神的托负,及作美好的见证。他也用耶稣所说的话来提醒信徒们,因为耶稣曾说:凡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廿四13)。
他以约伯为例,这例子在会堂的讲述中经常被提及。我们常说约伯忍耐,但忍耐一词实在太消极了,因为人云亦云的缘故,约伯似乎除了忍耐之外则别无长处。但是当我们仔细地研读其戏剧化的一生时,我们会发觉他激昂地反抗那些临到他的不幸遭遇,热烈地对其友人所持传统的见解置疑,更以为 神已离弃了他而悲哀莫名。没有多少人如约伯一样曾说了许多激奋的话;最值得嘉许的,乃是约伯虽然身遭惨变,肝肠寸断,内心矛盾,但他对 神的信心却始终如一,毫不动摇。‘祂必杀我,我虽无指望,然而我在祂面前还要辩明我所行的。’(伯十三15)‘现今,在天有我的见证,在上有我的中保。’(伯十六19)‘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伯十九25)他并不是不闻不问而盲目地俯顺;相反地,他挣扎,他置疑,有时甚至会公然反抗。虽然如此,他炽热的信心,毫不受影响。
新约以hupomone一字来形容约伯,这字并不是指消极的忍耐;相反的,这字是形容那能经历疑难、痛苦、灾害的心灵,当一切过去之后,信心更显坚强的质素。有些信心可能永不埋怨或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就是虽被诸多疑难问题所折磨,但仍坚定不移的信心。就是那注目雨过天青后的美丽云霞的信心,博得无比的祝福:‘耶和华后来赐福给约伯,比先前更多。’(伯四十二12)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中,必会有一些时刻在怀疑 神是否忘怀? 神是否仍然顾念?但是,我们若以残余微小的信心,坚信到底的话,到头来,我们便会体验到 神的满心怜悯中大有慈悲。
发咒起誓的虚幻(五12)
雅各在这里只不过是重复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的教训(太五33-37),这教训是初期教会的指南及生活原则。雅各并不是指污言秽语,乃是指以发咒起誓来保证你所说的话,你所许下的语言,或是你所办的事。在古代世界中,有两个举动是被认为邪恶无比的。
(一)有效与无效的誓言:这情形在犹太人中特别尖锐。任何誓言中,若 神的名字直接被提及,这誓言是绝对有效且具约束力的;相反地,任何誓言中,若 神的名字未有直接被提及;那么,该誓言则被认为是无效的。整个举动乃根据一个概念:在一誓言中,若 神的名字直接被提及的话,那么, 神则成为该项事件的积极参与者;相反地,若 神的名字未被直接提及的话,那么, 神与该项事件则完全无关。根据这原则,人便想出许多取巧的手法,使某誓言不生效力。因为这样的手法,便发咒起誓以保证某事真假的方法,成为儿戏。
(二)在现今的世界中,事事皆须起誓。这种做法根本是错误的。誓言的价值,在以不常起誓为贵。若连芝麻绿豆般的小事皆要起誓的话,誓言的价值便随之消逝。事事皆须起誓以作保证,只不过是表示说谎、欺诈泛滥的最佳写照,在诚实的社会中,根本不用起誓;当人不被信任会说真话时,人便要起誓,以作保证。
古代的道德家,完全同意耶稣的说法,斐罗说:‘经常起誓一定引致伪誓与不虔。’犹太拉比说:‘千万别习于起誓,若长此下去,你终必身陷假誓的桎梏。’爱辛尼派人士极力反对起誓,他们认为某人必须起誓以保证其言语可靠的话,这人已经被认为是不可靠的了。古代希腊人则认为任何言论的最佳保证并不是誓言,而是说话者的品格;最理想的境界,乃是培养自己的品格,使别人信任我们所说的话,不用我们发誓以作保证,因为他们深知我们只说真理,不说谎言。
新约圣经的观点,乃是认为我们都活在 神的面前,因此,我们的一举一动皆须真实无伪;基督徒应有崇高的品格,被人信任,不必起誓作保证。如此,则不致辜负基督徒的美名。
歌唱的教会(五13-15)
这一段经文很清楚地描述了初期教会的一些特色。
初期教会是一个歌唱的教会;初期的基督徒随时都可欢愉地引吭高歌。在保罗形容哥林多教会聚会情况的记述中,我们可以发觉歌唱是聚会不可缺的部分(林前十四15,26)。当他想到 神的恩典也临到外邦人的时候,使他联想到诗人喜乐的颂扬:‘我要在外邦中称赞你,歌颂你的名。’(罗十五9;参诗十八49)基督徒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的赞美主。’(弗五19)他们也将基督的话藏在心里,用诗章、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 神(西三16)。基督徒心中满了喜乐,故此口中也流露出欢乐歌,称扬 神的慈怜与恩爱。
异教世界充满了痛苦、忧伤与恐惧。安诺德(Matthew Arnold)用以下的诗句来描述。
异教世界之肮脏,
为人所不齿;
无底的忧虑,色欲的泛滥,
使人世有如地狱;
在其华厦中,眼神憔悴,
罗马贵族们舒适地躺着;
驾车远去,充满虚伪,
驰骋于亚庇大道上;
大排筵席,不断狂饮,
以华冠戴在头上──
基督徒的喜乐,与外邦世界的忧闷成了一强烈的对比。当本仁约翰听见四个老妇在绚阳下,倚在门旁彼此交谈,他使感触地说:‘在我看来,她们能如此畅谈,就好像喜乐满溢,促使她们不得不说似的。’当殉道者皮里(Bilney)尝到救恩的时候,便欢喜若狂地说:‘这正像清晨的曙光突然闪入漆黑的夜空一般。’弗来明(Archibald Lang Fleming)是第一位北极地区的主教,他曾引述爱斯基摩猎人的一句话:‘在你还未到我们中间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前路是漆黑的一片,心中充满恐惧。现在,我们不再惶恐,因为黑暗已逝,更因为走在耶稣的路上而前程光明灿烂。’
教会一直以来都充满欢愉的颂歌。当庇推尼(Bithynia)地方的总督皮里纽(Pliny)在主后一百一十一年上书给罗马皇帝他雅努(Trajan)论及基督徒这新教派时,曾引述其所获的资料谓:‘他们习于在某一特定的日子,在天亮之前一同聚集,然后彼此交替讴歌颂扬基督为 神。’耶路撒冷在主后七十年被罗马人夷为平地之后,在正统犹太人的会堂里是没有唱诗的,因为每当崇拜时,他们都在记念一个惨绝人寰的悲剧;但在基督教的教会中,基督徒在记念永恒无限的爱,沐浴在 神的荣耀中。
医治的教会(五13-15)(续)
初期教会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被称为‘医治’的教会。这是从犹太教遗传下的传统。当某一个犹太人生了病时,他首先并不是到医生那里去;相反的,他乃是到拉比那里去,拉比会用油膏抹他──希腊医学家迦伦(Galen)认为油是最佳的药物──然后为他祷告。初期教会比任何其它团体更关心病人。殉道者游凘丁(Justin Martyr)曾记载无数被鬼附的人为基督徒所愈,而其它赶鬼的则束手无策,药石罔效。主后二世纪时的爱任纽(Irenaeus)也见证许多病人仍因被按手而霍然而愈。主后第三世纪中叶的特士良(Tertullian)曾提及一罗马皇帝瑟弗留(Alexander Severus),因一名叫托帕西奥(Torpacion)的基督徒为他按手祷告之故,使他的病屋愈,为了感激托氏,瑟弗留便将托氏留在宫中,奉为贵宾,直到他百年归老。
记载有关教会行政事宜的最早典籍之一的希坡律佗礼仪祷文(Canons of Hippolytus),是第二世纪末或第三世纪初的作品,其中详记应按立那有医病恩赐的弟兄们为长老。手续只要在按立之先慎重查看其人是否的确拥有这恩赐,及这恩赐是否由 神而来。该书记载按立主教时的祷文,其中一段是:‘主啊!求你赐给他……有能力粉碎魔鬼邪恶势力的枷锁,医治病人,更速速地使撒但败伏其脚前。’革利免书信集(Clementine Letters)详记执事应负的职责;其中有如下的规定:‘教会的执事们应行事聪敏,作主教的耳目……让他们晓得谁在患病,而将这消息带给教会中其它的信徒,使他们能探问病者,及补足病者的缺乏。’革利免一书(First Epistle of Clement)所记对教会的祷告是:‘医愈病患;扶助软弱的;鼓励怯懦的。’教会的一项早期规定,要求一个地方教会要选立一寡妇,专责照料患病的妇女。多个世纪以来,教会皆沿用抹油为治病的方法。更要注意的事实,乃是膏抹这礼仪在初世纪时皆被认为带有治病的效用,而不像今天罗马天主教所实施的,只是为死者殓葬的过程而已。后者的仪式在主后八五二年时正式确立,称为临终膏油圣礼(Sacrament of Extreme Unction)。
长久以来,教会一直关顾病人,教会一直拥有医病的恩赐。社会福音并不是基督教的附加品;相反地,它乃是基督教信仰与生活的中心要素。
祷告的教会(五16-18)
这一段经文包括了犹太教的三个基本慨念:
(一)所有的病皆由罪而生:这是犹太教根深蒂固的概念,他们认为那里有病者,那里就有罪。犹太拉比们如此说:‘痛苦死亡与罪恶形影不离。’因此,拉比们深信,若要病得医治,其罪必须先蒙 神赦免。拉比亚历山太(Rabbi Alexandrai)说:‘若 神不首先赦免罪恶,没有人的病能蒙医治。’这就说明为了甚么在耶稣医治瘫子之前,首先赦免其罪的疑团:‘小子,你的罪赦了。’(可二5)犹太人毫不例外地将受苦与罪恶相提并论。今日,我们不能下如此刻板的定论:但有一点是真确无比的,若人与 神的关系不正常,那么,他的心灵、意志与身体的健康,也一定大有问题。
(二)若要祷告有效,必须先彼此认罪,更要向 神认罪:在现实生活中,向 神认罪容易,向人认罪难;每一样罪都产生两重的阻碍必须除去,即必须实施双重的认罪。这是莫拉维教会(Moravian Church)的做法,约翰卫斯理在早期卫斯理会的课程中也插入这做法。他们每礼拜通常聚会两三次来‘彼此认罪,代祷,使他们能得医治。’这一项原则必须运用智慧,谨慎执行。毫无疑问的,在某些情况中,彼此认罪所引的恶劣后果是无可估计的。总而言之,若因为做错了某些事,使困阻高筑,那么,向 神及向人认错,使双方关系恢复正常,是不可或缺的。
(三)祈祷所发的能力是无限的:犹太谚语谓:祈祷能使你家四周围上铜墙铁壁。又说‘忏悔能行某些事,但祈祷却能行万事。’对犹太人来说,祷告就是接驳 神的能力;是恩典与能力的管子,人可藉之得力,而来解决生命的困厄。祈祷既对犹太人那么有意义,那么,对基督徒岂不是更有意义吗?但尼生(Tennyson)写道:
祈祷的果效,远超过世人能想象的。
因此,你的赞美之声应如泉涌,日夜不息。
人岂不比羊更贵重吗?
牠们只是头脑笨拙的牲畜,生命了无方向,
人若认识 神,岂不应为自己及友人,举手代祷?
整个世界正是如此地被金链所圈着,
环绕在 神的脚旁。
犹太人认为,若要解决生命中的不幸,在 神与人之间必须维持正常良好的关系,更要藉着祷告,将 神的恩慈与能力引进人间。
有另外一件事是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这一段经文中,以利亚是祈祷有能力的例子。这是阐明犹太拉比们如何解经的最好例子。整个故事都记载于列王纪上十七及十八章。三年零六个月──路加福音四章廿五节也用这数字──是由列王纪上十八章一节引用而来。再者,旧约圣经并没有说明旱灾的来临与终止是由于以利亚的祷告;以利亚只不过是一名先知,代 神宣告旱荒的来临与终止。但拉比们总喜以钻牛角尖的态度来研经文。列王纪上十七章一节谓:‘我指着所事奉永生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起誓,我若不侍立在 神面前,天必不降露,也不下雨’(直译)。犹太人祷告的姿态是侍立在 神面前;因此,拉比们便以这经文为根据,证明天雨不降尽由于以利亚的祷告。列王纪上十八章四十二节记载以利亚上了迦密山,屈身在地,将脸伏在两膝之中。拉比们又认为这是恳切祷告的表现;故此,这便是说明旱荒终止也拜以利亚祷告之赐。
必须实践的真理(五19-20)
这一个篇章将基督教真理的伟大特色,描写得入木三分。这特色足以令人惊讶,因为它不单涉及理智及抽象的哲理,更是有关道德的真理。
这情形在新约表达有关真理的篇章中特别明显。真理是人钟爱的对象(帖后二10),真理是人必须服膺的(加五7);真理是人生活中必须表达的(林后四2);必须用爱心说出真理(弗四15);必须为真理作见证(约十八37);充满爱的生活必会彰显真理;(约壹三19)真理使人得自由(约八32);真理是耶稣基督所差遣的圣灵恩赐(约十六13-14)。
最明显的,莫过于约翰福音三章廿一节所谓‘行真理的。’真理不只是头脑思考的对象;真理乃是道德生活的表彰。真理不只是研究的对象;更是生活的实践。真理不单要求理性的顺从;更要求全人的服膺。
最大功勋(五19-20)(续)
雅各以新约其中一具挑战性的信息,作本书的结束;这个信息在圣经中连二接三地出现。假如某人走迷路,而某基督徒使他从迷路转回,走上正路的话,那么,这基督徒不单救了其弟兄的灵魂不死,更遮盖了自己许多的罪。换言之,救别人的灵魂,也就是救了自己的灵魂。
米约(Mayor)指俄利根在其讲章中某处表明赦罪的六个不二法门:即藉洗礼,殉道,布施赒济(路十一41),藉赦免他人的罪(太六14),藉爱(路七47)及藉领罪人转离迷途等。那领罪人回转归向 神的,也必蒙 神赦罪。
圣经曾不断地宣扬这信息,耶和华对耶利米说:‘如果你不说废话,只传达必要的信息,你就可以重新作我的代言人。’(耶十五19)但以理写道:‘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但十二3)保罗对提摩太的叮嘱是:‘你要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要在这些事上恒心。因为这样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听你的人。’(提前四16)
犹太教父语录中有一句话如此说:‘那使人归正的,罪必不能胜过他。’亚历山太的革利免说:基督徒以造福邻舍为自己的救恩。相传有某位信仰极端保守的女士曾如此质问韦尔伯佛思(Wilber-force),问:‘你的灵魂得救了没有?’这位鼓吹废除奴隶制度的伟人则回答说:‘夫人,我忙于救他人的灵魂,对自己的灵魂则无暇兼顾。’将幸福的阳光带入他人生命的,也必沐于温煦的余晖中;同样的,领人归向 神的,也必能享受 神。那领人归向 神的,必蒙 神所赐最高的尊荣;因为如此行的,乃是分享救主耶稣基督的崇高使命。――《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