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希伯来书第十二章

 

赛跑和终点(十二12

这是新约中最伟大和最感动人的两节经文:作者对基督徒生活作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总括描述。

(一)基督徒的生活必须有一个目的──终点。他不是漫无目的的在途中徘徊;他是一个赶路的旅客。他不是一个游客,朝出晚归都是同一个地方;他是一个朝圣者,永不停止的向前走。他的终点就是要完全与基督相似,一分也不能减少,基督徒的生活是朝一个方向走,在日暮的时候,自己最好能够反躬自问:‘我今天又进步了多少!’

(二)基督徒的生活是有灵感作我们的鼓励。我们的思想充满见证人,如同那看不见的云彩;这些见证人是有双重意义的:一是他们曾见证对基督的忠诚:二是他们见证我们自己的忍耐。基督徒好像一个赛跑运动员,四周有观众围,当他竭力向前跑的时候,观众定睛望他,而这些观众以前曾赢得了胜利的。

朗基罗(Longinus)在他的伟大著作“在精华的境界”(On the Sublime)当中提及文学著作成功的秘诀:‘有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灵境申虚构若干问题。你要假设;荷马(Homer)若要说这句话时,他会怎样写呢?柏拉图和狄摩西尼(Demosthenes)怎样把这些句子提升到精华的境界呢?修西狄第(Thucydides)若要写这段历史时他会怎样下笔呢?当这些人物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的思潮中,我们的文思也随之而明朗通达,同样能够提升到那完全的境界和标准了。更好的一个方法就是自己向自己提示:若果荷马站在旁边里,我写的句子他是否会听得入耳呢?或者狄摩西尼听了会有甚么反应呢?简要的说,无非是在自己的思想里,构成一个最高法院或者一个剧场,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他们面前,让这些伟大的文豪批判你的写作。’

一个舞台演员若果知道有一位著名的演员也在观众席时,自然加倍落力演出的;一个运动员若果知道有些奥林匹克选手在看台时,自然亦会加倍努力竞赛。基督徒的生活主要质素也是这样,我们有一充满信心的先贤圣哲,英雄人物曾经活、受苦和殉难,现在也在看台上望我们,那么我们又岂敢怠慢而不奋勇努力呢!

(三)基督徒的生活是有一层障碍的,我们虽然一方面有光荣的历史鼓舞我们,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罪却成了自己的阻碍。从来没有人装备一辆满载木材的货运卡车,去爬额菲尔士的,人要走远路就必须携少量的行李,人的生活是不时抛弃用不的东西的。但是我们常常由于自己的习惯,嗜好,和放纵,而致行程受阻。因此我们必须下最大的决心放下一切的顾虑,犹如运动员除开外套,才行到起点处;许多时候我们需要基督的帮助,然后可以做得到。

(四)基督徒的生活有一个办事的方法,这就是存心忍耐hupomone),它不是指耐性坐等候事物的结果来临,而是用耐心去控制和处理一切事物。它不是一个天真的想法,加插双翼,飞越一切的困难和困境。它是坚决,不急躁,并不受阻滞,不会转移路线的向前稳步迈进。路途的故障和使人失望的事,不会把我们的盼望挪开。基督徒存心忍耐必能直达目的地。

(五)基督徒的生活有一个好榜样。它就是耶稣自己了。耶稣有一个目标放在面前,所以祂能忍受万事;祂以十架的方法赢取胜利。希伯来书作者突然领悟到一句话,他说耶稣轻看羞辱。耶稣有一个非常敏锐的官感,从来没有人像祂如此的。十架本来是一个可耻的刑具用来施行在罪大恶极的犯人身上的。在当时的社会里,被认为人类的渣滓才会用此极刑去对付他们,但耶稣毅然接受这种刑罚。圣腓力(St. Philip of Neri)敦促我们要‘轻看这个世界,轻看自己和轻看使我们受人轻看的事物。’,果真耶稣能如是忍受十架的痛苦,那么我们为何不可以呢!

(六)基督徒的生活永存一个现在,这个现在就是藉与耶稣同在而得的。耶稣不单止是旅程的终点,并且是我们同行的友伴。基督徒的生活是奇妙的。我们在众圣徒围绕观望之下,向前努力推进;四周的事物不能拦阻我们。我们能够望前头的目标,和那永恒的同伴并肩同行,我们知道祂自己曾走过这条路而且曾到达了终点;我们又深信当我们到达终点的时候,祂也在那里欢迎我们。

 

比较的标准(十二34

希伯来书在这两节经文中用了两个很生动的字;灰心疲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曾用这两个字描写一个运动员越过胜利的终点时,随身倒在地上的情形。所以希伯来书作者想要说的就是‘不要太早放弃,在未越过胜利的终点前,不要倒下来。’

作者又提出两个论点来督促读者。

(一)他说当时基督教和迫害的斗争还未到流血的地步。这句说话影射到马加比的领袖呼吁士兵们拼命作战到底。摩法特解释‘抵挡到流血的地步’这句话:‘作者不是埋怨读者,而是激发他们羞耻的心灵。’当他们想及先贤的英勇事迹为他们而建立了信心,他们亦应该坚定自己,不要在途中怠慢下来,或者在争战中畏缩不前。

(二)作者呼吁读者们要把自己的受苦情况和耶稣作一比较。耶稣摒弃天上的尊荣;进入人类隘窄的生活当中;祂面对人的仇恨;最后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希伯来书作者实的命令他们:‘你怎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和祂所饱受的辛酸痛苦作一比较?神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你的缘故,然你又曾为他做过些甚么?’

这两节经文强调了基督徒信仰的重要代价:殉道者付出的性命和 神儿子的性命。我们不要轻视废弃一件宝贵的东西。这样传袭下来的珍品,人不应把它污损。从这两节经文所得的总结,基督徒两次接受一项命令:‘要尽量表现自己,才能和那先贤圣哲和 神曾为你所作的牺牲相称。’

 

 神的管教(十二511

希伯来书作者再讲出另一个原因,为甚么人要乐意接受临到自己身上的苦难。他曾解释过,伟大的圣贤以往曾经抵受过这些苦难:还有此起耶稣基督所受的苦难,人的苦难算不得甚么。现在作者继续说,他们必须忍受一切的苦难,因为它是从 神而来的管教,而且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乎管教和纪律。

父亲必须经常管教儿子。父亲若任由儿子胡作妄为,让他信手取得一切的东西时,这位父亲就谈不上爱他的儿子了;这样的看管态度如同对待一个私生子,全没有爱心和责任感可言。我们让地上的父亲管教,只是一段时期,待那成长的日子来到,而这种管教至少总含有专断的成分。我们的身体是由地上的父亲所给予的,那给予我们不朽的灵魂的父 神,祂的智慧无穷尽,也会要求我们凡事做到最好的,我们岂不更应该顺服,让祂管教吗?

色诺芬(Xenophon)写过一遍Cyropaedia题材相当刁巧的文章,辩论人能逗人发笑或引人啼哭,在世界上那一样对人比较有益呢。爱尼提达斯(Aglaitidas)说:‘我认为引人哭比逗人笑的事对人有益。我并不是说废话,只要你从正确的观点去看,就会相信我的话了。最低限度,父亲的管教,使儿子流出多少眼泪,然后能学会自我控制。老师也用同样的方法才可以把好的学问教训学生。法律也是要使人哭泣,然后在人的身上建立正义。但是你能否举出逗人笑的同样例子可以锻炼人的身心去担任重责或掌管国政的呢!’爱尼提达斯深信能行严厉纲纪的人才有资格去领导个国泰民安的社会。

首次听到这段经文的人都会有双重的感受,因为富时是一个父权patria potestas)。罗马人的父亲对自己的家人包括儿孙在内,有法定的绝对管治权。从儿子出世的一天开始这权力即生效了。他有权认养或遗弃这个婴孩;他可以用绳捆缚或鞭打他;他可以转售儿子给别人作奴隶;他甚至可以私自向他施行死刑。虽然照习惯,当他想对家中任何一人施行重罚时,通常会开一个全体成年人出席的会议然后做出决定,但他亦可以不必这样做的。所以,后来的罗马的公众意见,认为父亲不应私自向儿子执行死刑,但这些行刑例子一直到奥古士督时,仍旧存的。罗马史家撒路斯特(Sallust)描写嘉特莲(Catiline)叛变罗马的阴谋,当时有一位罗马国会议员,他的一个儿子(Aulus Fulvius)跟嘉特莲串谋这项叛变计划,结果这个儿子被人逮捕,带回父亲处受审,结果父亲判决执行死刑。关于罗马人的父权,还有另一点值得一提的,就是身为儿子的罗马人,无论他担当任何要职,做法官或朝廷大臣也好,他的行动完全直接在生父的掌握之中,直至他父亲离开世界为止。若果我们明白了当时盛行的‘父权代表一切’时,及观希伯来书作者所引述的话,我们便容易知道他的主要信息了。

作者坚持读者必须接受人生一切的苦难都是 神用来管教我们的方法;这些事情最终对我们只有帮助和好处而无损害的。作者为证实这点,他再引述箴言三章十一和十二节,让读者细心思想。当然,人对 神的管教各有不同的观点。

(一)他可以用屈从的态度去接受 神的管教。这就是斯多亚派的哲学(Stoics)所主张的。他们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离不开 神的旨意;因此人除了接受之外,根本就没有别的办法了。人若另找途径的话,就好比把头撞向宇宙的围墙。这种思想是可以使人接受 神的崇高智慧;但这只不过是消极的去接受父的权威而不是父的爱。他不是自愿的,而是因为自己是战败者才肯接受这样的管教条件。

(二)他可以不顾一切的去接受,让这管教迅速的成为过去。从前有一个著名的罗马人曾说过:‘我不让任何事物干扰我的生活。’人若如此接纳管教,他就是采取挣扎和敌视的态度,而并不是存感激的心呢!

(三)而他可能用自怜的态度去接受管教,而最后自己也倒下来。他们一旦遇到困境,即认为天下间只有他一个人才会有这种痛苦,他们很容易在自卑的情况下,意志慢慢消沉而没落。

(四)他可以接受管教作为一种惩罚,但在自己心底里仍然是抗拒这种管教的。罗马人当时认为一切的国难和个人的悲剧都是 神的报复行动。卢根(Lucan)曾经写过:‘罗马城会充满欢乐,而它的人民也会蒙受祝福;只要诸神不要施行报复,改变他们的态度,多些关心人们的事就可以了。’塔西图亦有一个说法,他认为国家的灾难已足以证明天上诸神的兴趣只在乎惩罚,而不理人问的安危。至今仍然有人相信 神是赏善罚恶的。当自己遇到任何不测的事,或者自己所爱的人遇到不幸时,他们自然会问:‘我究竟做了些甚么事,招致这报应呢?’他们的语气都表露出这是 神不公平的惩罚,而永远不会觉悟反省说:‘ 神到底藉这件事的经验,教训我要做些甚么呢?’

(五)最后的一种态度,就是接受这管教是出于一位慈爱的父。教父耶柔米说了一旬似非而是的隽语:‘ 神最大的愤怒就是当我们犯罪时,祂仍对我们毫不动怒。’他的意思就是说 神最大的惩罚,就是认为我们不可教而孤立我们。基督徒必须知道‘ 神的手永远不会使祂的儿女们流不必要的眼泪’, 神会利用每一件事物教他变成更聪明更完善。布朗宁(Robert Browning)在拉比以斯拉(Rabbi ben Ezra)中写过:

‘欢迎每次带来严峻的抗拒,
它会把平滑的泥土翻松,
每条螫子把你刺痛,叫你不能坐立,只有向前走吧!
那刀割的痛苦,不也是带来欢乐吗!
努力吧,放开那紧张的心情;
学习吧,不要理会那苦楚;
鼓起勇气吧,不要埋怨那阵剧痛!
面前不是充满矛盾的事,
当它向你讥讽时,你会得到安慰──
当你似乎失败时,成功的生命继之而来,
我的一生要充满热望。
挪开我的旧态,安抚我吧,
除去我的愚顽,不要随那天平跌下去。’

我们若果记 神的一切管教都是出于爱和建立美好的人生,我们就无须触景自怜,或作无谓的反抗和埋怨了。

 

责任,目的和危险(十二1217

希伯来书作者写到这里,就想和读者讨论基督徒每天生命的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他知道在顺境的时候,人好像如鹰展翼高飞;当对有兴趣的工作会努力不解,亳晕无倦容;但有时连每天日常例行的事情,也懒得去做。作者在这里特别指出基督徒每天要面对挣扎的事情,是甚么一回事。

(一)在开始的时候提醒他们的应有责任,在每一个教会团体和每一个基督徒圈子里,都会有一些软弱的份子,他们很容易做错事,或在争战中放弃下来。对这些没有主意的软弱同道,刚强的信徒就应当从旁鼓励、扶持和帮助,使他们重新得力。‘下垂的手’这句话曾经用来形容昔日以色列民在旷野途申,存心放弃原来的热望,要折返埃反,重温饱食丰衣的生活。

在所罗门之歌(The Odes of solomon)六章十四节中,有一句描写 神真实的仆人和做牧师工作的说话:

‘他们使干涸的口唇减轻了痛苦而镇静下来,
那些懦弱沮丧的,要把他们扶持而站立起来……
那些手臂垂下的,要使他们伸直,高高举起。

人生最大的安慰时刻,就是当别人在失望和失去气力的时候,能够勉励和帮助他们。帮助别人就是替他们修直道路。所以一个基督徒应有双重职责──对 神和对人。在西面见证辞(The Testimony of Simeon五章二至三节)记载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训示,指导义人应有的好行为:‘你在主面前要有一个善良的心;在人面前要修直自己的道路;这样你在 神和人的面前都得蒙悦纳了。’

人对 神必须有一个清洁的心,对人必须正直和公平,所以基督徒的职责是时刻以身作则走正义的路,移去别人的绊脚石,帮助脚步软弱的人,使他们也走得轻省容易。这样他便能把自己的心献给 神,用事奉和好榜样帮助别人。

(二)希伯来书作者接提及基督徒每日面对的目的是甚么。

(甲)他的目的是平安,平安这个字在希伯来的思想中不是抽象和消极的;它是有实质和积极性的。它不单止解作脱离烦恼而得的自由;它包含两个重要的质素:

第一,平安是引导人达到至善的一切力量。而希伯来人所体验的至善境界是在顺服 神中找到的,箴言书有一句话:“我儿,千方不要忘记我的法则:你要存心守我的诫命;在你的一生一世当中,必有平安随你。”所以基督徒必须持一个目的,就是完全顺服 神,然后在生活中获得最高的喜乐,达到至善至完美的境界──平安。第二,平安是指人与人应有的人际关系。在这个正常的关系中,人的嫉恨全消,唯有存建立别人的善意。所以希伯来书说:‘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是真正的合而为一,也是从活在基督里而得来的。’

所以信徒寻求的平安,就是顺服 神的旨意。提高人的道德生活在最高水平之上,使人与人之间建立正确的良好关系。

还有一点,这“平安”不是唾手可得,而是要奋追求得来的。它不是偶尔在面前发生的事,而是经过努力耕耘,用灵性的血汗换取得来。正如吉林(Rudyard Kipling)所写的:

‘我们的英国好像一个花圃。但这花圃不是哼唱多么的美丽,或闲坐在树荫底下而自然走出来的;除了我们之外,还有许多善心人士每天不停地工作,手持破烂的刀剪不歇息的在碎石路上剪除莠草,而建成这个美丽的花圃啊!’

 神的礼物是赐与的,不是白白的抛掉;而是要赢得的。惟有依照 神所定下的崇高条件,就是要顺服祂才可以接受这些礼物。

(乙)他的目的是圣洁hagiasmos)。这个字的“名词”和“形容词”(Hagios)都是同源的,也都是翻译为圣洁,它的原本意思是分别隔离。所以,虽然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但他若果是圣洁的话,他必须存一种与这个世界有‘分别’和‘隔离’的心态。他的标准和行为不是依附这个世界。他的目标不是要得人的赞赏,而是要稳立在 神的面前。韦斯葛(Westcott)有一个很贴切的解释:圣洁就是“迎见 神之前的准备工夫。’基督徒生活的规范,就是要牢记生活的最大目的是进到 神面前。

(三)希伯来书作者接又指出足以危害基督徒生活的各种危险事物

(甲)失掉 神思宠的危险。希伯来书作者的警告是:‘又要谨慎,恐怕有人失了 神的恩。’早期的希腊释经学者狄奥非拉特(Theophylact),用一队旅行的人来比喻这句话,他们时刻点查人数,看看有没有人失落:“有没有人遗留下来!有没有人走得太慢追不上大队!’在弥迦书四章六节也有很显明的描写:‘到那日我必聚集瘸腿的。’摩法特把这句译为:‘我必招集那落伍的人。’人在旅途中,很容易落伍而跟不上大队。他们在后徘徊,游荡,而不是大步向前走,因而失落了 神的恩。生活中的机会是不容我们坐失的。 神的恩典给予我们的机会,是有一定的旨意的。人若自己涣散,不去思索,不专心,便会耽延路程,而失去恩典带来的好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觉。

(乙)生出毒根和结苦果的危险(参英文圣经标准修订本)。这句话是取自申命记廿九章十八节,它用来描写自己去拜偶像,并且教唆别人也去拜,于是毒害整个团体生活。希伯来书作者很严厉的警告那些引导人败坏的份子。有些人常常觉得基督徒的标准太严苛,太拘泥于形式,也有些人质问为甚责任,目的和危险么他们不可以同时接受世俗人的生活和行为标准。初期教会的情况是非常独特的,当时的基督教犹如一个小岛,四周受邪教徒所围绕;信徒的上一代完全是拜邪神的。所以他们是很容易离道而恢复昔日的旧习惯和标准。作者这句话是警告读者们不要受世俗的习染所影响,这些习染有时是故意的,但有时则在不知不觉中,散播在基督徒的社会里。

(丙)跌进不道徒的圈套和回复非圣洁的生活的危险。‘非圣洁’(Bebelos)这个字有一个很显明的背景,它是指‘污秽的地方’,和‘祝佑为圣之地’刚好相反。在古代的宗教习惯中,只有曾接受过人教仪式的人才可以参加各项宗教活动。Bebdelos就是指未曾受过入教仪式和对宗教完全不感兴趣的人。他们和虔诚信神的人也是互相对立的。像安提奥古这类人,企图扫除所有的真正宗教,犹太教中背道离经的人,或放弃了 神的人,也可以用这个字来称呼他们的。魏斯科对这个字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解释:‘它形容人的心只认识地上的俗物,从不知神圣为何物。从不景仰那看不见的事物。’所以非圣洁的生活,就是不留意 神,也不感兴趣。他的思想,人生目的和娱乐,完全以地上的事物为依归。基督徒因此面对这种危险,须常存戒心,免致他的思想领域只限于这个世界。人若沉迷不悟仍贪恋地上的事物时,便很容易失去他的贞洁和尊贵了。

希伯来书作者在这段经文的总结前,再引述关于以扫的一个例子。他把以扫两个故事并合讲出来──(创廿五8234;廿七139),首先当以扫从田野间回来,在极其饥饿之际,为要得到雅各所煮的食物,而卖掉自己长子的名分。另一段是描写雅各如何巧妙地假装以扫,在年老盲了双眼的以撒面前,骗取了长子以扫应得的祝福。当以扫回来求父亲祝福时,知道雅各已骗取了自己应得的祝福时,于是放声大哭(创廿七38)。

其实在这个故事的后面还有许多细节的。在希伯来的传说中和犹太人拉比引申义解释里面,以扫常被指为一个贪欲的人。他的整个人生都以身体的嗜欲作原则的。在传说中,描并他们两个孖生兄弟在母腹时已经互相妥协,当时雅各对以扫说:‘在我们的面前有两个世界,眼前的一个,人只管吃喝快乐、生儿育女,但在将来的一个,这些事情却不会存在了。倘你喜欢的话,你可以拣选目前的一个,我则宁愿拣将来的一个。’以扫本身不相信那个将来的世界,于是拣了现在这一个世界了。从这一天开始,雅各在母腹中已取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将来必受父亲以撒的祝福无疑了。传说又指出从那时开始,以扫已犯了五项罪──‘一是拜邪神;二是流无辜人的血;三是追求已许配别人的女子;四是否认有来世;五是鄙视长子名分。’

希伯来的思想认为以扫是个唯欲主义的人,他的观点纯粹集中在世俗的粗野欲乐,所以无怪乎他肯出卖自己的长子名分;人若如此容易抛弃自己应得的产业,自然是轻看永恒的一切事物了。

希伯来书作者继续说,以扫‘找不到地方去悔改’(参英文圣经钦定本),希腊文悔改metanoia)一字是解作改换心思意念的。它就是说,到了此时此地,以扫亦很难回心转意了。这并不是说, 神不会饶恕他,而是有一个事实摆在我们的眼前,当人选择了某些事情之后,结果就是不能回复本来的面目,而 神自己也不能把它们的后果扭转过来的。举一显浅的例子来看,当一个少年人,存心破坏责任,目的和危险自己的贞洁,或一个少女失去了贞操,他们的身体既玷污了,就再不可能回复旧时的情况。 神是可以饶恕人的,但祂不会把那时针向后拨的。

我们必须谨记在生命当中,有些事物必然有它的决定性,也是不容任何人去窜改的。若我们像以扫拣选了眼前这个世界的欲望作为人生的目的,而不理会永恒的快乐时, 神虽然会饶恕我们一时的无知,但我们干出来的事情和产生出来的后果,决不能回复我们原来的面目。人既作出了选择,就要依附这个选择的后果而行了。

 

旧的可怖和新的荣耀(十二1824

这段经文是把旧的和新的作一比较,旧的是西乃山上赐律法给以色列民,而新的就是耶稣作中保而带来的新约。作者一直到廿一节之前都是回应律法在西乃山赐给子民的整个景像。申命记四章十一节描写当 神首次把律法赐给人时,训示他们:‘你们近前来,站在山下,山上有火焰冲天,并有昏黑,密云,幽暗。耶和华从火焰中向你们说话。’出埃及记十九章十二,十三节描写那不可接近,使人见而生畏的圣山:‘你要在山的四围给百姓定界限,说,你们当谨慎,不可上山去,也不可摸山的边界,凡摸这山的,必要冶死他。不可用手摸他,必用石头打死,或用箭射透,无论是人,是牲畜,都不得活:到角声拖长的时候,他们才可到山根来。’申命记五章廿三,廿七节叙述众子民害怕听到 神的声音,于是叫摩西去领 神的信息,然后带回来。‘若再听见我们的主 神的声音,就必死亡。’申命记九章十九节描写摩西也害怕 神的烈怒。本来这段是指摩西知道他们拜金牛犊而发出的烈怒,但希伯来书作者则把它牵连到 神赐律法的事情上。所以一直到了第廿一节为止,字里行间完全反映出回忆西乃山的经历和背景,作者引述这些故事的目的是想强调当时那种可怖的情境。

作者描写 神在西乃山授律法的经过,刻画了三件事(甲) 神的威严,人只见祂的威严力量,而看不见祂有任何的爱。(乙) 神完全不可触摸,人不单止不可通往 神的地方;尝试这样做的,亦会必死无疑。(丙) 神的恐怖, 神的名使人闻之而丧胆;人不敢望祂,也不敢听祂的声音。

但到了廿二节,一切的情形都改观了。这节的上半段复述在旧约时,人所想象中的 神是孤立庄严的,完全与人隔离的,使人闻名而丧胆的。但对基督徒说,当新约的日子来临,人与 神就建立一个新的关系了。

作者列举出有新的荣耀正等待基督徒,它们包括:

(一)有新的耶路撒冷等待他,到那时这个世界上没有永久性的事物,恐惧、隐秘和分隔,都完全消失,基督徒便会得新的生命。

(二)有千万的天使讴歌颂赞等待他,这个快乐的聚会──panoguris,希腊人通常用这字来描写全体国民大会,赞扬和尊崇诸神的。对希腊人来说,这日子是普天同庆的大节日。对基督徒来说,天上的欢乐,因众天使齐集歌颂而加添那喜庆的气氛的。

(三)有 神的选民等候他,希伯来书作者用两个字来描写他们。第一个的字面解释是“诸长子”──他们的地位是承继父业和荣耀的。第二是‘名录在天上的人’──昔日皇帝把忠贞的子民记录在一个名册上,昭示他们的功绩。那些等候基督徒的,就是 神认为他们是尽忠的子民,已赐予尊荣的人。

(四)那审判众人的 神等候他。希伯来书作者没有忘记每一个基督徒在最后的一刻都要受 神的查问。在那里有荣耀,但 神的威严和可畏亦同时存在。新约始终没有用感情化可怕的观感去描写 神。

(五)有已经达到终点的义人的灵魂等候他。他们曾在那看不见的云彩的背后围绕他。到现在就与他们一同排列在那同受尊荣的名册上面了。

(六)最后希伯来书作者说,这是耶稣自己立的新约。祂替我们与 神建立新的关系,祂就是完全的祭司和完全的牺牲;祂可以让我们到那不能触摸的 神的面前去;祂是以自己的血,付出这样大的代价而成就出来的救赎。作者在结束的时候,做了一个很出奇的比较,就是把亚伯所流的血和耶稣所流的血互相比较。当亚伯被杀时,他的血流在地上,称为报复的血(创四10),但当耶稣被钉时,祂的血开了一条复和的路,祂的牺牲能够引导人与 神从新结成朋友。

昔日人在律法之下是惶恐终日的;那时人与 神之间,保持一道不可沟通的鸿沟,和战栗的恐惧。但当耶稣降临生活在我们当中,并且为我们而死,结果那曾和我们相隔甚远的 神,可以靠近我们,而那条通往 神的路已经打开了。

 

更大的义务(十二2529

作者在这段经文的开始时,再作一个比较,以警告读者。摩西世把 神的话带到地上来,他的职责就是一个传达信息的人(chrematizeintransmitter);他代表 神说话;人若破坏这些口传的诫命,必逃不了惩罚。另一方面,耶稣本身直接说话(lalein)。祂不是传达 神信息,而是 神直接向人讲出自己的话来。所以若果人不听耶稣的话,那么责备就更大了,这就是作者提出的比较了。人若疏忽摩西带来那不完全的律法便招致谴责,那么疏忽那完全的福音信息时,责备就不可想象。因为福音是 神完全的启示,人听道之后,必须负加倍的责任,他若忽略,必受更重的责罚。

希伯来书继续引进第二个思想。当律法授与摩西时,地是震动的,‘西乃全山冒烟,因为耶和华在火中降于山上,山的烟气上腾,如烧一般;遍山大大的震动。’(出十九18)‘大地啊,你因见主的面,便要震动。’(诗一一四7)。‘那时地见 神的面而震动,天也落雨。’(诗六十八8)‘你的雷声在旋风中,电光照亮世界,大地战抖震动。’(诗七十七18

关于地的震动,希伯来书作者再找出另一个例证。记载在哈该书二章六节中;‘过不多时,我必再一次震动天地,沧海,与旱地。’作者认为在那日子,地要废去,新的时代便来临。在那日,被震动的东西将被毁灭;只有不能被震动的东西才遗存下来──这当然是指我们与 神的关系,永远保持不受震动。

一切的事物将成为过去;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将会连根拔起;我们所经验的生活也随即终止;唯有一件肯定永远长存的事──就是基督徒与 神的关系了。

果真如是,我们就有一个更大的义务了。我们必须虔诚的敬拜 神,战战兢兢的去事奉祂;我们不要让任何事物把 神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动摇,因为到了那天,世界一切的事物都扫荡一室,只有这个永存的关系才是我们救赎的凭据。所以希伯来书作者结束这段之前,引述申命记四章廿四节:‘ 神乃是烈火’好像雷轰一般严厉的警告读者。摩西当时训示人民不要破坏与 神订下的约,回复从前敬拜偶像的习惯,因为 神是个嫉忌的 神,他们只许拜 神,否则 神如烈火吞噬他们。希伯来书作者说:‘你们面前有一项选择。若保持对 神真诚,到了那日,虽或宇宙在动摇中消逝,但你们和祂的关系可以安稳无恙。倘你们阳奉阴违的话,那本来可以救赎你们的 神,必用烈火消灭你们。’这是一个恐怖的想法:但里面却存一个千古不易的真理,人若对 神真诚,他会获得一切;但人对 神虚假,他便失去一切。所以无论处于现在或永恒,人除了对 神真诚之外,甚么事也无关宏旨了。――《每日研经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