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罗西书提要
壹、作者
使徒保罗(西一1)。其余请参阅‘加拉太书提要’。
贰、受者
在歌罗西的圣徒(西一2)。
在主降生数百年以前,歌罗西城位在小亚西亚(今土耳其)的弗吕家境内(徒十八23),曾经一度是小亚西亚首屈一指的城市;座落于莱克斯河畔,是从爱琴海岸以弗所城,通向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商贾必经之地。但后来日渐式微,到了主后第一世纪,歌罗西已沦为史家笔下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镇”,其地位与重要性被邻近的城市老底嘉和希拉波立(西四13)所超越。
歌罗西教会的渊源,据信是保罗在以弗所传道的两年期间(徒十九10),得着了以巴弗,他后来成了保罗的同工(西一7~8;四12;门23);大概是以巴弗把福音带到歌罗西,成立了在歌罗西的教会。保罗在写此书信时尚未访问过他们(西二1),虽仅耳闻(西一4,9),但对他们的情况至为关切。但另有一说:保罗既然曾经去过弗吕家(徒十六6;十八23),有可能亲身到过歌罗西,所以他熟识腓利门和他的妻子、儿子(门1~2,22);歌罗西教会由保罗建立后,交给以巴弗和腓利门继续发展,以致在保罗写此书信时,有很多新蒙恩的人尚未见过面。当时歌罗西的教会,据推测是在腓利门的家里聚会(门1~2)。
叁、写作时地
本书和《以弗所书》、《腓立比书》、《腓利门书》,是保罗在主后61至62年间,于罗马监狱所写的(西四3);故圣经学者称上述四封书信为‘监狱书简’。
肆、写书背景
歌罗西教会成立不久,即为异端主义者所潜入,用花言巧语企图迷惑信徒(西二4)。以巴弗将这困扰带到罗马,向保罗请教应付之道,促使保罗提笔书写此函,一面驳斥异端教训的错误,一面指引歌罗西信徒更深地认识基督;他将异端教训与关于基督的‘真知识’作一比较,期使他们知所进退。
据本书信的内容推断,当时在歌罗西一带地方所流行的异端教训,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一)仪文主义:犹太教中拘泥礼仪的爱色尼派,他们强调宗教传统和礼仪,诸如饮食、节期(西二16~17)和割礼(西二11;三11)等。
(二)禁欲主义:人必须服从那‘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等类的规条,苦待己身,才能克制肉体的情欲(西二21~23)。
(三)智慧主义:极可能第二世纪起的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早在此时已经萌芽,其教训的要点如下:
(1)二元论:神是灵,因此祂是完全美善的;人是属物质的,而物质正好与灵完全相反,因此人是完全邪恶的。
(2)宇宙观:起先,宇宙间只有至高的真神存在;由真神发出神性与能力,称之为‘伊昂’,经过无数的年代,高等次的伊昂产生低等次的伊昂,一直到产生属物质的人;而所有伊昂的总合,叫做‘丰盛’。
(3)天使观:神与人之间不能直接接触,人必须借助最低等次的‘伊昂’,即天使,因此人要敬拜天使(西二18),才能讨神喜悦。
(4)救赎观:自诩其‘理学’隐藏着一切智能知识(西二2~4,18),称之为‘智慧的奥秘’,得救之道乃在于知晓其‘奥秘’。
(5)传教法:不能随便传说,只能对入会的人凭口诀相传,保罗称为‘人间的遗传’(西二8);而入教必须有人介绍,手续非常烦杂。
(6)行为观:他们对此分成两派极端相反的学说,一派即前述的‘禁欲主义’,另一派则认为身体既是属物质,就永无改善的可能;而物质与灵性互不相干,因此可以任凭身体去行恶,因为身体的邪恶是不会影响灵性的。保罗在本书中虽未明白题说,但他劝勉‘要治死地上肢体’的话(西三5~9),正是针对着这个观念而发的。
伍、特点
(一)全书字里行间,语气平静安祥,好像用盐调和(参西四6);但言之有物,掷地锵锵有声,颇具说服力。
(二)保罗特多采用异端教训所用的术语如:“智慧”、“奥秘”、“丰盛”、“完全”等,使读的人能够明白这些术语的真谛实意。
(三)本书第一章十五至二十节的‘基督颂词’,是在表明基督至高的地位和丰满的神性;它言简意赅地述出圣子的神格与超绝,句句皆能击中异端教训的要害,是新约中卓越的护教文字。
(四)读这封书信特别感觉到基督的丰满。“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在基督身上一一的表现出来(西二9)。基督如何的表现,信的人也该如何表现。基督是借着死、埋葬、复活而表现的,信徒也该如此的经历、如此的做,才能够表现(西三1~4)。个人如此,在教会性质的聚会中,也要在基督里把神本性的一切丰富运用出来(西三12~17)。在家庭里、在社会上,也要如此地表达(西三18~四1,5~6)。
陆、主旨要义
“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西三11)。这是全书的中心信息。基督是神的像,是首生的,又是教会全体的头;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这样的一位基督,住在我们各人的里面,使神一切的丰盛,成了我们的丰盛,因此祂也就成了我们荣耀的盼望。总之,基督是一切的一切;祂不但是我们基督徒生活的力量泉源,并且还是我们对付一切异端教训的最佳利器:
(一)基督是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所指引的真知识(西一9);认识祂,就会弃绝异端教训。
(二)基督是一切的首位和元首(西一15~18;二10);持定祂,便不会自高自大,也才能长进(西二18~19)。
(三)基督里面有神一切的丰盛(西一19;二9);有了祂,就有荣耀的盼望(西一27;三4)。
(四)基督已为一切成就了救赎大工(西一20;二13);只要相信祂,不须寻求别的救法,更不须敬拜天使(西二18),各人便能亲近神。
(五)基督里面藏着一切的智能知识(西二3);得着祂,便不须求助于理学、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西二8)。
(六)基督是一切事物的形体(西二17);只要遵祂而行(西二6),便不须遵守律例、礼仪(西二14,16)。
(七)基督是一切信徒的生命与内涵(西三4,11);只要把祂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西三16),便能有新人的表现,而不须苦修、禁欲、严守规条(西二20~23)。
柒、与他书的关系
(一)本书与《以弗所书》是相配的;《以弗所书》说到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本书则讲基督是教会的头。
推基古是这两封书信的送信人。在《以弗所书》中,保罗说,推基古要把他的事情和景况告诉他们(弗六21);在本书中,保罗说,推基古要把一切有关他的事告诉他们(西四7)。此外,这两封书信的内容,有十分类似之处,在本书短短的九十五节中,约有一半的经文,也在《以弗所书》中提到。因此科尔利治(Coleridge)说,《歌罗西书》或可称为‘《以弗所书》的外溢’,而《以弗所书》则是‘《歌罗西书》的扩大’。
(二)本书与《腓利门书》写于同一时间和地点 ,二书关系密切,至少有五处彼此雷同的地方:
(1)在两封书信里面,保罗都与他属灵的儿子提摩太联名写信(西一1;门1)。
(2)保罗的同工亚里达古、马可、以巴弗、路加和底马,他们的名字也都出现在两封书信里面(西四10,12,14;门23~24)。
(3)两封书信都提到保罗正在坐监(西四10;门1)。
(4)保罗在两封书信里,都向同一个人──亚基布──特别致意(西四17;门2)。
(5)保罗打发阿尼西母和捎带歌罗西书的推基古同行(西四7~9),而阿尼西母则是腓利门书里面的主要人物(门8~20)。
捌、钥节
“祂也是教会全体之首;祂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
“只要你们在所信的道上恒心,根基稳固,坚定不移,不至被引动失去福音的盼望...”(西一23)
“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你们在祂里面也得了丰盛。”(西二9~10a)
“基督是我们的生命;祂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祂一同显现在荣耀里。”(西三4)
“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西三11b)
“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神。”(西三16)
玖、钥字
“真知道”、“满心知道”、“多知道”、“知道”(西一6,9,10,27;二2;四6)
“智慧悟性”、“诸般的智慧”、“悟性”、“智能知识”、“智能”、“知识”、“各样的智慧”(西一9,28;二2,3,23;三10,16;四5)
“首生的”、“首”、“元始”、“首先复生的”、“首位”、“元首”、“作主”(西一15,18;二19;三15)
“满心”、“丰盛”、“补满”、“全备”、“完完全全”、“丰丰足足”、“丰丰富富”、“完全”(西一9,19,24,25,28;二2,9,10;三16;四12)
“隐藏的奥秘”、“显明”、“奥秘”、“神的奥秘”、“藏着”、“藏在”、“显现”、“基督的奥秘”、“发明”(西一26,27;二2,3;三3,4;四3,4)
“一切”、“万有”、“凡事”、“普天下”、“各人”(西一9,10,15~20,23,28;二1,3,9,13,22;三8,11,14;四7,9,12)
“一同”、“同得”、“一体”(西一7,12;二12,20;三1,4,15;四7,10,11)
拾、内容大纲
(一)引言(西一1~2)
(二)歌罗西教会已往所领受的:
(1)保罗为教会因福音所得的信爱望而感谢神(西一3~8)
(2)保罗为教会能在属灵的事上长进而祷告神(西一9~11)
(3)超越荣耀的基督为教会的所作与所是(西一12~22)
(4)教会从保罗所得的关切和服事(西一23~29)
(三)歌罗西教会当今所该认识的:
(1)认识基督里面藏着一切智能知识,因而信心坚固,不致被 人用花言巧语所迷惑(西二1~7)
(2)认识基督里面有神本性一切的丰盛,信徒在祂里面就可以 有得胜的生活,而异端教训乃是不照基督的虚空妄言(西
二8~15)
(3)认识基督是一切礼仪规条的实际,惟有联于基督才能长 进,而人所吩咐、所教导的礼仪规条,却毫无功效(西二
16~23)
(四)歌罗西教会今后所要实行的:
(1)要思念上面的事(西三1~4)
(2)要有新人的表现(西三5~11)
(3)教会内肢体生活的原则(西三12~17)
(4)家庭中人伦生活的原则(西三18~四1)
(5)社会上向外人传道与交往的原则(西四2~6)
(五)结语──问安与嘱咐(西四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