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哥林多前书第十六章

 

哥林多前书15581624

15章最后一节开头的“所以”颇为醒目,暗示使徒现在要讲的是他前面提到那些事的结果。他替复活的主题作了结论之后,现在他写道:“所以。”

至于这个“所以”指的是前面那些事呢?各方意见分歧。一般的看法是,它指有关复活的真理。我不怀疑这论点,但我相信还不止如此。毫无疑问的,使徒心中确实存着复活的事实。他向死的毒钩、坟墓的得胜提出挑战,并且宣告神已经使我们得胜了,他接着立刻说,“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丁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你们的劳苦并不徒然,有一日庄稼要收割。复活的那一刻,你们将得着一切劳苦的奖赏。

但我不认为这是全部的真理。为了找出这个“所以”指的是甚么,我们必须一直回溯到这卷书信的19。在研读哥林多前书时我们不时提到这一节经文,因为它是基本的保证,全书都建立在它上面。保罗对哥林多的教会和普世教会说,“神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祂所召,好与祂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这节经文至关紧要,因为它启示了教会的蒙召和功用。教会被召与耶稣一同得分,就是在事工上、爱心上互相交通。保罗写完了整卷书信,包括纠正失败的部分,和建设的部分,指示他们成功和得力的秘诀之后,如今他说,“所以”,指他前面说过的一切,包括关于教会的失败、属肉体,也包括得力的秘诀等教导。

将这两节经文放在一起,就能看出其中密切的关连,这何等有趣、令人惊叹!“神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祂所召,好与祂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我们被召与祂的儿子一同得分,参与祂的使命和事工;保罗一开始就提醒他们,不论谁跌倒,神却不失败,神是信实的。现在,结束一切论证、教训之际,他说,因为神是信实的,因为神召我们与祂儿子一同得分,所以你们要忠实。他没有用“信实”或“忠实”一词,但意思却相同,“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

我们花点时间来探讨这节经文与整卷书信的关连。这封信哥林多人读过了,历代许多教会也读过了。在纠正和建设的言辞中,保罗有两件重要的事要宣告。

1·神已呼召教会与祂儿子一同得分。
2·基于第一个事实,教会有一个责任,那是甚么?“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

这里是一件原则性的事。保罗告诉我们作甚么?他提出呼吁,“你们务要。”暂时把中间描写的部分省略,虽然它们也很重要;那么剩下的叙述部分是甚么?“你们务要……作主工。”神召我们与祂儿子一同得分,所以“你们务要……作主工。”我们与祂一同得分,就是与祂一同作工,是祂工作上的合伙人。务要尽你的职责。神藉祂的恩典和救赎的大能使你与耶稣基督一同得分,你就当作神要你作的事。“你们务要……作主工。”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来,我们当作甚么?保罗是否说,你们这些属于教会的人必须竭尽己方帮助神,或者说,你们务要找出当为祂作些甚么?不!这是教会所犯的错误之一。教会总是苦苦思索要寻找一些事来为神作。不!进入神自己的工作里,与你的主相交;活在与主交通所带来的能力中。

主的工作是甚么?答案可能很广泛。我们只需回到新约圣经,看看祂早年的事工。聆听祂所说的。我们从祂的话语中将发现主的工是甚么。“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你们务要……作主工。”祂“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2)。“你们务要……作主工。”批评祂的人说,看哪,祂与罪人来往。祂没有指望了,祂竟与税吏和罪人同席吃饭!耶稣用三重的比喻回答他们,都记载在路加福音15章。那是主的工作。

1·牧人寻找羊;
2·妇人打扫屋子,直到找着遗失的钱币;
3·浪子的父亲在儿子回头后欢喜快乐。这就是主的工。

我们不妨拿这三个例子自问,我们在主的工上作了多少?我们对翻山越岭寻找亡羊的工作知道多少?“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这并不是同样的意思重复了三次。每一个词都有它的含义。

“坚固”指个人的忠实,坚持到底。这个词并不堂皇富丽,但本质却很高贵。一个人要忠心耿耿,不屈不挠。下一个词是不是意义相仿?不!“不可摇动”是指面临反对而忠实。有些人无法坚守下去。他们不能屹立不摇。这一类人是靠不住的。“坚固”指总是在那儿。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我们作主工的时候不可能不遭遇冲突。保罗在下一章里说,反对的人也多。是的,我们有对头。你不但自己里面忠实,并且不要摇动。尽管仇敌环伺,仍要坚立在那里。使徒又加上一句,“常常竭力。”竭力?是的,作超过所要求的分,摒弃衡量的计算尺,竭尽己方而为。福音书记载耶稣喂饱众人,门徒收拾剩余的零碎时,用的也是同一个希腊字,指过剩。这正是使徒的意思。个人要忠实,面临反对仍忠心不摇动,常常竭力,作多余的工。

最后一句话是,“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不仅仅是你们的工作,并且是你们的劳苦,那种劳苦隐含着牺牲的鲜血,使人日益被耗尽。然而这一切在主里不是徒然的。

再来看第十六章。本书信的最后这部分格外富有趣味和价值。它和本书其它部分有许多不同之处。保罗已经完成了纠正和指示的部分,他在第15章最后一节也提出了伟大的呼吁,现在他来到最后一章。历来解经家们对本章的解释不一。有一位作家说本章纯粹是论及私人事务。另一位说,它包含了各种实际的指示。二者都正确,但本章涵括的尚不止于此。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属于个人的。我们仔细研读,会看见教会,在耶路撒冷的教会,哥林多的教会,加拉太和马其顿的众教会,她们都是地方教会,但联合起来就成了彼此密切相关的一个整体教会。我们看到的是整个教会。

本章中我们看到全书从头至尾所贯彻的原则再一次得到说明。我只举二例,一是基本的保证,一是最后的呼吁。基本的保证是交通,与主一同得分,与他人一同得分;本章中这个保证有了基本、最终、实际的运用。我们看见教会的肢体,不管是耶路撒冷,哥林多,或其它地方的教会,这些肢体彼此联合,交通;先是与主相交,然后彼此相交;因此若一个人受苦,全体就受苦;一个人欢喜,全体就欢喜。一个平凡生命的脉动,可以震撼基督的整个身子。本章对此提出了例证。

至于最后呼召人作主工的呼吁,在这里我们看见有一群人,他们与这工作有关,与整个教会一同得分。这里的名单很详细,包括保罗,提摩太,亚波罗,司提反一家,福徒拿都,亚该古,亚居拉,百基拉。他们被一一提名,他们都是教会的肢体,与教会的事工有关。这是全章最荣耀、美丽之处。

当时的光景如何?

这里提到耶路撒冷的教会,显然当时他们中间没有富人。他们非常贫穷。保罗在罗马书里提到同样的事实,“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穷人”是最强烈的措词,指一贫如洗的人。毫无疑问的,当时耶路撒冷教会里有一群人就今世的财富而言是贫乏的。显而易见的,耶路撒冷教会的财务状况相当拮据。似乎他们中间没有富足人。我相信如果有的话,保罗一定会对他们说出强烈的话。不,他只说到穷人,教会中必定没有甚么富人。

耶路撒冷教会的整个历史相当有趣。这教会曾完全堕落、失败。主吩咐他们从耶路撒冷开始作见证,然后是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这个使命记载在使徒行传开头的部分。他们一直没有去遵守,直到他们受逼迫被驱逐到各地。他们以自己的小圈子为荣,以所享有的权利沾沾自喜,却丧失了真正属灵的能力,直到逼迫临头,他们被赶逐出去,在逼迫和苦难的压力下,他们才走遍犹太,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使徒行传记载了他们出去的经过。那时他们大部分人都被赶了出去,剩下的就是一群穷人。教会的光景很艰难。他们中间没有富人,都是一些极需帮助的人。

这与哥林多有何关系?与加拉太的众教会有何关系?与保罗和其它使徒在各地设立的教会有何关系?显然关系密切,这些教会有责任操练团契生活,接济耶路撒冷受困的圣徒。我们在这里看见这个理想的美丽之处,以及基督教会的合一,信徒的慷慨。保罗针对捐项的事有所指示。

必须指出一点:保罗的指示毫无疑问是针对当时教会的光景,但其中所包含的原则仍值得我们深思。他们打算施舍,将捐项送去帮助穷人。他们对耶路撒冷弟兄姊妹的痛苦感同身受,因此要想法济助他们。保罗如何指示他们?

1·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就是安息日以后的第一日,他们要照各人的进项抽出一部分钱来。

2·教会里每一份子在七日的第一日要单独前去。捐钱是个人的事。他们应当私下个别作这事。“各人……抽出来留着。”是单独的行动,各人将捐项存起来。

然后保罗谨慎地指出,他们的捐项不可妨碍属灵的事。各人照自己的收入,虔敬地拿出一部分来。七日的第一日,他们将钱带到教会,存留起来,这样使徒来的时候就不会耽误他要作的事。请留意保罗的用心。他要他们定期的,单独的,确定的将捐项带到教会,免得他来的时侯现凑。保罗来的目的是甚么?要在属灵的事上帮助他们;他盼望属物质的事都已事先处理好了,不致于妨碍属灵的事。他不要他们到时候再四处收捐项。“免得我来的时候现凑。”

他不希望他们是由于他的出现而不得不现凑出捐项。我知道这种情况在教会中屡见不鲜,有些传道人,先知,牧师几乎是迫使会众捐钱。这是不光采的。保罗在哥林多后书里说,“我想不得不求那几位弟兄,先到你们那里去,把从前所应许的捐赀预备妥当,就显出你们所捐的,是出于乐意,不是出于勉强”(林后95)。多么美妙的教导!

他接着小心指出,这些捐项应该交给教会所指定的人处理。他说如果他也去耶路撒冷,他们可以和他一同去。但每一件事都必须由教会举荐的人按着适当的步骤去办。

这是论到捐项的一小段经文。虽然是使徒对当地教会的指示,但有关交通的原则还是历久弥新的。今日世界各地还有许多教会陷于极大的需要中,有待神的整个教会分担他们的痛苦,并进而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我们应该运用同样的原则。

今日我们不可运用这原则来为自己谋利。教会常常安排一些讲员,传道人,牧师来访,目的在趁机募一笔款项。我在英、美两国巡回讲道时就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我一再感觉,这些访问的价值不是属灵的,而是嘱物质的。哦!我为保罗的这一段话感谢,下次我应邀出去时也要遵照保罗的指示──你们在我去之前先将捐项收集妥当我才来!

16章大体上是用来作解释的。固然有人说它代表保罗最后一番训诲和问候,但若只是看到这些,就错过了许多精采的意义。事实上,使徒著作中所强调的每一件事都可在这一章中看到运用的痕迹。这是说明性的一章,它解释了教会在主的事工上一同得分的意义。

我们已在本章头四节里看到教会相互交通的实际例子。耶路撒冷教会处境艰难,它的肢体一贫如洗,于是保罗旅行途中所经过各地区的教会就捐钱,用来资助耶路撒冷的教会。保罗写信给哥林多教会,论到他们的责任,以及他们当如何行。虽然是技术性的问题,但我们看见这件事启示了教会的合一,教会如何彼此相关,若一个肢体受苦,全体就受苦;一个肢体快乐,全体就快乐。整个教会享有同一个生命,这生命是与主一同得分,也彼此一同得分,所以一旦耶路撒冷教会陷入困境,其它教会就纷纷解囊相助。

16512

现在来看这一小群个人。请注意,这种教会在工作上相交的思想始终贯彻全段。保罗在1610提到提摩太,“他劳力作主的工。”1616他提到司提反一家时也说,“一切同工同劳的人。”我们看到的是教会的工作和服事。另外也看到他在对付捐钱给圣徒的事。他说明在神的教会中这事当如何进行。一直到本章结束,“工作”一词未再出现,但事实俱在。保罗,亚波罗,福徒拿都,亚该古,百基拉,亚居拉,他们都在工怍,保罗提到他们的时候,总是与他们在主里的工作和服事有关。16512提到三个人,保罗,提摩太,亚波罗。

保罗无意中,在1659替我们描绘出一个画面。尽管他是如何想要隐退自己,他却无意中将自己陈现在读者面前,以致于找们对他的认识程度超过了早代其它的使徒。他在腓立比书中有一大段论到自己的身世,他在别的书信中也提过他的服事和所受的苦。本段里地无意间提到了自己,是很有趣的。他是在众人中事奉的工人,是蒙召与神儿子一同得分的教会之一份子。我们在这儿看到的保罗是一个工人。

首先我们被他的举棋不定所吸引,从里面我们得到不少安慰。

“我要从马其顿经过,既经过了,就要到你们那里去。或者和你们同住几时,或者也过冬;无论我往那里去,你们就可以给我送行。我如今不愿意路过见你们;主若许我,我就指望和你们同住几时。”

这种不确定是光荣的。我们都喜爱计划,对不对?我知道自己怎样受计划的奴役;我花了好几年功夫才挣脱这奴役。我发觉自己无法照着计划按部就班地作。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计划,而圣灵往往为了更大的目的而击碎我的安排。保罗在这里似乎犹豫不决。但他对某些事很肯定。他将经过马其顿,他想去哥林多。加果他去了,他愿意多停留一阵子,甚至在那里过冬,然而他没有说他一定会去。这一切还在未定之数。他若与他们一起过冬,他愿意他们稍后给他送行。保罗的“不确定”非常明显,这是主工人的荣耀。

然而这一切的不确定都因一句话而成为合理的了,那就是“主若许我”。可能是马其顿,可能是哥林多,可能只在哥林多略事停留,可能在那儿过了冬再继续前行。他还要往那里去?他自己也不知道,“无论我往那里去。”但确定的是,他是在主的命令管理之下。“主若许我。”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使徒不断往前行,心中却没有既定的计划。

另一个同样的例子见于保罗写给提摩太的信,他说,“我指望快到你那里去,所以先将这些事写给你;倘若我耽延日久”(提前314)。他不敢确定。他盼望能下去看提摩太,当时提摩太可能在以弗所;但他不知道,他不愿意提摩太等候他的指示,因为他对自已的行止没有把握。

拥有计划,事事照着程序作,知道何去何往,这实在吸引人!但我们必须预留空间,让神作主。“主若许我。”“许”是一个伟大的字,希腊文是“epitrepho”,意思是主若要我转身而行,我就掉转回头;主若要我往前走,我就继续前行。这是保罗的写照。他是听命于主的工人。有各种可能性:马其顿,哥林多,“无论我往那里去。”或者偏远的地域,他不知道要在何处停留;但他知道一件事,他的一生都服在他主的权柄之下。“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保罗在这里实践了他对哥林多人的教导。第一小段显示他“常常竭力”,马其顿,哥林多,主若许我,无论在那里,我都竭力多作主工,这是永恒的原则。

保罗也确知,现今他不能动身,他必须停留一阵子。他在168说,“但我要仍旧住在以弗所,直等到五旬节。”他为这事提出两个理由。

1·“因为有宽大又有功效的门,为我开了。”
2·“并且反对的人也多。”

这两两个理由使他十分确定他现今不能去马其顿或哥林多,他暂时无法继续旅程,必须在以弗所住一阵子。事实上,他在以弗所停留了三年,这对保罗而言是相当长的。他在那里牧养教会。

他为甚么如此确定他必须停留在以弗所?

1·敞开的门,“宽大又有功效的门。”从保罗的描述和路加的记载,我们可以认识这宽大又有功效的门是甚么。以弗所是当时最大的城市之一,有黛安娜女神(Diana)或亚底米(Arlemis)神的庙,那是世界奇观之一;这个异教城巿的生活都是围绕着神庙,以其为中心的。各种商贾行巿林立。神的教会就是在这样的城巿中。保罗看见其中的契机,“有宽大又有功效的门。”他暂时不能离开,他必须留在那里,这是第一个原因。再回到他最后的呼吁,他不仅“常常竭力”,并且“坚固”,忠心地站在敞开的门旁边;他是在“作主工”。

2·“反对的人也多。”这里我们看见他的“不摇动”。门打开了,我必须留在这里,这是“坚固”。反对的人吓不倒我,这是“不可摇动。”我必须留在这里。短短几句话,就替这位伟大的使徒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图画。门正大开着,机会无穷;并且恶者正倾全力攻击着他的主和福音。“反对的人也多。”不要忘了这是你停留的理由。你此刻若四周一无反对的人,你最好动身,去到反对的人那里。如果我们看不见任何反对的力量冲着我们而来,那么我们就没有甚么机会服事。

保罗在第10,11节两度提到提摩太。“若是提摩太来到,你们要留心,叫他在你们那里无所惧怕。”他是说,你们要好好接待他,使他无所惧怕?或者指,你们不要惧怕?我不知道保罗的本意,也不敢遽下断语。我想他是指应使提摩太没有惧怕,因为他说,“他劳力作主的工,像我一样;所以无论谁都不可藐视他;只要送他平安前行,叫他到我这里来;因我指望他和弟兄们同来。”保罗在这卷书信中已经提过提摩太,他说,“我已打发提摩太到你们那里去,他在主里面,是我所亲爱有忠心的儿子”(林前417)。毫无疑问的,提摩太与保罗相当亲近,贴心,由保罗写给他的两封信可见一斑。当时提摩太在以弗所,保罗以年长者对年轻人的口气给他写信。历来有许多不同的推论,有人说提摩太是一个软弱的人,需要保罗不断给他打气、鼓励。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它根本缺乏证据。提摩太是一个最杰出的年轻人。他从小在母亲和祖母的教导下熟识圣经,就是那使人得救的智慧。我相信保罗旅行传道经过路司得时,(他曾在那里被打得半死)提摩太初次听见保罗传讲信息,看见这福音如何应验了他母亲、祖母的教训中一切的启示和盼望,于是他成了基督徒。可能因这缘故,保罗称提摩太为他的儿子。他们当如何接待他?使他无所惧怕。这些哥林多人是一群奇怪的人,他们围绕着保罗,矶法,亚波罗形成许多小团体,彼此分争不休。保罗知道他们可能用怀疑的眼光看提摩太,因此他吩咐他们不要威吓提摩太,使他胆怯。更进一步,他们不可藐视他,只要送他平安前行。

保罗对哥林多人说,不可藐视提摩太;他在提摩太前书中则对提摩太说,“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对哥林多人而言,不可小看他。对提摩太而言,不可叫人小看他。最重要的是,要谨慎你的工作和生活,好叫你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作人的榜样。“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这似乎是提摩太常常面临的难处。

无论如何,保罗提醒哥林多人,不可藐视提摩太。在哥林多的这些人多富学识,他们挟各派学说自重。他们是一群自视颇高的知识分子。这位年轻人来到他们中间。为甚么他们不可藐视他?因为“他劳力作主的工”。这幅画面显示教会对神的工人和使者应有的态度。保罗说,他也是作主工的。“他劳力作主的工,像我一样。”保罗不是因提摩太的财富或地位而差派他去哥林多。他只有一个资格。他是作主工的,是主的工人,这使得他们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他。

下一节论到亚波罗。“至于兄弟亚波罗,我再三的劝他,同弟兄们到你们那里去;但这时他决不愿意去;几时有了机会他必去。”我极喜爱这节经文,因为它涵意深刻。第一,保罗只用短短几句话提及亚波罗,但却非常吸引人。亚波罗是哥林多人拥护的对象之一,他们中间有的人说,“我是属亚波罗的。”保罗现在要这人下到哥林多。请注意他的描述,“兄弟亚波罗。”显示尽管哥林多人因他们两人而分争结党,但他们彼此之间仍有完美的交通。保罗说,我们彼此了解。他是我的兄弟。

接下来的话很有意思。他们两人中间有不同的意见。保罗希望亚波罗去哥林多;确实,他说他再三劝亚波罗去。为甚么保罗这么急切要他去哥林多呢?很可能是因为哥林多人的分争,或许保罗感觉,如果亚波罗下去,亚波罗可以轻易向哥林多人显明他自己和保罗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分别。但亚波罗并不想去,保罗说,“这时他决不愿意去。”为甚么他拒绝前去?可能理由和保罗要他去的理由一样,只是由另一面来看。我承认这样说纯属猜测。或许亚波罗认为他的出现只有使分争更表面化,他不如置身事外为妙。

这是另一个间接的例子,让我们认识保罗。有人说保罗生性武断,特别是他谈到妇女的时候。这得视情形而定。是的,有时他相当武断,但只限于某些事情;这里我们看见他任凭亚波罗作决定,并且写信告诉哥林多人,亚波罗不愿意去;保罗没有坚持己见,他若坚持自己的决定,或许他会一怒之下与亚波罗绝交。然而他表现得多么谦和!保罗说,兄弟亚波罗,我盼望他到你们中间,但他现在不愿意去,改天有了机会他会去的。我们在这两个杰出的使者和教师身上,看见爱之律在运行,他们同作主工,允许有分歧的意见并存,而仍然以爱相待。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这个例子说明了教会作主工的原则。这是极美的篇章,启示了教会的全貌,个别的肢体,相互的责任,和服事,工作上的交通。早代教会的成功即在于“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即使歧见出现,我们也从这些工人身上看到爱的律。一旦教会最关心的是主的工,就没有余地让懒惰和分争滋生。

161324

最后这一段(161324)表现出整卷书信的风格,并继续将它的教训作总结。保罗看重的仍是教会与主的交通,以及教会彼此的交通。

本小段很自然可分成三部分:

1·是一组结尾的训诫(161314);
2·其次提及个人的事,并由这些人衍生出对哥林多人的一番叮咛(161518);
3·最后是问安(161924)。

结尾的训诫(161314

先来看训诫:“你们务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稳,要作大丈夫,要刚强。凡你们所作的,都要凭爱心而作。”显然使徒心中意识到潜伏在教会四周的隐忧。他已经在信中纠正他们,并告诉他们教会得能力的秘诀。如今他结束了所有纠正和指示,而用几句简短,扼要,有力的话作总结。“你们务要儆醒。”他觉得有必要这么说。“在真道上站立得稳。”回到前面部分,可以看出他们在那些地方跌倒。“要作大丈夫。”书信开始部分他曾说,他不能待他们像成人,而是把他们当作婴孩。“要刚强,”或者更确切的说,“要得力。”最后是,“凡你们所作的,都要凭爱心而作。”这使我们回想到稍早保罗纠正他们的那些光景,以及向他们陈述的爱之律。此处他用警句的形式将他必要说的和已经说过的事归纳起来。

这里有四个短句是针对个人的,一句是相对的。前者是,“你们务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稳,要作大丈夫,要刚强。”最后一句则总括他们彼此的关系,“凡你们所作的,都要凭爱心而作。”事实上,头四句话是两组句子。

第一,“你们务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稳。”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第二,“要作大丈夫,要刚强。”请注意这些警句如何将他在第15章末了的训诲和呼吁连贯起来,“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那里有两个词特别突出。他吩咐他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此处的第一组警句,即在解释、重申第一个词,“务要坚固。”第二组警句则在强调、说明第二个词,“不可摇动。”“要作大丈夫,要刚强。”

这几句话简单明了,却极富威力。务要坚固,我们如何坚固?乃是要儆醒,换句话说,就是要保持清醒,不可打瞌睡,或掉以轻心。我并不反对休假,休假对我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绝对不可在教会神圣的事工上休假。要随时儆醒,不可打盹。

然后是站立得稳,并且是在真道上站立得稳。这句话暗示,我们的自由是有限制的,“务要坚固”的惟一方法是保持自己在真道里。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稳,不可须臾疏忽。

接下去是“不可摇动”,“要作大丈夫”。“作”这字照字面解释是长大,不再作小孩,婴儿,而是顶天立地的站起来。在灵命上要成熟,长大,“作大丈夫”,这样你才不容易摇动,反对的势力丝毫不能影响你的责任和忠心。“要坚强”,意思是积极向前,不以现况自满;套用彼得的话说,“你们却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从前面这些句子中,我们看见保罗对哥林多信徒及所有信徒的吩咐,这些应有的态度可以影响他们整个对生活的观念。

保罗用概括的一句话作总结,“凡你们所作的,都要凭爱心而作。”这句话很简单,也适用于个人。它包括前面所吩咐的儆醒和坚固。不论你儆醒也好,奋斗也好,让爱成为一切的因由。“凡你们所作的,都要凭爱心而作。”第13章将爱之律描述得淋漓透彻,那是一切交通、团契的条件。这里有一群人,保罗对每一个人说同样的话,“你们务要儆醒,在其道上站立得稳,要作大丈夫,要刚强。”在你继续成长的过程中,不论是儆醒或争战,都要被爱所管理。教会若能作到这一点,肢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正常。

对哥林多人的一番叮咛(161518

保罗提到个人的部分相当有趣。他有一些访客,他们的名字被一一列出,司提反,福徒拿都,亚该古。这些人是谁?我们所知有限。我们惟一对司提反一家的认识,就是保罗曾给他们施洗。116说,“我也给司提反家施过洗;此外给别人施洗没有,我却记不清。”显然司提反家在属灵上蒙受保罗不少的恩惠。司提反和福徒拿都,亚该古一同前去探望保罗。关于福徒拿都,除了此处的记载之外,就是革利免(保罗在腓立比书43里提到的同工)曾说,哥林多书信是保罗交由福徒拿都带去给哥林多教会的。这个说法缺乏有力的证据,但仍不失有趣和可能性。至于亚该古,我们对他的认识只限于这里的记载。他和另两个人一起去看保罗,从此处经文得知,由于他们这次访问对保罗的帮助,保罗嘱咐哥林多人要敬重他们。他说,他们叫我和你们心里都快活。保罗要哥林多人敬重他们的原因是他们服事了保罗和其它人。这里我们看见教会的肢体兴起,他们作了奇妙的工,以爱心服事其它肢体,并前去探访保罗,如今他们显然要往哥林多去。

问安(161924

我们立刻被带入普世教会、整体教会的气氛中。我们最终看见的是整个教会与哥林多教会的关系。散居在各处的信徒,他们都是这个教会的一部分,都关心哥林多的教会。所以保罗说,“亚西亚的众教会问你们安。”我们不能假设保罗从亚西亚众教会得到甚么特别的信息,但他知道他们,了解他们的态度。有些人已经用爱心的捐项证明了他们的态度,保罗也据此呼吁哥林多教会用爱心供给耶路撒冷的教会。这就是合一,这些人与其它人息息相关。他在结束这封信的时候说,“亚西亚的众教会问你们安。”我们从短短一句话里呼吸到了那荣耀的合一气氛。

保罗概括地代表亚西亚众教会问安之后,又特别提到两个人的名字──亚居拉和百基拉。只有两个人,但他们“并在他们家里的教会,因主多多的问你们安”。我们又一次在圣经中看到有关这两人的记载。使徒行传182记载,他们因为信仰的缘故被驱逐离开罗马,流亡到哥林多。同一章又记载,保罗去以弗所,他们伴他同行。他们在以弗所停留了一阵子。有趣的是,亚波罗因亚居拉和百基拉的帮助,而对神的道有了更详细的认识。毫无疑问的,亚波罗是一个伟大的人,保罗曾称呼他“兄弟”,他为保罗所敬爱,并且在哥林多作了许多奇妙的工。我们从圣经得知,他来到以弗所,亚居拉和百基拉发现他并末完全明白福音的全部内容。他单单晓得先锋约翰所揭明的教训。这就是为甚么保罗到了以弗所,发现有一群信徒,他们似乎缺乏了一些东西。保罗问,“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他们说,所受的是“约翰的洗”。这是保罗的所见所闻。于是有一天,这一对织帐棚的夫妇找到了亚波罗,打开他的眼睛,让他看见福音完全的荣耀。从罗马书(罗163)得知,他们最后又回到了罗马,就是他们最初被驱逐出来的地方。保罗如今提到他们的名字,说他们并在他们家里的教会,因主多多的问候哥林多人。

我们由此得以一瞥整个教会,亚西亚的众教会,两个人,一个在家中的地方教会;而从头至尾贯穿的是同一个爱的原则。

现在来到最后一段。通常保罗写信是向速记员口述,由后者代笔记下,但显然他讲到这里时,就从速记员的手中拿过笔来,自己写了几个字。我们记得他在加拉太书里说,“请看我亲手写给你们的字,是何等的大呢”(加611)。那里的语气带着几分幽默。如果关于他有眼疾的推测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看见他在这里低着头,写下了几个字,“我保罗亲笔问安。”他要亲笔写一些话来结束、总结整封信。他说甚么?“若有人不爱主,这人可诅可咒。主必要来。愿主耶稣基督的恩,常与你们众人同在。我在基督耶稣里的爱,与你们众人同在。阿们。”多么美丽的一段经文!

他说甚么?“若有人不爱主,这人可诅可咒。主必要来。”可诅可咒(Anathema)是一个希腊字。保罗写了“若有人不爱主,这人可诅可咒”之后,他突然改用亚兰文。接下去的“主必要来”(Maran Atha)不是希腊文,而是亚兰文。这两个字是独立的,但与前面所说的有关连。那是出于使徒内心深虚的吶喊·他年轻时最惯用的语言──亚兰文──不禁脱囗而出。

Anathema”,这个一希腊字在新约圣经里并不多见,它总是被译成“可诅可咒”或类似的词。它总共在新约出现了六次。第一次出现在使徒行传2314,那里记载保罗的敌人起了一个大誓,要取他的性命。他们起誓若不杀保罗就不吃甚么。然后是罗马书93,在这一段充满力量和感情的经文里,保罗说,“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这是从人的笔下所写出的最伟大、超然的字句,表达了他与基督那完全的交通。哥林多前书123说,“被神的灵感动的,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这里不是指真正的咒诅之言。它道出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一个人若不爱祂,这人就无药可救,他的结局必然是灭亡、被咒诅。保罗用一句醒目的话归纳他的心意。这里的“爱”是指人的情爱。若有人不爱主,不带着情感到祂那里去,他就无所指望。他是失丧的人,将被毁灭。这一句显明主最终荣美的话,引出了下面的亚兰文。

“主必要来”原文是两个亚兰字,“Maran”和“Atha”。“Maran”是指主。“Atha”是一个动词,是“将要来”的一部分。历来学者花了不少时间来研究这个动词,我不打算在此评断谁对谁错,只是采用一部分的说法。有人说“atha。”的意思是“将要来”。也有人说这是现在时态,指“来”。更有人主张它是过去时态,指“已来”。大多数知名的学者都采取第一种说法。不论如何解释,“已来”,“来”,或“将要来”,最重要的是“主”,祂的主权。这就是我喜欢同时采用这三种说法的原因。它可能指,主已经显现,已经来临。或者指主一直在来临。它也可能指主将要来。至高无上的主临到了人的生命中。这是出自保罗内心深处的伟大呼喊,显示他相信主确实已经来到,祂正在来,而且祂将要来。这是无可动摇的伟大事实。

最后一句话是,“愿主耶稣基督的恩,常与你们众人同在。”救主耶稣基督一直与你们同在。这包括了一切的福分。然后加上他个人的致意,“我在基督耶稣里的爱,与你们众人同在。”还有那一卷书信的结尾,比这句话更荣耀、美丽呢?──《摩根解经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