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第三讲 跳下去!等阵先!

 

引言

  中国人常说:“因小失大”,一点也没错!

  好几年前,一架波音747东方航空公司401号班机原定由纽约飞往佛罗里达州迈亚米国际机场,全机爆满。飞机将抵达迈亚米机场时,机师正准备降落之际,却发现降落系统灯号仍未亮。于是机舱内的工程师决定除掉那灯泡,更换另一个新的。那工程师用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得要领。此际,飞机正在机场上空盘旋,副机师上前相助,但无论怎样,仍是除不掉那灯泡。机师见状,便加入协助,一尽其力。当全体机员正集中注意那小小的灯泡时,却忘记了他们最主要的任务──驾驶飞机。也没有察觉飞机正在下降,结果飞机坠落在一个沼泽地区,不少乘客因此身亡。机师为了除掉那个只值七角五分的灯泡,忘却了他们最主要的任务,结果酿成悲剧。

  大的事情未必是急的,急的也未必是大的。我们经常记挂着那些值七角五分的灯泡,就如某人讲了一句话,令我们自尊受损,结果我们整整一个月失眠。某些教会为着小事而争拗,遗忘了 神给予他们的使命。我们的精力就花在那只值七角五分的灯泡,忘却了最为重要的事情──人生的方向、做人的目的、永恒的问题,结果我们就好像那401号班机一样,坠机身亡。究其实,这源于我们如何选择,如何作抉择又跟价值观念有关。有人说香港人很忙碌,若你选择参与培灵会,不是说你很清闲,而是你认定这比其它的活动更为重要、更具价值。在人生里,我们迎向一个接一个的浪潮,若然我们任由浪潮驱动自己,那么人生便变得泥足深陷,不可当机立断,那时我们只管叹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上次我们提及“信”有三个条件:情、知、意。今天我们一起研读(约五)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信”是跳跃、是行动,叫我们立志改变我们的方向和注意力。

一个病了三十八年的人

  我们先看看这故事的主人翁,《圣经》告诉我们他是个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但却没有交代他究竟患了甚么病,事实上这是罕有的,因为每当《圣经》描述耶稣治病时,作者总会说明病者患了甚么病,如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然而藉助(约五7),我们可以知道下列一些事实:

  1·他能讲能听,所以绝不是聋哑;

  2·他可以看到池水被搅动,他绝不是盲的;

  3·他也不是完全跛的,因他说:“我正要去的时候……”可见他至少能自己走动;

  4·他所患的不是重病,否则他早已去世!能患了三十八年而又不致命的,显明必不是重病了;

  5·希腊文“病”一字可解作“软弱”、“废人”、“失去功能”。

  耶稣问他一个很奇怪的问题:“耶稣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约五6)哪个病人不想自己痊愈呢?耶稣这样问,用意何在呢?更奇怪的,那病人听后,却一点也不觉得出奇,也没有半点反感,相反的,他好像连忙为自己申辩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约五7)如此回应,实在予人“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感。他解释说:“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圣经》告诉我们他周围的人都是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病人,他们的情况比他更差,而这病人竟然期望他们扶助,事实上,他们自己也需要跳下池子去。这样不切实际的期望简直是痴人说梦话。跟着他又解释说:“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换句话说,他躺身之处一定与水池有一段的距离,但假如这人真的想痊愈,他就不会这样被动,远远的躺着,他大可以行走或爬到池边去,留意水面的动静,一旦发觉水开始被搅动,便跳下去,即使今次给别人捷足先登,还可以下次再来,总会有机会得以痊愈,然而,他并不是这般积极,他只远远地躺着,期望神迹出现。难怪耶稣一语道破:“你要痊愈吗?”

  其实我们也会跟这病人一样,我们有许多性格上的黑暗面,或是自卑、或是欠缺纪律、爱发脾气,我们却不去面对,不加处理,一拖再拖,依然故我。耶稣也会对我们说:“你要痊愈吗?”或者有些人来了教会多年,每星期都参加崇拜,只是永远不肯踏上信心的一步,一直拖下去,期望神迹出现,耶稣也一样对他们说:“你要痊愈吗?”

跳下去

  这是耶路撒冷靠近羊门的一个池子,希伯来话叫做毕士大池,意思是怜恤的屋。而约翰用了一个很有趣的字来描述这个“池子”,“池”一字希腊文原意是“跳下去”。换言之,“毕士大池”是“跳下去就得怜恤和医治”之意,若你想得到医治,先决的条件是:你要跳下去!

  “跳下去!”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有两个孩子,他们学会游泳后,我们再教他们跳水,那跳板距离水面约有六呎,我先示范一次,小儿感到非常兴奋,连忙跑到跳板的尖端。当他往下望,突然呆呆的站着,不敢跳下去,因为这似乎太高了!呆了约一分钟,他便垂头丧气,转过身来,始终不敢跳下去!小女儿跑到跳板末端,闭上眼睛,把心一横,“扑通”一声便跳了下去,无奈哥哥始终不敢尝试,只有闷闷地渡过整个下午。存在主义大师祈克果说:“信心是跳跃。”这话一点也没错。“信”就是“跳下去”。为何这病人始终不敢跳下去?

  或许他心里想:“水动时,先跳下去便得痊愈?这未免太神奇了!我还先冷眼旁观,按兵不动,找个好位置躺着,先待一会,研研究究,看清楚,想清楚还不迟。”这样便拖延了三十八年。又或许他心里想着:“假如我跳下去,我身体这么孱弱,就是得以痊愈,也未必能游回来,岂不是白白给淹死,不如待我强壮些才跳下去吧!”又或许他想:“我若跳下去时,有人比我快一点,那么我不但不能痊愈,甚至连衣服褥子也弄湿了,这岂不是更麻烦吗?倒不如等下去再作打算。”又或许他想:“假如我真的痊愈了,我便要外出找工作,不能再继续行乞了。”总而言之,他可以找出不少理由,自圆其说。然而耶稣却一语道破:“你要痊愈吗?”

  其实我们跟他一样,往往不能当机立断,不肯“把心一横”地跳下去,为自己找些借口聊以自慰,这样太冒险了,待时机成熟后才算吧,一拖再拖。教会邀请我们事奉,耶稣吩咐我们多传福音,圣灵催迫我们委身事主,我们总是不敢“跳下去”,总是一拖再拖。

好一个借口

  其实那病人也相当矛盾,既然来到池子,却又不肯“把心一横”跳下去;既不敢“跳下去”,却又仍然躺在那里,不愿离去,真不知他究竟想作甚么!当耶稣问他时,他并没有向祂剖白自己的挣扎、矛盾和疑问,也不能面对自己的软弱,故找个借口来自圆其说。

  首先,他说:“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他把责任推在别人身上,他没有想到周围的人比他更软弱,更需援助。我们何尝不是这般!我们总喜欢推卸责任,当会友离开教会时,总不会归咎自己软弱。相反,他们会指摘教会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兄姊没有爱心,牧师又缺乏牧养。总之,总是别人的问题,自己不肯承担责任。

  接着他又说:“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意思是说:“我还没有痊愈,不是我的责任呀!我也曾尝试,只不过我正要去的时候,有人比我先下去。”这类的借口我们也听过或说过,基督徒说:“我不是不想每天灵修,只是我正要实行时,才发现我那本‘每日灵程’借了给弟弟,他还没有还给我。我工作又忙碌,总没有时间再买一本。”非基督徒则说:“我不是没有试过往教会去,只是每次不是找不到教会的地址,便是迟了起床,所以仍然去不成。”

  其实这些理由根本不能成立,这只是借口而已。若果他真想痊愈,一切困难都难不倒他,主要看他自己的决心,信是“跳下去”,不找借口,不自圆其说。

好一个对质

  当耶稣听见这病人诉苦时,祂没有像医治大痲疯病人般安慰他。反之,祂跟他对质,向他挑战,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这是个绝不客气的命令。我们要留意“褥子”一字,希腊文是指担架。耶稣吩咐他要拿起他的担架走,而不是被担架抬着走。我想我们也需要耶稣这样的对质,不再被种种的软弱和黑暗拖着走,而是采取行动,正面处理。

  我发觉在教会里,我们作基督徒“好心”有余,“对质”不足,我们处处只管照顾关怀,有时不但不能帮助他们,反而伤害他们,有时我们要用爱心来“骂醒”他们,直斥其非,向他们对质。可惜我们恐怕得罪他人,怕人说我们爱心不足,因而不肯对质。其实人若真有爱心,即或给人误会,也应乐于说出真话。否则,他们只是爱自己,不想遭人拒绝,令彼此关系破裂。

付出代价,付诸行动

  《圣经》告诉我们,那天刚好是安息日,按犹太人的习俗,在安息日工作是不可以的,犹太人认为医病,搬屋(即拿褥子走)都是工作,按例是不可行的。换言之,这人若要听从耶稣的吩咐,他就要付上不少的代价,甚而可能遭犹太同胞迫害。其实,当时他大可请求耶稣多延一天,幸好他不再耽延了,他把握时机,听到耶稣的吩咐后,就拿起褥子走。

  此外,这个人还要付出另一个代价。中国人说:“做惯乞儿懒做官”,三十多年来,这人惯于躺在池边,终日不是发呆,就是睡觉,靠人家施舍过活。现在一旦病愈,事事都要亲力亲为,承担责任,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今天我们对付自己性格的黑暗面,或是决心跟随事奉主,也要下定决心,义无反顾,或许在改变的过程上,会带来不便,或要付上代价,但唯有肯付代价的行动,才能叫我们摆脱一辈子躺在担架上的命运。二零年代一位擅长走钢线的人表演绝技,横越尼加拉瓜大瀑布。他终于成功了,惹来掌声雷动。接着他说:“可有人相信我能背着一个人,从这边走过那边?就让你来试试吧!”“信”是“死便死吧”、“把心一横”,信耶稣不是若即若离,也不是远远地跟从,而是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祂,否则就不配作祂的门徒了。

保证与警告

  《圣经》告诉我们,后来耶稣在殿里再遇上这个人,给他两样宝贵的东西:一是保证;一是警告。

  耶稣先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保证。或许他只在头脑认知上知道自己痊愈了,但仍有心理阴影,心中仍不断问:“是真的吗?这么简单便把病治好了?”耶稣却向他保证说:“你已经痊愈了!”同样,若我们不单靠自己的能力去战胜软弱,而是专心依赖祂的大能大力和祂的话语,那么,耶稣也会跟我们说:“你已经痊愈了!”

  接着,耶稣给他一个警告:“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厉害。”《圣经》没有提示这人的病究竟与他犯罪有何关连,也没有说明他犯了甚么罪,我们也用不着随意猜度。然而,这警告却非常清晰,不要浸淫在罪中,享受罪中之乐,否则,所遭遇的后果更不堪设想。

  “信”是跳跃,“信”是行动。或许慕道的朋友已参与了不少福音聚会,在救恩的门外踱步,请他们把心一横,跳下去;或许有弟兄姊妹正考虑是否全时间事奉主,也许他们不愿舍弃工作,若这是 神的呼召,请不要拖延,跳下去吧!祂必有丰富的供应。

结论

  让我跟大家一起分享一则小学时读过的故事。蜀有二僧,一贫一富,他们都想下江南,富者预备这些,预备那些,还觉得尚未预备妥当,总是未能成行。但贫者拿着乞食砵,把心一横,就出发了。贫者去了江南多次,那富的依然未能成行。究竟你们是贫者抑或富者?

  “信”是跳跃,是全人靠下去。耶稣对你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九23》“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太十38)“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么益处呢?人还能拿甚么换生命呢?”(太十六26)耶稣在世间所行的事有着清晰的目的,祂要我们相信祂,叫我们注视永生,又吩咐我们去响应祂,并有所行动:跳下去!我们不妨细想自己还有哪些拖延未做的事情:福音的债尚未偿还?有些工作仍未完成?请在 神跟前,对祂说:“神啊!赦免我,因我已延误了不少的时光。让我满有勇气,付上代价,跳下去!”── 苏颖睿《新与变──约翰福音的七个神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