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廿二章
路加福音22:1-23
21章的末了两节经文告诉我们一件有趣的事。路加说,耶稣那些日子都不在耶路撒冷过夜,祂出城到橄榄山住宿。有人怀疑祂那段日子可能根本末阖上眼休息。我不知道是否如此。很可能祂确实有一些睡眠,因为即便在那样危机四伏的关键时刻,祂仍然安息在神里面。“惟有耶和华所亲爱的,必叫他安然睡觉。”祂确是神所爱的。祂白天在殿里教训众人,我们可以从“众百姓清早上圣殿,到耶稣那里,要听祂讲道”这句简短的叙述里,看见即使在那最后的时刻,众人还是迫切想听祂讲道。
现在的这一段经文,开始记载祂钉十字架前一天所发生的事。这里记载的主要是发生在傍晚的事,一直延续到当天深夜。从许多方面来说,那一天真在是繁忙的一日。路加的记录里省略了许多事。他没有记下耶稣洗门徒的脚,以及祂所作有关洗脚的谈话。只有约翰提到这些。但路加记载了约翰末记录下来的一些对话,我们等下就会讨论到。路加也末记载他们当晚歌唱哈利路亚诗篇,以及祂最后有关受苦及得荣耀的预言。这些事都是在那一天里发生的。
这里我们注意到,路加所记录的两件事在时间顺序上有所混乱。我们多次在路加福音中发现,路加常常将某段时间发生的事,放在另外一个地方出现,因为他想要用这件事来作说明。这里不按照秩序记录的两件事,一是犹大卖主,把耶稣交给官长,路加将它放在逾越节筵席的前面。另一件事是彼得否认主,路加的记录是,耶稣被捉拿之后,随即发生了这件事。这些都无关紧要,我只是顺便提及。
本章一到13节记载的事,都是为了其后将发生的事预作准备,这是很令人注目的。显然整个气氛就是快要接近转折点了,每一件事都是朝着一个最顶点进行。在这些经文里,我们看见世界、地狱、和天上都在预备那顶点的来临。
世界的预备(1-2)
路加指名是祭司长和文士;马太指名是长老和祭司长;,马可指名是祭司长和文土。这些官长们的敌意现在化为明确的行动了,他们定意要杀害耶稣。路加说他们“想法子怎样才能杀害耶稣”。这表示他们得费尽苦心这样作。为甚么?他们何不放手去行?“因他们惧怕百姓。”可以看出在祂迈向最顶点的一切过程中,大部分百姓都是同情耶稣的。虽然不久之后,他们受到官长的鼓动,和官长一起喊叫,要钉祂十字架;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在最后的那段时刻,官长是如何对百姓心存戒惧。当时是在逾越节的节期中,耶路撒冷挤满了从各处来的人。一般人对耶稣的同情已达到了某个程度。
地狱的预备(3-6)
“这时,撒但入了那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心。”在耶稣开始祂的传道事工时,祂直接来到约但河,受约翰的洗,被证明为弥赛亚,并且受圣灵的膏。路加告诉我们,祂“被圣灵充满”,“圣灵将祂引到旷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试探。”那个故事的结尾是,“魔鬼用完了各样的试探,就暂时离开耶稣。”希腊原文的意思是,“就一直离开耶稣。”但这样句子不太完全,因此翻译圣经的人觉得有必要将它弄得通顺些,就译成“暂时离开耶稣”。我不是说这样译法不正确,但我常常觉得翻译圣经的人为了追求流畅通顺,而可能使我们丧失了一些惊人的内容。此处就是一例。路加说魔鬼用完了各样试探,也就是他对耶稣这个人已无计可施了,就一直离开祂!直到甚么时候?从那次耶稣在旷野大获全胜的时刻直到现在,圣经从未再提到耶稣直接受到撒但的攻击。祂在旷野的胜利是绝对的胜利。撒但从此以后就被彻底击溃了。此处我们看到他又回来了,但他不是直接去找耶稣。他曾这样作过吗?我想他曾非常接近客西马尼园,但没有到祂面前。
如果我们以属天的立场,或以地狱的立场来看加略山所发生的事,我们就能看见撒但亲自在那里出现。我想这就是保罗论到耶稣时所说这段话的意思,“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明显给众人看,就仗着十字架夸胜。”执政掌权的当然是由他们的首领所率领。这里我们看见撒但最后一次接近耶稣,他不再使用旷野的诱惑之计,也不直接对祂攻击,他这次想透过神的一个门徒来接近祂,使祂陷入他的死亡权势中。撒但不是无所不知的,他甚至不知道耶稣受死的意义。在人的层面上而言,他赢了;他成功地利用犹大作为他的工具;他实现了对耶稣的反叛阴谋,将祂钉在十字架上。但是,撒但因耶稣的死而夸胜之时,正是女人的后裔打碎毒蛇的头之时刻。
犹大就去和祭司长并守殿官商量。这个会议是由地狱的力量所推动的。那是一次邪恶的会商。然后呢?“他们欢喜!”是出自地狱的欢乐,以看见人受折磨为乐。于是他们就“约定”给犹大银子。这也是出自地狱的条约。路加没有告诉我们钱的数目,但我们知道,那是通常买一个奴隶的价钱,三十块银子!这还没完呢!犹大“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他为甚么要立刻去作?下一句话提供了答案,“趁众人不在跟前的时候。”当时百姓仍对耶稣存着同情,犹大知道如果别人发现他正在逮捕耶稣,或他正领人捉拿耶稣,他自己的生命就可能不保。因此我们从这小段经文中,看见了地狱的预备,地狱的踌躇,地狱的无用,地狱的愚昧,地狱的恶毒。
天上的预备(7-13)
接着来看天上的预备,这一段我们不必多加解释。这是一段温柔而美丽的记载。耶稣对祂的门徒说,去为我们预备逾越节的筵席,好叫我们吃。他们问祂,“要我们在那里预备?”意思是,他们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吃逾越节的筵席,因这纯粹是家庭团聚的筵席。但显然主事先已经嘱咐一些不知名的门徒去安排这事了。祂告诉他们往何处去。祂知道他们那时会看见侍候的人拿着水走过来。祂说,你们跟着他进入房子,“对那家的主人说,夫子说,客房在那里?我与门徒好在那里吃逾越节的筵席。”毫无疑问的,那是一个命令,家主正在等着这个命令。他引他们进入房间,他们就在那里预备。
我们现在来看他们进入那个楼上的房间,也就是客房之后,所发生的事。我们前面说过,逾越节的筵席是一个家庭,由一家之主居首席。这里的情形有些特别。坐席的是一群远离家园的男子。他们在另一个人家中作客,家主却末坐在首席上。他让他们借用他的房间。这仍然是一次家庭的团聚,但这是一个新的家庭!耶稣居首位,祂是一家之主。祂坐在首席上,就好像父亲总是坐在逾越节筵席的首席上一样。这是一个新的王权。祂以前曾说过,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姐妹?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母亲和弟兄姐妺了。这里有一小群人围着祂,就是一个新的家庭。
守逾越节的筵席(14-18)
然后他们一同守逾越节的筵席(15-18节)。路加省略了大部分的事,只记下最后一件事。通常逾越节的筵席中,要将杯轮流传递四次,每一次都有一种象征的意义。最后一次通常是喜乐之杯,路加仅提到最后这一次。毫无疑问的,主也循例传杯分喝,到了最后一次的喜乐之杯,祂将这杯献给他们。
耶稣一开始坐席时就说,“我很愿意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逾越节的筵席。”这话非常惊人。祂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我想应该把重点放在“这逾越节”几个字上。为甚么呢?祂以前也守过逾越节,然而这个逾越节是神所承认的最后一个逾越节。我们记起许久以前那个在埃及的黑夜,当时第一个逾越节的羊羔被杀献上。许多年代以来,他们或多或少的按时守逾越节;有时大肆庆祝,有时平淡度过。这节期的目的是要提醒他们,他们初作神子民时的生活,以及他们是由为奴中被赎,被拯救出来的。
现在耶稣说,“我很愿意……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忍不住想,祂的意思是:我一直在朝这个时刻行,一直存着这个愿望;在世界的层面上而言,这是最顶点、最终的时刻,但我的使命要在这时刻真正得以完成。
路加在第12章里,记录了有一天祂如何自心中发出独白,“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倘若已经着起来,不也是我所愿意的么?我有当受的洗还没有成就,我是何等的迫切呢?”祂当时所注目的就是这个时刻。祂实际上说,我在世上的使命就是把火丢在地上。它还没有着起来,在我当受的洗末完成之前,我是何等迫切阿!现在祂已经进了耶路撒冷,逾越节到了,祂与那一小群门徒同守逾越节的筵席。他们都在祂左右入座之后,祂说,“我很愿意……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
祂与他们一同进食,到了最后一杯的时候,祂说,“你们拿这个,大家分着喝。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等神的国来到。”
祂是甚么意思?我承认这段话很虽解释。我自己是照字面解释。我们是否在后来发生的事件中,看见祂曾喝葡萄酒?是的,约翰告诉我们,他们给祂醋喝,那是酸的酒,祂接过来喝了。“耶稣知道各样的事已绖成了……就说,我渴了。”于是他们拿酸酒给祂喝。祂在十字架上喝了酸酒。当祂知道神国已经来临,各样事情都成就时,祂才喝下这酒。
犹大被排除(21-23)
现在我们来看接下去真正发生的事,我们先看21-23节,再回过头来看19,20节。在这几节经文(21-23节)中,记载了犹大的被排除。耶稣说,“看哪!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如果将这话和其它的故事相比较,就会发现祂所指的是逾越节筵席的桌子。
“人子固然要照所预定的去世,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他们就彼此对问,是那一个要作这事。”长久以来,人们不断争论,到底犹大那一天是否参加了这个新的筵席。我个人相信,他一定没有参加。他在设立基督徒的筵席之前就被排除了。我承认这样说会引起一些疑难。马太和马可的记载也没有提供太多线索。约翰明白的告诉我们,犹大接受了耶稣给他的一点饼,那饼是逾越节筵席上吃的,他“立刻就出去”。
虽然主是被出卖的,但请注意主怎样提到这事。“人子固然要照所预定的去世。”被谁预定呢?耶稣是不是说,我必须受死,因为他们已经这样决定了?当然不是。如果我们要知道祂所谓的“预定”系何所指,不妨翻到使徒行传。彼得在那里谈到这件事,他说,“以色列人哪!请听我的话。神借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祂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祂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借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
彼得所说的“按着神的定旨先见”,就是耶稣说“人子固然要照所预定的去世”这句话的意思。祂说,我的去世是在神的计划、神的程序中。但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逃脱责任。“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
新的筵席(19-20)
然后我们来看设立新筵席的记载,这里毋需我们多作解释。逾越节的筵席已用过,喜乐的杯也分给人家喝了,犹大也被排除了,接着是甚么呢?“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他们,说……。”
我们看到甚么?看到耶稣手中拿着饼,正注视着它。这饼象征着祂的身体;祂擘开饼,就象征了祂的身体被破碎了。祂将饼递给他们,祂说,“你们也应当如些行,为的是记念我。”
然后祂从逾越节的席上拿起杯来,递给他们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我看见祂将象征祂身体的饼分给他们吃,将象征祂宝血的杯递给他们喝,祂自己并未吃这饼,喝这杯。祂只是分出去给人。祂说,这饼象征我的身体,为你们破碎,你们吃吧!一起分享吧!这葡萄酒象征我的血,为你们流出,你们喝吧!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记起祂以前对他们说过的话,就是除非他们吃祂的肉,喝祂的血,否则他们里面就没有生命。那句话确实很奇怪奥秘。约翰的记载颇令人痛心,他说耶稣讲了那话以后,祂的门徒就各自回家,再不跟从祂了。不管那时他们是否明白,至少他们在这筵席中所看见的事,多少可以解释主先前那句奥秘的话。
让我们以祂稍早在那个严肃场合所说的一句话,来结束这一讲。祂说,“我很愿意……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为甚么?因为这是最后的逾越节;在这之后,许多世纪以来逾越节所预表和指明的一切都要应验了。因此,在祂被钉十字架、成为我们的逾越节、为我们牺牲之前,祂先设立了这个筵席,用简单的饼和酒象征崇高的事实,这新的筵席要一直延续到祂再来。
路加福音22:24-38
逾越节的筵席结束了,犹大也被赶出去了,新的逾越节筵席设立了。然后。路加记载他们离开那个屋子和那城之前,耶稣对祂门徒所说的话。
1·祂因看见他们争论谁为大,而纠正、教导他们(24-30节)。
2·祂对西门个人的谈话(31-34节)。
3·指示那摆在他们前面的新争战(35-38节)。
纠正和教导(24-30)
让我们回顾一下祂说这段教训的场合。有一个小字可给我们线索,就是“也”这个字。耶稣告诉他们有人要出卖祂之后,“他们就彼此对问,是那一个要作这事。门徒也起了争论,他们中间那一个可算为大。”(译注:中文圣经无“也”字)这个“也”,将这里的争论,和前面发生的事衔接起来。
“争论”是甚么意思?希腊原文的这个词是从“好争吵之人”而来的。争论就是一群爱争吵之人中间的活动。这个词暗示了他们的争吵是因某种心理状况而产生的。这在他们中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就导致了一件惊人的事实。当时是何等严肃的一个时刻!祂将象征祂身体旳饼擘开,又拿起杯来说,这是我的血,为你们流出。他们竟在那样严肃的时刻和场合,争论谁为大!我前面已说过,这个词暗示他们的争论由来已久,流露出他们心里旳光景。我们可以从新约圣经的记载,青楚看见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至少六个月。自从主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开始向祂的门徒指出,祂将要去耶路撒冷,在那里受苦、被杀、第三天要复活之后,他们就不断地在祂谈论到十字架的时刻,突然提出相同的问题:他们中间谁可算为大?
虽然这个事实有些可悲,但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其中一个因素。他们如此关心他们在祂国度里的地位,证明他们一直对祂存着信心。祂已经告诉他们,祂将要钉十字架。他们不明白祂所说的。彼得说出了这一群人的心声,他说,神必帮助你,主啊,这事万不可临到你。他们不明白祂的十字架,不相信祂这样定意去耶路撒冷受苦、受死是对的,因此他们想劝阻祂。然而他们依然相信,祂正迈向祂的国度。他们清楚知道,祂要陷在仇敌的圈套中;但他们仍然相信,祂正在进入祂的国度中。因此他们的争论,适足证明他们那坚定不移的信心。我并非凭揣测说这话,耶稣自己说,“我在磨炼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们。”
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争论也显示他们轻忽了祂在世上的使命之意义。在五旬节之前,他们一直不明白。他们对祂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而来的弥赛亚使命缺乏概念。他们仍然以为神国是建立在物质的范畴中。祂复活之后,他们问祂,“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即使在祂复活之后,他们还是未能明白祂的使命之含义。一直到圣灵降临,他们才恍然大悟。他们后来的见证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就是主纠正、教导他们时的背景。祂的教导是在启示他们一个新的等次。祂将世上的观念和天上的观念相对照;将世界的方法和祂国度中的方法相对比。
祂开始说,“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那掌权管他们的称为恩主。”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耶稣的声音带着一种温柔,但又有几分讽刺的幽默。外邦的君王作些甚么?掌权管理;因为他们掌权管理,所以被称为恩主。这是地上的观念,认为主人就是为大的。他们的君王以武力镇压他们,他们还称他为恩主。因为君王是主人,是发号施令的,那被管辖的就称他为恩主。
然后主为了启示一个对比,祂用强制的命令语气说,“但你们不可这样。”总括地否定了世上的观念,接着这个消极的命令后面的,是一个积极的解释,“你们里头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这对东方人来说,是颇具革命性的。他们不认为年幼的比年长的重要。“为首领的,倒要像服事人的。”
为了强调新的一点,主再度谈到此界的等次。“是谁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就世界的等次而言,答案只有一个,“是坐席的大。”然而主尖锐地指出了差别之处,“我在你们中间,如同服事人的。”
他们是不是打算说,祂比他们小呢?按照祂的标准,那生下来受人服事的是小的,服事人的才为大。今日一般的观念是,如果你走进一家餐馆,坐下来,你就是较大的,那侍者是较小的。基倍说,“然而我在你们中间”作待者!这种有关社会的观念,不论是在当时或现在,都是颇具革命性的。
祂继续说,“我在磨炼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们。我将国赐给你们,正如我父赐给我一样。”祂的父如何将国赐给祂呢?“我在你们中间,如同服事人的。”祂通往宝座的方法,乃是虚己,以牺牲的态度服事。这就是祂说那句话的意思。祂实际上说,我将这种国度赐给你们。你们争论说,你们中间那一个可算为大。你们若学不会这个功课,就永远无法进入国度的大能和权柄中。在祂所晹的国度,人有两种特权:他们坐在祂的席上吃喝,那是彼此的交通;他们也要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那也是他们的权柄。在祂的国度里为大,必须要有所服事。
如此我们看见神的国和世上等次的对比。有关谁为大,地上和天上的观点有明显的差别。人们认为有权治理人、作主的,就算为大,他们称这样的人为恩主;但是在神国里,服事人的要比受服事的为人。不要忘了,主是在十字架的阴影之下,是在一个虚己、牺牲、服事,并且将要因此而作王的重要时刻,说出这个教训的。
对西门个人的说话(31-34)
然后,祂转过来对西门说话(31-34节)。祂直接对西门说话的时候,宣告了要临到他们每一个人的甄别过程。祂的话非常令人注目。“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在希腊原文中,“得着”是一个强烈的动词。撒但不仅仅要求,并且因着要求而得着了他们。得着他们作甚么?好筛他们,像筛麦子一样。注意这里的代名词“你们”是复数形式。魔鬼好筛他们每一个人,像筛麦子一样。然后主又用单数代名词,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祂不为其它人祷告。祂只是特别提到那个陷于最大危险、最需要祂帮助的人。
在31节中,我们对撒但有一个明显的认识。他的目的在这里被揭露出来了。“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这话直在惊人!它描述了一个甄别的过程。撒但想要得着这一群人,并且筛他们。一位古代的清教徒解经家特拉普(Trapp)说,耶稣是用簸箕,筛去糠秕;但魔鬼是用簸箕,筛去麦子。
我们由此可知撒但的诡诈,但另一方面来说,他仍是在神的权柄之下。神若不允许,撒但就不能筛他们。他是神的仇敌,也是所有人的仇敌,特别走那些相信神之人的仇敌。他总是在察看他们。神说,“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这话真是可畏,揭露了撒但那狡猾的双眼,他总是在虎视眈眈地寻找着链子中最弱的一环,寻找城堡中最薄弱的门。但是,若没有神的允许,他不能伸手动约伯所拥有的骆驼背上的一根毛。
“撒但要求得着你们(另译)”,撒但必须先提出这个请求。因此,不管筛的情形如何,这事临到你们,必定是经过神的允许。这是祂说到这群人的第一句话。
祂接着说,“但我已经为你祈求。”撒但所要求的,是要将他们放在试炼中。耶稣说,“我已经为你祈求。”这里的祈求和撒但的要求不同。“祈求”的字根与捆绑有关。我已经为你祈求,我将自己当作你的奴仆,你的担保人,来为你祈求。
这里启示的事是何等惊人啊!魔鬼和基督都为西门这个人祈求。撒但要求得着他、筛他、毁灭他。基督以他奴仆的身分站在他后面,祈求他不至于失去信心。“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
我们必须立刻指出,西门的信心最后并没有丧失。他在三次否认主的时候,并未失去信心,也未失去他对主的爱。他失去的是甚么?失去了他的希望,并且因此而丧失了勇气。许久之后,彼得在他的书信中赞美神说,“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籍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当彼得失去盼望,失去勇气的时候,他就成了懦夫。耶稣知道他不会失去信心。祂知道他会落到甚么地步,但请听祂怎么说,“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主有信心,彼得会回头。
彼得说,“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他是真心如此。但耶稣平静地说,“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还没有叫,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这句话并不与祂前面那句话冲突。祂实际上说,我知道你在天亮前会否认我。我知道你并不了解自己,西门。我知道你里面已经开始萌生软弱和怯懦,我也知道这些会使你在未来陷入黑暗的时刻中;但是我已经为你祈求,你将会回头,并且回头之后,就坚固你的弟兄。
摆在他们前面的新争战(35-38)
现在来到祂的教训之尾声(35-38节)。祂已经启示祂来是要建立生命的新秩序,这秩序就是,人的为大系根据他们甘愿降卑,甘愿服事的程度而定;祂看到他们将要在这个新的秩序中出去,去服事这个世界,而不是去发号施令。现在祂就给他们新的指示,这和祂以前打发他们出去时所给他们的指示有所不同。祂略作回顾,问他们说,“我差你们出去的时候,没有钱囊(装钱的);没冇口袋(装食物的);没有鞋,你们缺少甚么没有?”他们说,“没有”。祂说现在情况不同了,你们出去的时候,要带着钱囊,因为你们需要钱用;要带着口袋,你们需要携带食物;并且要带刀,不是为了攻击,乃是为自卫。
祂又接着说,“我告诉你们……那关系我的事,必然成就。”换句话说,祂是这么说,我要接近顶点了,我世上的工作已接近尾声,大功即将告成。未完成的是摆在他们前面的工作。因此祂解释他们需要带钱囊、口袋、和刀的原因。因为他们以后需要这些。祂要他们带钱囊、口袋和刀固然很令他们意外,但最使他们震撼的,还是刀。他们说,我们有两把刀。耶稣说,“够了。”祂不是说两把刀够了,而是说祂所说的话已经够了。祂突然中断了他们的谈话。祂停止了正在谈论的话题,立刻离开这城,往橄榄山去了。
路加福音22:39-65
本段经文记载了耶稣钉十字架前一天,所发生的最后几件事。它们都是在夜里发生的。
让我们度诚地跟着祂的脚踪。我们来到两个地方:
1·一个是橄榄山上(39-53节),
2·另一个是大祭司的住宅(54-65节)。
橄榄山上(39-53)
路加没有提到客西马尼园,他只是说到橄榄山。他也没有说祂被带到谁的宅里,他只是说那是大祭司的宅。从其它福音书的记载,我们知道祂是去客西马尼园,后来祂被带到亚那的家里。天亮之后,公会的人聚集了,就将祂带到该亚法的住宅。
路加说,“耶稣出来,照常往橄榄山去,门徒也跟随祂。”
路加在21:37说,“耶稣每日在殿里教训人,每夜出城在一座山,名叫橄榄山住宿。”
约翰福音18:1,2,“耶稣说了这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在那里有一个园子,祂和门徒进去了。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
如果我们把这两处经文放在一起,就可以明白当时的环境。路加说祂最后那段日子,从未在耶路撒冷过夜,祂都是在橄榄山住宿。后来他又说,逾越节筵席之后,祂设立了新的筵席,就离开那城,照常去橄榄山。显然路加的意思是,这个常例不仅限于最后那个星期,早在以前祂就有上橄榄山的习惯。约翰以怜悯、悲痛的语气说,犹大知道在那里可以找到耶稣,因为他也常去客西马尼园。耶稣曾多次越过汲沦溪到那里去。现在他们用完了逾越节的筵席,新的筵席也设立了,夜幕逐渐降临,祂就往橄榄山的客西马尼园走去。
客西马尼园里发生的事可分为两个部分:耶稣在与神交通时的伤痛;耶稣的被捕。
与神的交通(40-46)
这个故事是如此神圣,我们无法以注释或解经的方法来诠释它。况且,其中有许多事是难以解释的。整个事件充满了朦胧的奥秘,我们无法识透。因此让我们以度诚静默的心,来接近这个事件。
首先请注意,在这段记载的前面,和将要结束的地方,耶稣都对门徒说到同样的一件事,这事始终围绕着主的这段经历。祂在40节说,“你们要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后来又在46节说,“起来祷告,免得入了迷惑。”祂的心对他们充满了怜悯,祂完全了解他们。如果要更接近希腊原文的意思,我们不妨把这句话译成“你们要祷告,不陷入迷惑中”。
换句话说,祂对他们说,他们若祷告,就可以避免被迷惑。“祷告”一词含盖甚丰富。我们若改用“敬拜”也不为过。祷告不只是祈求。主实际上对他们说:你们若祷告,就可以逃避迷惑人的势力。在那个黑暗、试炼的时刻,主重复对祂门徒说的“祷告”一词,实在燃放出整个生命的哲理。
想想看,对那三个门徒和其余留在外面的门徒,那是怎样的一个时刻!我们曾多次提到,自从该撒利亚腓立比之后到此刻的六个月中,他们心中一直充满着奇怪的预感,现在六个月快要结束了。他们知道官长们对祂的态度,知道现在祂要实际受到祂仇敌的苦待。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试炼的时刻,他们因为试炼过于沉重而入睡了。路加是惟一提到他们因忧愁而睡觉的作者。
毫无疑问的,祂了解他们所受的压力,因此祂两度对他们说,“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不论日子如何黑暗,道路如何崎岖,都应维持与神交通的生活;因为一个人若活在敬拜中,就能抵挡试探和迷惑。
现在让我们虔诚的来看祂与父的单独交通。祂将整个世界、一切的朋友都留在外面,进入与神交通的场所。那是一个“伤痛”的时刻,但那是在交通中的伤痛。在客西马尼园中,祂未曾片刻不想到神,未曾片刻远离神或神的照顾。客西马尼园不是加略山。祂说,“父阿!”这个词表达了祂不仅仅是站在神的立场,祂也是站在人的立场,来认识祂与父神的关系。
我们仔细思考这个故事。祂当时心中最挂念的是甚么?答案是“这杯”。“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即使最虔诚的圣经学者,对这句话真正的意思也有不同的见解。我不打算在此处作任何争论,仅仅提出其它的经文作为我们的亮光。马太在太20章记载了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带着两个儿子雅各和约翰来见耶稣,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耶稣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甚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祂那时提到祂的杯,是指甚么呢?
我们又看到祂在逾越节的筵席上,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你们喝这个。”那时祂心中所想到的是甚么呢?
再来看约翰福音18:10,11,记载客西马尼园中的事,“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仆人名叫马勒古。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
如果我们将这些有关“那杯”的经文集中起来看,就会很明确地相信,那杯是指摆在祂前面的死,就是加略山上十字架的奥秘。有人说,祂害怕肉身死在十字架上,因此祈求避免它;但祂说这话的意思并非如此。这种说法等于假定,罗马的绞架才是当时惟一较有价值的死刑方法;事实不然。祂也可能被无法之人用绞刑以外的其它方法处死。祂当时并不是求神使祂逃避钉十字架的肉身之苦。约翰告诉我们,祂在公开事奉快结束的时候,有几个希利尼人来见祂,祂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我现在心里忧愁,我说甚么才好呢?父阿,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
我们探索这事时,要带着格外的敬畏,也许最好是不要探索。祂正在园中,说,“父阿!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我只能说,我思想这段话的时候,透过那扇幽暗的窗子,看到了一道奥秘的亮光,让我更加涊清十字架的可怕,甚至比亲自在加略山认识得还清楚。
但我们也不要忘了,祂末曾片刻离开神的旨意。即使祂表现了无限的伤痛,祂与神之间的交通也未曾须臾中断。
这事件太神圣了,远非人的心灵所能明白;但我们可以看见这时刻对祂的意义,祂在这时刻临近之际向神祷告,祂正站在深不可测的苦海边缘,祂所发出的叹息和悲痛,在我们听来好像灭亡的声音。我们看见祂与神有牢不可破的交通,祂绝不以自己的意思,来扰乱或拦阻神的意思。所以祂作了这个祷告。路加告诉我们,有一位天使出现,加添祂的力量。在那崇高的时刻,祂在肉身、心灵、和属灵方面都得着了力量。
最后一件事不必多作解释,我们只需读过即可。那是以肉身的征状,来象征祂精神上极端的痛苦。“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被捉拿的记载(47-53)
这个故事同样难以解释。单单仔细读一遍就够了。这里我们看到犹大的亲吻和耶稣的责备。我对犹大的任何责难言辞,都不足以述尽他那卑鄙狡猾的行动。没有任何解经家或出色的小说家,能够从犹大的背叛之吻来辩护他是正直之人。
然后西门彼得拔出刀来,这虽是出于血气之勇,但比起犹大的亲吻要好多了。然而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件有暗示性的事,深深使我感到敬畏,就是耶稣用祂温柔的手所施行的最后一次医治,竟然是祂门徒所惹来的。我有时想,从那次事件之后,祂也一直在医治由祂门徒的血气之勇所造成的各种伤痛。
我们且以敬畏的心,来看基督如何以威严和尊严的态度,对待那些官长。这些年来他们一直跟踪祂,我们看到他们的敌意日益高涨,他们屡次想要在祂的话语中找把柄,好将祂交在黑暗的权势中,置祂于死地。现在他们终于将祂包围住,基督首先对他们说话。祂提出的惟一抗议是,祂反对他们捉拿祂的方式。“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么?”
然后祂以讽刺的语气,证明祂早识透他们的阴谋;祂是在祂父的手中,而不是在他们手中。祂说,“我天天同你们在殿,你们不下手拿我。”
最后是一句严厉的话,“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注意祂所说“你们的时候”,你们这些祭司,守殿官,官长,这是你们的时候!是的,但在这一切后面的,乃是黑暗的权势。祂一方面承认这是官长的时候,一方向指出他们邪恶的动机后面,乃是黑暗在掌权。
大祭司的住宅(54-65)
继续读下去。54节告诉我们,他们如何拿住耶稣,把祂带到大祭司的宅里。63-65节说到他们在大祭司的宅里如何戏弄祂。路加在这中间插入了彼得三次不认主的事件,实际上这件事是稍后在该亚法宅里发生的。
根据犹太人的法律,随便逮捕任门人并且将他送到拘留的地方监禁起来是不合法的,除非有人对他提出特别的控诉。在耶稣的事件中,并没有这样的控诉。当他们清晨在公会举行非常会议时,曾设法找出一个对祂的特别控诉。他们将祂送到亚那家这件事非常引人注意。此处有一个例外的事实,就是当时有两个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这不是摩西设立的制度,也不是神设立的。事实上,亚那是当时的大祭司,但因他不见容于罗马,罗马大帝下令他虽可保住头衔,但没有实权,另外指定该亚法取代他。亚那很满足于这种有名无实的职位,因为他可以利用收取圣殿的奉献,来压榨百姓。他因敲诈、强夺而致富。他们拿住耶稣以后,就将祂送到亚那的宅里。那里比该亚法的住宅要接近客西马尼园。他们将祂拘留在那里直到天亮,好让祂在公会面前受审。
“看守耶稣的人戏弄祂,打祂,又蒙着祂的眼问祂说,你是先知,告诉我们,打你的是谁?”还有甚么比这种行径更怯懦呢?“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
有关彼得不认主的故事,路加的记载很简单(54-60节)。马可福音(在某方面而言,那也是彼得自己的福音书)则直率地道出全部真相。他们拿住耶稣以后,彼得就一直跟踪着他们。我们为此感谢神。虽然他是远远地跟着,这是可悲的,但你我郄不必感觉惊奇,因为我们明白自己是怎样的人,我们毫不惊讶彼得“远远”跟踪的行为。在那个寒冷的早上,他们在该亚法的院中生了火取暖,彼得也坐在众人中取暖。无意中,有一个使女走过来,也许他们心中有一点儿狡滑的意图,她说,“这个人素来也是同那人一伙的。”彼得说,“女子,我不认得祂。”不久又来了一个人,他说,“你也是他们一党的。”彼得回答说,“你这个人,我不是。”约过了一小时,另一个人说,“他实在是同那人一伙的,因为他也是加利利人。”彼得说,“你这个人,我不晓得你说的是甚么。”
然后呢?“主转过身来,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对他所说的话,今日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
我早年服事主的时候,往往可以痛骂彼得十五分钟而乐此不疲。但现在不同了。我并不是宣布他得算为无罪,但如果我鉴察自己的心,就不会惊奇他这么作了。并且我停止批评他,是因为我发现耶稣也没有批评他。祂了解一切。祂从未放弃他。“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
他并未失去信心。他在那个寒冷的清晨出去痛哭,那起伏的胸膛和破碎的心代表着甚么?他仍相信耶稣,仍然爱着祂,但因他的希望落空,他就丧失了勇气。也落入深谷之中,主转过身来看也。那是怎样的目光?没有责备,只有爱,只有无限的怜悯。虽然他不认祂,但祂的目光仍带着相信的光采。那是挽回的目光,是恢复的目光;那双眼睛在说,我在这里。
让我以一段旧事作结束。许多年前,一个八月的星期天,我刚好待在伦敦没有甚么事,就去听史坦顿(Stanton)主教讲道。他是属于圣公会的。我对他的工作并没有甚么兴趣。他那天早晨讲的主题经文是取自:“耶稣……周围看了各样物件……就……出城了。”他在讲道结尾时所说的一件事吸引了我的注意。也讲到耶稣的目光,祂如何周围观看圣殿,祂如何观察各样的事,如何转身看彼得,使彼得为之心碎。讲到这里,史坦顿主教靠着讲桌,弯身对大家说,“不要忘记,不管耶稣的目光多么慈爱,如果彼得当时没有望向祂,这一切都归于徒然!”
你想过这一点没有?这是事实。我再度看见,这个粗俗的、发咒起誓不认主的西门,仍然暗地跟着主,他仍爱着祂,将他的双眼望向祂,因此他的眼晴能捕捉到耶稣那充满慈爱的一瞥。
路加福音22:66-71
路加有关耶稣在公会前受审的记载非常浓缩,他只强调了几个特出点。为了介绍起见,我们不妨偶而引用一两处其它福音书所记的细节,作为本段经文的背景。
上一讲中,我们看到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捉拿,然后被带到亚那的宅里,在那里受人戏弄,一直到天亮。天亮以后,“民间的众长老,连祭司长带文士都聚会,把耶稣带到他们的公会里。”
从其它的记载中,我们知道这次的聚会是在该亚法的家里;我们也知道在耶稣被带到公会以前,该亚法曾与祂有一次半私人性的谈话。
此处是一个正式的聚会,他们一大清早被匆忙唤来开会。若从犹太人的律法上看,这个聚会是不合法的。聚会的地点也不合法。当时犹太人中有三种法庭;一种是在人口少于一百二十人的小镇之法庭,有的专家说是二百四十人,这种法庭有三个审判官。另外一种是在较大区域里的法庭,包括二十三个成员。至于最高法庭就是公会,有七十一个成员,他们聚会的地点应该是在圣殿的院里。他们也有权在其它私人的地方聚集,但这样的聚集根本无权审判耶稣。事实上,他们也没有审判祂,他们没有对祂下任何判决。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是保持在他们狭窄的律法限制之内,但他们聚集的目的是决心要审问祂,好治死祂。他们发现祂犯了亵渎的罪,他们就因这个罪名决定治死祂。但在彼拉多面前,他们的控诉是无效的,因为罗马帝国并不接受犹太人观念中的亵渎罪名。
路加在这段浓缩的报告里,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两件事,这对当时和后世都具有非凡的意义。我们看见耶稣在这些宗教法庭前受审。下一讲中我们会看见祂在行政法庭前受审。路加记录了他们问祂的两个问题,以及祂的两个回答。
他们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若是基督,就告诉我们。”祂的回答引发了他们第二个问题,“这样,你是神的儿子么?”这两个问题不管在当时或现今,郄是极重大的问题。祂是基督吗?祂是神的儿子吗?我们的回答,可以显示我们对基督教的态度。这两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当时在公会里聚集的人,也关系到那个国家,更关系到整个人类。祂是基督吗?祂是神的儿子吗?
他们的第一个问题纯粹是法律上的问题,他们以合法的形式问祂,“你若是基督,就告诉我们。”这些官长以前也曾用同样的方式说,“告诉我们。”耶稣那时对他们说,“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且告诉我。”在他们的“告诉我们”,和祂的“告诉我”中间,有很尖锐而显明的对比。
此处祂也采用同样的方式。这是一个固定的法律用语,等于要祂起誓。这是逼被捕的人说真话的方法。现在他们用具体而干脆的手段问祂一个关系到祂的整个生命和事工的问题。祂在传道时,一直声称祂是弥赛亚。祂的跟随者也承认祂是弥赛亚。他们作门徒的意义就在此。早先祂的第一个门徒安得烈就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这些接受祂是弥赛亚的跟从者不断增加。对那些宗教的官长而言,这是一个惊人的声明。一切虔诚的以色列人,心中最迫切的盼望就是弥赛亚的来临。现在,他们面对这个问题了。弥赛亚来了吗?约翰曾宣告祂是弥赛亚,但即使是约翰,当他陷于极大的心理困惑时,也曾疑惑自己的宣告是不是正确,所以他才会打发人去问耶稣说,“那将要来的是你么?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那些官长们提出这个问题,他们要根据祂的回答来下定论。我们都了解这些人,知道不管祂说甚么,他们都不会相信。稍后我们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祂怎么回答呢?面对这些全国的代表,祂如何解释?祂是弥赛亚吗?
即使从他们的立场看,这也是一个关系到他们是否已到达历史上的焦点之问题。他们信仰里一切的象征,都指向那将要来的一位,祂要应验所有古代的礼仪,和先知的见证;这些美丽的名字,弥赛亚、细罗、黎明之星、听讼的人、以马内利等等,都指向那位将要来临的弥赛亚。因此他们问了三个问题,他们绝对有权如此问,“你若是基督,就告诉我们。”
请注意祂的回答。首先是一个谴责性的拒绝,其次是一个启示性的印证。祂以他们问祂的方式,拒绝回答他们的问题;但祂又给了他们一个回答,便得公会中所有的人都对祂的声明一目了然。
祂首先说,“我若告诉你们,你们也不信;我若问你们,你们也不回答。”这是祂拒绝回答他们的原因。
这使我们回想起有一天在圣殿中的情形。他们拿各样问题来问,祂,最后祂问他们,“人怎么说基督是大卫的子孙呢?……大卫既称祂为主,祂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他们没有回答祂。
再往前一点回想。有一次他们问祂仗着甚么权柄行事,祂说,“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且告诉我,约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他们商议一番后,决定不回答祂的问题。
耶稣如此提醒他们应有的态度。祂实际上对公会的众人说,你们没有资格在这件有上审问我。你们是不诚实的。如果你们事先已经有了结论,并且我讲了这一切话,作了这一切事之后,你们仍旧不告诉我你们的看法,那么,我的陈述又有甚么用呢?
但是祂的话还没完。祂又说,“从今以后,人子要坐在神权能的右边。”“从今以后”是指从你们拒绝我的时候,从你们将我治死,将我钉十字架的时候开始。“人子要坐在神权能的右边”是甚么意思?祂再度带他们回到稍早祂所引用的诗篇中,那时祂问他们,人卫既称弥赛亚为主,祂又怎能是大卫的子孙呢?那首诗篇一开始说,“耶和华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这些人知道这篇诗篇,他们都明白这篇诗的弥赛亚的价值。祂现在用这些专门名词,宣告这一切都要在祂身上应验。
没有任何其它的文辞,能比祂的这段弥赛亚的宣告更明白、利落了。祂用圣经的话清晰地声明祂是弥赛亚,使得听到的人无法产生任何误解。
他们听见祂如此说,就一致问了另一个问题,那不是事先经过研究,已经预备好的问题,而是由祂的回答中所引发的问题,“这样,你是神的儿子吗?”“这样”一词颇有意义,指出祂刚才所说的话给了他们一个结论:祂自称是神的儿子。祂其实没有自称是神的儿子,祂自称是人子。祂引用诗篇110篇的话,祂说,“从今以后,人子要坐在神权能的右边。”那么诗篇怎么说呢?“耶和华对我主说。”
那是指谁?指大卫的子孙。他们现在的问题,就是祂以前问过的,他们当时没有回答。显然他们知道答案。现在事实显明出来了。他们因此知道,祂声明诗篇110篇的弥赛亚预言在祂身上应验,就等于声明祂是神的儿子。因此他们提出第二个问题,“你是神的儿子么?”
祂如何回答?“你们所说的是。”简单明了,意思是你们说得对,我就是。
祂就这样在公会面前,宣告自己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如果祂的第二个宣告是假的,祂就犯了亵渎罪,如果祂的第一个宣告是假的,祂就是一个骗子。所以他们说,“何必再用见证呢?祂亲口所说的,我们都亲自听见了。”另一本福音书作者告诉我们,祂作了这个宣告以后,该亚法就撕裂了他的袍子。那是一个合法的行动。大祭司在面对亵渎的情况时可以撕裂袍子,表示灾祸临头了。
对我们而言,这一切最主要的价值在于,耶稣当着公会面前,起誓宣告祂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换句话说,祂承认西门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宣告是正确的。有人会想,西门彼得是否听见祂在公会面前所说的这些话?我不知道。如果他听见了,那么耶稣回头看他时他一定更心碎了。在六个月以前,彼得曾说过,“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现在耶稣印证了彼得的宣告。祂的仇敌问祂,“你若是基督,就告诉我们。”祂声明祂就是。他们又问祂,“你是神的儿子么?”祂说祂是。
我们记得当祂受审时,有两个门徒比其它门徒较靠近祂,一个是曾认祂是基督的彼得,另一个是约翰。许多年之后,约翰用异于其地人的方式写下耶稣的事迹。他为甚么这样作?他自己说,“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约翰实际上说,我写这书是要指出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所作的承认是对的;我写这书是要表明耶稣在公会面前的宣告是真实的;祂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摩根解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