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十三章
马可福音13:1-37
人子在讲论过那个最严肃而又不可少的预言后,就用这一个最简短的命令,“要儆醒”总括了跟随祂的人应有的一切责任。要解释这个“要儆醒”的命令,一定得先思想这个预言。所以我们要先了解我们要思想的大纲。
我们先要看一下耶稣的这个预言,然后再看这预言的教训对我们目前的情形之重要性。最后我要强调“要儆醒”这个吩咐。
肯先让我们看一看耶稣的这个预言。请不要忘记一个明显的事实,马太、马可、和路加三个人都记录了橄榄山上的这一个预言,并且他们三人都把这个预言放在耶稣服事的同一个期间,就是祂在世上最后一周,服事生涯将近结束之时发生的。关于这预言,马太所记的最详尽,马可和路加则同样只记录了这一段预言的部分。
在还没有整体的看这个预订以前,我们必须注意两件事,就是耶稣讲这预言的时机,和这预言的全部内容。
时机方面,耶稣已经进耶路撒冷。祂这次进城的方法和以前不同,祂特意要引起别人对祂的注意。第一天祂进城以后,又进入了圣殿周围看了各样对象,晚上回到伯大尼,单独过了安静的一夜。第二天早晨,在回耶路撒冷的路上,祂毁灭了那棵无花果树,然后再进入圣殿,用祂奇妙的权柄洁净了圣殿,又和圣殿里的领袖们直接冲突。接着祂就在耶路撒冷作了最后的一件事:审判,那就是祂坐在银库旁边观看人怎样奉献,并特别称赞了那个孤单的妇人所奉献的礼物。
按照马可所记,紧接着这些事后,祂的门徒对祂指出建造圣殿,用的是何等石头。按照路加所记,门徒对祂指出,这圣殿是用美石和供物装饰的。这件事很有意义。祂以前和门徒们到过圣殿,为甚么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对祂指出这一点?他们之这样作,正表明了他们心里的态度。祂已经洁净了这圣殿,祂已经弃绝了这圣殿,最后祂说出了这圣殿不可逃避的命运,“必成为荒场”。现在他们对祂指出圣殿这座建筑物,祂迅速而具体的预告,这殿要完全被毁坏,没有一块石头留在另一块石头上不被拆毁的。
然后他们离开圣殿和耶路撒冷城,上了橄榄山,到了一个地方。福音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他们就对着圣殿而坐。也就是说,从这山上他们可以看到圣殿。这些人对于他所说的话感到惊奇,所以对祂提出了这个问题。马可告诉我们,问这问题的有四个人。他们的问题是,“甚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甚么预兆呢?”我们主的预言就是回答这一个三重的问题。
我们要大略整体的看一下这预言的内容。让我们翻到马太福音。马太所记耶稣的预言可以明显的分成三段。我们的主回答他们的问题时,首先纯粹从希伯来人弥赛亚的立场对他们讲话(太24:4-44)。这些预告论到的是以色列、希伯来百姓、希伯来人的弥赛亚,和古代制度下的神治政体。到了马太福音24:45,祂的谈话中段,插入了一个问题,“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接下去的这一段(24:45-25:30),有了一个新的看法,所注重的不再是希伯来人的这个国家,而是基督徒的教会和这教会的责任。25:31是另一段的开始,“当人子在衪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这一段所注重的不再是希伯来人的国家,也不再是基督徒的教会,而是全球性的,关系到列国的。在中间这一段祂从不讲到自己是人子,而在第一段结束时,祂却用这描述性的头衔称呼自己。到了第三段祂又继续使用这头衔。
虽然乌云开始笼罩祂,但是祂的眼睛却看得清楚,祂知道死亡随时可以临到,祂的门徒问祂,“甚么时候有这些事呢?”指的是甚么时候圣殿要被拆毁。“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甚么预兆呢?”这里我们看到主以从未有过的奇妙态度,安静的看着即将临到的世代。祂用古代以色列人的立场来看,然后再用祂的新百姓(教会)的角度来看,最后以全世界列国的角度来看。
从这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世代,那种透视不一定永远很清楚。我们主所描述的并不是整个世代的历史过程,而只是重要事件的山峰。正如我们站在最高的山顶上,看着眼前层层重迭的山峰,好像诸山峰中间没有甚么距离,然而我们若走到了前面一个山峰,就会发现原来两个山峰并不是重迭紧连在一起,中间有巨大的山谷隔开。两个山峰之间的距离,可能有主第一次降临和第二次降临之间的距离那么远。所以我们在研究这一类的预言时,要记住这种透视的观念。
马可福音第2章没有记录耶稣预言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是有关教会和列国聚集在主面前的事。虽然马可只有记载第一部分,但是就这一部分而言,他记得比马太详尽。所以让我们看看马可第13章,了解我们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祂对这问题的回答从第5节开始,第一段(第5-8节)记载了祂开头的警告,这警告的重要性在接下去的几段经文还没有讲完,而是贯穿了我们主接着所讲的一切话。祂首先呼召门徒要忠心于祂。祂具体的告诉他们,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时不要惊慌,因为打仗和打仗的风声并不是末期的预兆。最后祂告诉他们,他们听到这些事情时,应该知道这正是生产前的阵痛,灾难的起头过了之后,就会有新生命的产生。
说完了这些以后,祂接着开始对四周的人讲话,绐予他们个人性的教导(第9-13节)。在这段经文中,祂告诉门徒,他们受逼迫的时间随时可能临到。今天我们知道,这一段话在他们的历史中完全应验了。我们也看到特别在那一段大逼迫的期间,主怎样借着圣灵和他们同在,用能力和安慰支持着他们,那是实实在在的安慰。
接下去那一段(第14-32节)讲到两种危机。第14-3节祂所预告的那些事,在他们那个世代,耶路撒冷被毁时就已应验了。接着祂又说,“在那些日子,那灾难以后。”我们可能会以为,“那些日子”是指紧接着祂在第14-23节所讲的那些事结束以后发生的,然而实际上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两座山峰,中间有一些巨大的山谷隔开。
路加在这一点上说的更清楚,“他们要倒在刀下,又被掳到各国去,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践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满了”(路21:24)。这一节短短的经文涵括了自耶路撒冷被毁一直到今天的历史。耶路撒冷仍然被外邦人践踏,因为外邦人的日期还没有满。可是请注意,路加接下去所讲的话和马可完全一致,“日月星辰要显出异兆。”回到马可福音第24-32节,耶稣论到了耶路撒冷被毁以后的另一个危机,就是祂第二次再临审判的事件。最后祂的教训记录于第33节到第37节,而以“要儆醒”为结束。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祂教训的开始和结束,都有“要儆醒”之词(中文第5节译为“要谨慎”)。
至于耶稣的教训,首先请注意,这个预言清楚显明了一个事实:我们的主心中认定,从祂的十字架到祂再临的这一段时间,将要不断有冲突与动乱。我们主对这个世代的看法,不是列国之间的相争可以借着传扬祂的福音而逐渐降低,也不是因为福音的传遍,最终全地都可得到太平。有人说,这些预言是在事件发生以后才记载的。但是我认为如果是事情发生以后才记录的,作者一定可以写得更详尽,更清楚。我们主从来不期望,在这个世代中战争和动乱会有停止的一天。祂特意显明一个事实,就是一直到这世代结束时,地上都要充满了冲突与动乱。事实上祂在当时所作的预告,完全和古时以色列人大先知的预言相一致,就是说,这一个奇怪而奥秘的世代在接近末期时,要充满了残酷、流血、冲突、和斗争。这事实也是古时希伯来人先见所无法了解的。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在这预言中,我们清楚看到主宣告打仗和打仗的风声并不是末期的征兆。它既不是末期已近,也不是末期尚远的征兆。为了叫我们的心有平安,为了让我们今天的见证更清楚,基督徒应该记住一个事实,哈米吉多顿还没有来到。原则上哈米吉多顿的事已经重复了好几次,可是最后的还没有来到。约西亚王是在哈米吉多顿(米吉多)被杀的,撒迦利亚在他自己的世代也看到了哈米吉多顿的事,但哈米吉多顿还没有来到。打仗和打仗的风声还不是哈米吉多顿的征兆。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是神管制世界各种权势过程中的一部分,在这过程中,祂要叫人的愤怒成就祂最终的荣美,祂把其余的人束在腰上,限制在祂旨意范围之内。
接着请注意在这预言中我们主提出一个最严肃的警告,要人提防假基督和假先知。祂宣告在紧张的时刻,在打仗和打仗风声的时刻,在饥荒、地震、和灾难的时候,就会有假基督、假先知的兴起。从那时直到现在,在教会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教会在情绪上受到最大压力的时候,人们对主的观念就会遇到最大的危险,而假基督、假先知也就不断的兴起。我们主的警告最清楚不过,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忠心于祂,不可受到别人的引诱,去跟从那些自称是基督的声音的人,也不要去听那些宣告说,看哪!基督在那里,或是基督在这里的人!
如果马可、路加、马太所记,我们主讲这预言所用的这些话语是真实的,那么祂是在宣告末期临到以前会有的一些超自然现象:星星坠落、太阳变黑、月亮也不放光、天势都要震动,而那个时候,人子就要清楚的显现了。
在这预告中,我们主带有权威的说,这一切事都要成就。“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这是一节伟大的经文。这节经文所宣告的,可以应用在祂一切的教训上。不过,这里直接应用在祂所预告的有关末期的这些事上。
请再注意,在耶稣所讲的这比喻中,有一个令人注目的事实,就是祂坚持那日期没有人知道。祂亲口说,“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接着祂立刻又说,“你们要谨慎,儆醒祈祷,因为你们不晓得那日期几时来到。”然后又重复叮咛,“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甚么时候来。”祂用这样的话,严肃的警告门徒,也警告我们,同时也警告整个世代的人,我们无法知道祂来的日子。关于耶稣再来的日期,这个预言一点也没有暗示,整本新约也没有任何线索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祂再来的确切日期,祂很清楚的说,“因为你们不知道。”
这一切把我们带到了祂最后所作,有关祂跟随者的责任之宣告。这责任在最后这段经文中,一再的重复,而最后以“要儆醒”作结束。我们主的意思实际上就以这句话为中心。懂新约希腊文的人都知道,有两个希腊宇都可以译为“儆醒”,这两字并不相冲突,而是互相补充。“你们要谨慎,儆醒祈祷”(第33节),这是第一个希腊字。接着又说的,“所以你们要儆醒”(第35节),和最后所说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是对众人说,要儆醒”(第37节),用的是第二个希腊字。这个字重复了两次。我先要讨论的就是这个字。这里“要儆醒”的意思是要保持清醒,是从正面来看的字眼。(英文“儆醒”,中文可译为“儆醒”或“观看”,译者注。)我们研究这个字,要了解它从何而来,为甚么在这个时候使用它。我发现这个字的观念和市场有关。“儆醒”的观念和在市场作生意的人经常要保持警觉有关。在新约中有一段经文也同样用市场作比喻。保罗在写给以弗所的信中说,“要爱惜光阴。”这比喻取自巿场。一个作生意的人分秒时刻都要保持警觉,而同样其它作生意的人,也都经常保持迫切儆醒的态度。因为他们的心都放在作生意上。
“要儆醒”一词包括了这一切意思。把它用在个人的心灵上,意思是要把一切能力聚集在一起,保持敏锐的感觉,精神的清醒,这就是耶稣对这些人所说的话之意思。祂不是吩咐他们要爬上山顶,向东观看黎明曙光,祂要他们保持儆醒的态度。祂要把他们安置在耶路撒冷和撒玛利亚,祂要差派他们到地极去传道。但祂吩咐他们,无论到那里去,都要保持清醒,全神贯注。
“要儆醒”一词,以及我们主用它时的含义,由祂所讲的那些教训解明了。总括起来可以如此说:首先,祂吩咐他们在对祂忠心的事上要小心,要非常的小心。“你们要儆醒!”重复了两次。免得有人假冒我的声音,假先知假借我的名,就把你们引入歧途。
第二,祂吩咐他们要勇敢。听到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时不要惊慌,甚至一切仇敌将目标都集中在你们身上,你们受逼迫,受苦难时,也不要惊慌。
另外祂又把儆醒和祷告连在一起,“你们要儆醒祷告。”这里所用的“儆醒”是另一个希腊字,含义虽然相同,却从另一角度来看。这是从反面来看的字眼,意思是不要睡觉,特别在祷告的事上不要睡觉。
这个希腊字很有趣,它特别被用来描写人心在崇拜时的态度,包括为某事而求,但不一定如此。祷告并不一定要求任何事,所以为某事而求不能完全包括祷告的意思。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不断的为某事而求,但却没有这个字所表达的那种祷告。这里的祷告是人的心在神面前的俯伏,这里的祷告是人的心向着神有渴慕的那种愿望。我们的祷告可能不是常常都为某些事情而求。我就是这样,有些日子我真不知道为甚么事祷告,但我可以用这个字所代表的含义来祷告,就是人的心对着神有渴慕。在古代诗篇中这是一个伟大的字,当一个人的魂发出这样的呼声,“我的心紧紧的跟随你”时,这就是祷告。今天我们要为甚么祷告?有些事是我们不能求的,免得违背了神的旨意,但我们的心可以向着神敞开。这个“儆醒”是不睡觉,心渴慕神。
还有一点,我把这一点摆在最后,因为基督把它摆在最后,但这并不是说这一点最不重要。儆醒就是工作。主虽已离开,但祂已指定我们各人郄有明确的工作,每一个人的工作都不一样。各人所作的虽然很小,联合起来就成为整体的荣耀。
我们要儆醒,第一要严肃而坚决的保持我们对主的忠心。第二,心里要有勇气,不要因为战争和战争的风声而惊慌,甚至在受逼迫的时刻也不要惊慌。第三,祷告生活不一定经常求主的第二次再临,使我们可以逃避某些不如意的事,而应该求祂的国、祂的荣耀、和祂的旨意之成全。
最后,儆醒乃是工作。抬头望天直等主再来的态度曾经受责备。教会初期,那些人抬头望天时,就受到天使的责备,“加利利人哪!你们为甚么站着望天呢?这……耶稣……还要(再)来。”不必惊慌,我们所必须作的只是实行祂的吩咐,各人当作自己的工。
最后是我个人的话,这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我并不觉得惊讶,也不觉得震惊,神也一样不惊讶,不震惊。这些事我们的主早就已经知道。祂看穿各世代,祂知道敌挡祂国度的那些力量有多强。祂的国度乃是公义、和平、喜乐。这就是祂国度里的秩序,先是公义,其次是和平,惟有因公义带来的和平所产生的喜乐,才有真正的价值。──《摩根解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