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马可福音绪论

 

  笔者为了遵循“中文圣经注释”的原则,只偏重福音书内容的释义,而在绪论或背景方面从略。其实,在现今诸福音书的研讨中,任何一部福音书的绪论都可能占去极大的篇幅,最终成为整部注释基要的一环。就马可福音与其它三部福音书的关系而论,笔者基本上是赞同当今大部分新约学者的论据,接受马可的“居先地位”(The Priority of Mark)那就是说,马可是最早被写下的福音书。马太及路加两部福音书有许多的资料取自马可(在马可的六六一经节中,马太约占了六○六节,在路加则有三五○节左右),甚至约翰福音有一部分取材自马可的可能性也不少。

  马可的“居先地位”可说是在十九世纪末叶及二十世纪初期,开始获得重视以及最终被承认的。在这之前,大约从第三世纪开始到十九世纪中,共有一千五百年之久,马可可以说是一部常被忽略了的作品。它被忽略的原因其实并不太难理解。一、作者马可并不像马太及约翰两位,他并不是耶稣最初所召的十二使徒之一。相反的,一直到十九世纪为止,马太和约翰两部福音书一般上都被肯定是使徒所写的。二、由于“符类福音”(即“共观福音”The Synoptic Gospels)──即马太,马可和路加三部福音书──之间在内容方面的密切关系,马可的资料几乎完全可以在其它两部作品中找得到,使到前者处在一种可以被忽略或被取代的不利境况之下。三、马太和路加不仅几乎包括了马可全部的内容,同时也拥有后者没有的一些珍贵数据。这无形中显示了马可的不足之处。四、在福音书本身的结构,秩序,安排以及文体(这最后的一点在希腊原文比较明显)等方面,马可一般上都被认为没有马太和路加那么适合用在教会的教导和崇拜上。五、又基于马可与马太和路加在内容上的过分类同,使到它在与约翰福音的比较上也显得逊色。因为约翰一般上,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前,都一致被公认是一部很特殊的作品。其实,这一种比较是不合理的。因为他几乎完全忽略了福音书的作者们个别书写的动机、目的、方法和当时的实况,尤其是作者的神学思想。

  上述这几点只不过是尝试简单的解释马可福音在过去被忽略的一些因素而已。纵使这一类的理由可以成立,马可在所有福音书中所占的“居先地位”,不论是从时间的角度去看,或是“使徒的见证”(apostolic witness)而言,都是不会受动摇的。下列的一些评述希望能够进一步的证实这个信念。

作者

  教会最早以及最可靠的数据都一致见证福音书的作者是马可。而这位马可一般上也被指定是下列经文所记载的那一位;徒十二1225,十五3739;西四10;提后四11;门24;彼前五13。最早以及最明确地提及马可福音的文件是取自历史家优西比乌(Eusebius)的一段引言。这引言是出自他的教会史三39。优氏当时在引述希拉波立(Hierapolis)的主教帕皮亚(Papias)在公元一四○年左右所写的一份作品。这文件所见证的要点有:

  一、马可是彼得的传译者或翻译者(英文普通译作 interpreter)。其实,在所引的希腊原文中,希腊文 hemeneutes 这个字的原意并非是绝对清楚的。它可能是指马可将彼得原属亚兰语(Aramaic)的训诲翻译成当时流行的通俗希腊文。它也可能比较广义地说明马可是使徒彼得的忠心传达者、代言人或代笔人。无论如何,这个字本身已足以证明福音书的作者马可与耶稣的见证人使徒彼得的密切关系了。这种关系与福音书本身内容的来源及其可靠性是分不开的。

  二、马可不仅是从彼得那里得到有关主耶稣言行的资料,也很准确地将它写下来,虽然他并没有依照一定的秩序而写。

  三、虽然马可并没有亲身听过耶稣自己的训诲或跟从过耶稣,他却是彼得的门徒。

  四、马可曾根据彼得的见证及回忆按照读者或听众的需要而编写。但是,他所写成的并非主耶稣语录的“整套系统”(systematic account)。

  五、马可并无任何可责之处。因为他将所能记得的都写了下来。他也尽量小心地不遗漏任何事件以及不说虚假的事。

  对上述文件中所见证的几个要点,笔者有三个简要的评论。

  一、虽然马可并不是耶稣最早选召的十二使徒中的一位,任何人都不能假定他没有亲身听过耶稣或跟耶稣有任何的接触。倘若马可福音书中的少年人(十四51),根据一些学者的看法,真是马可本人的话,他看过甚至跟随过耶稣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又何况他母亲的家曾经是初期信徒们经常活动的地方(徒十二12)。上述的文件只提及马可和彼得的关系。其实,马可和使徒保罗以及巴拿巴这些人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徒十二25,十五3739;西四10;提后四11)。这一点对马可资料的来源及其可靠性等都是很重要的。

  二、上述文件当表明马可并非按照任何已定的秩序及系统而写。这一点对研究马可福音的组织和结构是很重要的。将在较后作比较详细的讨论。

  三、帕皮亚主教除了本身跟小亚细亚的教会有密切的关系之外,所引述的文件还跟一位被称为长老者分不开。按照一般学者们的意见,这位长老最可能是在小亚细亚极有影响力的长老约翰。而这些领袖都可说是使徒约翰“圈子”中的重要人物。倘若马可福音是在罗马所写的话,而远在小亚细亚的教会这么早便熟悉有关马可福音的背景,真可说是一个既难得又有力的见证了。

  第二世纪教父以及著名辩道家殉道者犹斯丁(Justin the Martyr)在他的对话录一百零六节中曾经提及使徒彼得的一些回忆录(memoris)。有不少学者认为他所指的很可能就是马可福音。因为他所引用的字只有在马可出现。若是这样,犹斯丁的见证可说是与帕皮亚主教的文件相符合。

  在第二世纪末,一部反异端者马吉安的作品中,有一段是马可福音的前言(The AntiMarcionite Prologue to Mark)。其中有这样的记载说:“马可……是彼得的传译者。他在彼得去世以后在意大利境内写了这部福音书”。这里有两点是较早的见证没有的。那就是: 1. 马可福音书写的日期──是在彼得死后才写的。 2. 书写的地点──在意大利境内。这两点在较后有较详细的说明。

  第二世纪末以后的教会,基本上都一致的接受及支持上列的见证。

日期

  倘若上述的见证是可靠的话,马可福音书写作的日期也比较容易确定了。因为初期教会都一致见证彼得是在罗马暴君尼罗王(Nero)逼害基督徒的时候(A.D. 6466)殉道的。作者马可要是在彼得死后才写马可福音的话,日期必然是在这期间或是较后一些。然而马可似乎不可能在彼得殉道以后很久才写下来。因为马可并未提及主后六六年至七十年间犹太人与罗马人大战的事。这似乎意味着他的福音书是在事发前,也就是主后六六年以前便写下来的。当然,其它三部福音书也没有直接记载这场战争的事件。学者们并不能因此就证明这三部福音书都是在事发前写的。比较合理的假定是,马可在彼得殉道后不久就写了马可福音。马可的“居先地位”当然包括了它在时间上的“先存性”。那就是说,它比其它福音书先面世。其它福音书,尤其是马太和路加,他们书写的日期一般上都认为是离不开主后六六年至八十年这个时间范围。较早面世的马可在主后六五年左右被写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支持这个可能性的,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因素。那就是马可写福音书的动机与目的。假使他是为了要激励当时受罗马暴君尼罗所残害的信徒而写的话,作者就更有必要尽快将福音书写下来作为真正合时的信息。主后六五年只是耶稣复活及升天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事件的发生及记载的日期之间这个极短的差距可说是更进一步地加强了福音书本身的可靠性。

地点

  自第二世纪末以后直到近代,教会一般上都认定马可书写的地点是在意大利境内。彼得在所写的第一封信中提及他属灵的“儿子马可”与他在“巴比伦”的事(彼前五13)。这里的所谓“巴比伦”似乎可以肯定是罗马的别称。这对初期教会来说并不陌生(参阅启十四8,十六19,十七5,十八21021)。大部分接受彼得前书是可靠的作品的学者们,普遍上也认为它是使徒彼得在罗马殉道前所写的,彼得的忠心随从马可当时也在场的事实也直接的加强了他在罗马写福音书的可能性。其次,从福音书的某些文字及表达看来,马可的对象似乎很明显是以非犹太人为主。这一点也符合书写的地点和境况。倘若马可福音的主题,正如许多学者们所相信的,是耶稣的受苦的话,福音书的作者选择了罗马为书写的地点就会更恰当不过了。对福音书的领受者来说,其中的意义就更深长了。

福音书资料的来源

  马可福音的许多内容主要是根据使徒彼得的见证及回忆。这一点似乎是毫无疑问的。福音书中有不少生动及活现的叙述和场合,反映了见证者亲身体验的经历。这位见证者可能就是彼得。但是,整部马可福音所包括的数据不只限于这位使徒的见证与回忆。正如其它三位福音书的作者一样,马可绝对不只是一位完全被动的或机械式的代笔者或书记。相反的,作者是一位思想成熟,灵活以及有创见的人物。就福音书的内容、秩序以及形式看来,作者的数据是经过一番的收集、安排和重组的。他的数据,除了取自彼得以外,也可能来自下列几处。

1 口传

  当今大部分的新约学者及初期教会历史家几乎很肯定的相信,在耶稣复活和升天以后的三十年间(即大约主后三十至六十年左右)教会主要是藉着口传(oral tradition)的资料来宣扬福音及教导信徒。口传的数据在任何古社会中,尤其是在一般民间,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这在初期教会中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初期教会的口传绝对不可与民间一般的流传或夸张及过分渲染的传奇故事混为一谈。因为初期教会的口传重点以及内容是以道成肉身的耶稣一生所发生的事件──历史的事件──为根据的。不然的话,口传的内容很可能会沦为传奇故事甚至神话了。

  其次,耶稣身上所发生的事迹也绝对不会孤立的存在。因为有不少目击者,包括个人及群体在内,不断地在见证和维护这些事件的真实性。况且,事件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方面距离口传时期又是那么近和短,使到史实被故意歪曲或无意渲染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福音的最重要口传时期大约是三十年左右,也就是耶稣复活以后三十年之内。这也是使徒们以及第一代信徒大部分还存活的时期。很早就开始在初期教会的圈子里成长以及积极参与活动的作者马可,对这个时期盛行的口传数据必然非常熟悉。一位像路加医生这样老练以及研究态度认真的史学家竟然也以马可为主要资料之一,这一点不但说明了马可福音数据的可靠以及权威性,同时也增加了初期教会口传数据的声望。

2 个人的接触和参与

  马可与使徒彼得的特殊关系往往使人忽略甚至忘记了他与别人的关系,尤其是这些个人关系或接触所含的意义。马可原是巴拿巴的表弟(西四10),很早便参与向外的宣道工作(徒十二25),并且与保罗、巴拿巴及路加等领袖同工(徒十五3739;西四10;提后四11;门24)。因此,当马可正式写福音书的时候,他至少已经累积了二十年以上的宣道以及教会其它工作方面的丰富经验。他在这些岁月中与保罗这些同工的密切关系,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的福音书的数据和内容。

3 当时存在的片断文件

  经过数十年有关福音书形式的研究和评论(criticism),许多新约学者们已相当肯定的认为在马可与及其它三部福音书还未写下来以先,某些记载耶稣言行及其它事迹的文件已经片断或个别独立地存在了。这些文件很可能与口传所保存的数据同时或稍后存在。后者比较可能。因为在教会的最初期(A.D. 3045)有关耶稣的生平事迹及他的训诲并没有真正记录成文的必要。然而,这些文件在较后的日子开始面世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若是这样,马可在写福音时或以前对这一些文件有认识的可能性也是一种合理的假定。无论如何,当今不少学者其实是根据这一类文件存在的假设去尝试解释福音书后面的一些基本数据的。例如,马太与路加共同分享的所谓 Q(取自德文 Quelle,意即来源);马太独有的资料M;以及路加仅有的所谓“原始路加”(ProtoLuke)等重要文件,一般上都被认为是以片断或个别单位的形式首先出现的。当时这些文件以及其它不易肯定的资料的存在,不但可以帮助解释福音书之间的异同,也可以让后世的人知道福音书编写的一些过程。

4 马可本身是目击者的可能性

  虽然马可肯定不是耶稣最初选召的十二使徒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不是一位亲眼见过耶稣的人。在讨论作者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根据新约所提供的资料,尤其是他的背景以及他母亲在最初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马可是耶稣的目击者的可能性是应该慎重地被考虑的。虽然笔者承认这是极少数学者的看法。

作者对数据的处理及书写的动机

  如果马可福音的数据是取自多方面的话,它的取舍及处理将是一个必然及富有重大意义的过程。虽然马可及马太都没有直接的声明他们对数据的取舍及处理,路加和约翰却很明确地在这方面作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交代。路加是在序言的开始(一13),而约翰却是在福音书将要给尾的时候(二十3031)才这么做。

  由于证件的缺乏,要回到马可的时代去真正探索他对数据处理的方法并不是一件易事。要确实的知道作者当日书写的动机也同样不简单。任何的探索和推测基本上只能以所写成的福音为根据。这最终是对福音书内容的认识,解释以及分析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要保持一致的客观态度与立场也是很难的。笔者下列的探讨只能说是一种初步的尝试而已。

  在一般的情况里,作者书写的动机是决定他对数据处理的最主要因素。这对马可来说应该也不会例外。当作者自己没有很明确地说明动机的时候,读者只能从著作本身以及当时的境况和背景去尝试寻找答案。

  一件作品的内容和作者所处的境遇往往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像福音书这一类的著作,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的见证。真正的生命见证是绝对不能脱离具体的生活环境而在真空里产生的。假使上述有关作者,日期,地点以及资料的来源等论据表面上可以成立的话,则作者的境遇可说是已经开始明朗化了。接下去的只不过是给予这个已成的轮廓深一层的刻画而已。

  使徒彼得(几乎毫无疑问地也包括保罗)殉道以后的罗马教会,可说是一个经过一场大浩劫的教会。对那些信仰成熟,心志坚定的信徒来说,这一场大灾难的考验可能使他们信心熬炼得更纯真。这是积极的一面。但这样的一群可能是占少数的。另一方面,对其余的信徒来说,这个苦难所产生的可能是消极的灰心、丧志、妥协、跌倒,甚至背道。这一大群所需要的,基本上应该是信心的重建。因此是一个牧养以及教导的问题。这对彼得以及保罗忠心的同伴马可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与责任。写福音书很可能就是他当时最具体的响应。若是这样,所写下来的,真不愧为时代的信息了。

  信心不足的信徒,或是曾经因为受逼害而信心动摇的,如果要得到加强或是重建的话,则必须对所跟从的耶稣有真正的认识,尤其是对有关耶稣某些方面的认识。为了达到这个基本的目的,马可的福音书毫无疑问是以耶稣为中心的。其实,作者一开始便绝对清楚地宣告耶稣的真正身分: 神的儿子基督(一1)。作者紧接下去引用旧约先知书玛拉基书(三1)和以赛亚书(四十3)的目的,无非是进一步的证实耶稣是应验了旧约的预言,是以色列人历代所渴望到来的救主弥赛亚。一部清楚宣告和见证耶稣基督的福音书除了应付当前牧养和教导的需要以外,当然还有对外宣道的作用,使更多未信者归向基督。

  但是,一部以耶稣为中心的著作不一定就是耶稣传──假如所谓传是指某一个人物详细的生平记录的话。这一种否认马可福音书是耶稣传的看法,也许会令某些读者感到惊讶。因为将所有福音书都看成是一种传记的历史的确是很长久的。然而,在仔细阅读和分析之下,马可福音,严格的来说,并没有真正达到一般传记的要求。因为这很显然不是它真正的目标和动机。若是真正以传记的标准来衡量的话,马太和路加的两部作品反而更符合条件。马可对耶稣的出生以及他三十岁以前所发生的事几乎只字不提。虽然他对有关方面的资料应该是不会缺乏的。事实上,整部福音书所包括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年左右。但是,其中所记录的,可说是发生在耶稣身上最基要的历史事件。这些包括了耶稣当日的使命中四项最重要的工作──宣道,教导,治病,赶鬼──以及他切身的经历。这就是他的受苦,献身和复活。其中以受苦的主题最为显著,也占了最多的篇幅,成为整部福音书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与当时罗马信徒(甚至其它地区的信徒)的境遇以及作者写书的基本动机都是非常配合的。下面要尝试解释的,是这个中心思想所含的意义。

  在人性中最容易被激发的本能之一可说是共鸣。而人与人之间的遭遇或经历最容易引起共鸣。耶稣所深深经历的受苦不只可以激起在苦难中那些信徒的共鸣,也是一种最有效果以及动人的身教。这一种教育哲学及方法在马可是很明显的。从福音书的结构以及内容来看,至少有一半以上是跟耶稣受苦这个中心思想分不开。这个特征在福音书的后半段(八27开始)更显著。其实,在这以前作者已经好几次的给予这点暗示或影射了。耶稣是在“约翰下监以后”就开始他的使命的(一14)。施洗的约翰既然是耶稣的“开路先锋”,他为了见证真理所受的苦难,对耶稣来说是一个意义深长的预告。耶稣的工作刚开始不久,按照马可所安排的秩序,便面临犹太教的领袖和法利赛人有组织性的敌对(二1~三6)。这些都是敌对者要图谋除灭耶稣的开始(三6)。在和法利赛人辩论“禁食”这个问题的时候,耶稣将自己比喻为“新郎”,特别是预言“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门徒)”的事(二1820)。其实,中文的“离开”应该翻成“被夺去”更正确。英文修订本是taken away,希腊原文是aparthe。以赛亚书五十三8也以“被夺去”和“被剪除”翻译同样一个希腊文。耶稣在二20毫无疑问是预言他将来的受苦。耶稣又被“自己的家乡”(六1),包括“亲属本家”(六4)所“厌弃”(六16)。后者的经验也许比来自文士和法利赛人这些“外人”的敌对更痛苦,带给受苦者心灵更深的“孤立感”和隔膜(alienation)。接下来的是他的先驱约翰悲惨的下场──被希律王所杀(六1429)。约翰的殉道使耶稣自己的受难更加逼近了。敌对者与他的冲突仍旧不断地继续下去(七123;八1115)。到了这个阶段为止(八26),耶稣的一切言行可说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真正对他的身分和使命有所认识和领悟的并不多。这包括他的门徒在内。直到如今,耶稣的真正身分── 神的儿子基督,众人所盼望来临的救主弥赛亚──仍旧是隐藏而不是显露的。这是一个信心的问题,最终是一个很难解释清楚的“奥秘”(mystery,在希腊文是musterion)。马可笔下的门徒是缺乏领悟能力(四13)或心里“愚顽”的(八17),尤其是缺少信心的(四40,八4)。甚至在耶稣复活以后仍旧有不少门徒保持“不信”的态度(十六1114)。

  耶稣在往该撒利亚的村庄去,在路上向门徒所发的问题很清楚地是整部福音书的转折点。这并非意味着门徒在信心和领悟上有甚么“大跃进”或任何“新发现”。这转折点乃是指作者对耶稣受苦这个主题的处理,尤其是在内容和意识上的逐渐加强,一直到耶稣在十字架上献身的最高潮。为了要达到他的目的与动机,作者在转折点那里以耶稣向门徒所发的一个问题作为出发点:“人说我是谁……你们说我是谁?”(八2729)。这是一个最基要的问题,是关乎耶稣的真正身分和使命的问题。最终是一个信仰和生命的问题。彼得的回答──“你是基督”──是正确的。耶稣也显然在门徒面前接受这个最基要的“宣信”(八30)。但是,紧接下去的对话,很清楚地表示彼得(甚至很自然的包括了其余的门徒),对所作的宣信并没有真正的领会。他对“人子必须要受许多的苦”这个观点提出最强烈的抗议(八32)。这也难怪彼得。因为对当时的犹太人来说,“基督”或“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的观点是很难、甚至是完全不可能被接受的。纵使耶稣受苦的“预言”是来自旧约的先知书以赛亚书(五十二13~五十三12)也不能因此改变当时这个事实。因为以赛亚书这段经文是满有争论性的,它所描写主耶和华的“义仆”或“受苦的仆人”究竟是谁这个难题是不易解答的。在耶稣时代这个受苦的“人物”普遍上仍旧是一个“谜”。以赛亚书中其它有关“仆人的诗歌”──即赛四十九16,五十19──使到这个“仆人”的真正身分显得更加复杂了。不但如此,旧约先知书但以理(七914)以及犹太教所接受的以诺一书(三十七至七十一章)所记载的“人子”都是非凡的,富有权柄和尊荣的,而不是“必须受许多苦”的人物。耶稣复活以后的历代信徒,乃是因为蒙了福音的光照,才开始明白以赛亚书预言的意义。这一种的亮光或从 神上头而来的特殊启示是彼得在开始宣信的时候没有的。虽然根据马太的记录,彼得当时的宣信是天上的 神“指示”他的(十六17)。但是,同一段马太经文也没有见证彼得在耶稣受苦这件事上当时得到了甚么“指示”或启示。以上这一些简单的论据,无形中说明了耶稣对他自己受苦的义意有教导门徒的必要。这也正是耶稣在彼得的宣信以后所要做的。

  八31所说的“从此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弃绝……被杀,过三天复活”并非意味着耶稣在这之前没有类似的教训。这里只是在强调今后这种受苦的思想将会给予更严谨的灌输。因此,同样的教导很快就重现了(九9133032)。很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最明确的预告他自己的受难以后,耶稣便紧接下去警告他们做门徒所要付上的代价,甚至生命的代价(八3438)。结果很有效以及很有意义地把他自己的受苦和做门徒的代价紧紧的连系在一起。这一点不论是对当时的门徒或是历代的跟从者都是意义深长的。很可惜的是,门徒当时并没有信仰的深度去领会这一切。接下来反而“彼此争论谁为大”(九3335)。这还不够,雅各和约翰两兄弟还要求将来在天国的荣耀里做君王耶稣的“左右丞相”(十3537)。耶稣对这无知的回应是:“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甚么。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么?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么?”(十38)他们那种充满自信的回答,只能进一步反映自己的无知而已(十39)。纵使这样,耶稣并没有否定他们受苦的必要。相反的,耶稣接下去预言他们将来会经验类似的受苦(十39)。耶稣在对话中以洗礼来比喻自己的受苦是很有意义的。这个比喻无形中解释了耶稣当日在承担使命的时候接受约翰洗礼的神学意义。这意义就是:耶稣藉着洗礼与罪人深表认同,通过受苦完成代罪的使命。正如神学大师巴特(Karl Barth)所大胆宣告的一样,当耶稣受洗的时候,他是为了人的缘故,处在他们的地位上“成为一个悔改的大罪人”。每一个时代的信徒都要从这个角度去看耶稣救赎的意义以及洗礼的神学。

  耶稣用了洗礼的比喻以后,便以仆人的心志来训诲门徒,和清楚表明自己身为仆人那“舍命”与“赎价”的意义(十45)。在耶稣的使命中,舍命与救赎是绝对分不开的。这也是马可的中心思想。这思想继续贯彻了以下的经文:“祭司长和文士……就想法子要除灭耶稣”(十一18);以园主的儿子被害来比喻自己的遭遇(十二612);“他们……到耶稣那里,要就着他的话陷害他”(十二13);“过两天是逾越节……祭司长和文士,想法子怎么用诡计捉拿耶稣杀他”(十四1)。在逾越节未到之前,耶稣已经公开地向随从宣告他“安葬的事”了(十四8)。

  随着逾越节的来临,耶稣的受苦也逐渐地进入高潮了:门徒犹大与祭司长同谋出卖他(十四1021);圣餐的设立以及它的整个意义(十四2225);在客西马尼园孤单和痛苦的心灵交战(十四3245);祭司长们的捉拿与及众叛亲离的考验(十四4351);在公会以及彼拉多面前的审判(十四53~十五15);彼得三次的否认(十四6672);罗马兵丁的戏弄和鞭打(十五1620)。

  “他们带耶稣到了各各他地方……就是髑髅地……将他钉在十字架上”(十五2224)。当观众的辱骂和讥诮声渐渐随着遍地黑暗的来临而消失以后,耶稣受苦的经历终于进入了高潮。这就是当他大声喊着说:“我的 神,我的 神,为甚么离弃我”(十五34)的一剎那间的时候,也许没有任何的孤寂和离弃感比这种心灵的感受更深。整个“受苦的仆人”和“代罪羔羊的意义”都应该从这一种至深的感受去体会。跟从耶稣的意义,做门徒所要付上的代价,为了生命、见证和使命所要面对的考验和挑战,也只能从耶稣的这种受苦经验中去尝试寻找灵感、力量与最终的答案。这就是马可带给当时受过火一般的考验的信徒的最大信息和激励。每一个时代的信徒,在不同的程度上和境遇中都应当把它看成是千古不朽的时代信息。

  耶稣的受苦,诚然是马可的中心思想。但是,他的福音并没有终止在十字架上。因为十字架的阴影后面有复活黎明前所发出的一线曙光。当受苦的耶稣第三天从死里复活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就是门徒中的“不信”也不能阻挠事情的改变。奇妙的是:复活的主耶稣竟然对这群“不信”的跟从者有莫大的信任。最终将整个向普世宣道的神圣重任托付他们。从今以后他们不仅是带着受苦的心志,同时也充满着复活的盼望出去完成所承担的使命。

 

马可褔音大纲

引论                        113

 一 福音的先声                18

 二 使命的承担                911

 三 试探的考验                1213

壹 耶稣开始在加利利的工作      14~三16

 一 耶稣开始宣道          1415

 二 耶稣开始呼召门徒          1620

 三 耶稣开始教训和赶鬼        2128

 四 耶稣开始治病          2945

 五 叫瘫子行走                112

 六 利未蒙召              1317

 七 禁食的问题                1822

 八 安息日的意义          2328

 九 在安息日行善          16

贰 耶稣后期在加利利的工作      7~六13

 一 耶稣继续治病和赶鬼        712

 二 耶稣设立十二门徒          1319

 三 亲属的误会和文士的曲解        2030

 四 信者皆亲属                3135

 五 撒种的比喻                120

 六  神国的比喻          2134

 七 耶稣是大自然的主          3541

 八 污鬼入猪群                120

 九 患血漏病的女人得医治      2143

   小女孩得复活

 十 耶稣被乡亲厌弃            16

 十一 十二门徒的使命          713

叁 耶稣在加利利以外的工作      14~八26

 一 施洗约翰的殉道            1429

 二 五千无牧的羊得饱足        3044

 三 耶稣在海面上走            4556

 四  神的诫命与人的习俗      123

 五 一言逐出希利尼女孩身上的鬼    2430

 六 耳聋舌结者获医治          3137

 七 四千人得饱足          110

 八 没有神迹给这世代看        1113

 九 法利赛人和希律的酵        1421

 十 瞎子看见              2226

肆 耶稣预备进入圣城            27~十52

 一 彼得宣信耶稣是基督        2729

 二 代价的问题                3038

 三 耶稣登山变像          18

 四 以利亚已经来了            913

 五 聋哑的鬼被赶          1429

 六 耶稣再预言受难            3037

   门徒为大而争

 七 耶稣的名与友敌之别        3840

 八 赏赐与沉沦                4142

 九 永生的宝贵和地狱的可怕        4350

 十 离婚的问题                112

 十一 耶稣为小孩祝福          1316

 十二 财富与 神国            1731

 十三 耶稣第三次预言受难      3234

 十四 雅各和约翰的要求        3544

 十五 耶稣成为罪人的赎价      45

 十六 瞎子巴底买得医治        4652

伍 耶稣受难前在圣城的言行      十一~十三37

 一 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        十一111

 二 被咒诅的无花果树          十一1214

 三 耶稣洁净圣殿          十一1519

 四 信心的能力                十一2024

 五 祷告与饶恕                十一2526

 六 耶稣的权柄受质问          十一2733

 七 凶恶园户的比喻            十二112

 八 该撒与 神两个不同的国度  十二1317

 九  神是活人的 神          十二1827

 十 最大的诫命                十二2834

 十一 基督与大卫          十二3537

 十二 要防备文士          十二3840

 十三 一切的投入          十二4144

 十四 圣殿的毁灭与末日的来临  十三137

陆 耶稣的受难与使命的完成      十四1~十五47

 一 祭司长和文士的阴谋        十四12

 二 耶稣在伯大尼被膏          十四39

 三 犹大出卖了耶稣            十四1011

 四 逾越节筵席的预备          十四1216

 五 谁是出卖者                十四1721

 六 圣餐的设立                十四2225

 七 预言彼得不认主            十四2631

 八 在客西马尼园的心灵交战        十四3242

 九 耶稣被拿              十四4352

 十 耶稣在公会前受审          十四5365

 十一 彼得三次不认主          十四6672

 十二 耶稣在彼拉多前受审      十五115

 十三 兵丁戏弄耶稣            十五1620

 十四 十字架上的一幕          十五2141

 十五 耶稣的安葬          十五4247

柒 最后的胜利              十六120

 一 马可福音结尾的问题

 二 耶稣从死里复活            十六18

 三 门徒不信复活的见证        十六914

 四 普世宣道使命的委托        十六1520

──《中文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