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

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马太福音第五章

 

马太福音51,2

清晰明了这一段国度的宣言在耶稣工作中的地位,对我们至为重要。因此我们要从后头两节的话──“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祂跟前来。祂就开口教训他们。”来看祂发表宣言的时机、方法、宣言和性质。这宣言的时机是当基督看见许许多多人;方法是祂将国度的律法对自己的门徒宣讲,不是对大众公告;在性质上,祂向他们启示国度的价值,首先是重在属灵的一面,最后表现在物质的一面。

时机──“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这话我们很熟悉。耶稣已经开始祂传道的工作。祂隐藏的日子已过,从幽静,偏僻的拿撒勒出来,祂的足迹开始踏在各处大道上,在那里有强光闪耀──这是一个公众教师的道路。当祂开始的时候,就有一种奇妙的吸引力,使众人都来到祂跟前。那些有病的人,从四乡络绎不绝的奔祂而来。在耶稣经过那些城镇乡村之先,人们可能从不知道那地区竟有这么多有病、有缺欠的人,直到耶稣将他们吸引到祂跟前来。“那里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样疾病,各样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癫痫的,瘫痪的,都带了来,耶稣就治好了他们。”我们无论将这些话读多少遍,并加郑重思想,也难以抓住它们的全部意义。还不止于此呢!有许多人从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犹太、约但河外来跟着祂。

受耶稣的吸引,来到祂跟前的人,并非单属某一阶层,或某一等人。祂吸引了各式各样和各种情形的人。当王从那地区经过的时候,各种各样的人都出来跟着祂,拥挤祂,许多人要看看祂所作的。好奇的群众常常只要有一点点新奇的事,就会围拥过来。他们是人群中最软弱的一部分,也常常是最难对待的一群。另一班人并不在意看祂作甚么,他们更有兴趣要听祂说些甚么。就这样,多人带着不同的动机,不同的情形,来到了耶稣的跟前。许多平素不相往来的人,现在彼此拥挤着,税吏挤在法利赛人中间、妓女和罪人也侪身在讲究礼仪的人中间;在那些百姓中为首,教导人的,年高望重的学者中,夹杂着目不识丁的粗人莽汉,和堕落败坏的人。耶稣所到之处,汇集着出身不同、阶级不同、地位不同的各种人士。法利赛人暂停他们的争辩,要听听耶稣的讲论,税吏们也离开他们的关卡来听祂。人们忘记了他们之间的分歧,耶稣基督所到之处,阶级差别很快就消失了。祂从未被放宽的佩带经文和加长的衣裳繸子吸引过,祂从不因人衣衫褴褛而躲开。赞美神,在麻衣或华服的下面,祂所注意的是里面的人。因祂来是为寻找人,不是人的衣衫。人知道这一点,他们总是向着寻找他们的人而去,所以众人都就了祂去。这就是祂发表国度宣言的时机──“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祂将众人留在山谷。

他们并没有长留在谷中,他们跟了祂去。毫无疑问的,这个宣言他们听见的一定不少。但这一个国度的宣言不是对他们宣讲的,因为他们只是一班闲杂人。国度的宣言不是为着闲杂人的,今天仍是如此。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祂跟前来。祂就开口教训他们。”──是对祂的门徒,不是对群众说的。也许你要问,难道耶稣无意对群众宣告律法?祂离开他们是弃他们于不顾?祂只对少数人施教导?诚然耶稣只将国度的宣言对门徒传讲,但祂离开群众,目的是为着再回到他们中间。祂是暂时离开他们,使祂能装备顺服祂律法的人,使他们将律法在生命中的意义,向众人展示。祂所以离开群众,是要训练祂的门徒,使他们回到众人中的时候,能成为群众的祝福。

耶稣所用的方法,就显明在这一点上。群众无法领会国度中的律法,他们不能顺服,也不觉得律法的完美,反而引为可畏。祂必须先将律法给那些既能明白,又肯顺服的人,然后让他们将律法表明出来。祂不能将律法给闲杂的乌合之众,他们充其量只有好奇心,祂必须将它们交给向祂忠诚的人。这是耶稣的原则。别忘了广大的群众,仍在祂的跟前,且在祂的心中。

祂的眼目未离开众人。你想祂所看见的他们是甚么?祂看见他们的本相,也看见他们应该有的样子。基督看到的,是众人的本相,与他们应该有的样子之间的对比。祂看见他们已经败坏,但祂的眼光超越了跟前的败坏,看见了其背后的可能性。祂看见神的秩序。祂是神所立的君王,祂知道神的国度在每一个人生命中的意义,因为祂自己就生活在其中。祂知道神的管治在一个社会秩序中的意义。祂深知,神的国度若在众人中间建立,阶级的仇恨就无处存身,人际关系中那一切将人划分的差异性均将敛迹。祂知道,倘若神的国度在众人中间建立,这些人必生活在新的社会秩序中。在神的国度中,不再有人为生存集结起来,打击另一班人;众人齐为同有的国度,贡献他们的一切。

祂看见那伟大的大同世界。不要因为这些字已被人误用而避讳不提。耶稣基督才是真的社会主义者,才是人性中大同世界的开创者,使四海之内皆为兄弟。祂知道,惟独人与神的宝座相联结时,才能完成这一切事。祂知道,真的社会主义并不是无政府状态的混乱。首先全人类必须与神的宝座发生关连,然后人与人之间也有相互的关连。耶稣放眼望去,看见众人如同无牧人之羊,分散在荒山旷野,无人喂养放牧,无人立圈管理,关怀引领他们。祂看见众人最大的需要,乃是神国的建立,于是祂离了众人,带着少数人,将国度中的律法对他们讲解;然后回到众人当中,开始将国度向众人启示。

祂看见这许多的人。这话何等悦耳!因为这位神的君王、我们的王、普世之王,看见了众人的杂乱无章,散漫无组织的光景,王的心中燃起了爱的关切。在神的心意中,地上作君王的,都是百姓的牧者,牧者不是要受羊群供养,乃是要牧养羊群。牧者不是要受羊的护卫,乃是为羊群设羊圈,保护它们。王的心中被这些关切焚烧着。因为祂看见这么多的人,失去了与神宝座的关连,因而流离失所,成为被吞吃的掳物。这种光景使祂至爱的心充满了对祂百姓的怜悯。于是祂上了山。

现在我们顺序来到第二件事,就是主所采用,将国度带到人群中的方法。“门徒到祂跟前来,祂就开口教训他们。”在此我们要停步细思,因为了解这里的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讨国度的宣言人有帮助。

首先我们该问,祂向甚么样的人开口教训?乃是向忠于祂国度的人。除了祂国度中的人,耶稣从不对任何人讲国度的律法。人若未亲吻王的令牌,就与国度中的福分无分。一个人若向王俯首顶礼,他就有责任顺服王的律法。

已过世的总主教麦琪(Archbishop Magee)有一次说,人无法根据登山宝训来治理英国。这话曾引起报界──无论是宗教界所发行的,或是非宗教界所发行的,一场极大的论战,麦琪本人也广受诋毁,可以说批评的声浪“从但到别士巴”都涌向他。其实麦琪总主教的话一点也没有错。英国既未向至大的君王效忠,怎能以祂所颁布的登山宝训为治国之本?如果对此你仍存疑,你不妨到议会去列席,以半打登山宝训中的原则,作成简短的议案提出,看看能否通过。这试验最能证实麦琪总主教所言不虚。你行不通,是因为你的对象还没有预备好要遵行这些教训。

在这一点上我们千万不可误会,以为基督徒与政府无关。不,基督徒与政府的每一方面都有关系,且应该有关系。我们应当使各级政府遵循公义的原则。神的教会必须摆脱一切政党的瓜葛,然后才能为神、为人促使政府秉公义行仁政。这正是教会的本分。

人若不顺服王,就不可能遵行登山宝训。想一想耶稣所说的,“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你认为这些话是指着混杂的众人说的吗?当然不是。祂所说的每一个福分,全属国度中的人;国度之外的人一概无分。人若问我们,是否愿意本诸耶稣在山上的教训对待他?我们当然愿意。但是这个人若仍背叛耶稣所颁布的律法,却向我们索取外衣,我们理当推辞。我们无权将神国度中的福分,散布给仍背叛王的百姓。耶稣首先对门徒宣告律法。

国度宣言的性质,可以从“祂……教训他们”这几个字,略窥梗概。耶稣基督在世的那些日子里,那种对于国度的需要,是众人普遍都有的感觉,连那班将祂送上十字架的人,也切望有一个国度设立。他们毫不怀疑,藉某种方式设立国度的价值。这种需要今日仍存在。各处的人都需要一个新的社会秩序。耶稣必须先教导,方能指出他们心目中国度的观念,是一种堕落的观念。当耶稣在世的日子,百姓对国度最普遍的观念,是属物质的富强,并且只有他们独享。

这一方面我们无须多加引伸,只要看门徒们,就足以知道,他们对国度的观念也是极其低下。虽然耶稣将祂国度的异象向他们展示已数年之久,而且还不断地教导他们,但耶稣复活之后,他们又回到这个老问题,“主阿,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仍是属物质的以色列国。他们所盼望的是一个以地上的政策、政府、军队、公仆形成的地上的国。今日人所求的仍是如此。连门徒以外的人,也曾幻想过,或者耶稣基督能将罗马政权击败,将国夺回,为他们平分产业。基督必须教导他们,祂所说的国,不是这一种国。基督的工作不是从物质的境界中开始;祂来教导人,品格的重要性远在行为之上。祂来教导他们,属灵的关系是物质表现的根基。我们往下读就会看出,在祂教导他们的话中,祂从未提到政策,也未提过管理产业,关于这些方面,祂只字未提。祂所注意的,是外表之下的根基。祂在人的品格方面改正人。祂多次说到“有福了”,但是祂所说的福分,没有一样是由于人拥有甚么或作了甚么,祂的每一个福分都由于人是甚么而有的。

关乎耶稣将要设立的国度,祂所说的头一件事,不在于你拥有甚么,或作了甚么;乃在于你是甚么。这一点直到今天的一切国际事务上仍是如此。今天在英美这些国家,当然一切都得经过立法。国会必须开会讨论,对个别的议案作成决定,有时有益,有时有害。真正拥护君王的人是那些承认耶稣所言是至理的基督徒。祂说,和一个人来往,当先留意的是他是甚么,然后再考虑其它方面。每一个想要使世界净化的人,都得从正本清源着手,所要对付的必须是源头,要使之纯净。品格是最重要的。属灵的方面是一切的根基。若将这两方面弄正确了,其它就自然会正确。因此耶稣并未为这世界留下政治纲要,也未将邦国所需的详细宪法留给人。然而祂诚然留下了祂那惟一的政治纲要,就是祂所启示的宝贵事实──一个人是甚么,比他有甚么或作甚么更重要。属灵的事实才是生命中最基本的事实。

因此国度宣言的时机是当基督看见许许多多人,祂看见他们的需要,祂定意要接近他们。祂离了众人,花时间先教导少数对国度忠诚的人,目的是为着要借着他们,使许多人明白神国度的宽广和美丽,以及其中的福分。

祂的方法是召聚忠心的人,将国度的律法给他们,因为他们已经向王的要求效忠。

最后,国度宣言的性质是一项原则的揭橥,是对人们的教导,它纠正人对于国度的错误观念,并将至重至高的事启示出来。

马太福音5312

在思考本章头两节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事实,就是王心意中最终的目的,是要将众人带进神的国中。为了达到这目的,祂必须召聚那些降服祂王权的人,形成一个核心,借着讲解国度中的律法,使他们先明白这国度的意义。

戴奥斯华博士(Dr. Oswald Dykes)称这一段宣告为“王的宣告”,实在最恰当不过了。因为它确切地表达了这段有关律法的伟大讲论的性质。

在开头的八福中,王启示了祂国度主要性质的真理。祂用十分平实、简明、涵盖甚广的话,说明品格在天国中的重要地位。耶稣的门徒正期待着祂发表一篇国度的宣言,他们一定会为祂所说的话感到希奇。他们早已听见那位作先锋的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也听见耶稣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很可能到目前为止,祂在他们眼中仍然只不过是一位教师,是预备道路的,要带他们迎见那要来的王。

现在姑且让我们假定,他们确知祂是神所膏的君王,同时也假定他们知道对祂的顺服就是对神国度的顺服,因为这国度是以祂这个人为中心,祂就是这国度的彰显和表现。那么他们登山是为了要聆听祂以王的身分所发表的话。果真如此,他们必因祂开始的几句话惊异。在八福的讲述中,没有只字与常人观念中的国度有关,也没有提到任何今世之国所看为伟大的事物。

人对于国度的观念,环绕在民族的势力、强大的军备、和繁荣的经济这三个方面。今日人们更以这一切自夸,认为武力才能构成国的强大。这种思想与真基督徒的精神大相径庭。可惜我们对于国度的观念,仍掺杂着对军备的倚恃。如果我们明了公义的深刻意义,就能知道那样的观念是出于谬误。我们仍以壮丽、灿烂、和金光闪耀,作为伟大的象征。我们对国度的观念,与古时所有的无何分别。一国的伟大是基于品德的伟大,这个观念只在曙光微露,慢慢发展的阶段。

然而,这个观念形成了神的大君王之国度宣言里,头一阶段的教训。在祂的教训中,祂将所流行的政权观念完全搁置一旁,祂忽视它们,否定它们。祂登山时,没有鼓号仪队,也没有官式威仪。这位君王,在至上至单纯的人性庄严中,登上山坡。环绕着祂的是几个并不完全了解祂,却忠于祂的人。祂教导他们品格的重要性,没有一件事能与之相比。祂就是如此教导他们。祂在开头所说的,就是国度的根基。从始至终祂没有提过武力、军事、和物质的繁荣。

现在让我们来看祂所说的话。首先我们要试着从其中找出一般的原则;然后再从其中看关于蒙福之品格的启示。

在观察一般的原则时,首先我们注意到,王以祝福开始祂对国度律法的宣告。

“有福了”这一个词,将神对人的旨意,启示了出来,因此也启示了王建立祂国度的目的。这是何等希奇的一件事,何等恩慈的一件事。原文中“有福了”这一个词,在英王钦定译本中译作“有福了”Blessed)四十三次,译成“快乐的”“幸福的”Happy)有六次。一般都认为,此处若译成“快乐的”“幸福的”,能将那字的字义表达得更准确。但我以为这里译成“有福了”较好,可以使我们了解这字真正的含义,那是一种感觉,一种状况,而不是原来没有而由别人赐下的。固然福是由上赐下的,但此处“有福了”,则是指一种状况,也可以说是一种感觉。

因此“有福了”是由于具备某种状况而产生的一种感觉,它是一种极深的平安、满足的喜乐、与完全的安息。这些都包括在幸福或快乐的状况中。这是神向人所存的旨意,是神要人过的生活。忧愁与叹息都要消声匿迹;神要擦干人一切的眼泪。幸福和快乐永远不会消失。祂不禁止人喜乐欢笑。

宣言中首先提到的是“福”(快乐)。这是一个阳光闪耀,音符充溢,喜乐满盈的词。今日人们用许多不正当的途径,千方百计追寻的就是这个。这宣言并不是官样的文件,不是用“兹……”开始,乃是以“福”起头。这是王在山上坐下,祂的门徒们环祂而坐时,从祂口中所流出的第一句话。然而,祂自己呢?啊!祂自己的心正受着痛苦的绞拧,因着无限的怜悯而忧急。祂为何心中因怜悯而忧急呢?因为祂看见了人类忧患的惨景。祂以忧急愁苦的心情,向人发出祝福之声。神对人的旨意就在此显明了。

接着我们注意到,王所宣告的福,并不基于人的作为,也不基于人拥有甚么,乃在于他是怎样的人。“虚心的人有福了。”“哀恸的人有福了。”“温柔的人有福了。”“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怜恤人的人有福了。”“清心的人有福了。”“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没有一个字论到一个人作了甚么或拥有甚么,问题全在于他是甚么样的人。

福音的价值就在于这些“福”,因为王向那些犯了罪,失去福的人,宣布了这些福。“虚心(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只有王在八福篇中宣布贫穷是福。一般人则认为这是一种苦。“贫穷”这一个词,丝毫不带幸福的气味。“贫穷”的意思是缺乏,缺乏带来愁苦。但王却说,虚心(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这句话一方面承认了缺乏的事实,另一方面却说出所缺乏的将要被补足。在国度的宣言中,我们不断地听见那伟大福音使者所传出的音乐。在王的感觉中,祂感觉到了那极大的需要,又深知一切将得补足,以得到一个伟大的结局。

请再留意八福篇中的特殊方式。“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以下的各福无不如此,都是“……的人有福了,因为……。”品格产生一种状况,状况则导致福分。

以头一个福作例证。虚心的结果,是使神的国度得实现。这就是福。耶稣不是说,国度将赐给虚心的人。祂没有说,一个人若灵里贫穷,祂就将国度给他,使他快乐。灵里贫穷的人之所以有福,是因为他有神的国。国度的福分是自然而致的,不是任意奖赏给人的。王不是把礼物赏赐给人,叫人快乐。祂是为人在里面创造一种状况,使他能够蒙福。祂不藉改换环境为人造福,祂藉有福之人,改造环境。祂使人因着自己的品格蒙福,然后使这人将手放在环绕着他四周的事物上,因着他的改变,来改变他的环境。福分是从里面来的,不是从外面来的。

今日有千百件事可作例证。有人因为不能置身在某种环境中而叹息说,“我若能在那个环境中就会快乐了。”王的祝福不从环境开始。“有福了”是随着品格而至。快乐是有根的,它的根并不植在外面的境遇中,乃植在里面的品格上。

为了将这些事看得更清楚,让我们对王所启示的国度的特殊品格,作更深一层的察看。首先来看特性,因为特性小于品格,品格是各样特性的集合。我们很难描述一种品格,也几乎不可能分析一种品格,但王却能作到。祂如此描述各样的特性,虚心,悲恸,温柔,饥渴慕义,怜恤人的,清心的,使人和睦的。这些是构成完美品格的特性,是神国的基石。

在头七福中有两组特性。第八福是一个双重的福,与过程有关,不牵涉到品格。在头七福中,第一组的四个特性是被动的,第二组的三个特性是主动的。虚心,悲恸,温柔,饥渴慕义,这些是品格中被动的特性。怜恤人的,清心的(清心的意思远超过心地清洁,它的意思是全心全意,心无旁骛),使人和睦的,这些是品格中较主动的特性。

先从被动的特性说起。“虚心(灵里贫穷)”的意思是从心里顺从。一个虚心的人,是甘愿受管理的人。人若不虚心,他里面是刚硬的,反叛的,易惹动事故,使国度中产生不和谐与争执。这是头一件事,非常简单,也非常重要。我若甘愿受管理,我就成为一个受治之民;我若甘愿被统治,我就受统治。若我将自己全然向王降服,王就在我身上尽职责,施仁政;若众人都在神国之外,我自己就是神的国;若众人也在神的国中,我就成为神国的一部分。“虚心”──神的国是他们的。我们若没有属神的性情,永远无法明白属神的人性是多么宽广、美丽与仁慈。虚心的人,是折服自己意志、知识、与心中的骄傲,向王效忠的人。当我们虚心,向王降服时,我们就得着了国度。

“悲恸的人有福了。”在此福音的价值立时显露了出来。第一福是一个开端。虚心的人自知他的不足与无能,自觉不配;他也深知自己的失败,知道自己无法持守王所代表的一切理想。这样的人就会为自己的罪忧愁,为自己的失败悲恸。这是王所谓悲恸的意思。耶稣说,“他们必得安慰。”“得安慰”这一个伟大的词,和主应许赐下圣灵时所用的那个字有关联。保惠师一来,人就不再是孤儿,祂使在忧患中的人得安慰,伤痛的心得医治。虚心的人一旦向宝座降服,服在王的管治之下,他立刻会为自己的罪忧伤,为自己的无能与失败悲恸。这样的人,就会受到圣灵保惠师的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温柔的人是那些顺服王管治的人。温柔就是有降服的灵,那是真正谦卑的灵。真正谦卑的人对自己的谦卑毫不自觉;这种灵必因所得的安慰,而在已建立的国度中欢喜快乐。他们安静等候王命,从不擅自独断。我们听见主说,“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我们彷佛也听见主另一个时候所说的,“可以到我这里来,……因为我心又柔和谦卑……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那些虚心的人,为失败忧伤的人,得着那伟大安慰者抚慰的人,也是温柔的人;“他们必承受地土。”因为他们同有王自己的灵。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从表面上看来,至此似乎又向后倒退了。其实不然,它仍是继续向前发展的。除了那些因温柔而承受地士的人,悲恸而得安慰的人,虚心向王臣服的人,谁还会饥渴慕义呢?饥渴慕义是甚么意思?乃是对于一切不像神的事物感到不满意。千万不要把这个局限于个人微小而狭窄的经验中。这虽然也是个人的经验,但有更广的意义。那是一种要在人间建立神的国度的强烈渴望,那是一种面对人为造成的败坏、痛苦,而心中焚烧、忿怒、焦急、不满意的感觉。“饥渴慕义”的人心得饱足,他们所饥渴的将得到饱足。可能不在今天,也不在明天。

这些都是国度品格中属于被动的特性。虚心使人对天上的管理降服,因而得着了国度;为败落而悲恸的得着了神至大的安慰;那温柔的人不自觉自己的谦卑,甘愿降服,他们必要承受地土;饥渴慕义者对神国度炽烈的追求,首先要因盼望而饱足,至终则得看见神国的实现。

紧接着来看主动的特性。“怜恤人的”,是指那些愿意施舍并服事别人的人。这是他们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服事受苦的人。“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清心的人”我们曾说过,清心的意思远超过心地清洁,它是指全心全意,心无旁骛,是彻底而绝对的忠诚。这是对那满有怜悯之王的忠诚。“他们必得见神。”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这是属于传播性的品格,它具有上面所说的一切特性,因此凡他所到之处,就带去和睦。关乎使人和睦的人,那伟大的话是,“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因为他们彰显了天父的性情,而最足以彰显天父之形像的一点,乃是将平安带到人间。

关于品格的描写是逐步渐进的。虚心导致为罪悲恸,这两种基本的情形所得的响应是,有国度赐给他们,他们必得着安慰。

然后是温柔的灵向神的旨意臣服,饥渴慕义的人切望神的旨意。柔和顺服神旨意的人,所得着的响应是现今的满足──“他们必承受地土”,那些心切如焚,渴求祂国度建立,渴望祂旨意成全的人,所得的应许是最终的满足──“必得饱足”

某督徒生命的一切美德就以这些逐步渐进的品格为基础。然后是怜恤,指明要服事人;清心是指内在的状况;使人和睦,是指使别人得到益处。

随后来到了八福的高峰,指明了人必须经历痛苦、逼迫、凌辱的过程,以达到伟人的品格。

这些品格不单是逐步渐进的,但也是和谐一致的。你可以将任何一种赏赐,连在任何一种品格之后,丝毫不会影响其和谐。我们若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与事实并无出入。我们若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也同样与事实相符。“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正是一项伟大的哲理。“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确是事实。我们可以将那些福气、奖赏移动位置,与一切蒙福的品格相联结。王所给我们的,是关乎一种品格的分析,不是描写许多种品格。这一切的美德与价值,可以归纳成一种类型的品格,这品格也是建立国度的基础。

但我们不要误认为,其中的顺序无关宏旨。实际说来,除非人按照耶稣所说的次序行,否则无法得福。虚心,停止背叛,并向王归顺,亲吻祂的令牌;随着而来的是悲恸;而后是温柔;然后是里面燃起炽烈的火焰,渴望神国的建立;继续的是以怜恤服事人;然后是清心,以得见神;再后是使人和睦,带来那伟大,甜美,强烈的平安之影响力。

人在这品格上增长的程度,决定他得享福分的深浅。因为世界的生活充满了与这品格相反的情形,因此要在世上实现这品格,势必引起敌对。如果将这段经文中主应许的一切福改成否定的,那么这正是这世界活生生的描写:世人毫无安慰;无地土可承受;将要忍饥挨饿,得不着饱足;他们的心地污秽,以致不能看见神。

马太福音51316

显然这些话不是对混杂的大众宣讲的,乃是对祂圈内的门徒所讲述的。祂已经宣布了祂国度中至紧要的事是品格,又在八福中将品格细加描述,王现在指出,祂要求在祂的国度中实现这些品格的目的,是要他们去影响国度外面的人,并向人启示那影响力的性质。

祂现在掌管祂的国度,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产生影响力。要明白这一点,必须再度面对那基本的真理。那真理虽然是对门徒讲的,但祂眼睛所看的,心中所想的,乃是众人。国度的律法是为着那已经向王归顺之人预备的,但他们之受国度律法的管理,乃是为了使他们能成为将福赐给万民的媒介。那身为良牧的君王,随后离了众人去教导门徒,但祂并非单以门徒为对象。祂深爱众人,深爱那未听到祂话语的广大群众。王祝福我们,好叫我们使他人蒙福。祂对我们的生活加以规范,是为了使我们能影响别人,使他们得医治,被提升。

基督对众人之需要的估计,可以从祂要祂子民发出的影响力中看出来。祂所要的影响力,就是作盐与作光。腐烂处就需要盐,幽暗之处就需要光。当日耶稣注视着众人,目睹一切腐败,看见他们的生命在一点一点的破碎,毁坏;但因着祂爱众人,祂知道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盐,以抑制继续腐化。祂看见他们被幽暗所包围,坐在死荫里,在迷惘中摸索。祂知道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是照亮他们道路的光,以使一切事物清晰可见。他们需要光。

这也是基督对今日众人的需要之估计,因为祂的话,并非只为着某一时期而发,或针对着某一地区,限于某一国界而说的,祂的话是为着每一个时代说的。祂所论到的,并不是人类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乃是论到最基本的事。当日耶稣眼中看到那广大的群众,知道他们的需要是甚么。今天,这些群众的需要,我们必须负责。而当日耶稣看到的群众的两个光景:败坏和黑暗,今天依然存在。

有了这些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看这一段:

1·耶稣所宣告,祂国度中的子民将发出的影响力之性质;
2·这品格的影响力;
3·耶稣有关祂国度影响力的严肃而迫切的教导。

第一,我们首先来看,应发出之影响力的性质。

照着耶稣的教训,所发出的影响力的性质,是一种发自品格的影响力。“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祂不是说,你们要有盐,你们要有光。祂也不是说,你们当将盐散布,当将光照射。一个自然流露的影响,和一个出于职责,死板,做作的影响之间的区别如同天渊。倘若基督吩咐我们去撒盐,我们可能认为,那是基督分派我们的一项职务。但这不是祂的意思。王从人性最根基的地步开始,说,“你们是……”只有品格中掺了盐的人,方能给他的时代留下盐的影响。同样只有本身有光的人,方能在别人的道路上散发亮光。耶稣总是按神的心意看人性。祂整个生命以及生命所产生的影响力之哲学,都建立在神最初造人时的意思上。你是甚么样的人,就流露出甚么样的影响。人很少因所说的话影响他人,除非他所说的,是出于他生命中极深的实际。

作父亲的人,所留给自己子女的影响,是出于父亲的为人,并不是他对子女的教训。你的个性所产生的影响力,可以造就你的孩子,也可以毁了他们。无人能超越这个定律。我们可以告诫我们的孩子,要他们向上行善;若我们自己既无善行,又不向上,告诫必归徒然,除非因着神的恩惠,借着别的人塑造他们,赢得他们的心。我们若要孩子们有善行,须以身作则。我们是甚么,就发出怎样的影响。“你们是盐。”若不是,就缺乏抑阻继续腐化的力量。

“你们是世上的光。”我们若不是光,如何能照亮别人?

我们越深入研读主的教训,就会越发现主从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祂总是触到问题的深处。除非我们自己在神面前行为正直,否则休想在我们的家庭中、教会中、所住的城市、所属的国家中、发出作盐与作光的影响。今日有一种极危害人思想的邪说,认为私生活的不检,无碍于对公众的服务。事实是万无可能的。因为我们是怎样的人,决定了我们对今世影响的性质,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因此国度中的人,对今世的影响力之性质,乃是他品格所发的性质。

第二,甚么是品格的影响?主用了两个比喻──“盐”“光”。在此我们可以看出主无限的智慧,和祂在应用自然界事物作比喻时的谨慎(中文圣经译为“世上的盐”“世上的光”,但原文两者有差别,译注)。主不是说“你们是世界的盐。”也未说,“你们是地上的光。”祂说,“你们是地上的盐,你们是世界的光。”

我们要分别来看这两样东西,和它们发生作用的范围。

1·一样是盐,作用于地上;
2·另一样是光,作用于世界。

“你们是地上的盐。”盐有一个作用,就是防止腐化。若已经腐化,它就抑制腐化的扩散。盐不能使腐化的东西恢复新鲜,它没有这种功用,但它能防止腐化的扩散。此外它又能使完好的部分显出,并使之继续保持完好。

从无一个信主的男女或孩子,能使任何腐败的人成为纯洁。这不是我们的工作,也无人有资格这样作。感谢神,我们的主堪任斯职。感谢神,王在国度的入境处,能使最邪恶的人纯洁如祂。我们的影响力另有其它的价值。盐保住尚未腐化的部分,防止继续腐化。它阻挡住败坏的势力,使好的能继续维持。耶稣从未误用比喻。祂有卓越的智能,能使用最简单的比喻来说明不完整的哲理。我们无论是男是女,都当作盐,好叫这地上因着我们而使败坏受到抑制,良善得着发展。

不要忘记,八福是以受迫害作结束的。我们也不必为此惊奇。今日我们在各处──商店、办公室等都需要有作为盐的男女,借着这些人的生活,腐败受到了抑制。人们不敢在他们面前说猥亵的话;陷于罪中的人来到他们面前恳求帮助和劝导,使原先受邪恶势力抑制的向善意愿,能够开花结果。

现在我们再留意盐发挥功能的范围。“你们是地上的盐。”耶稣在此所用的字,明显标出属物质事物的一面──地上,亦即我们的立足点。这纯粹是一个属物质的词。当然,此处是指地上的人而说。人无分男女,都是属这地的。我们无法躲避物质,因为我们根本属物质,又生活在物质界;我们也不必想要去躲避物质。然而耶稣说,你们要作地上的盐。你们要生活在那些地上属物质的人中间,在地上属物质的这一方面,发出防腐的影响力。你们要去救人,借着遏阻他们本性的败坏,使他们不失去得救恩的机会。

我们再从八福中的头一个福来看,“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你们看这些虚心的人,天国是他们的。他们的生命因受到天国的掌管和影响,而得到振奋和策励。你们这班拥有天国的人,你们是地上的盐,天国要借着你们来掌管物质界的一切。地一旦与天分离,腐化就会立刻开始。天上的子民在地上生活,应该使腐化的扩散受到抑制。地若与天分离,许多潜能就无从实现,一直要待属天的秩序在地上恢复,这些潜能才能实现。

耶稣又说,“你们是世界的光。”我们的主用了另一种比喻,说出不同的重点。光的价值在照亮,立刻使我们看出生命中一个积极的原则,以及明智应用它的条件。光可以启示人如何过一个完善的生活;你一旦得到这种启示,就能教导别人应当如何生活。榜样不足以救人,但在一个已经得救的人的增长过程中,榜样是一个伟大的力量。榜样也足以吸引人羡慕救恩。主并没有召我们去拯救人,主是召我们去照亮人,将人生的真实意义,人生应有的发展,以及人生基本的原则,向人显明出来;让他们看见,他们可以成为何等的人。我们乃是蒙召作照亮人的光。

注意光作用的范围──世界。“你们是世界的光,”不是时代之光,乃是世界(cosmos)之光。这是个很大的词,所包括的不只是人,也包括一切受造的法则。耶稣宣告祂的子民当去照亮别人,就是向他们显明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也向他们显明管辖这个世界的律。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人,他们不单活在地上,他们也与无限的空间有关,与一切受造之物有关,因此纵然他们不承认,他们必然也与基督有关。世界(cosmos)这一个词,所指的是一个无限的法则,预先假定了有一个产生这个无限法则并管理这法则的智慧存在。每一个忠于耶稣基督的法则,活在祂国度之中的人,他自身就足以证明神的宇宙之合一性,显明宇宙中的每一个部分,都配合得天衣无缝,并借着与神宝座相联的关系,得到一致,和谐。

按照基督徒的原则而生活,乃是向人指出,若全世界都顺从至高者宝座所发出的微声,这世界将达到何等的境地。每一个真实的基督徒生命,每一个向王归服,忠诚向祂降服的人,都能燃亮这宇宙的秩序。从这等人生活中所发出的光,将照亮在幽暗中摸索探寻的人。“宇宙之谜”永远不能借着研究原生质或自然现象而得到解决。惟有按神旨意而活的人,他们才是世界的光。

在这里有两件事要加以注意。我们并不是要试着去照亮这宇宙,乃是要活在对基督的忠诚中,这就够了。并不是要努力去发光以解决问题,乃是在今世安静单纯的住在祂的旨意中,这种品格自然会闪耀出光芒来。

然而也不要忘了另一件事。我们曾听见不少有关光的反射作用的说法。有人说,主耶稣是那无限的太阳,我们是月亮。确实,在所罗门的诗喻中,他曾称赞“美丽如月光”,但接着他又说到“皎洁如日头”,惟有皎洁如日头,方使月亮能在黑夜时倾泻出美丽柔和的银色之光。我们不单是反射出来的光芒,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光,使我们得和那真光相联结。我们接受那真光时,并不是单单要将真光折射出来,乃是要使那光在我们里面点着,燃烧。只有那些里面燃烧着烈焰,外面有光照耀着的基督徒,才能使这世界知道他们是世界的光。

最后,耶稣用盐和光作比喻时,提到祂国度中的子民,应当负甚么责任呢?“盐且若失了味,怎能使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这丝毫不牵涉到人至终的得救问题,它完全是说到人在今世的影响。我们无权断章取义地认为耶稣是说,如果基督徒失去作盐的功用,他们就要被丢弃而沉沦。这里所指的乃是影响的问题。主说,“盐若失了味。”很难有一个恰当的字将这“味”字的全部意义说清楚。

在一本用英格兰俚语所写的马太福音单行本中,有几句很达意的土话,它说,“你们是地上的盐,盐若失了咸味……。”“咸”具有强烈,刺鼻的风味。你是否已失去基督徒的咸味?别人是否嗅出你是基督徒来?若你已失去了咸味,那么请听主说,“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今日有成千上万,业已失味的基督徒,遭人践踏,被人嘲笑,连带着基督教也被人戏谑。单是背诵八福是不够的,我们还得活在其中,使八福所产生的香气能散发在世人中间。

至于作光这一面的责任,王宣布了光的双重影响──城与灯。祂说,“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城造在山上”,是指教会作为光,去产生影响力。没有一个基督徒能单独造成这种影响。一个人可能成为山顶的火炬,但不能成为一座城。要集合在国度里的一群人,才能照亮广袤无边的原野。一个座落在山上的城,人们从遥远的山谷,就能望见它,它所发出的光辉,远近都能看到。这幅图画描写了教会的影响力,但今日教会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这种影响力。它描绘出教会的社会法则如何照耀着它的那个世代。这比喻不是随便选的。这座城的统治者是神,在城中没有任何玷污、可憎、虚谎的事。城中集合了一切美丽、整齐、光亮与喜悦的事。这一切正是教会应有的光景。因此教会将守护这城的众门,不容许任何败坏和伤害侵入。若那城达到这境地,在它的边境之内,社会的理想得以实现,以致一人哀哭,众人同流泪;一人喜乐,众人同欢笑;对贫苦的圣徒,供以今世所需;对软弱的人,提供属灵的帮助;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他们都是凡物公用当这一切实现时,教会就成了造在山上的城,所发的光就能照耀到地极。

光的另一层影响是灯。王从一座城转而论到一所房屋。“照亮一家的人。”倘若城的比喻,是说到那照亮广大穹苍之光,那么灯的比喻自然是说到在个人生活中所发的光。一个人虽然不能作造在山上的城,却可以作照亮一家人的灯。这是光另一层的影响。一个家若有一个基督徒,全家就都得着亮光,因为在这家中有一盏为耶稣发光的灯。“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不要忘记这里所说,别放灯在斗底下的话。麦拉连博士(Dr. Alexander Maclaren)对这一节圣经的批注道尽了它的精华。他说,“没有人点了灯就放在斗底下,乃是放在灯台上,但是倘若有人要把灯放在斗底下,结果将如何呢?只有两个可能:若不是斗将灯熄灭,就是灯使斗起火焚毁。”

最后王说,“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祂如此将整个真理作了结论,说明品格在祂国度中的重要性,因为品格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马太福音51720

王宣布了品格的必要性,以及品格产生的影响之后,接着祂以律法的一般话题为前言,着手讲论国度中的律法。

我们要仔细研读这段前言。首先加以分析,使我们得以看出它所启示的,是王与律法之间的关系。其次让我们留意其中所提到的两个大原则,它们包含甚广,值得我们在往下看祂所宣讲的律法之前,先作一番了解。

祂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律法”“先知”,究竟指甚么?当时听见这些话的人,他们如何领会?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找出他们所领会的意思,我们就可以找到真答案。

他们在希伯来人的信仰之下,在希伯来的环境与气氛中长大,不容置疑的,他们认为祂所指的是旧约的圣经。它包括三部分──律法、先知和圣卷。这些人必定这样认为: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不是来废掉你们生活所根据的道德典范;我不是来使道德松弛;我不是来放松那促使你们更高尚,更纯正的规例;我不是来废去律法和先知;我来乃是要成全他们。这些人必然想到,律法和先知一直规范着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受律法和先知所管理,或者他们知道他们当受律法和先知的管理。他们犯罪程度的深浅,是根据他们违反律法和不听从先知话语的情形而定。

王无情地扫除了先人的道德,祂借着贬抑法利赛人所惯用的方法,就是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和拘守按时洗手的礼仪,否定了他们的教导。这一切都没有价值;要紧的是律法,那是加诸与人的神圣规范和众先知的声音,那是神要人顺从的呼召。祂面对面的将伦理的要求,放在他们跟前,祂宣告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降低道德的标准,在我管理的范围之内,不容许任意放纵的行为,在我的国度中,这些律法,没有一条将废弃;我来并不是要废弃,乃是要成全。

关于王说祂来是为成全律法这一件事,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可能都对,但大部分都不够完整。我越读耶稣这些奇妙的讲论,就越觉得要确切加以解释的惟一方法,是退回去,置身在当日听见主话之人的中间,聆听祂的话。

这是否指祂来是要建立那伟大的国度,在那国度中,律法将得到实现,并被人遵从?是的,这确是祂的意思。然而那些听见祂话的人,究竟如何领会呢?如同久经黑暗长夜的人,看见了东方已露曙光。这些长期在隆冬中蛰居的人,忽然听见了“斑鸠的声音,在他们的境内”,他们听见它发声,就感觉到阳春已翩然降临。这些人鹄候黄金时代的来到,切盼伟大之日破晓,他们早已从作诗者的歌声中隐约听闻,从众先知的笔下读到那伟大之日。如今他们听见祂说,“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祂来是要实现所有未能实现的律法。他们似乎没有看见祂计划中的十字架,虽然祂清楚知晓祂必要经过十字架的过程。他们所明白的,是祂来要亲自成全律法,将律法宣讲,使人家都知晓律法。

然而这并非在宣告祂个人的决心;这是一项正式的宣告。“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划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这里难免有人要问,主所说的天地都废去了,是甚么意思?最常见的一种回答是,那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含糊地说到律法是不能废去的。这样的回答与事实大相径庭,因为这在耶稣的讲论中是十分确定的事。当祂说这话的时候,祂是屹立在世界的中心。在天地之间,律法不能废去,即使是最细微的一点与一划,无人可以小看,可以轻忽,可以认为不重要。“到天地都废去了,……都要成全。”

倘若我们依据圣经中不变的定律,来解释这些话,我们就会看见,这些话并不是随意采用的。天会废去吗?是的,祂这样说了。“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当日耶稣所指的这个物质世界,今日我们仍生活在其间,有一天会废去吗?祂说是要废去。直等到天地都废去了,发表神的理想之律法也不会过去,不能废掉,一点一划也不能废去。只要世界仍存留一天,律法就不会改变。

那么天地过去之后,律法是否就过去,不再存在了呢?在律法的终极,就是公义出现之先,律法是不能过去的。但要等到新天所地来临时,公义才会出现。彼得在这将要过去的天地后面,看见有“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彼后313)。那时公义不再受制,要发出大能。那时律法就过去了,但不是废去,是从字句成为灵,从令人战兢的严峻字句,成为使人感觉温暖,加给人力量的生命。假如你知道神的未来目标是甚么,就不要看今日我们四周的光景。虽然今日我们还要争战,我们的心却可仰望那新天新地,因为有义居在其中。

我们读耶稣的这些话时,不可认为那只是属人的美丽词藻!祂着重的说,我来并非要废去律法和先知,我来乃是为成全。律法将长留不变,先知也将长存,直到这罪痕斑斑的地,和遭污染的天过去,公义居中的新天新地来临。这是王正式的公告。我们这些已经看见祂又爱祂的人,今日就在这公告之下,在伟大的国度宣告之前,为此生活,事奉并争战,愿神帮助我们。

现在要问,耶稣所说祂子民和律法的关系又如何?我所说的律法,不是指摩西的律法──十条诫命;乃是指摩西的律法与十条诫命所未能表达得完全的基本原则。我们不必去寻索摩西时代的制度与王的制度的关系,因为祂下面的话即将说明。祂让我们看到,摩西的律法如何仍旧紧紧的束縳我们。祂所要对付的,比起摩西的律法所对付的要更深刻,更奥秘──“……无论何人废掉(或违反)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这是对国度中人的警告。请仔细留意,其中所说的“废掉”“教训”。绝不会有人故意教训别人说,某条诫命是不重要的,但是他的教训背后却实际违背了那诫命。“无论何人废掉”“又教训人”两者之间紧紧相连,结果是他要在天国中成为最小的。这里的问题,并不是他将从天国中被赶出去,问题在他将失去尊敬和赏赐,因为他应该是一同建造那城,要将新天和新地带来的。

但是我们也得注意另一方面。同样的思想至为显明──“……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惟一能使教训具备权柄的,是自己先遵行。人若在自身的生活中,违背了一个诫命,休想在传讲它时能具有权能。

这是祂的门徒与律法之间的关系。废掉(违背)诫命又教训人这样作,在天国中要称为最小的。遵行诫命,又教训人遵行,在天国要称为大的。

按这分析,让我们将所启示的原则汇集起来。

总括的结论是耶稣末了的话,“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那时,祂与文士和法利赛人之间的冲突已经开始。祂在将国度中的福分陈述,将国度的要求宣明时,冲突不但继续,并且加剧,直到祂不断面对面的和文士和法利赛人相冲突。要明白祂在此时所说的,需要参读23章,“那时,耶稣对众人和门徒讲论,说,文士和法利赛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你有没有看见,耶稣要这些人遵行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教训?祂和他们所争论的,不是他们的教训,因为他们的教训是解释律法。然而往下我们就看见,他们的教训只本诸祖宗的遗传。耶稣对这样的教训,加以无情的扫荡。他们若坐在摩西的位上,人就当遵行他们吩咐的。祂继续说,“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

这是全部冲突之所在。至终祂将他们的假面具除去了。祂一开始就警告祂的门徒,他们的义必须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等到最后,必须将他们的真情揭露时,祂阐明他们失败的内在因素。祂以国度的宣言和八福开始祂的传道工作。当祂向会众结束这次传道时,祂以八祸倒在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头上。“他们能说不能行!”这是他们的基本问题。“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他们一切所作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见。”他们“喜爱筵席上的首座,会堂里的高位;又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他安。”其余的一切,都是从“能说不能行”的这根源长出来的。耶稣宣布说,在祂的国度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乃是必须有胜过他们的义。

那么甚么是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呢?人若“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你们必须身体力行,凡你们所行的,只求神看见。你们必须灵里贫穷,温柔,怜恤。简单的说,法利赛人的义是单求外面的表现。而主所要求的义,是先规范内在和隐藏的部分,结果才有外面的表现。法利赛人的义,以表现在佩戴的经文,与做长的衣裳繸子上,这些纯为供人看看而已。

在此我们又当停步细思,免得我们误解。那胜过文土和法利赛人的义,并不是在见证上可以放任随意,乃是注意见证的出发点。法利赛人注意洗净杯盘,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胜过法利赛人之义的人,并非可以不理杯盘,不献十分之一等细节;只是义不从这些事开始。那胜过的义,是对公义,审判,怜恤,真实,这些律法上更重大的事备极关切。耶稣的伦理观,其严格之处远超过摩西。

还有一点,“我来……是要成全。”这岂不是一句极严肃的话?祂对环绕着祂的人说,别以为我来了,事情就可以随便了,不是的。别以为我将容许你们对责任随便;切勿以为我将废弃律法,或弃置众先知对律法的讲解,不是的。我来是为要成全。这班环绕着祂的众人,也不得摆脱律法的要求,但主说,我不是为此而来。

这仍是基督今天所要说的话。祂要说,在祂的国度中,不容人放纵情欲,没有规费可买特权,准许人肆意放浪形骸;不能因为你们已有崇高的理想,就可以免去遵守道德的义务,和伦理的法则。

“莫想我来要废掉……乃是要成全。”王如此说,使我们看到律法的光辉,神那圣洁的鉴察之光,也照亮了我们里面的罪。千万不要以为,你向基督献上自己,冠祂为王,祂就会将祂国度中的道德要求放松些。切切不可以为你既信靠这位为你受击打,被压伤,受死,救赎你的伟大的主,你就可以仍在罪中留连,拒不承认罪愆,继续犯罪玷污祂的圣洁。“我来……是要成全。”哦,这话真是令人战粟。犯罪的人哪,看这说话的人子,你注视神圣洁的白光,从祂眼中射出。也常注视祂那柔和,带着神无限怜悯的双眼,在祂成全所预言的“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之先,祂是借着那奥秘之死和痛苦,将能力加给软弱的人。因此王说,你若要跟随我,你就必须纯洁,并且你也可以办得到;你必须成全律法的要求,我将加给你力量,使你能成全,因为我来是为要成全。这真是一句伟大的话。神的儿子在临终痛苦之际,所发的最后呼声,正是这句话。

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结束。复活的基督所发的得胜欢呼,也是这句话。从那时起直到今日,凡投靠祂的人,祂就在他们里面成全了律法。所以律法就成为不必要了。今日我们已不需要十诫勒石,因为祂的话语已刻在我们的心版上。我们已毋须外面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短缺,因为我们里面有永远的大能告诉我们,在耶稣基督里,我们可以达到何等高超的荣耀。

王如此将律法的价值陈列在人的跟前,因为它像一本教科书,将律法的功用显明,律法是指向公义的标示。律法不是,也永远不能成为公义的力量。但律法将公义启示出来,因为它说明公义的要求,所以在所必须的公义得着成全之先,律法的要求不能废掉。那公义是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

王接下去要以实例来说明这义。祂开端的引言,足以使我们胆战心惊,那好像发火焰的剑。然而让我们紧随着王,我们就必看见,那关乎律法的伟大信息,原是恩惠的佳音。

马太福音52148

“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头一处的经节,是王在前面论律法时所作的结论。在这一段结语中,宣告了顺服的原则,在于对那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之渴望。王讲述祂国度的律法时,祂既未废除已有的律法,又未颁布新的律法以取代它们。换句话说,耶稣并未定出管理人的规条。祂宁愿将生命的原则表明,并传递一种生命。这种生命的本身,既是一种模式,也是一种能力;既是目的的启示,也是使目的实现之大能。在祂国度中的人,不受外面事物的支配。我们不是受属肉体条例之律法的管理;祂也不是在我们外面,发声管理我们。管理我们的是住在我们里面那永活的基督,以及将祂的旨意向我们说明的圣灵。然而对于那些将要成为祂国度中核心的门徒,祂引摩西的律法,对他们阐述道德的规范,说明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之义的必要。

祂首先所论到的,是人类彼此之间的关系。

祂先从摩西的十条诫命中,引了两条具有说明性的诫命(2132节)。

然后祂又引用摩西其它的话,为更广的社会关系立了两个基础(3342节)。

最后祂宣告说,在祂的国度中,人与人之间的新态度,特别是对仇敌的态度,是本于那伟大的爱(4348节)。

在每一种情形之下,祂引述古时律法之后,都对它们的真实意义加以诠译,如此证明了祂来不是废掉,乃是成全。祂引用了他们所熟习的话,文士和法利赛人把这些话解释为他们外在应该拘守的义务,但是祂告诉他们,惟有按照神的心意,才能成全这些外面的义务。因为内在生命纯洁的人才能有外在行为的表现。从十条诫命中,祂选了作为人类生活基石的诫命──关乎杀人和婚姻的律法;前者是关乎生命,后者是关乎生命的组合。“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一个是关乎个人生存的权利,一个是关乎作育生命的社会制度。

然后祂又引用摩西所颁布的律例,作为更广泛的社会改革的两个基础。在这一方面,祂所论到的是一种双重的精神,它们是促成人际间彼此关系的动机──真实与公正。祂规正人的言语,取消人起誓的恶习,要人言简意诚。然后祂指出,人与人之间必须公正,这不是以个人为中心,力争自己的权益所能达致的,而是出于人有为邻舍效力的愿望。虽然邻舍没有权要他作甚么,他还是愿意为他作。

最后祂提到了那崇高、终极的字──爱。祂并未力言朋友和邻舍间的相爱。这方面祂认为价值不大。祂使用柔和,美丽的言语说,“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甚么赏赐呢?”爱那爱你们的人并没有错、对朋友和邻舍以爱相待,自然没有甚么不对,但其中并无特别的美德;那不是最高的义。文士和法利赛人如此行,税吏和罪人也如此行。所以祂开始说到那不可能的事──“要爱你们的仇敌。”

这里包括着三重过程,从较低的开始,逐渐升到较高的。在个人身上,我们先有管束身体生命的法则;然后有管束我们的心智和态度的法则;最后才是管理我们属灵部分的法则。从身体的根基,经过心智这形而上的结构,达到那最高的,在一切之上的灵。这是人里面发展的一条路线。一个社会也是如此,先是外体──人和文化;然后是属心智的──风格、思潮,真实和公正;然后是属灵的──爱。最下层的并不和最上层的分离,因为属乎生命与婚姻关系的一切真理,全是受到至上属灵之爱的影响。而真实与公正的基础,乃是祂所坚持的爱。一切下面层次的关系,都可以被提升到那无限之爱──至高荣耀的和煦光中。这是一种伟大的合一,至美的和谐。那赐下律法的主亲手触摸了人生命中的每一种关系。

首先看那选自十诫中带着说明性的诫命:“不可杀人”“不可奸淫”。这些是社会关系的基本法则。除了将这些基本的事实和要求牢记在心,你无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

第一,生命是神圣的。所以任何足以毁坏生命的举动都要受到极其严厉的制裁。“不可杀人”,是关乎个人和社会的第一条诫命。生命是从神领受的,是至神圣的,绝不容任何人干犯或毁坏。这是最基本的。今日杀害人的方法不计其数,当你以枪射击或以刀杀戳,你的罪行不单是致人于死。这西乃法典中的“不可杀人”,无异是发火焰的剑,保护人不受到他人的危害。

然后是“不可奸淫”。这是确认婚姻的神圣、借着婚姻、种族得以繁衍,且受到适当的教养。神所定的构成人类社会的第一环不是教会,而是家庭。种族之存在或解体,全看家庭。一个国家兴起,进步有力,或是衰落灭亡,全看他们是遵守或破坏这一条神圣的律法。

王刻意从十诫中选了这些基本的事,用来说明那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

关乎第一点,祂怎样说呢?祂给我们看见犹太人的法制程序。“难免受审判”“难免公会的审断”“难免地狱的火”。这三句话纯粹是犹太人的用语。他们有一种法庭,专门受理较轻微的案子。人若被判有罪,就“难免受审判”──这是下级法庭。下级法庭不能受理的事件,必须呈到公会,那是上级法庭。最后是欣嫩子谷,那是焚烧城中的垃圾之处,犯人的尸体也被抛弃在那里加以焚毁。耶稣和当日听见祂话的人都熟知这些事。当他们听到祂提到“审判”的时候,无人会误以为那是末日的审判,他们知道那是指受理轻微案件的下级法庭。当祂题到“公会”时,每一个人都知道祂所指的是上级法庭。当祂说“地狱的火”时,他们明白祂所指的,是城外的垃圾焚毁场,那里的火是不灭的,被处死的尸体也被抛弃在那里。这些是犹太人所常用的比喻,听来熟悉有力。在用比喻说明一件事的时候,事实本身总是较比喻更为强烈。

现在我们来听王的话。祂说,你若向弟兄动怒,你就“难免受审判”。现在祂所说的审判,就不是当时犹太人中的审判,这只是比喻。祂所说的审判,事实上是祂的审判。你若向弟兄动怒,难免要站在审判罪犯的审判官前。心中所怀的怒气,会生出罪行。这是祂国度中的律法。不是“无缘无故的向弟兄动怒”,留意经文中的这几个小字。我们私心里也许情愿留下这几个字。要向弟兄动怒,何怕找不到理由。显然这“无缘无故”是后加的,原文中没有。修订本译者经过慎重的考查,将这话除去,无疑他们的结论是正确的。你若向父兄动怒,祂没有说你要接受审判,祂说你难免──你有受审判的危险。你是走在危险的路上,这路是引到审判官那里。

你若“骂弟兄是拉加。”,就难免公会的审断。关乎“拉加”这一个字,人曾花许多时间寻找它的意思。照着语意来看,它所代表的是篾视,这是不容置疑的。这种罪行更丑恶,需要上级法庭来审理,因为这罪更诡诈,更明显。

然而你若称你的弟兄为“魔利”(意蠢笨),对他加以侮辱,你是危及最终的刑罚,你将被抛弃,放置在垃圾堆中,意思是在神的国度之外,与国度的福分和权益无分无关。

你向一个人动怒,藐视一个人,或侮辱一个人时,你难免要受审判,受公会的审断,或受地狱之火。这里完全没有提到杀人,只字未提谋命,根本用不着提到它们。耶稣基督并不等到一个人被谋害了,才来申明祂的刑法;早在谋害成为事实之先,祂已将他逮捕。凶杀之念甫起,还没有人被谋害,无论是经过冷静设计的预谋,或是出于暴怒炽热争执之下的毒手,在它们的背后,早有侮辱,藐视,轻看的灵;这种灵就是动怒。

再回头来看王开始时所说的话。祂的意思是,你若不动怒,就不可能会凶杀。任何人动怒时,我即加惩罚,为的是救你不犯凶杀。生命是如此神圣,不容有丝毫的凶杀或伤害。因此我不容许人侮辱,藐视,心中窝藏怒气,因为这些至终必酿成杀害。

耶稣并未停在那里,祂还继续下去。祂给他们一条律法,使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条律法是藉例证,而不是用条文来说明。“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不是你向弟兄怀怨,那是另一回事,主曾在别处对付这问题──“你……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你若向他发过怒,骂过他拉加,侮辱他愚蠢,冒犯他,你该怎样行呢?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如此王对神的祭坛善加保护,使它不受不洁者任意糟蹋,或将不洁之物置于火上,祂制止心中不洁,伤害弟兄的人来献礼物。这就是那条律法。遵守它时,每一个人就得以保守自己的生命圣洁,也保守其它的人像自己一样圣洁。

但是王又进一步说,“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监里了。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这里耶稣似乎跨越了一个人心中向弟兄怀怨的感觉,将其背后真正的对头显明出来。这里的对头,很可能像圣经中其余的地方一样,是指撒但。这里所用的是司法用语,“对头”就是仇敌。在新约中这一个字只用过四次,每一次用在司法上时,“对头”的意思,都是恶的,没有一次是好的。彼得曾用它指那大敌,“你们的仇敌魔鬼”(彼前58)。将这个希腊字直译,意思是与正直相抗。在律法上称之为对头,因为它和公义相对。

你一定要说,难道耶稣要我们和魔鬼和好?是的,确实如此。让我们仔细看一看这一句简单的话,祂将撒但和祂国度中所有人的关系启示了出来。撒但对信靠神的人,已不再有权能。有一次耶稣说,“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路2231)。现在祂说,你若亏欠了你的弟兄,对他心怀恶意,得罪了他,以致他向你怀怨,那么仇敌就可以控告你,将你交付刑罚。他的控告将得以成立,因为你确实作错了。你要赶紧离开祭坛,去同弟兄和好;将恶除去,与弟兄相安,如此就使仇敌欲控无言。要记得,撒但是专门控告弟兄的,专对我们的罪提出控诉。因此何时我们活在罪中,他就有权对我们提出控诉;纵然我们已在神的国中也不例外;因为是我们授他以把柄,领我们到刑罚之地。王如此将保障我们的律法赐给我们。

哦,耶稣的道德律充满了如此炽烈的光芒!叫我们不杀人,那是很容易的。可能是与生俱来,也可能是环境造成的缘故,使我们没有动物的兽性去杀人。但是,我的心哪,祂说,我若向弟兄动怒,若看轻他,我就难逃地狱之火。我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赶紧投在祂十字架下,让祂的血将我清洗;然后祂的复活,将赋我以生命与能力。耶稣的道德律,并不示人以枝节,乃是将重大的原则表明出来;它不是石版上的十诫,而是在我们心中向我们的要求,是世上从未有过,最严厉的律。

再一次我们要问说,祂对于婚姻的关系,就是构成人类社会的第一环,感觉如何?那至纯洁的圣者耶稣知道,要处理这件事必须非常的小心,但是必须十分坚定。祂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些许冗词,去满足那些怀着不洁心思之人的好奇。祂的话如同迅雷,如同逼人的烈焰,“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一个轻忽婚姻的神圣关系之人,无论如何都不能自称是基督徒。在此我们看见,那至圣的主,关怀到孩子和后来的世代。使社会受到咒诅的罪,是心中的罪。纵然人没有实际触犯摩西所禁止的罪行,但他若生了恶念,王说那就是罪。何等严厉!然而这严厉的话,乃是发自爱心,祂所想到的是小孩子,祂想到的是他们的家,祂是为男女孩子的前途着想,他们长大后将进入广大的社会,他们将成为甚么样的人。玫瑰不必人加给它任何香味,晚霞不必画家涂上甚么颜色,无限纯洁的主不需要我们加给祂任何的光辉。仔细的研读,直到你内心真正受到感动,知道这就是这位伟大君王的国度中纯洁的道德律。

现在我们来看作为更广泛的社会改革的两个基础。

首先是真实。在此我们无需多花时间,因为主的话简单又美丽。祂说到在祂的国度中,没有起誓的必要。新的品格,使起誓成为多余。你用不着指着天或地起誓,也用不着指着耶路撒冷或你的头起誓。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用简单的话所说的事实,远比指着甚么所作的誓言更有力。我们知道,起誓之存在就表示有不真实之可能性。在谈话之间如果我们听见人开始发誓,我们难免会想,他大约有所瞒骗。倘若要用起誓证明所言不虚,即使这一次确属如此,但这个人若需赖发誓才能使人相信,无异说明他有时并不真实。耶稣说,不要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神的宝座。不要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那是祂的城,是大君的京城。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或变自。你若有神的同在,就不用指着比神微小的起誓。你若牢记这一点,凡你所说的,都是在神面前的实话。这美丽的绿色原野,是神的大地。记住这一点,你无论散步草地,或是行过灰土小径,和起伏的丘陵,你都不会说谎。记住你是站在神前,是祂为大地穿上绿衣;祂在城中,城就因祂欢欣跳跃。当你知道,祂正注视着你的头发,当你如此在神前活着,你说“不是”的时候,人都知道你的意思就是“不是”,当你说“是”时,举世不他疑,因为他们知道你。

其次是公正。公正是因为有了一个新的中心,一个新的意愿。人之所以能向人建立公正,是因为他有满溢的爱。在旧时代,一切皆以个人的权益作出发点,而新时代以对那些不配者的关切和慷慨为喜乐。耶稣说被人打了一边脸,还要转过另一边脸来让人打!那打了人右脸的,根本无权再批左颊。连外衣也给人!那取了人里衣的,怎么能再取外衣!还有那第二哩路,既已强逼人走了一哩,无人有权逼人再走第二哩!留意主在这里不是说你陪人同行了一哩,祂说的是当人强逼你走一哩路,你就同他走二哩。你说这道理走遍全世界也行不通。一点也不错,除非这世界先服在十字架下才行。可以最明显表现出公正的,是从一个人肯作超过他所必须作旳事上看出来,因为“超过”,一词已经包括了他所必须作的一切。一个人如果愉快的行走第二哩路,他就真是把公正表现出来了。他走第一哩路时,本身就已经是公正了,而走第二哩路时,则真正将公正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基督教;这就是“超过”所要求的。在国度中满有基督的人,总是连摇带按的使别人的容器满溢,超过人的要求或期待。公正一经主阐释,就发射了丰满的爱之光辉。

最后,祂说不要单爱你们的朋友,还要爱你们的仇敌。人怎能如此登峰造极呢?“所以你们要完全。”这不是登山宝训的终点,此后祂还有许多继续要说的话。这命令并非特别有新指,但却指出一个关联──你们若爱仇敌,就像你们在天上的父,这是指道德上,而不是指能力上如此。不久我们将说,你们若像天父,就必爱你们的仇敌。若回头将这一章圣经重读一遍,就能看出这一点。倘若你爱,你就不会向人动怒,不会骂人是拉加,或称他蠢。倘若你爱,就不会破坏神圣的婚姻关系,使家庭受到伤害。若你心中真的有爱,你口中的言语就都真实,因为骗子是不会爱人的。倘若你爱,如同前面所说过的,你就有满足的公正。爱是一切。“全律法都包括在爱字之内”(加514,按原文直译)。

让我们一一领受王的这些要求,以之衡量并察验我们的生活。这样作会使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祂若只颁下这么完全的道德典范,却不向世人施无限恩典,就是徒然显露我们的软弱,嘲笑我们的无能而已。感谢神,我们知道祂不单赐下律法,而且亲自来作我们的救赎主,用自己的血,将我们过去的罪涂抹;藉复活将新的能力赐予,又亲自带我们行走人生的道路,在一切人际关系上,使我们能成全祂所赐的律例。──《摩根解经丛书》

 

|||